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法國對伊朗什麼立場

法國對伊朗什麼立場

發布時間:2022-07-28 10:46:34

⑴ 大西洋主義的報道

法刊:薩科齊「西方大西洋主義」外交概念漸成形
2008年07月29日
新華網專稿:法國《外交世界》月刊7月號刊登一篇題為《關於法國外交變化的調查》的文章認為,在外交上,薩科齊表現出獨攬大權的管理基調。圍繞著薩科齊有三個負責制定外交政策的圈子在競爭。第一個是占據主導地位的親美西方大西洋主義派;第二個是傳統戴高樂主義繼承者;第三個則是以總統外交顧問萊維特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派。 在與美國結盟以及認為世界的轉變對於西方來說具有威脅性的基礎上,西方大西洋主義外交概念逐漸成形。這篇署名文章的要點如下:
自第五共和國成立初期以來,決策權如此集中地掌握在一人之手是從未有過的,而此人卻對外交部公開採取一種十分輕蔑的態度,並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有關機構和問題採取一種輕蔑態度。2007年12月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上校在巴黎受到引起媒體特別關注的接待,就表明了一種獨攬大權的管理基調。薩科齊以此補償向他交還了保加利亞護士的利比亞貴賓,但他在形象上付出的代價則讓法國外交部的外交官們感到驚愕。的確,向利比亞出售20架空中客車飛機的生意以及法國阿海琺集團、萬喜建築工程公司、法國天然氣公司等拿到的合同和雙方在民用核領域開展合作的意願,正在消除許多人的顧慮,這種重商主義的核外交似乎是法國對地中海和阿拉伯國家的一項優先方針。
法國制定外交政策方針的人並不比美國人或俄羅斯人更團結。在法國外交最終決策者薩科齊周圍也形成了代表不同勢力的3個競爭圈子。
第一個圈子是由一夥十分親美的學者、記者和商人組成,他們利用與總統非正式會晤和在外共進晚餐的機會影響總統的選擇。他們在國家的不同機構中得到一夥青年空想理論家的支持,這些理論家認為,法國就像以色列一樣,屬於面臨俄羅斯、中國和伊斯蘭國家多種威脅的西方陣營。他們認為,法國的阿拉伯政策在最好的時候只是一種蒙人的假象,而在最壞的時候則是對西方理想的一種背叛。他們不相信國家行動,而准備無所顧忌地為防範波斯危險而犧牲標致雪鐵龍公司、雷諾汽車公司和道達爾石油公司。他們在總統多數派中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前總理巴拉迪爾的一本書的書名概括了他們的計劃:建立一個歐洲和美國的西方聯盟。他們的影響已超出右翼陣營,甚至擴大到了社會黨內部。
第二個圈子是由傳統的戴高樂主義政策的繼承者組成,他們目前處於守勢,盡管總統特別顧問亨利·蓋諾具有很大影響力。他們退居於外交與歐洲事務部,力求阻止自己被邊緣化。
第三個圈子則是由以總統外交顧問讓·戴維斯·萊維特為首的技術人員組成。他們以務實主義的態度處理問題,盡量緩解國家元首的沖動。
用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的話說,人們可以將第一派人稱為西方大西洋主義派,他們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一派較團結,行事果斷,欲與外交上言辭生硬的做法決裂。組成這一派的兩個原則是:認同西方屬性,認同與美結盟。
薩科齊總統2007年8月27日在法國駐外使節會議上首次發表外交政策重要講話時,曾7次使用西方或西方的字眼,主要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與伊斯蘭教發生沖突的危險。這些字眼在法國防務和國家安全白皮書中重復提到了18次。
這種回歸西方的傾向伴隨著一種明顯要結束有些人稱為反美主義傾向的意願。一位分析家解釋說:如果人們不考量法國總統對美國抱有的好感,那麼就一點也不了解他。正是這種好感決定著他在其他方面的立場,特別是他的親以色列態度。他相信,正是因為與美國結盟,我們才能對國際政治產生影響。
那麼,薩科齊是否會是一個持有法國護照的美國新保守主義者?戴高樂主義傳統是否還有影響?如何解釋已作出的選擇之間的矛盾?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拋開口頭講話,對總統的行動作一番總結。在許多問題中,以下4個問題可為人們提供一個初步的判斷:與北約和美國的關系問題、伊朗核問題、與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關系問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問題。
北約:重新歸隊
