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要求停止進口伊朗原油日本什麼態度
美國政府當地時間6月26日要求日本政府及企業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等製品,同時表示將再次對伊朗實施制裁。歐盟方面也收到了美國限制進口伊朗原油的要求。日本媒體認為,2017年日本原油進口量的5%都來自伊朗,因此日本政府將對美國的要求持謹慎態度。
日本約9成的原油進口依賴中東國家。其中,40%來自沙烏地阿拉伯,24%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緊隨俄羅斯之後,排在第6位,在能源政策上是日本重要的原油進口來源國之一。日本在美國奧巴馬政權解除對伊朗制裁之前就一直從伊朗進口原油,與伊朗保持友好關系。
對日本來說,構建能夠從多個國家穩定進口原油的環境十分重要。此外日本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僅佔全球整體流通量的極小一部分,計劃和上次制裁時一樣,說服美國允許其與伊朗進行交易。日本擔憂如果停止進口石油,可能對與伊朗的外交關系產生直接影響。
2. 日本位居世界儲油量榜首,中國"功不可沒
原文在這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前段日子裡訪問了中東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埃及。那麼此行明確提議向沙特構建「石油共同儲備構想」,通過提供巨額資金以及展開技術合作等措施,從而獲取沙特的石油優先購買權、阿聯酋的長期石油供應合同、科威特的能源穩定供應承諾。
同時,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的石油存儲量竟然達到了158天。美國比日本竟然還少了20天。這讓很多人感覺到始料未及。那麼我們回頭看一看中國的是多少呢?僅僅是30天。雖然中國地大物博,雖然中國每天進口的石油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但是在石油存儲方面,中國都達不到日本的一個零頭。
一直以來,伊朗因為受到美歐的制裁,國民經濟痛苦難堪,中國作為一個陌生人卻不斷接濟它走出危機。而日本作為伊朗石油戰略的上面的合作夥伴,確實落井下石,積極參與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猶如背後小人,可恨至極!伊朗經濟制裁解除後,就算不斷增加石油天然氣的出口量,也絕對不會向日本出口石油。一國執政好比做人一樣恩怨分明,要報復就得狠心!如此看來,伊朗停止出口石油,是日本是自食其果。日本要想再次挽回伊朗的信任,恐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伊朗制裁解除後,積極與中國展開合作,不但將其原屬日本的開採油田權轉給中國,與中石油、中石化共同開發兩大油田,而且還是以日本所花價格的1/3。今年上半年,又將日本最後一塊大型油田的55%的產量劃歸中國使用。
之前日本的石油進口來源於哪些地區?日本是當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中國和美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近來,俄羅斯向日本輸出石油的比例也在上升,泰納線(從泰舍特到納霍得卡)的石油管線建成後,日本每年從俄羅斯獲得700萬噸石油。
中國也是日本石油的來源之一,過去中國是為了換匯,現在主要是為了平衡雙方的貿易。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經過幾十年的運作,目前已頗具規模。截至2015年底,日本擁有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17個民間石油儲備基地,其中2個是官民共用儲備基地。
日本國家儲備在日本全國10個地方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以及從民間石油公司租借的油罐中,儲備了大約4782萬千升(約合2.97億桶)的原油。日本民間大約儲備了3288萬千升(約合2.04億桶)原油。據估計,假如日本石油進口中斷,這些原油能維持197天。
中國似乎早已忘記了當年日本人給予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災難,善良的中華民族是根本就不善於將仇恨銘記永遠,不過,好了傷疤就忘記疼也不應當成為中華民族輕易放過仇敵的理由借口,牢記歷史,牢記教訓不忘恥辱,自強不息奮發圖強,與其去資助昔日的仇敵,不如發展壯大自我,廣大中國百姓應當覺悟警醒,國產產品的發展壯大,必須是要依靠中華民族每個分子的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才能發展壯大,一味崇洋媚外只能是自絕生路。
3. 中日油氣之爭的主要方面
http://biz.cn.yahoo.com/special/zhongriyouqi/中日油氣之爭專題
「共同開發」之爭
1985年以來,中國和日本一些有背景的公司通過各種渠道就聯合開發東海的可能性舉行了定期秘密磋商,中日雙方一直在尋求共同開發東海的途徑。由於不得而知的原因,未能成功。所以,中國就在「中間線」以西的海域自行開發。這是日本URUMA能源株式會社負責人,2004年4月在北京參加東北亞海底石油合作項目組織的一個研討會上透露的信息。
「很早以前,日本還曾有家銀行資助並參與過中國的海洋資源開發項目。」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朱鳳蘭說,「日本和韓國也曾有過類似的爭奪,雙方採取『共同開發』方式,在日韓間海域打了7個油井,結果沒能採到石油,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中國多年來都是在近海海域進行開發,日本一直未有過強烈的反應或提出過任何抗議。同時,日本通過各種途徑從中東地區獲得相對廉價的石油,所以,一直也沒有冒險開采東海石油資源。」姚文禮說。
矛盾在1998年開始顯現。中國開始在日本所稱的「中間線」西側修建春曉、殘雪、斷橋和天外天4個油氣田,其中,最近的一個油井距離「中間線」僅2海里。
