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料(概括)200字左右
網路知道 > 交通/旅遊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6-10-29 10:15
是世界,不是中國。有知道的請幫忙,謝謝!
提問者: 書聲蝶語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吳哥窟
巴凱爾哈特清真寺
巴哈爾布爾的毗羅遺址
琅勃拉邦城鎮
長城
故宮
莫高窟
秦始皇陵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曲阜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布達拉宮
廬山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麗江古城
大足石刻
頤和園
天壇
龍門石窟(2000年)
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
皖南古村落(2000年)
明清皇家陵寢(2000年)
阿波美王宮
貝尼·哈瑪德的卡拉城
姆扎卜山谷
賈米拉
提帕薩
提姆加德
阿爾及爾城堡
孟菲斯及其墓地―從吉薩到代赫舒爾的金字塔區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
伊斯蘭開羅
阿布米奈遺址
拉利貝拉石鑿教堂
貢德爾地區的法西爾·
格赫比
阿瓦什低谷
蒂亞
阿克蘇姆
奧莫低谷
中西部大阿克拉沃爾
塔的古城堡和要塞
阿散蒂傳統建築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
哈德爾
庫埃瓦―德爾阿斯―馬諾斯
瓜拉尼耶酥會傳教區
波托西城
奇基托斯基督教傳教區
蘇克雷城
埃爾富埃爾特·德·桑梅帕特
歐羅晉雷圖歷史城鎮
奧林達歷史中心
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歷史中心
孔格尼亞斯的仁慈耶穌聖殿
巴西利亞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
聖路易斯歷史中心
迪亞曼蒂納鎮歷史中心
拉安斯歐克斯梅多國家歷史公園
安東尼島
美洲野牛澗地帶
魁北克(古城區)
盧嫩堡舊城
卡塔赫納港口、要塞和古跡群
蒙波斯的聖克魯斯歷史中心
鐵拉登特羅國家考古公園
聖奧古斯丁考古公園
薩爾茨堡
申布倫宮殿和花園
薩爾茨卡莫古特的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文化景觀
塞默靈鐵路
格拉茨城歷史中心
弗萊明施·貝·吉納吉斯
拉盧維耶爾
布魯塞爾大宮殿
佛蘭德和沃倫尼的貝爾弗里斯歷史街區
博亞納教堂
馬達拉騎士雕塑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
伊萬諾沃岩洞教堂
內瑟巴爾古城
里拉修道院
斯韋什塔里色雷斯人墓
杜布羅夫尼克老城
斯普利特歷史中心和戴克里先官
普里特維察湖群國家公園
波雷奇歷史中心的幼發拉先天主教堂
特羅吉爾歷史城市
布拉格歷史中心
捷克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
泰爾奇歷史中心
澤萊納山的內波穆克聖約翰禮拜堂
昆施塔特山,包括聖芭芭拉教堂和聖母大教堂的塞德萊茨歷史城鎮
萊德尼采一瓦爾季採的文化景觀
霍拉索維采村保護區
克魯米里花園和城堡
利托米什爾城堡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沙特爾大教堂
凡爾賽宮及其園林
韋茲萊大教堂
韋茲萊峽谷岩洞群
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
尚博爾城堡和庄園
亞眠大教堂
奧朗日古羅馬劇院和凱旋門
阿爾勒城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
豐特奈的西多會修道院
阿爾克―塞南皇家鹽礦
南錫的斯坦尼斯瓦夫宮、卡里耶爾宮和阿萊昂斯宮
聖塞文―梭爾―加爾坦佩教堂
科西嘉島的基羅拉塔海角、波爾多海角、岩石海岸自然保護區和皮亞納卡朗基斯
加爾橋(古羅馬水槽)
斯特拉斯堡大島
巴黎塞納河岸
蘭斯的聖母大教堂、聖雷米前修道院和塔烏宮
布爾日大教堂
阿維尼翁歷史中心
南運河
卡爾卡松歷史城堡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線
里昂歷史街區
聖埃米里的胡里斯迪克西翁
......
回答者: 風中の追風 - 秀才 二級 10-2 08:06
我來評論>>相關內容
• 戰國時期興修的都江堰與青山一起為什麼能夠列入世界...
•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有國際的撥款么?
• 概括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理由
• 截止2003年7月,我國有( )處文化遺產背列入《世界...
