㈠ 內賈德簡介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1956年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市東南部加姆薩爾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大學時代,他就讀於德黑蘭工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並於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兩伊戰爭期間,艾哈邁迪-內賈德曾在伊朗革命衛隊服役。艾哈邁迪-內賈德早年就步入政壇,曾任西南部庫爾德市市長顧問。20世紀90年代,他擔任西北部阿爾達比勒省省長,任內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模範省長。2003年4月當選為德黑蘭市市長。他還是伊朗「伊斯蘭工程師協會」的成員。2005年6月當選伊朗總統。同年8月就職。
艾哈邁迪-內賈德作風低調、朴實親民、勤儉廉政,深得廣大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支持。在擔任德黑蘭市市長期間,他採取措施改善德黑蘭的交通狀況,並穩定了該地區的物價。
艾哈邁迪-內賈德屬於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的第二代。在政治上,他堅持「維護伊斯蘭價值觀」的立場。競選期間,艾哈邁迪-內賈德一再重申,一旦當選總統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實維護國家法律和宗教習俗的尊嚴。在選舉中獲勝後,艾哈邁迪-內賈德發表聲明說,他將致力於建設一個「現代和進步」的伊朗,使伊朗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典範」。
在經濟上,艾哈邁迪-內賈德強調,國家資源不應當過分集中於政府手中,應當交給人民用於推動國家發展。他認為,目前伊朗對私有化的理解不全面,私有化並不意味著要出售國家財富。艾哈邁迪-內賈德還強調社會公正的重要性,認為社會公正問題應當是國家經濟發展計劃的核心。
在對外政策上,艾哈邁迪-內賈德主張發展「公正的國際關系」,主張所有國家一律平等,伊朗願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關系,特別是發展與周邊國家、伊斯蘭國家的關系。關於伊美關系,他認為,只要美國對伊朗採取敵視態度,伊朗就不會、也沒有必要改善與美國的關系。
在核問題上,他強調伊朗擁有掌握和利用民用核技術的權利。他表示要堅決維護伊朗自己的利益和立場,決不屈服於外來壓力,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他同時表示,伊朗沒有研製核武器的企圖,並願意與歐盟通過真誠的對話來解決矛盾和分歧。
馬赫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1956年— 波斯語; محمود احمدینژاد),伊朗政治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2005年8月2日—)。
艾哈邁迪-內賈德1956年出生於伊朗塞姆南省伽姆薩縣(GARMSAR),其父是鐵匠,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四,一歲那年全家遷居德黑蘭。他在德黑蘭上完了小學、中學和高中,1975年全國高考中他以第130名的成績考入工業科技大學,攻讀開發工程專業。1986年,成為該校首席專家。1989年,成為該校開發系科技委員會委員。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預算工程博士學位。在校期間,就表現出堅定的反美立場。
他在2003年4月當選為德黑蘭市市長,他被公認為是一位伊朗新保守派人士 同時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伊朗2005年6月24日舉行的第二輪總統選舉中獲得全部有效選票的61.69%(約280萬張選票),以絕對優勢擊敗對手——前總統拉夫桑賈尼贏得選舉並當選伊朗總統。觀察家認為它簡朴的生活及民族主義傾向是他贏得了特別是伊朗草根階層的選票。