在使節會議上,薩科齊總統提出了重新融入北約的計劃。他說:必須重申,這個大西洋聯盟是我們的聯盟:我們創建了它,我們今天是其主要贊助者之一……我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我們能同時朝著加強歐洲防務和改革北約,從而改善北約與法國關系的方向前進。一個是獨立的防務歐洲,一個是北約,兩者將共同邁進,我們將在北約佔有我們的整個位置。
2008年4月的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是朝著這一方向邁出一大步的標志,因為布希總統批准了加強歐洲防務的主張。2009年5月還將朝這一方向跨出一步,屆時北約將慶祝該組織成立60周年,法國將重返北約,參加將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和德國凱爾舉行的會議。
一位法國高級官員說:在有些問題上,我們可以依靠英國。現在應摒棄法德關系的神話觀點,摒棄科爾與密特朗合影的神話觀點。總之,戰爭已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名法國老兵已去世……這位高官還駁斥那些指責親美轉變和背棄戴高樂遺產的做法的人說: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建議是1995年希拉克提出的。別再裝模作樣了!科索沃戰爭時,就是法國空軍中隊率先對塞爾維亞進行了轟炸。我們盡講漂亮話,但實際上我們卻參加了北約的軍事行動,無論是在科索沃還是在阿富汗。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布魯諾·泰爾特雷曾參與法國防務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起草工作,他證實:薩科齊要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司令部的意願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意識形態因素:法國屬於西方家庭,它只要求恢復其原有地位。對法國來說,現在的狀況不正常。
2008年3月26日,薩科齊總統在倫敦曾表示反對將21世紀的世界交給20世紀的機構管理,而把主要新興國家及其25億人口排斥在外。然而,他又違背自己的建議,急於對上個世紀的機構之一北約表示善意,在許多分析家認為西方在輸掉阿富汗戰爭時卻向阿富汗增派法國部隊。為了自我掩飾,薩科齊稱,法國的參與將會改變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略,把重建作為優先任務。這曾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為了證明英軍應參與伊拉克行動而使用的論據。
更為嚴重的是,薩科齊也許已將這場沖突納入了他想要拒絕的文明沖突的框架中。2007年12月,他在訪問阿富汗時對法國士兵們說:你們在致力於世界的穩定,因為如果阿富汗成為一個恐怖主義國家,我們所有人,包括法國人和歐洲人,有朝一日都將為此付出代價。薩科齊的這番話與布希總統的論調相吻合,將阿富汗視為反恐戰爭前線,並將北約視為負責維持西方秩序的全球工具。
伊朗:准備戰爭
2004年至2005年期間,法國對伊朗的政策開始變得強硬,當時希拉克總統力圖在伊拉克分歧後修復與布希總統的關系。盡管希拉克對伊斯蘭革命領導人很不信任,但是他並不掩飾自己對一種軍事升級危險的擔憂。
在薩科齊當選總統後,愛麗舍宮和法國外交部重新持同樣的看法。法國新總統在使節會議上表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朗將是不可接受的。他還強調,法國在目前的外交行動中非常堅定,這一行動與加強制裁聯系在一起,但如果伊朗決定履行自己的義務,那麼這一行動也會與開放聯系在一起。這是唯一能讓我們避免替代性災難的外交行動:要麼伊朗擁有原子彈,要麼轟炸伊朗。
薩科齊總統的講話導致法國進一步參與針對伊朗的行動,並打算在聯合國框架外實施歐洲制裁(過去希拉克總統始終反對這種制裁)。這一戰略是失敗的。德黑蘭無視安理會的決議,繼續實施其鈾濃縮計劃。法國和歐盟按華盛頓的意願,將伊朗中止鈾濃縮計劃作為同伊方對話的先決條件,從而失去了任何自主性。
另一種方案也是可能的。歐盟和法國知道,它們曾通過對話促使伊朗在2003年11月至12月中止了鈾濃縮計劃,而後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的補充議定書(它主要是使國際原子能機構可以進行更嚴格的檢查)。德黑蘭曾遵守承諾直至2005年初,後來稱歐洲未作出回應而放棄了這一承諾。
20多年來,美國和以色列時常推測伊朗將在兩年內擁有核武器。2007年10月,布希總統表示,必須阻止伊朗擁有製造原子彈的能力和知識。如果白宮對伊朗採取先發制人的進攻,以阻止伊朗獲得這種能力和知識,法國將怎麼做?誰將定義這種能力和知識?