• 北京周口店遺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更多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 1 條
阿富汗(2項)
* 賈姆的尖塔和考古遺址(c,2002年)
*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c,2003年)
亞美尼亞(3項)
* 哈格帕特修道院與薩那欣修道院(c,1996年,2000年)
* 埃奇米阿津教堂與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c,2000年)
*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c,2000年)
澳大利亞(16項)
* 卡卡杜國家公園(nc,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n,1981年)
* 威蘭德拉湖區(nc,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nc,1982年,1989年)
* 豪勛爵群島(n,1982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n,1986年,1994年)
* 烏盧魯—卡塔楚塔國家公園(nc,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n,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沙克灣(n,1991年)
* 弗雷澤島(n,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n,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n,1997年)
* 麥誇里島(n,1997年)
* 大藍山地區(n,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n,2003年)
* 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c,2004年)
亞塞拜然(1項)
*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c,2000年)
巴林(1項)
*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c,2005年)
孟加拉國(3項)
* 巴凱爾哈德的古清真寺之城(c,1985年)
*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跡(c,1985年)
* 孫德爾本斯(n,1997年)
柬埔寨(1項)
* 吳哥古跡(c,1992年)
塞普勒斯(3項)
* 帕福斯(c,1980年)
* 特羅多斯地區的彩繪教堂(c,1985年,2001年)
* 喬伊魯科蒂亞(c,1998年)
朝鮮(1項)
* 高句麗墓葬群(c,2004年)
喬治亞(3項)
* 姆茨赫塔古城(c,1994年)
* 巴格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c,1994年)
* 上斯瓦涅季(c,1996年)
印度(26項)
* 阿旃陀石窟(c,1983年)
* 埃洛拉石窟(c,1983年)
* 阿格拉古堡(c,1983年)
* 泰姬陵(c,1983年)
* 戈納勒格的太陽神廟(c,1984年)
*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群(c,1984年)
* 加濟蘭加國家公園(n,1985年)
*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85年)
*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n,1985年)
*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c,1986年)
* 克久拉霍古跡群(c,1986年)
* 亨比古跡群(c,1986年)
*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c,1986年)
* 帕塔達卡爾古跡群(c,1987年)
* 埃勒凡塔石窟(c,1987年)
* 朱羅王朝現存的神廟(c,1987年,2004年):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康凱康達秋里斯瓦拉姆神廟、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2004年)
*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n,1987年)
* 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和花谷國家公園(n,1988年,2005年):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1988年)-花谷國家公園(2005年)
* 桑吉的佛教古跡(c,1989年)
* 德里的胡馬雍陵(c,1993年)
* 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周圍建築(c,1993年)
* 印度的山地鐵路(c,1999年,2005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99年)-尼爾吉里山鐵路(2005年)
*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c,2002年)
* 比莫貝卡特岩洞(c,2003年)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c,2004年)
*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c,2004年)
印度尼西亞(7項)
* 婆羅浮屠寺廟群(c,1991年)
* 烏戎庫隆國家公園(n,1991年)
* 科莫多國家公園(n,1991年)
* 巴蘭班南寺廟群(c,1991年)
* 桑吉蘭早期人類遺址(c,1996年)
* 洛倫茨國家公園(n,1999年)
* 蘇門答臘熱帶雨林(n,2004年)
伊朗(7項)
* 喬加贊比爾(c,1979年)
* 波斯波利斯(c,1979年)
*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c,1979年)
* 塔赫特蘇萊曼(c,2003年)
* 帕薩爾加德(c,2004年)
*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觀(c,2004年)
* 蘇丹尼耶(c,2005年)
伊拉克(2項)
* 哈特拉(c,1985年)
* 亞述古城(c,2003年)
以色列(5項)
* 馬薩達(c,2001年)
* 阿卡古城(c,2001年)
* 特拉維夫白城(c,2003年)
* 米吉多、夏瑣和貝爾謝巴的聖經古跡(c,2005年)
* 香料之路—內蓋夫沙漠中的城市(c,2005年)
日本(13項)