2005年10月26,艾哈邁迪·內賈德在德黑蘭發表講話時語出驚人,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這是近年來伊朗國家領導人第一次發表這樣的言論,引起了以色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口誅筆伐。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內賈德在宣布外交綱領,標志著伊朗對西方的外交政策由緩和轉向強硬。12月14日內賈德又公然宣稱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神話」,德國外交部當天迅速做出反應,稱對內賈德的言論感到「震驚和無法接受」。據美聯社報道,內賈德在伊朗東部城市扎黑丹對數千名民眾演講時稱:「今天,他們已經製造了一個名為大屠殺的神話,並把它置於真主、信仰和先知之上。」
㈡ 誰有伊朗總統內賈德簡歷
內賈德全名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伊朗現任總統。1956年10月28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市東南部加姆薩爾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艾哈邁迪·內賈德早年就步入政壇,曾任西南部庫爾德市市長顧問。內賈德作風低調、朴實親民、勤儉廉政,深得廣大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支持。2005年6月當選伊朗總統。2009年6月大選,獲62.63%選票,連任成功。
中文名: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
外文名: Mahmoud Ahmadi-Nejad
別名: 內賈德
國籍: 伊朗
出生地: 德黑蘭市東南部加姆薩爾
出生日期: 1956年10月28日
職業: 第6任伊朗總統
畢業院校: 伊朗科學與科技大學開發工程專業
信仰: 伊斯蘭教
目錄[隱藏]
個人介紹
政治立場
對內賈德的評論
內賈德謀求連任謀求連任
反駁批評
潛在對手
內賈德成功連任
內賈德否認選舉違規
回應安理會制裁 決議
制裁名單
「最嚴厲」
伊朗警告
個人介紹
政治立場
對內賈德的評論
內賈德謀求連任 謀求連任
反駁批評
潛在對手
內賈德成功連任
內賈德否認選舉違規
回應安理會制裁 決議
制裁名單
「最嚴厲」
伊朗警告
㈢ 伊朗總統內賈德和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訪問過中國嗎在伊朗內賈德和哈梅內伊誰的權力大
他倆的關系相當於天皇和首相,以國際普遍現狀來看,肯定是總統的權力大,因為其有行政權和軍權。而哈梅內伊比較特殊,精神領袖職位相當於天皇,並且還屬於黨首、前總統,而這位優秀的前總統在他們國家相當於太上皇,這樣一來,和那種只是象徵性的女皇、天皇就有很大區別了,哈梅內伊會有很大的號召力和監督權力,所以說,他和內賈德的不是同一種權力,隔行如隔山,無法比較。行政層面上,內賈德做為總統權力最大。監管及思想領導層面上,哈梅內伊權力大。換句話說,內賈德可以帶領改造國家,而哈梅內伊不能。哈梅內伊可以可以用號召力去罷免一個不稱職的總統(會比埃及輕松的多),而如若總統稱職,他就沒有這個權力。
㈣ 伊朗總統內賈德現在去哪了
到期後下台了,此人算是平民當總統,得到哈梅內伊的賞識,不過後面內賈德想再去競選總統,被哈梅內伊駁回,被伊朗政府拒絕和驅逐選舉行列了。 內賈德現在算是回歸平民了,雖然當過總統,但還是身份卑微,因為伊朗是神權至上的獨裁統治階層,一切都是哈梅內伊說了算。這貨是伊朗宗教領袖! 也是伊朗最高權利人!
㈤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是哪一年下台的
2013年8月內賈德第二個總統任期任滿卸任。
內賈德2005年6月當選伊朗總統,2009年6月獲得連任。艾哈邁迪-內賈德在政治上堅持「維護伊斯蘭價值觀」的立場。低調、朴實親民、勤儉廉政,深得廣大普 通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支持。
2013年8月總統任期屆滿後,艾哈邁迪-內賈德重新回到校園任職教授。
2017年4月12日,內賈德突然宣布參加新 一屆總統選舉,並前往伊朗內政部進行了 候選人注冊登記。20日,被伊朗憲法監 護委員會取消參選資格。
㈥ 為什麼內賈德高調宣布,不會重新出山,不會競選伊朗總統
伊朗前任內賈德是一位政治強人,既是一位「反美總統」,也是一位「平民總統」。坊間傳言內賈德被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下令逮捕,不知這個消息是真是假。但是,內賈德目前被打入政治冷宮是不爭的事實。
有消息稱,由於美國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的制裁,伊朗內部出現一些執政危機,相對溫和的伊朗現任總統魯哈尼可能下台。那麼,「反美總統」內賈德還能卷土重來嗎?