日本方面表示:由於海底油氣田是相通的,而且海底地勢東高西低,中方首先開采很可能把「中間線」另一側的海底油氣資源通過「吸管效應」吸走。因此,日方開始要求中方停止開采,並舉行東海石油問題磋商。
去年10月和今年5月,中日雙方舉行了兩輪磋商。磋商中,日本要求中國停止單方面開采,並向日本提供東海油氣田的地質資料以及其他與油氣開采相關的數據,但中方以油井在「中間線」以西為由拒絕了日方的要求。
9月20日,中川昭一在東京公布了一張位於「中間線」附近的「天外天」油氣田的照片。並稱該照片是由日自衛隊 P-3C反潛巡邏機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鑽井平台的一個井架煙囪噴出了火焰。
「隨著今年10月緊鄰『中間線』的『春曉』油氣田正式投產,日本深感問題的緊迫性。對日本而言,與中國共同開采,將生產的油氣運往中國是比較現實的做法。但雙方的合作開發一直提不上日程,眼看著中國的東海油氣田投產,日本立刻針對中國的共同開發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對案』。」周永生說。
「劃界」之爭
關於中日雙方的爭執,一方面,是緣於東海海底蘊藏豐富的石油之爭,另一方面則在於領海劃分。兩者交織在一起,使問題變得更為復雜,解決更為艱難。
日本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五部分「專屬經濟區(EEZ)」的相關條款提出:使用「中間線」劃分方案,即,「重疊部分的EEZ」,按照兩國「中間線」來劃分。這樣劃分,日本將擁有中間線以東(靠近日本)的豐富石油資源,約占東海全部石油資源的二分之一。日本提出的「中間線」,中方一直沒有承認。
9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中方油氣田完全處在無可爭議的中國專屬經濟區域內,甚至是在日本聲稱的、未得到中方承認的『中間線』中方一側,中方開采是主權活動,日方無權干涉。」
中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六部分「大陸架」的相關條款認為:東海大陸架是中國大陸水下領域的自然延伸,原則上可以一直伸展到水深2500米的切斷面為止。所以,中國的領土可直達日本沖繩島附近的「沖繩海槽」(最深處29 40米)為止。這樣劃分,東海全部石油資源幾乎全部屬於中國。
日本不同意此方案,並提出,中日雙方是「共大陸架」的,600海里的「沖繩海槽」,只是一個偶然出現的「海溝 」,不能作為兩個大陸架的分隔。
「日本東海大學一名教授已經寫出了專業論文證明中日共大陸架,而中國方面還未有此類專業的證據。同時,由於沖繩海漕距離日本本土和所屬島嶼很近,中國無法進行實地大規模考察,所以,掌握的相關資料也沒有日本充分和細致。如果問題交到國際海洋法庭解決,結果將對中國不利。」朱鳳蘭說。
「中國在東海領域的態度,勢必會給中國在南海領域與東南亞國家的爭奪起到示範效應,所以,中國自然不能輕易讓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亞非研究所副所長李寒梅說。
4. 現在還有哪些國家在跟伊朗買石油
義大利、韓國等等,而且伊朗的石油價格低,無論美國怎麼打壓,都會有人很伊朗買的。不過還是受到了影響。石油出口量從今年4月的80-100萬桶/日下降到目前的50萬桶/日水平,具體走私量也無法統計,伊朗目前的石油出口量實際上高於50萬桶/天的水平。可以肯定的,美國的「石油限制令」對伊朗的石油出口和經濟都有非常嚴重的影響。
正在伊朗的安倍晉三與魯哈尼舉行談話,談話後他宣布將「繼續購買伊朗石油」,並加強與伊朗的金融合作。德國外交部長馬斯表示,歐盟「取而代之」啟動了新的支付體系,旨在避免美國的制裁。為實現歐盟與伊朗之間的石油貿易,「近期內」可能實現首付四。印度、日本和歐盟都希望與伊朗實現石油貿易,這無疑將對伊朗的石油出口產生積極影響。
5. 美國對伊朗第一批制裁措施生效了嗎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東部時間7日0時,美國單方面重啟對伊朗的嚴厲制裁,對伊朗第一批制裁措施正式生效,主要針對非能源領域。
美國白宮6日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將於7日重啟對伊朗非能源領域的制裁,將涉及伊朗政-府購-買美元;黃金等貴金屬交易;工業用石墨、鋼、鋁、煤炭和軟體;與伊朗貨幣相關交易;與伊朗政-府發行主-權債務相關活動;伊朗汽車行業。而美國針對伊朗能源出口的制裁將在今年11月5日重啟,涉及伊朗港口運營商,能源、航運和造船行業;石油類交易;外國金融機構與伊朗央行交易。
美國總統特朗普6日在一份聲明中說,「我仍願意同伊朗達成一項更全面的協議,以解決伊朗政-府的各種不良活動。協議包括處理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及其對恐怖主義的支持。」對於特朗普聲稱有意會晤以及重啟對伊制裁,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在國家電視台的演講中回應道,「美國將會對制裁伊朗感到後悔,他們已經在世界上孤立無援。他們正在對伊朗兒童,病人和整個國家實施制裁。」
伊朗媒體6日報道稱,伊朗革命衛隊正在國際原油運輸要道霍爾木茲海峽舉行的大規模海上軍演。革命衛隊發言人稱,這次演習的目的是「控制和保障海灣及霍爾木茲海峽的安全,同時應對敵人的威脅和潛在風險」。世界各國普遍對美伊對抗可能對中東乃至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感到擔憂。
日本NHK電視台報道稱,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新加坡參加東盟系列外長會時同伊朗外長扎里夫舉行了會談。對於美國要求各國11月完全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一事,河野強調,日本將會和美國協商,今後日本「將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朗核問題六國即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同時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今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並重啟因伊核協議而豁免的對伊制裁。這一行動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譴責。