*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c,1993年)
* 姬路城(c,1993年)
* 屋久島(n,1993年)
* 白神山地(n,1993年)
*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c,1994年)
* 白川鄉和五個山的歷史村落(c,1995年)
* 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c,1996年)
* 嚴島神社(c,1996年)
* 古奈良的歷史遺跡(c,1998年)
* 日光的神社與寺廟(c,1999年)
* 琉球王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跡(c,2000年)
* 紀伊山地的聖地和朝聖路線(c,2004年)
* 知床半島(n,2005年)
耶路撒冷(1項)
*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c,1981年)
約旦(3項)
* 佩特拉(c,1985年)
* 庫塞爾阿姆拉(c,1985年)
* 烏姆賴薩斯(c,2004年)
哈薩克(2項)
* 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的陵墓(c,2003年)
* 泰姆格里考古景觀的岩刻(c,2004年)
寮國(2項)
* 琅勃拉邦古城(c,1995年)
* 占巴塞文化景觀區(c,2001年)
黎巴嫩(5項)
* 安傑爾(c,1984年)
* 巴勒貝克(c,1984年)
* 比布魯斯(c,1984年)
* 提爾(c,1984年)
* 聖谷和神杉林(c,1998年)
馬來西亞(2項)
* 基納巴盧公園(n,2000年)
* 穆魯山國家公園(n,2000年)
蒙古(2項)
* 烏布蘇盆地(n,2003年)(與俄羅斯共有)
*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c,2004年)
尼泊爾(4項)
*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n,1979年)
* 加德滿都谷地(c,1979年)
*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n,1984年)
*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c,1997年)
紐西蘭(3項)
* 湯加里羅國家公園(nc,1990年,1993年)
* 紐西蘭西南部的蒂瓦希普納穆(n,1990年)
* 紐西蘭的次南極群島(n,1998年)
阿曼(4項)
* 拜赫萊要塞(c,1987年)
* 巴特、胡特姆和艾因的考古遺址(c,1988年)
* 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n,1994年)
* 乳香之路(c,2000年)
巴基斯坦(6項)
* 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跡(c,1980年)
* 塔克西拉(c,1980年)
* 塔赫特巴希的佛教遺跡和鄰近的薩爾巴赫洛古城遺址(c,1980年)
* 特達的歷史遺跡(c,1981年)
* 拉合爾的古堡和夏利馬爾花園(c,1981年)
* 羅赫達斯古堡(c,1997年)
菲律賓(5項)
*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n,1993年)
* 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c,1993年)
*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c,1995年)
* 維甘古城(c,1999年)
*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n,1999年)
韓國(7項)
* 石窟庵與佛國寺(c,1995年)
* 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c,1995年)
* 宗廟(c,1995年)
* 昌德宮建築群(c,1997年)
* 水原華城(c,1997年)
* 慶州歷史區(c,2000年)
* 高敞、和順和江華的古墓遺址(c,2000年)
索羅門群島(1項)
* 東倫內爾島(n,1998年)
斯里蘭卡(7項)
*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c,1982年)
* 波隆納魯沃古城(c,1982年)
* 錫吉里耶古城(c,1982年)
* 辛哈拉賈森林保護區(n,1988年)
* 康提聖城(c,1988年)
* 加勒古城及其城堡(c,1988年)
* 丹布勒金寺(c,1991年)
敘利亞(4項)
* 大馬士革古城(c,1979年)
* 布斯拉古城(c,1980年)
* 巴爾米拉遺址(c,1980年)
* 阿勒頗古城(c,1986年)
泰國(5項)
*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大城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通艾—會卡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91年)
* 班清考古遺址(c,1992年)
* 棟巴耶延山—考愛山森林保護區(n,2005年)
土耳其(9項)
*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c,1985年)
* 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西亞石窟遺址(nc,1985年)
* 迪夫里伊的大清真寺和醫院(c,1985年)
* 哈圖沙什(c,1986年)
* 內姆魯特達格(c,1987年)
* 桑索斯—萊頓(c,1988年)
* 赫拉波利斯—帕穆克卡萊(nc,1988年)
* 薩夫蘭博盧城(c,1994年)
* 特洛伊考古遺址(c,1998年)
土庫曼(2項)
*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c,1999年)
* 庫尼亞—烏爾根奇(c,2005年)
烏茲別克(4項)
* 伊錢卡拉(c,1990年)
* 布哈拉歷史中心(c,1993年)
* 沙赫里薩布茲歷史中心(c,2000年)
*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c,2001年)
越南(5項)
* 順化歷史建築群(c,1993年)
* 下龍灣(n,1994年,2000年)
* 會安古城(c,1999年)
* 美山聖地(c,1999年)
*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n,2003年)
葉門(3項)
* 希巴姆古城(c,1982年)
* 薩那古城(c,1986年)
* 宰比德古城(c,1993年)
阿爾巴尼亞(2項)
* 布特林特(c,1992年,1999年)
* 吉諾卡斯特古城(c,2005年)
安道爾(1項)
*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c,2004年)
奧地利(8項)
* 薩爾茨堡城歷史中心(c,1996年)
* 申布倫宮殿和花園(c,1996年)