㈦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的平民總統
2005年8月,一位平民出身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通過電視畫面被中國觀眾所認識,他的一些言行也許還沒有讓中國人來得及回味,卻已經讓大洋彼岸的美國很不爽了。
8月29日,在一個紀念儀式上,身著米白色夾克的伊朗總統內賈德面對幾百名伊朗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和普通工作人員發表講話時說,現在伊朗管理階層與普通員工之間工資差異過大,應該採取措施將之縮小。
內賈德的平民革命
在講話中,他反復強調「始終與人民在一起」是伊朗先烈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實際上,8月3日,內賈德第一次作為擁有世界第二大石油財富國家的總統講話時就特別強調,要求伊朗的政府工作人員不要在辦公室中懸掛他的照片,而應該只懸掛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和哈梅內伊的照片。
49歲的內賈德成為了伊朗24年來首位非出身於宗教界的總統,他擁有的是市政工程師的文憑而非任何宗教學院的文憑。
內賈德的當選,出乎很多人的預料。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有著資深政治經驗的分析家們在伊朗大選上失算了呢?曾經著有《憑空出世的邪惡軸心》一書的巴魯大學伊朗史教授艾文德-阿布拉哈米恩認為:「要想理解伊朗政治,就必須理解伊朗的階級問題,但是有很多年,這個問題隱藏了起來。」
1979年伊朗革命時,階級和貧富差距是一個被公開討論的問題。然而最近的幾屆伊朗大選,階級問題被其他如文化問題、生活方式問題等掩蓋了起來。在這次選舉中,內賈德重新把這個問題鮮明地提了出來,在伊朗民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共鳴。
和他的同齡人一樣,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爭深深地影響了內賈德。伊斯蘭革命時內賈德身為「激進學生」組織的一名成員,隨後又參加了兩伊戰爭,成為了伊朗革命衛隊的一名軍官。在就任總統前,內賈德僅有的從政經歷主要是管理一些地方事務,他曾任西北部阿爾達比勒省省長和德黑蘭市市長,沒有任何參與全國政治的經驗。然而他在擔任德黑蘭市長時的樸素作風、堅決打擊腐敗的言行,以及他所提出的「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體現在每個老百姓餐桌上」的口號,早已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他為伊朗人找回了重新革命的信心。對於1979年的伊朗革命,內賈德有自己的看法:「我們革命並不是為了民主。」「人們認為回到革命的價值觀只是戴不戴頭巾的問題。這個國家真正的問題是就業和住房問題,而不是穿什麼的問題。」對於內賈德的言行,一些西方媒體甚至評論說內賈德使伊朗又回到了伊斯蘭革命的早期時代。而英國《衛報》則認為內賈德的言行始於他背後強大的宗教力量。
華盛頓的助選
「與美國的關系並不能成為治癒我們自身疾病的良葯。」這句內賈德在大選前談到美伊關系時的一句話被西方媒體多次引用。盡管在大選中,其他候選人都曾經表示會與美國修復關系,但是內賈德是唯一沒有表示要與美國修復關系的候選人。他說:「我們的國家將本著自尊和自立的原則繼續前進。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我們沒有任何特別的需要與美國發展關系。我們會著重與所有那些對我們沒有敵意的國家發展關系。」
就在內賈德就職的同一天,即8月3日,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名為「國際危機組織」的非政府研究機構發表了一份有關伊朗問題的報告。報告分析了內賈德在競選前後的言行後指出:「內賈德就任總統標志著伊朗保守派勢力日益鞏固,這對於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新挑戰。根據他的言論和過去的表現以及他身邊的團隊來看,內賈德似乎使伊朗倒退到了伊朗革命的最初年代,也就是更為意識形態化,而非務實的、更反美的狀態。」
最後報告認為,內賈德很可能會「加劇與美國的緊張關系」,因為他「輕視與華盛頓改善關系的需要。」「在外交領域,內賈德的方式會更為沖突和對抗,很難為他的西方聽眾所接受。」
事實上,就在伊朗大選結果剛剛公布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接受了美國福克斯新聞台的采訪。他在訪談中說:「現在我對這個人(內賈德)了解不多。他很年輕,我看了有關他的一些背景資料,但是我知道他絕非民主政治的支持者。他也不是自由的衛士。他是一個對現在的毛拉們非常支持的人,這些毛拉們總是對人們的生活指指點點,我認為這早已經過時了。」