2007年9月以色列對敘利亞的空襲提供了法國將如何反應的先兆。2008年4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了一些很有爭議的文件,聲稱受到攻擊的敘利亞目標是核設施。對這一違反國際法的軍事行動,法國保持沉默,甚至用美國國務院的措辭表示,重要的是敘利亞要就其過去和現在的核活動予以澄清。
黎巴嫩:可笑的炫耀
在法國各派政黨領導人和數十名記者的陪同下,薩科齊6月7日訪問了貝魯特,祝賀米歇爾·蘇萊曼將軍當選黎巴嫩新總統。媒體再次競相贊美薩科齊的作用,盡管黎巴嫩多數派和反對派達成協議時並沒有法國代表在場。
當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時,他也接管了由來已久的黎巴嫩問題。從2005年以來,希拉克就把法國的利益與黎巴嫩哈里里家族的利益混為一體,完全站在西尼烏拉政府一邊。然而,西尼烏拉政府只代表著半個黎巴嫩。
薩科齊樂見與其前任背道而馳的主張,因此決定將此插曲一筆勾銷,轉而支持其外交部長的建議,2007年7月在法國拉塞勒-聖克盧舉行包括真主黨在內的黎各派代表參加的會議。薩科齊不理睬以色列和美國的批評,也沒有理睬西方大西洋主義者的反對,而後者則認為敘利亞及其黎巴嫩盟友是邪惡軸心的支柱。
薩科齊的另一轉變是他5月29日打電話給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邀請他前來巴黎出席地中海聯盟首腦會議,並冒著打亂法國外交政策並可能使之在該地區喪失信譽的危險,再次派法國總統府秘書長蓋昂和外交顧問萊維特前往大馬士革。法國社會黨以捍衛人權的名義批評薩科齊對敘利亞國家元首的邀請,但對埃及總統、突尼西亞總統和以色列總理宣布前來巴黎之事卻未作任何反應。美國也對此表示了保留態度。總之,法國的自身利益使完全追隨美以軸心的做法變得困難。
這些選擇是否密切相關?一位駐貝魯特的阿拉伯外交官問道:為什麼要補償敘利亞,就因為它在解決黎巴嫩危機中起了作用?而對在此問題上表現得很克制的伊朗卻沒有任何補償?薩科齊的目標是要促使巴沙爾·阿薩德總統遠離伊朗(這是一個在目前地區背景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勢必將導致新的失望和新的變化。正如戴高樂將軍所說,不要帶著簡單的想法飛往復雜的東方。
以色列:不容任何置疑
法國總統府發言人馬蒂農2007年11月21日曾會見法國猶太人協會代表,表示歡迎法國與將成為地中海聯盟重要成員的以色列結盟。他稱,兩國的關系已恢復到1967年6月戰爭前的狀態,即達到了法國幫助以色列擁有核武器時代的水平。
巴黎和特拉維夫在2004年至2005年期間就已明顯親近起來。被懷疑同情阿拉伯人的希拉克的離任,為熱情期待的法以關系蜜月開辟了道路。因此,以色列《國土報》一名記者可以對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而感到高興,這名記者解釋說,因為薩科齊認為猶太國的建立是20世紀的重大政治事件,他還承諾要阻止在加沙建立一個哈馬斯坦,並保證決不會在以色列安全問題上妥協。這或許與他的猶太基因有關,但薩科齊被認為是我們的人。
法國總統6月22日至24日對以色列進行的引人注目的訪問證明了這一點。薩科齊的講話不僅重提猶太復國運動的歷史,而且還對以色列人所受的苦難表示同情(隻字未提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苦難),並且避而不談佔領問題。但是,他明確指出,以色列和法國同屬於一個陣營即民主陣營。此次訪問還證明法以雙邊關系得到加強,好像佔領問題並不存在似的。
當第一批阿拉伯國家政府作出反應時,愛麗舍宮猛然覺醒,因為法國的阿拉伯朋友們威脅要抵制7月13日在巴黎舉行的地中海峰會。
因此,有時現實原則能占上風。4月份,愛麗舍宮同意法國外交部北非中東司前司長德拉梅蘇澤爾前往加沙,此人曾負責與哈馬斯接觸。當此事披露後,法外交部發言人稱這是個人行為,而未否認此事。當薩科齊6月24日短暫訪問伯利恆時,他照例攻擊了哈馬斯:人們不跟恐怖主義講和,不同恐怖主義討論。這對哈馬斯和所有以同樣方式行事的組織都有效。這是否也對對巴勒斯坦人民實行恐怖主義政策的以色列政府有效呢?
是決裂還是連續性?有時是決裂,有時是連續性……盡管有西藏問題,巴黎仍力求與北京保持良好關系。在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上,為了謹慎對待莫斯科,巴黎至少暫時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
法國的外交政策在變化,有時是悄悄地,有時是公開地。國家元首常以缺乏條理的方式推動這些變化,西方大西洋主義者一派也在暗中推動這些變化。這一派在以隱蔽的方式提出他們的主張,無論這些主張是否得人心。這一派得益於智力真空,因為沒人知道如何制定一項既能繼承戴高樂建立的傳統又能改變這一傳統的協調一致的計劃,而這一傳統就是要保證法國的行動自主和避免世界分裂為兩個陣營。