* 薩爾茨卡默古特的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文化景觀(c,1997年)
* 塞默靈鐵路(c,1998年)
* 格拉茨城歷史中心(c,1999年)
* 瓦豪文化景觀(c,2000年)
* 維也納歷史中心(c,2001年)
* 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c,2001年)(與匈牙利共有)
白俄羅斯(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波蘭共有,1項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比亞沃韋扎森林(n,1979年,1992年):波蘭的比亞沃韋扎森林(1979年)-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1992年)(與波蘭共有)
* 米爾城堡建築群(c,2000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c,2005年)
比利時(9項)
* 佛蘭德地區的貝居安女修會建築(c,1998年)
* 拉盧維耶爾和勒勒的中央運河上的四座水力升降機及其周邊設施(埃諾)(c,1998年)
* 布魯塞爾大廣場(c,1998年)
* 比利時和法國的鍾樓(c,1999年,2005年):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鍾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鍾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鍾樓(2005年)(與法國共有)
* 建築師維克多·奧爾塔設計的主要城市建築(布魯塞爾)(c,2000年)
* 斯皮耶納的新石器時代燧石礦(蒙斯)(c,2000年)
* 圖爾奈的聖母大教堂(c,2000年)
* 布魯日歷史中心(c,2000年)
* 普朗坦—莫雷圖斯印刷博物館(c,2005年)
波黑(1項)
*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c,2005年)
保加利亞(9項)
* 博亞納教堂(c,1979年)
* 馬達拉騎士浮雕(c,1979年)
*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c,1979年)
* 伊萬諾沃的岩洞教堂(c,1979年)
* 里拉修道院(c,1983年)
* 內塞伯爾古城(c,1983年)
*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n,1983年)
* 皮林國家公園(n,1983年)
* 斯韋什塔里的色雷斯古墓(c,1985年)
克羅埃西亞(6項)
*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c,1979年,1994年)
* 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和戴克里先宮(c,1979年)
*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n,1979年,2000年)
* 波雷奇歷史中心的尤弗拉西安教堂宗教建築群(c,1997年)
* 特羅吉爾古城(c,1997年)
* 希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c,2000年)
捷克(12項)
* 布拉格歷史中心(c,1992年)
* 捷克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c,1992年)
* 泰爾奇歷史中心(c,1992年)
* 澤萊納霍拉的內波穆克聖約翰朝聖教堂(c,1994年)
* 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及聖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大教堂(c,1995年)
* 萊德尼采—瓦爾季采文化景觀(c,1996年)
* 克羅梅日什的花園和城堡(c,1998年)
*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c,1998年)
* 利托米什爾城堡(c,1999年)
* 奧洛莫烏茨的三位一體聖柱(c,2000年)
*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c,2001年)
* 特熱比奇的猶太社區和聖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c,2003年)
丹麥(4項)
* 耶靈墓地、古北歐石刻和教堂(c,1994年)
* 羅斯基勒大教堂(c,1995年)
* 克倫堡宮(c,2000年)
* 伊盧利薩特冰灣(n,2004年)(位於屬地格陵蘭)
愛沙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塔林古城歷史中心(c,1997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芬蘭(6項)
6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勞馬古城(c,1991年)
* 芬蘭堡(c,1991年)
* 佩泰耶韋西古教堂(c,1994年)
* 韋爾拉磨木紙板廠(c,1996年)
* 薩馬拉赫登邁基的青銅時代墓地(c,1999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法國(30項)
28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其中1項與西班牙共有,1項與比利時共有)
*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c,1979年)
* 沙特爾大教堂(c,1979年)
*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c,1979年)
* 韋茲萊的教堂和山丘(c,1979年)
* 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c,1979年)
* 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c,1981年)
* 亞眠大教堂(c,1981年)
* 奧朗日的古羅馬劇院和凱旋
2.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都是什麼,,,具體事例也打出來。。謝謝啦 我全部的金幣都在這里
鏈接:
世界未解之謎
3. 外國名勝古跡
在世界上的名勝古跡有埃菲爾鐵塔、印度泰姬陵、聖彼得教堂、自由女神像、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等。
1、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於1889年建成,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埃菲爾鐵塔經歷了百年風雨,但在經過本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後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