無論是美國總統布希對伊朗大選不民主的指責還是拉姆斯菲爾德對伊朗總統內賈德不屑的看法,都激發了伊朗內部強烈的反美情緒。正如一位伊朗議員說的:「我們真應該感謝布希。他在大選前說的那些選舉不合法的話事實上幫了我們一個大忙,很多伊朗人後來去投票站投票就是為了反美。」
伊朗革命精神
「年輕人和女性很快會發現他(內賈德)和那些毛拉們是無法接受的。」這是拉姆斯菲爾德對內賈德上任後的預期。但剛剛就任不到一個月,內賈德推出的第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幫助年輕人解決住房和結婚問題。
8月30日,伊朗副總統拉赫巴爾宣布,伊朗將從石油收入中拿出13億美元的巨額資金設立「愛情基金」,用於解決伊朗年輕人就業、結婚和住房問題。拉赫巴爾說:「『愛情基金』是對政府『把石油收入放到人民餐桌上』這一新口號的落實。」
對於伊朗這個30歲以下年輕人口比例高達70%的國家,解決年輕人的住房與婚姻問題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出現了生育高潮。這些80年代後出生的伊朗年輕人面臨的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大城市一再飆升的房價。在德黑蘭,一位政府公務員平均月收入為220美元,而租一間小公寓每月至少需要300美元。因此很多伊朗年輕人因為無錢結婚而一再推遲婚期,這也成了伊朗國內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很顯然,一些美國學者在看待內賈德時,對自己所向披靡的精英式的價值取向是自信的。美國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的副所長帕特里克-克勞森於7月29日接受美國《封面雜志》網站采訪時說:「內賈德頭腦簡單的民粹主義根本無法解決伊朗的問題,他把通貨膨脹歸咎於商人哄抬物價,他對可以創造就業的外國投資持敵對態度。他的政策就是已經過了時的『第三世界主義』。但是許多底層伊朗人卻被他的這些政策吸引了,因為他們太需要經濟增長了。因此我認為內賈德很可能會度過一個蜜月期——畢竟他個人正直樸素,不像伊朗有些作風腐敗的『老革命』。但是此後,人們只會失望,尤其是當他的陣營中許多人涉及個人腐敗時。他的兩個前任,哈塔米和拉夫桑賈尼都曾經經歷了同樣的支持率不斷下滑的過程。」
然而,平民出身的內賈德也有他的自信。在談到金融問題時他的觀點是:「現在,私人銀行在經濟中沒有任何積極或建設性的作用,更多的是起了破壞性的作用。」在談到石油問題時他的觀點是:「我會砍掉那些緊緊掌控著我們石油的當權者的黑手,我會以我的生命捍衛這一點。伊朗的石油價值應該體現在每個老百姓的餐桌上。」
在談到加入WTO時他的觀點是:「伊朗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我們需要時間,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民族工業。」事實上,內賈德以上觀點可以濃縮成他最近說過的一句話:「我要把伊朗革命精神推向全球,以消除全球的不公正。」
9月中旬,內賈德將前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在這次大會中將提出伊朗有關核談判的新提議。到時美國的學者們能從那張平民化的臉上讀出伊朗革命精神對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有多大殺傷力嗎?他們能透過內賈德的那張臉讀出普通伊朗民眾對自己國家的真實期待嗎?
㈧ 戰爭新聞
8月31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在一次群眾集會上發言。
「伊朗核問題的最後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國的天還沒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這樣的預告。世界也關注著聯合國在最近幾年裡設下的這個最著名的最後期限。 8月30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給伊朗下了精確到分鍾的最後通牒——德黑蘭當地時間周五凌晨零點零1分,也就是紐約時間周四下午3時31分(北京時間周五凌晨4點31分)。而伊朗的表現完全是要硬撞,其總統內賈德31日在一個群眾集會上再次強硬表態:「在停止鈾濃縮的問題上,伊朗寸步不讓。我絕對不會在重壓之下低頭,伊朗人民,包括年輕的科學家們,在兩手空空的情況下成功發展了自己的核技術,他們同樣也能這樣發展伊朗。」內賈德的這段話說得十分痛快,但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白宮的領導人會接受這個回答嗎?他們能咽下這口氣嗎?