美國的話,總是到處去制裁別人。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6. 聽美國的話,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會發生什麼
國內油價會突然飆升,因為停止進口後,國內原油的使用就會不足,從而導致油價上漲
7. 現在還有哪些國家在跟伊朗買石油伊朗石油出口大國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知道中東地區有一眾土豪國家:沙特、阿聯酋、卡達等等,任何一國都財大氣粗,有錢任性。
而支持他們這樣做的核心因素,無疑是他們都是石油出口大國,然而要論開采規模和出口量,除了這些我們熟知的國家外。
對伊朗而言,有中國朋友得力挺可以抵消一部分美國經濟制裁帶來的沖擊,不過目前最迫切的還是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多元化,不然要經濟自立還是有點難度的。
8. 歷史上有幾次石油危機
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9. 歐盟反對美製裁伊採取什麼措施
當地時間8月7日零時,美國將正式重啟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在國際上點燃了一顆「巨大炸彈」的引信。今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奧巴馬政府簽訂的暫停對伊朗制裁的伊核協議,這次重啟的首批制裁措施主要集中在金融、汽車、飛機等非能源領域,對伊朗經濟至關重要的石油業的制裁將於11月4日生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威脅稱,要讓「伊朗政權做出巨大變化」。
「歐盟宣布抵制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外長與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6日發表共同聲明,反對美國重啟對伊制裁。聲明稱,「歐盟對美國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深感遺憾」。歐盟決心保護歐盟企業免受美國制裁的可能後果,歐盟修訂後的「阻斷法規」將於7日生效。「阻斷法規」旨在鼓勵歐盟公司無視美國的制裁威脅,它還規定歐盟將補償歐盟公司因為在伊朗進行合法的交易而受到的損失。歐盟的聲明還稱,「解除對伊朗的相關制裁是伊核協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歐盟法律和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我們決定保護歐盟經濟實體與伊朗開展合法業務」。
美國近來還派高官前往世界各國,試圖說服各國支持其對伊制裁和削減伊朗石油進口,但大多遭到拒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3日曾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和伊朗在不違反各自國際義務的前提下,保持著正常交往與合作,這合情合理合法,無可非議。他稱,中方一貫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這個立場是堅定明確的。中方的合法權益應該得到維護。
日本NHK電視台5日報道稱,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新加坡參加東盟系列外長會時同伊朗外長扎里夫舉行了會談。河野贊揚伊朗在維護中東穩定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對於美國要求各國11月完全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一事,河野強調,日本將會和美國協商,今後日本「將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
「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之間的拉鋸戰又將開始」,德國新聞電視台6日稱,盡管歐美貿易戰暫時熄滅,但是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又讓歐美形成對抗。莫蓋里尼強硬表示,盡管美國拒絕對歐盟企業實施豁免,但歐盟仍決心堅持到底。報道稱,在美國重啟對伊制裁前,伊朗購買的5架新的歐洲商用飛機周日已經交貨。
制裁通常只有在盟友合作時才能奏效。報道引述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羅森伯格的話稱:「我們曾經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對古巴實施制裁的國家。但其他國家仍然與古巴有生意往來。顯然在伊朗問題上,美國可以退出伊核協議,但除非有所有盟友支持,否則制裁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來源環球時報
10. 日要是不響應美對伊制裁就會有什麼結果
美國堅持要求日本響應對伊制裁, 不配合就制裁。
報道指出,雖然在應對朝鮮等方面與美國的合作不可或缺,但日本也不期望與依賴原油進口量中約5%的伊朗「斷絕關系」。日方表示確保原油穩定有必要分散采購地,今後也將繼續就進口伊朗產原油尋求美方理解。
日美兩國6月19日於東京、8月1日及2日於美國華盛頓分別進行磋商時,日方說明稱「能源政策上,伊朗是極為重要的國家」。日方強調若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不響應美國禁止進口要求的中國將獲益,指出「難道要犧牲同盟國日本嗎?」
美方提及過去歐盟停止進口的事由,反駁稱「日本應該能夠做到」。同時強烈要求保持一致步調,稱「希望考慮中東穩定與日企收益哪個更重要」。
美國真的就是世界霸王啊!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