3、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diSanPietroin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於西元326年落成。
4、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
是法國於1876年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美法聯盟贈送給美國的禮物,1886年10月28日銅像落成。
5、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個著名的文明古跡中其中有三個都出自中國,可見中國自古在建築方面就有才能,難怪現在可以建出這么多的房子。
4. 介紹世界名城
花都--巴黎
在眾多的世界名城中,法國首都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獨特的風采,
享有"花都"之譽。
巴黎位於法國盆地中央,城區橫跨秀麗的塞納河。它是以一個船形小
島--市島為起點發展起來的,已有2千多年歷史 。雄偉壯麗的巴黎聖母
院就屹立在市島中心,它建於12世紀,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如果把巴黎聖母院作為古老巴黎的象徵,那麼,矗立在塞納河左岸的
艾菲爾鐵塔,便是現代巴黎的標志。這座以法國工程師、世界銅鐵混凝土
建築的奠基人艾菲爾命名的鐵塔建於1889年,堪稱現代鐵塔之祖。鐵塔高
達320米,相當於80層大廈那麼高,站在塔頂可俯瞰巴黎全市風光。
除了巴黎聖母院和艾菲爾鐵塔之外,巴黎還有巴士底廣場、協和廣場、
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等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築。凱旋門坐落在巴黎
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對面就是協和廣場。它是拿破崙為了炫耀勝利而
下令建造的。工程從1806年開始,歷時30年才完成。凱旋門高達49.54 米,
寬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門,內外牆布滿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
尤以浪漫主義雕刻大師弗朗索瓦·呂德的不朽傑作《馬賽曲》最為著名。
凱旋門前面的大街上的愛麗舍宮,也是法國的著名建築。金碧輝煌的宮舍
內,牆上掛著著名油畫和名貴掛毯,室中陳設著古色古香的鍍金精雕傢具,
以及各式各樣的精緻座鍾,宛如一座博物館。從1873年開始,愛麗舍宮已
成為法國總統府。
巴黎擁有60多座博物館,70多家圖書館 ,60個劇場,200家電影院,
15個音樂廳。博物館中最負盛名的當推盧浮宮。它曾是法國歷代王朝的王
宮,現已成為法國美術博物館。全館有藏品40萬件,其中包括《勝利女神》、
《岩間聖母》等名畫和雕像。巴黎的"街頭藝術"也歷久不衰。這里既有
名聞全球的露天畫廊,也有群眾喜聞樂見的街頭音樂會。許多青年學生和
普通市民,常常自帶樂器,到街頭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的服裝名聞世界,領導著世界服裝的潮流。全市有幾千家服裝店,
各國富豪紛紛前來定製衣服。在巴黎街頭,很難碰到服飾相同的婦女,她
們也為"花都"競添風采。
對稱的古都--北京
在直升飛機上鳥瞰北京,人們驚奇地發現,景山猶如一個人像,五官
俱全,左右對稱。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對稱的城市。它以故宮為中心,從永定門、前門、
天安門、午門、神武門、景山到地安門、鍾樓、鼓樓和安定門,組成了一
條中軸線。東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條條東西向的胡同縱橫交
錯,分列在中軸線的兩旁。因為對稱,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認。許多象
征封建時代帝王權力的重要建築,也都整齊對稱地分布在中軸線的周圍。
如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壇和地壇,築在軸線的南北兩端的東側;
天安門的東邊,有著皇室的太廟(現已改建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它的西邊,
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壇(現已辟為中山公園)。這種對稱的格局在故宮的宮
殿建築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紫禁城內部,不僅殿堂建築此起彼落,互相對
應,甚至連道旁的石獸石欄,城邊的角樓,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雙配對,
相映成趣。整齊對稱,構成了北京城市建築上的獨特風格和宏偉的氣勢,
給人以穩重、博大、端莊的感覺。
北京有著4 千多年的歷史。遼代以後,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很多。如故宮、景山、北
海、中南海、頤和園、天壇、地壇、長城--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周口
店中國猿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等。很多建築物造型奇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思想。如天壇是一個圓丘,地壇卻成方形,這正符合我國古代的"天圓地
方"的說法。
北京西倚太行,背靠燕山,東臨渤海,面向華北平原,屬溫帶大陸性
氣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熱、秋涼、冬寒。
現在的北京市,有10個區,9個縣,面積1 600平方千米,人口近千萬。
它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非常繁華。
北京的現代建築,在布局上雖已不像過去那樣恪守對稱的陳規,但市政建
設還是考慮到我國的傳統風格。例如,以紫禁城為中心的環城地鐵、二環
路、三環路、四環路、五環路等,都是對稱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及
其延長線,正在被改建成南接京鄭公路、北經亞運村,直達燕山奇峰的現
代化中軸路。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對稱的城
市。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泰國有"黃袍佛國"的稱號,全國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