⑵ 英法德對伊核協議的態度如何

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和德國總理默克爾8日發表聯合聲明,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退出伊核協議表示遺憾,表示法英德三國將繼續留在伊核協議內,並「決心保證」該協議的落實。

聲明說,三國領導人敦促美國不要破壞伊核協議的框架,並避免採取任何可能阻礙其他相關方完全落實伊核協議的舉措。美國應盡可能使伊核協議帶來的國際防擴散進程取得的進展得到保留,並使得伊核協議主要條款能繼續執行。

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對伊朗制裁。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同時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實施的制裁措施。

⑶ 敘利亞戰爭法國立場與那些國家有利益沖突

法國基本上是北約和歐盟立場,他們的訴求是壓制俄羅斯、反恐,目前為止俄羅斯還和敘利亞政府軍、伊朗是一起的,而反對派裡面大量恐怖分子有走不到一起,所以基本上而言他們只跟美國那一派大體上算是一起,其他派系都是沖突的。

⑷ 英法德向美表明伊核問題立場,為什麼要歐洲必須承擔責任

英國,美國,法國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是很有話語權的,所以必須要承擔責任。伊朗核問題上其實最佔有話語權的是美國,美國對伊朗的核制裁上就已經規定了伊朗核的發展。但是如果其他國家不管的話,任由伊朗的核發展將會出現非常嚴重後果。


在伊朗核問題上,英國德國法國站在了一起,使得歐盟國家的立場非常的一致,這和美國相對抗。如果幾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有著達成一致的協議,或許對於解為伊朗核問題是非常有效的。