「伊朗寸步不讓」
聯合國的最後期限是設給伊朗的,但《環球時報》記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絲毫沒有感受到異樣。這天不再像前幾天那樣陽光明媚,而是颳起了大風,天上的雲彩也多了起來,不過大街上依然車水馬龍,人們像以往一樣忙碌。記者隨便問了幾個市民,發現他們都知道最後期限這回事兒,但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態度與政府非常相似——「我們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有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告訴記者,制裁是把雙刃劍,對伊朗有傷害,對美國也會有傷害,況且美國對伊朗已經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沒什麼太大的關系。也有個小商販表示了擔憂,他說,如果制裁更嚴了,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
倒是博爾頓那個精確到分鍾的最後通牒讓世人印象深刻,原來最計較這個最後期限的國家是美國。有媒體形容說,美國似乎左手握著秒錶,右手握著制裁計劃,隨時「恭候」伊朗的答復。博爾頓表示,美國希望「8·31」大限一過就召集各國高級官員探討制裁決議的具體措辭,爭取在第一時間讓伊朗戴上制裁這頂「緊箍咒」。
伊朗究竟會給世界怎樣一份答卷呢?對此,各國媒體的猜測驚人地一致:伊朗一定會再次說「不」。CNN認為,在大限到來之前,伊朗絲毫沒有表現出任何服軟、合作的跡象。法新社報道題目是《在大限來臨前,伊朗公然挑釁》,路透社則做出「伊朗可能面臨制裁」的結論。
其實,伊朗總統內賈德的態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內賈德邀布希電視辯論的同時,公然質疑安理會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權威地位。8月30日,內賈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讓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發展目標,要想解決問題只能通過談判」。
「我們不會被伊朗人嚇著」
對伊朗的表態,美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伯恩斯說得很直白:「我們不會被伊朗人嚇著。」他下周將前往德國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紐約時報》預測了對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國將聯合其歐洲盟友對伊朗禁運與核能有關的所有設備和材料,並凍結伊朗在海外的資產;第二步,懲罰措施將擴展到禁止伊朗領導人和核研究人員對西方進行訪問和旅行,並限制該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活動;第三步,布希政府要求歐洲金融機構終止對伊朗的貸款,據美國官員透露,已經有一些瑞士銀行同意與美國合作。
不過,「三步走」方案的實施還存在不少潛在的波折。盡管美國很早就單方面對伊朗實行了出口限制,但歐洲不少國家始終沒有切斷對伊朗的技術出口,而且這些技術不少都是與民用核設施的發展相關的。尤其是俄羅斯,在幫助伊朗修建的布希爾民用核反應堆項目上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專家稱,「布希爾項目將使禁運核設施的制裁計劃遭遇瓶頸。」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辦法,對伊朗的制裁決議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聯合國大會審議才能通過。在這個匯聚各國首腦的大會上,布希將發表演講,《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美國政府將利用這次大會向各方施壓,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運。
在「8·31」大限將至之時,一份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的伊朗核報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視。雖然這份報告內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鈾濃縮進展現狀並總結了伊朗核問題的整體進展,被外界視為一份頗有影響力的報告。這份報告究竟會如何影響聯合國對伊朗的最終態度呢?媒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聯社認為,由於這份報告指出伊朗繼續鈾濃縮,並拒絕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進入特定區域檢查,可能導致安理會的制裁。但《紐約時報》卻認為,報告不僅指出伊朗核活動進展緩慢,而且還說明伊朗目前提煉的鈾純度根本不夠製造核武器,這很可能對制裁傾向產生阻礙。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星期四說,給伊朗的最後期限已過,但他不認為安理會會立即對伊朗實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聯系,看看他們打算怎麼辦。」
「美伊今年開戰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東局勢升級的第一步,危機會不會發展到動武的地步才真正為世界關心。8月30日,俄新社專門邀請了幾十位著名專家和政治家討論「美國進攻伊朗的前景」。俄羅斯全球化問題研究所專家東·蘇里科夫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軍事沖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發。
蘇里科夫稱,美國和伊朗國內都有一些勢力對發動這場戰爭感興趣,內賈德在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將能鞏固自己的政權,從而成為伊朗有權威的統治者,內賈德可能還覬覦波斯灣地區首領地位,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美國以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鷹派」則可以在被戰爭挑起的愛國主義浪潮中,鞏固共和黨人的國內政治地位,還有利於鞏固美國的「世界警察」地位。