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 多個佛教寺院。漫步城
中,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佛塔,紅頂的寺院,紅、綠、黃相間的泰式魚脊
形屋頂的廟宇,充滿了神秘的東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煙裊裊,鍾聲
悠悠,磬聲清脆動聽,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寺廟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
慢行走,逐家化緣,成為曼谷街頭的特有景觀。
曼谷眾多的寺院中,玉佛寺、卧佛寺、金佛寺最為著名,被稱為泰國
三大國寶。玉佛寺是專供曼谷王朝歷代王室舉行宗教典禮和禮佛的地方。
玉佛寺浮壇的牆上和寺四周的矮牆上,各嵌有一列繪著牡丹、蓮花、小鳥
圖案的彩瓷。據說,這些彩瓷還是我國明朝航海家鄭和第二次航海時帶過
來的。玉佛是由整塊碧綠剔透的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的,高66厘米,寬48厘
米,被供奉在黃金製成的寶座上面,價值連城。泰國人認為玉佛是鎮國之
寶,他的神靈威力無邊,就連歷屆泰國政府的內閣組成之後,總理和全體
內閣成員也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國家和國王。老百姓有升學、婚
姻、生育、就業等切身大事,也都要去那祭拜祈禱。兩個人打賭起誓,也
都請玉佛作證。每到換季的時候,都要舉行盛大儀式,由國王親自為玉佛
沐浴、更衣、更換頭飾。
卧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長48.7米、高12.2米的巨大卧佛,佛全身包金,
佔地面積有一座籃球場那樣大,比四層樓還要高。卧佛是泰國不和睦不生
育夫婦膜拜的偶像,這里經常能看到青年夫婦虔誠跪拜祈禱的場面。金佛
寺里供奉的是一尊5 500 千克重的純金大佛,它分為五個部件鑄造,再拼
裝成為一個整體。
曼谷不僅以寺院僧尼眾多,寺院遍布而被譽為"佛教之都",而且事
實上也確實為佛都:擁有32個成員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總部就設在這
里。
"獅城"--新加坡
當往來於南海和印度洋等地的船隻一進入新加坡港,一眼就看到安德
遜橋畔的獅頭魚身塑像高踞海濱,眼閃強光,口噴清泉,像是在向來客致
意。這是新加坡的象徵,1972年建立的旅遊標志。
在梵文中,新加坡就是"獅城"的意思。相傳公元前1 150年,室利佛
逝王國的王子盤那,率兵登上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無名荒島,最先碰到的
是一頭雄偉的獅子。後來盤那在島上築起了城牆,城名稱為"僧伽補羅",
也就是"獅城"的意思,諧音成了"新加坡"。
如今,新加坡是城名,又是島名,也是新加坡共和國的國名。港城新
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國的首都,在共和國主島新加坡的南部。港口區面積
93平方千米,航道能終年保持深水位,是一個設施完善的優良自由港,也
是東南亞最大的港口。市中心區在港口區東北、新加坡河口南北兩岸,是
行政機構的所在地,全市主要的商業、金融、通訊、船務等機構也都集中
在此。
新加坡距赤道線只有137千米,四周為海洋所環抱,一年之中全是夏季,
氣候炎熱多雨,因有海風調節,人們並不感到悶熱。境內既沒有名山大川,
也沒有名勝古跡,但它卻以宜人的氣候,良好的市政建設和周到的服務,
獲得了"花園城"的稱號,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中心。
新加坡沒有土著民族,現有居民都是外來移民,華人占居民的大多數,
另外還有馬來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英國人、日本人等。
水都--威尼斯
世界上有很多號稱"威尼斯"的城市,如"東方威尼斯--蘇州",
"亞洲威尼斯--曼谷","北歐威尼斯--斯德哥爾摩"等等,可見威
尼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威尼斯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個著名水都,位於亞得里亞海海濱的一個新
月形的瀉湖中,四周為大海所環抱,只有西北角有一條長堤與陸上相通。
"威尼斯"本是"最寧靜的處所"的意思,建城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歷史
了。11-13世紀,威尼斯擁有強大的海軍,獨霸歐洲與東方的貿易。14世
紀末葉全盛時,財富大大膨脹,商人、富豪、王侯、主教等競相營建豪華
的教堂、宮殿和府邸,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古跡。
威尼斯是一座開門見水、以河為街的城市 。城中的170多條河道縱橫
交錯,把陸地分割成110多個大小島嶼。長約3.2千米、寬37-70米的大運
河,穿行在群島之間。河道兩岸排列著風格迥異的各式各樣的建築。許多
建築彷彿飄浮在波光粼粼的水上,有的小島上的居民可以站在自家的房屋
中,同對面島上的"鄰居"談天。島與島之間有400多座橋梁相連 。石橋
的形式多樣,各具風姿,尤以市中心的里亞托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
里亞托橋建於16世紀末年,是一座大理石獨孔橋。橋長48米,寬22米,橋
心有亭,兩側排滿了小店鋪。
威尼斯也是一個以船代車的城市。這里的島上不需用汽車,即使是國
家元首來到這里,也必須棄車入市,乘船或步行。威尼斯的河道中有各種
各樣的船隻,有水上的"公共汽車"--交通船;有私人"小汽車"--
小型汽艇;有各種"水上商店"--售貨船,還有救護艇、消防艇、垃圾
船、娛樂船……有一種當地特有的小劃船,名叫"貢多拉",平底,黑色,
首尾尖尖翹起,站在右邊用長槳劃行。歷史上最多時達到1萬多隻,現在仍
被當作旅遊船使用。為了不影響交通,威尼斯明文規定不準在河中游泳。
多種多樣的船隻南來北往,穿梭於大小河道上,構成了水城特有的繁華景
色。
風景旖旎的威尼斯,又以古跡繁多著稱。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
99米高的鍾樓拔地而起。廣場東側的總督宮和聖馬可教堂,雕塑精美,室
內陳設富麗堂皇,是威尼斯古代建築藝術的範例。
1980年,我國江南水鄉蘇州已和威尼斯締結為友好城市。
霧都--倫敦
英國首都倫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現代化的城市。它不僅是歷史文化名
城和國際金融中心,更以"霧都"著稱於世。
倫敦大致可分為倫敦市和內、外倫敦三部分,由32個市(包括倫敦市)
組成。這三部分總起來合稱大倫敦,總面積1 605平方千米。面積僅為1.6
平方千米的倫敦市,11-16世紀時曾是王宮所在地,現在成了銀行、保險
公司、股票經營和證券交易所的集中地。西區的白廳大街一帶,是英國首
相官邸和內閣各部以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白金漢宮所在地。因為這
里富豪麇集,街市特別繁華。
倫敦大學,倫敦博物館,倫敦塔,倫敦橋,聖保羅大教堂,牛頓、達