⑸ 伊朗核問題中各國的立場分別是什麼

最新動態:
4月28日是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朗一個月內停止鈾濃縮活動的大限之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在這一天呈交伊朗核調查報告。然而伊朗方面的態度卻越發強硬,先是總統表示拒絕退讓,接著最高領袖表態美國若動武,伊朗就會以雙倍的強度回擊。如此激烈的對峙之下,美國及聯合國其他各國該拿伊朗怎麼辦?
伊朗:美若進攻,雙倍回擊

26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對記者重申,發展核技術是伊朗的權利,伊朗決不會在自己的合法權利上讓步。

與此同時,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強硬講話。伊朗國家電視台的畫面顯示,在一個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會議上,哈梅內伊表示:「美國應該明白,如果他們進攻伊朗,他們在全球的利益就將遭到報復。」哈梅內伊還說:「伊朗將對任何襲擊還以兩倍強度的回擊。」

美國:通過法案,加強制裁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眾議院26日以396票贊成的壓倒多數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對伊朗採取更嚴厲的制裁。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博納稱,該法案暗示,美國強烈希望伊朗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法案稱,美國將繼續對伊朗加壓,直到對方放棄生產化學、生物或核武器的想法,並表明任何向伊朗出口或提供有助於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物品或技術的個人都將受到制裁;法案要求美國聯邦登記處刊登出在伊朗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的個人、公司或國家的名字,並規定在伊朗能源領域投資的國家不能得到美國的援助;法案還「授權」美國總統為針對伊朗的一系列活動(如人權組織、電台節目等)籌資。

==========有此一說==========

俄國家杜馬副主席:伊朗戰爭年內打響!

在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之際,一貫語出驚人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日里諾夫斯基4月27日突然宣稱,伊朗戰爭將於2006年打響!

據俄新社報道,日里諾夫斯基預測,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將在今年以空襲開始,隨後地面軍事行動接踵而至。他還表示,深入伊朗山區的多國部隊將比駐伊聯軍遭到更大的損失。

以色列高級官員:伊導彈能打到歐洲

以色列《國土報》27日報道,以軍方高級官員稱,伊朗購入的遠程彈道導彈,能夠打擊到歐洲城市。

以色列情報部門負責人阿莫斯·亞德林26日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射程達到2500公里的BM—25導彈已經運抵伊朗。

==========熱點分析==========

伊朗報復美國有3招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對美國展開報復。

第一、襲擊美國駐伊拉克軍隊。第二、伊朗可以利用霍爾木茲海峽打擊美國的經濟利益。霍爾木茲海峽是進入海灣地區的門戶,世界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這里,是美國以及整個西方國家的「能源生命線」。第三、利用激進組織襲擊美國目標。

==========各界反應==========

聯合國:還沒想好

聯合國安理會還沒有進一步動作,正在等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再作決定。

伊朗代表團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奧利·海諾寧舉行了約2個小時的會談,但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期間,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也突然出現,進行了適當參與。但是會談後,無論是伊朗還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都諱莫如深,不願透露任何信息。
另據悉,美國已建議安理會於5月3日舉行會議,討論巴拉迪的報告。

俄德:外交解決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27日說,伊朗應該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決議。他們同時表示,只有通過外交途徑才能解決伊朗核問題。

亞塞拜然:不許借境

正在美國訪問的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4月26日說,他不會允許美國利用亞塞拜然針對鄰國伊朗發動任何軍事行動。英法:提交草案

英國駐聯合國大使埃米爾·瓊斯·帕里26日透露,英國與法國最早將在5月2日向聯合國提交一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草案,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

⑹ 法國總理說關於伊朗核問題的話

法國總理德維爾潘5月4日在每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軍事行動不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辦法。
據美聯社報道,德維爾潘指出,「我確信軍事行動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武力不僅不會解決任何紛爭,反而會增加危險,伊拉克問題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還呼籲國際社會在應對伊朗核問題時保持「團結」和「堅定」

