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和伊拉克戰爭在那一年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開始於1980年9月22日,終止於1988年8月20日,歷時將近8年。
『貳』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叄』 兩伊戰爭是怎麼停止的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肆』 1980年兩伊戰爭帶來了什麼
1980年9月22日,長達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共造成53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千億美元。這場戰爭使用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幾乎所有的現代化武器,而且運用了極原始極殘酷的人海戰術,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拼國力、拼人力的拉鋸消耗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罕見。
1980年9月1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軍隊開始向伊朗邊境集結;伊拉克諜報人員自8月起在伊朗境內的活動更加頻繁。另據可靠情報: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灣國家頻繁地往來,並達成了一項旨在針對伊朗的秘密協議。這個時刻關注著自己在海灣地區利益的超級大國已於這些跡象中嗅到了濃烈的火葯味。
早在8月,海灣國家首腦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將很快在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點燃,那份新近達成的《海灣國家反伊朗秘密協議》已將這一情況通告了他們,並且這場秘密的交易使他們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這個波斯人聚集的國家成了海灣各阿拉伯國家共同的願望。
戰爭的帷幕拉開了,兩國人民的鮮血將隨同濃烈而令人窒息的戰火燃燒起來,災難和著彌漫的大霧籠罩著兩伊。誰曾預想到,9月22日這噩夢般的一天使兩伊人民陷入持續八年的苦難中。
據統計,激戰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傷95萬人,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
雙方共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被襲擊的船隻近500艘。
由戰爭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5倍。
這一系列數字性的羅列也許還很難使人觸及到兩伊戰爭給兩伊人民乃至世界帶來的災難。
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持久和最殘忍的地區沖突。遭受轟炸地區的災民多達300多萬。僅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在這次戰爭中,使用了除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以外的幾乎各式現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和化學武器。
八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爭前的1%。戰爭使得伊拉克債台高築,據西方觀察家估計外債約800—1000億美元之間,資金的缺乏使國家財政和國民生活均處於艱難狀態。一向缺少勞動力的伊拉克開始出現失業,通貨膨脹率達每年40%。
在伊朗,僅首都德黑蘭在八年戰爭中,全市遭受導彈133枚,死1700人,傷8500人。伊朗一軍方人士告訴前去采訪的記者:一個導彈,一個「化彈」(化學武器),成了戰爭後伊朗的致命傷。導彈動搖了民意,化彈渙散了軍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戰場上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到處施放「化彈」,毒煙彌漫,天空都變了顏色,無數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就連死狀也讓人慘不忍睹,火焰噴射器將人燃成了一團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戰爭中死亡達40萬人。失去親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掛著許許多多在前線陣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於戰爭耗資巨大,伊朗國家貨幣里亞爾越來越不值錢,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來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產是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主要經濟支柱,占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的95%,糧食則有一半靠進口。由於雙方不停的襲油戰、襲城戰,石油的出口減少了近70%,石油設施遭到極大程度的破壞,一切都有待重建,許多工廠處於停工和半停工狀態。由於戰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蕪,加之債台高築,各種生活用品奇缺。
戰爭期間,雙方不斷擴充軍備,八年的消耗戰使得兩國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僅伊拉克戰前外匯儲備有300多億美元,戰後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
再看看兩伊戰爭給世界經濟帶來的災難,據美國《時代》周刊提供的數字表明:日本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占其國內石油消費量的64%,法國35%,美國21%,義大利32%,英國14%,德國15%。由此可見,西方經濟發展與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和油價波動緊密相關。
自戰爭開始後,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特別是雙方展開襲油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美國中質原油每桶上漲近3美元;在歐洲現貨市場,原油每桶上漲近5美元。漲幅最高時,一周每桶油價就上漲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漲價使許多國家的煉油廠開工不足,不得不解僱工人。特別是那些經濟上嚴重依賴石油的國家,會因此而放慢經濟的增長速度,並帶來大量的工人失業。美國一些報刊曾發表評論說,如果襲油戰再繼續下去,戰爭再拖下去,紐約夜晚的燈火將不會那麼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會變得暗淡無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輪的油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對海灣水域中豐富的「原料工廠」,即浮游植物的生產帶來打擊。浮游植物是細微的漂浮植物,它們構成了整個海洋生物鏈的基礎。由於大片浮油覆蓋水面,陽光不能穿透水層,浮游植物就無法生存下去,從而威脅著海洋生物鏈。這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並影響海灣沿岸國家居民的飲水。
兩伊戰爭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廣泛而嚴重的。毫無疑問,這場地區性沖突給兩國自身和世界帶來的災難在有形的之後尚隱著許多無形的、無法估計的災難。
1988年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結束了,沒有勝者,一場演繹了八年的災難結束了。
二十世紀這短短的一百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戰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每天都有槍炮聲,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一次接一次的災難,人類拿著自己發明的槍炮屠殺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發,將無數無辜的人們推入戰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戰爭中枯萎了。人類的天性是嚮往美好的,進入新世紀之際,人類應該回顧一下二十世紀這個災難重重的時代,丟棄戰爭、暴力這種已陳舊、腐朽而狹隘的人類垃圾,共同創建和平,步入一個充滿博愛、寬容的大同世界。
『伍』 兩伊戰爭的起止時間是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簡稱兩伊戰爭),自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期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兩伊戰火的蔓延,曾導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致使海灣局勢一度空前緊張,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可以看一下地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1%BD%D2%C1%D5%BD%D5%F9&in=11&cl=2&cm=1&sc=0&lm=-1&pn=10&rn=1
『陸』 兩伊戰爭是怎麼結束的
為早日結束這場戰爭,許多國家、組織和一些著名人士都在做著積極的努力。如伊斯蘭國家聯盟、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等。伊拉克想要實現「體面的」和平,它襲擊波斯灣內的西方和阿拉伯國家的船舶,以此期望外部促成這一地區和平的實現。但是,伊朗從未認真考慮進行和平談判。
到了1988年4月中旬,戰局又有了新的變化。伊拉克在連續3個月的時間里,對伊拉克境內的伊朗軍隊發起了猛烈地進攻,先後奪回了法奧港、沙拉姆傑地區、馬季農島、祖培達特地區以及北部的一些山區,徹底扭轉了戰場局勢,並迫使伊朗軍隊退到了伊朗境內,基本上恢復了1980年9月戰爭爆發以前的邊境狀態。此後,伊拉克並沒有乘勝追擊,它不想再冒8年前的風險。兩伊戰爭又一次進入到不戰不和的僵持狀態。
國際社會立即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展了廣泛的外交活動。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曾多次走訪兩伊,就停戰問題進行磋商。阿拉伯國家也積極採取措施,促使兩伊停火。他們甚至願意拿出500億美元作為伊朗在戰爭中損失的賠償費。
面對這一現實,伊朗認為它的目的已基本達到。1988年,伊朗領袖霍梅尼決定無條件接受198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要求兩伊實現停火的598號決議。
『柒』 兩伊戰爭是怎樣結束的
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全面反攻,先後通過「齋月行動」、「信賴真主」等戰役,收復法奧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區,並攻佔伊朗的代赫洛蘭及其周圍地區,隨後主動撤離;在其他地區共佔領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和平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佔科威特面臨嚴重的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5天內從伊朗撤軍,接受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並開始釋放戰俘。至此,兩伊結束戰爭狀態。
『捌』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玖』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起止時間持續多長時間
原因: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復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兩伊戰爭--物資調配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沙烏地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