爾文、馬克思、肖邦等名人的故居和墓地,格林尼治天文台,海德公園露
天講壇,這許許多多令人仰慕的地方,使倫敦在文化藝術上享有崇高的聲
譽。那些高矗雲霄的摩天大樓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教堂等建
築此起彼落,大小公園的綠地與五光十色的城市街道斑駁相同,更使倫敦
具有典型的歐洲都市風光。
倫敦也是世界著名的"霧都"。這里五天中就有一天是霧天。這里的
霧常常彌漫不散,連續好幾天,空中都是充滿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
兩岸的尖頂教堂,高層建築都被掩蓋起來,只剩下一些空中樓閣。大霧也
給市民帶來了麻煩。1952年12月5日發生的一次大霧,延續了4天多,家庭
取暖中排出的煤煙,被濃霧籠罩著,久久不散。白天猶如黑夜,要點燈照
明。市區交通停頓,居民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白廳街的大理石建築遭到
腐蝕。
倫敦的大霧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大氣污染有關。英國是大西洋中的一
個島國,而倫敦又處於英國東南部的一塊盆地上。盆地的南北兩側是東西
走向的山嶺,泰晤士河自西向東穿過市區注入北海,市區離河口只有88千
米。在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下,倫敦的氣候溫暖潮濕,屬溫帶海洋
性氣候。秋冬季節,當西風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陸地時,白天和晚上的溫
差比較大,盆地空氣相對穩定,流動不暢,下層空氣受冷以後,往往會形
成漫天大霧,並且循環往復,久不消散。加上倫敦的工業和交通迅速發展,
工礦企業和汽車排出的大量煙塵飄浮在空氣中,變成了霧的凝結核,這也
是促成大霧的一個原因。
80年代以來,由於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倫敦
上空的可見度已比過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數也大大增加。絕跡多年的
小鳥又重新在倫敦上空翱翔了。
立體都市--東京
日本首都東京,位於關東平原南端,東南瀕臨東京灣。因隅田川、荒
川等江河在附近出海,古地名就叫"江戶"。1457年在此興築了一座江戶
城。1868年(明治元年),從西部京都遷都來此,遂改名東京。1943年擴大
行政管轄范圍,把東京改為東京都。日本的"都",相當於我國的直轄市。
東京都的面積為2 100多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 100多萬人,其中市區800多
萬人。從東京沿東京灣向橫濱方向延伸是日本的最大工業區--京濱工業
區;從東京往東延伸至千葉縣境內,為京葉工業區。
歷史上東京曾遭到兩次重大的破壞。1923年關東大地震,江戶時代的
許多建築毀於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因發動侵略戰爭遭到報復
性的轟炸,東京成為一片廢墟。可是,轉眼間三四十年過去了,幢幢高樓
大廈拔地而起,地下鐵道、高速公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東京都卻以嶄新
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日本的中央政府機關都集中在市中心霞關一帶。1968年落成的東京第
一幢超高層建築霞關大廈,猶如鶴立雞群,特別顯眼。從市中心的護城河
透過一片松林,就是過去的江戶城,天皇皇宮所在地。戰後新建的宮殿共
7棟,綠瓦白牆,茶褐色銅柱。皇宮一帶深溝高閣,古城濃蔭,還能領略到
江戶時代的風貌。在皇宮外苑大草坪的前方,卻是一幢幢連綿起伏的現代
化高樓大廈。市內最繁華的1.5千米長的銀座大街兩旁,高級商店和名牌老
鋪鱗次櫛比,奇特的廣告撩人耳目。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通宵達旦,
成了有名的"不夜城"。
東京是個人口密度很大的都市,地震對它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進入70
年代以來,城市建設正在向高空、地下發展,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立體都
市。在霞關、新宿、池袋、澀谷等地,已經相繼建成了不少超高層抗震大
廈 。池袋地區興建了一個"陽光城"。它的主體是一座高達240米的60層
辦公大樓。此外,還有9層的國際進口中心、12層的文化會館和37層的"陽
光王子飯店"。連接這4幢高層建築的是200多家商店街,其餘空地則開辟
為廣場和公園。"陽光城"的土地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因為最大限度地加
以利用,使用面積達到60萬平方米。這些"陽光大廈"都有強大的抗震、
抗風能力,一切設施完全自動化,人們生活在這里就像置身於一座無所不
包的小城市一樣。
東京的地下街建築,最有名的要算"東京站"附近的八重州地下商店
街了 。它是一個3層沉箱式鋼筋水泥結構,就像把一艘航空母艦埋在地下
一樣 。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第一層是有250多家商店的街道,凡是地上
能買到的,這里也大體齊全;第二層是開闊的停車場;第三層安裝空調、
供水、供電等機械設備。像這樣的地下街,在東京就有20多處。
日本是個櫻花的國家。每當陽春四月,東京上野公園和千島淵等地的
櫻花怒放時,千樹萬樹,像緋紅的輕雲一般,把這個現代化都市裝扮得更
加美麗。
綠色首都--莫斯科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心。玉帶似的莫斯科河,
自西向東,蜿蜒地經過列寧山下,向北繞過克里姆林宮南側,然後折向南
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
僅次於巴黎的歐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 多年歷史的名城。
它建立在7個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大蜘蛛網 。莫斯科的
街道呈環形和放射形,一條條林蔭大道,一環環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華
的大街兩旁和新建的住宅區內,林立著式樣各異、裝飾多樣的建築。入夜,
萬家燈火映徹長空,克里姆林宮的紅星放射出寶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宮和紅場是全市中心。這所舉世聞名的宮殿始建於1156年,
它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宮殿中央,矗立著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潔的白
牆,協調的比例,儼如古代騎士頭盔的圓頂,使這些建築物顯得雄渾大方。
紅場在克里姆林宮的東面。在俄語中,紅場是"美麗的廣場"的意思。
它辟於15世紀末,本是個貿易市場。以後,沙皇政府經常在此發布政令,
召集群眾。十月革命後,紅場成了舉行慶祝活動的地方。曾經用黑色和紅