5月3日,英國和法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國提交了一項決議草案,要求伊朗遵照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安理會作出的相關決定,終止一切鈾濃縮及加工活動,否則安理會可能考慮對其實施經濟制裁或其他強制性措施。(信蓮)
新華網巴黎11月12日電(記者鄭蘇春)法國總理德維爾潘12日說,法國主張聯合國安理會應立即通過有關伊朗核問題的決議,對拒絕停止濃縮鈾活動的伊朗進行制裁。德維爾潘當天是在巴黎舉行的世界猶太人大會上說這番話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02:10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鄧穎平):法國總統府2月1日發表聲明,澄清法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聲明說,法國和國際社會一致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

聲明重申,法國要求伊朗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伊朗擁有開發民用核能技術的權利。聲明說,伊朗核問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法國和法國總統的立場一直沒有變化,不應引起任何猜測和論戰。

日前,希拉克在接受法國和美國媒體聯合採訪時說「伊朗擁有一至兩枚核武器並不是太大的危險」。盡管後來他立刻改正了自己的說法,但還是引發了一場風波。

⑺ 在《伊核協議》上,為什麼英法德意見如此統一

因為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才如此統一。

此外,伊朗的力量和影響力無法與敘利亞媲美,這使不久前對後者開槍的英國人和法國人轉過身來,對伊朗政府起到了堅定的保護者的作用。如果已經談判了十多年並且得到多方保證的伊朗核協議丟失,那麼多邊協議在國際舞台上的信譽肯定會降低,並且已經遭受挫折的多邊主義將受到沉重打擊。歐洲國家意識到,只有通過溝通和信任而不是孤立,才能真正解決伊朗核問題,努力捍衛伊朗核協議反映了審慎和理性的外交觀念。

⑻ 美國邀請英法德參與波斯灣護航聯盟,為何沒有國家響應

美國向來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國家,8月份英國的史丹納帝國油輪,被伊朗扣押導致伊朗和英國關系緊張,英國曾經求助美國,幫助解決被扣押的油輪。結果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竟然無動於衷,聲稱英國應該為自己的油輪被扣押負責,意思就是美國不會管的。


美國成了孤家寡人,各個國家看的人都很清楚,美國想讓這些國家和伊朗作對,進一步孤立伊朗,達到他自己的目的。他明知道伊朗不會扣押美國油輪,還呼籲組建護航聯合護航艦隊,將會加速緊張局勢,和各方呼籲的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背道而馳,是不會受到其他國家歡迎的。

⑼ 為什麼英法德支持伊朗

經濟利益是這些歐洲國家很重要的考慮。因為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中斷之後,美國在伊朗沒有任何的經濟利益,只有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和斗爭,歐洲則不然。歐洲在伊朗有很多的經濟利益,特別是油氣公司,包括義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公司都參與進去了,美國一制裁它們被迫都退出來;一簽伊核協議,它們馬上就返回了,那麼現在美國又要否定伊核協議,它們又要退出來,所以從長遠角度看,會危害歐洲國家的經濟利益。「另外,從近來的情況來看,中東地區的局勢若動盪起來,首先受害的是歐洲國家,敘利亞已經是個很大的教訓,而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實際上就是難民問題。事實證明,難民問題不僅是單純人口流入的問題,而且還能帶來恐怖主義。所以歐洲還是希望中東地區穩定。」

⑽ 聯合國五常對於伊朗核問題的觀點是怎樣的

不是模聯吧..
教你,去wiki打伊朗核問題.

閱讀全文

與法國對伊朗什麼立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3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4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89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
英國什麼人可以坐馬車 瀏覽:424
疫情國外返回中國需要什麼 瀏覽:41
義大利各城市怎麼和以前不一樣 瀏覽:333
印度人坐火車怎麼樣 瀏覽:857
印尼亞運會開幕式什麼時候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