蘇里科夫認為,在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基礎設施進行攻擊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世界石油價格「暴漲」,這將會削弱美國全球進程中的競爭對手——新興大國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術。蘇里科夫稱,美伊的軍事沖突將以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開始,美國可能會放任伊朗完全封鎖這個海峽,將使通過這個海峽的輪船停航9至12個月,這首先將引發印度和中國市場上的石油短缺,削弱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俄羅斯憲法法院院長顧問弗拉基米爾·奧夫欽斯基認為,美國近幾年興起的「文明沖突」、「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戰爭」以至於「反恐戰爭」等觀點和行動都是為進攻伊朗做准備。奧夫欽斯基認為,為了讓中國等國家「臣服於美國膝下」,美國可能會對伊朗的石油命脈進行打擊。不過,他還認為,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和中國領導人最近簽署的石油協議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戰的可能性,至少推遲了這場戰爭的開始。
伊朗為何敢與美國斗
西方媒體直接談論發生戰爭的很少。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伊朗敢虛張聲勢,是因為它意識到,美國在暴力的中東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國就會變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時候,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稱,伊朗支持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可能與美國支持以色列並想終結伊朗的核野心有關。中東的混亂局勢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國卻很少承認這一點。
德國《世界報》認為,盡管美國官方並沒有排除軍事打擊伊朗的可能性,但實際情況表明,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有諸多的不利之處。南黎危機,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無法獲得民眾支持。最終擔心的還是,這一地區的戰爭將會造成石油的價格飈升。這將給美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經濟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國還有媒體認為,制裁措施很難在安理會獲得通過,俄羅斯等國在伊朗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實施制裁。伊朗問題像伊拉克問題一樣,已經造成了國際社會的分裂,國際社會陷入兩難境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會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時間表。伊朗的舉動其實已經成功地分裂了安理會,使六國在制裁問題上無法很快達成一致,而這就達到了拖延時間的目的。
一位中國的中東專家認為,伊朗敢和美國斗,就是因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勢牽扯了美國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問題日趨緊張,中東局勢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升級,但形勢很可能因此而緊張,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國實施的部分軍事打擊。總體看來,世界對伊朗核問題的掌握還沒有失控,伊朗並沒有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伊朗的調查也在繼續。伊朗核問題目前的僵局在於伊朗希望單獨與美國進行談判,但在伊拉克問題的牽制之下,美國一直拒絕這樣的要求。(●本報駐伊朗特約記者 劉守望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張楠伊 李宏偉)
伊朗核問題:「深思熟慮」後的拒絕
新華網德黑蘭9月1日電(記者 徐儼儼 梁有昶)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8月31日發表講話,宣告伊朗不會屈服於西方壓力,也不會接受對伊朗正當權利的侵犯。這一講話表明,伊朗對聯合國安理會第1696號決議關於伊朗應在8月31日前中止鈾濃縮活動的要求,作出了經過「深思熟慮」的正面回答。那麼,伊朗為何對安理會的要求再次說「不」呢?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伊朗目前的鈾濃縮活動雖在質量和數量上還處於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達到了一定規模。據透露,伊朗目前在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的核設施擁有164台用於濃縮鈾的離心分離機,並早已計劃在今年底將這一數量擴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產規模。而伊朗濃縮鈾的純度目前也至少達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全面暫停鈾濃縮活動顯然是伊朗難以接受的
㈨ 1979年內賈德人質事件
伊朗否認當選總統內賈德曾參與扣押美國人質事件。
認為內賈德參與了當年扣押美國人質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1979年11月4日,伊朗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52名美國人扣為人質長達444天,導致美國與伊朗斷交和凍結伊朗在美國的數十億美元資產。扣押美國人質事件已經過去20多年。上面提到的事件的三個參與者如今已成為改革派人士,譬如米爾達馬迪,如今他主張同美國改善關系,甚至曾表示願向人質道歉。對於那場事件,參與者如今有的認為是正確行動,有的則不然,更多的則認為應當歷史地看待它。
美國試圖干預伊朗政權唄!但這個事件是假的。
另外,向你推薦一個論壇,貓眼看人,都是年輕人討論政治問題的,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