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寧墓,就在紅場一旁的克里姆林宮宮牆下。
莫斯科氣溫較低,以前樹木很少,曾被稱為"沙漠城市"。自1928年
開始進行大規模綠化,建立了從市中心向郊外輻射的八條綠色林帶。市內
有很多大小公園和街心花園,還在市郊建立了11個自然森林區,過去曾一
度絕跡的野鹿已繁殖到幾萬頭。如今市區綠地面積已佔總面積的40%,平均
每個莫斯科人擁有綠地44平方米。生態環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調節了
氣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為全世界羨慕的綠色首都。
沙漠古都--開羅
非洲最大的城市開羅,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遊
城市。
開羅位於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三角洲的頂部附近,東、南、西三
面都被撒哈拉沙漠所包圍,氣候炎熱乾燥,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城市。公元
969年,美洲大陸還沒有被發現之前,開羅已是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的國
都了。"開羅"在阿拉伯文字中也就是"勝利"的意思。13世紀城市規模
進一步擴大,成為遠近的貿易、文化中心。
開羅既有反映阿拉伯民俗傳統風格的老城,也有按西方現代建築風格
建設起來的新城;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相互融合,彼此並存,是開羅的一
大特色。
與尼羅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是開羅的主要交通線,開羅的市區分布在
尼羅河兩岸。東岸,有著建於11-16世紀的老城,開羅的名勝古跡大都集
中在這里,僅古跡就有400多處。其中有建於12世紀的薩拉丁城堡和許多著
名的清真寺,還有具有阿拉伯古代風貌的大市場,市場上陳列著銅器、紡
織品、地毯、琥珀、香料等物品,任人挑選、購買。老城區的房屋比較低
矮,街巷狹窄,保持著古代風貌。
尼羅河西岸,是19世紀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市區。新市區內高樓林
立,187米的開羅塔高高地俯瞰著全城。在寬闊的新區馬路上,到處賓士著
電車和汽車;而在老城的街道中,卻不時可以看到古老的馬車和沙漠特有
的駱駝在往來。
伊斯蘭教是埃及的國教。開羅的500多萬埃及居民中,穆斯林佔80%以
上。開羅全城分布著一千多座清真寺,寺頂的塔尖,好似滿天星斗,點綴
在城市上空。開羅這個沙漠古都因而又獲得了"千塔之城"的稱號。
開羅西南郊的大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更使開羅成為令全世界遊人非
常神往的歷史名城。
七丘之城--羅馬
義大利首都羅馬,位於國境中部的台伯河兩岸。關於它的起源,有一
段有趣的傳說。相傳羅慕洛斯和列慕斯是希臘戰神馬爾斯的一對雙胞胎,
出生後母親被仇人殺死了,他倆被放在筐子里投入台伯河中。可是筐子並
沒有下沉,他倆被漂流到了岸邊。一隻母狼將他倆叼回去用狼奶喂養。後
來給獵人拾去撫養,練就一身本領。他們長大後殺死了仇人,報了殺母之
仇 。哥哥做了國王,在台伯河河邊7座山丘之上建立起一座城堡,用自己
的名字命名。"羅慕洛"念快了就變成"羅馬"。所以羅馬又稱"七丘之
城",現在的羅馬城徽上還是用母狼喂孩子作圖案。
現在的羅馬包括古羅馬城和20世紀以來擴建的新市區。建於"七丘"
之上的古羅馬城,本是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的首都。公元4 世紀末,
羅馬帝國崩潰後,受到教會的庇護和教皇的統治,直到1867年才成為意大
利的首都。
被城牆環繞著的古羅馬城,簡直是一座巨大的歷史博物館。在寬廣的
帝國大道兩旁,有著許多著名的廣場、教堂和宮殿。三座凱旋門和兩根凱
旋柱,分別記載著曾經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業績。
動人心魄的科洛塞奧競技場,就建在市中心附近的一片盆地上。競技
場佔地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圍牆有57米高。四層高的建築物用淡黃色
的巨石砌成,外面看去呈圓形。這座宏偉的建築建於公元1世紀,據說它是
當年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後,為了顯示盛大的武功,強迫8萬名俘虜花了
10年時間才建成的。場內有很多關鎖獅、虎的地窖,競技場、斗獸處設在
場中心,周圍能容納5萬人觀看。據記載,競技場開幕時,3 000名角鬥士、
5 000頭雄獅、猛虎,在此進行生死搏鬥,足足表演了100天。現在這座競
技場成了世界八大名景之一。
梵蒂岡是羅馬的城中之國,處於古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面
積只有0.44平方千米,居民2 000人。它由天主教教會首領教皇統治,是全
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城國中的聖彼得大教堂,圓頂距地138米,是羅
馬最高的天主教堂,在羅馬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正像過去北京城中的建
築都不得超過紫禁城內的宮殿的高度一樣,過去羅馬的所有建築都不允許
超過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度。
5. 關於10來座世界名城的起源和發展簡史
伯明翰
伯明翰是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城市。在英格蘭中部、倫敦至利物浦的鐵路干線上。附近城市密集,並有煤、鐵資源。十二世紀已為重要商業城市,十六世紀起工業開始發展。現為全國主要製造業中心之一。工業部門繁多,以重工業為主。世界最大的金屬加工地區之一,有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銅、鋅、黃銅、鋁、鎳),機床、儀表、車廂、自行車、飛機、化學、軍工等工業也很重要。汽車工業規模很大,約有四分之一居民的職業與之有關。金銀、珠寶飾物的製品亦享有盛名。有博物館、美術館、伯明翰大學(建於1900年)。市中心廣場有詹姆斯·瓦特紀念碑。
http://ke..com/view/6677.htm
利物浦 LIVERPOOL
利物浦處於英格蘭西北部默西河口,瀕臨愛爾蘭海,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港口之一,也是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深水海港。
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利物浦興起的重要原因。1207年,為征服和控制愛爾蘭,英國國王約翰頒布法令,在利物浦興建城堡和港口。很快,利物浦便發展成了一個商業性港口。
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國家大舉向外殖民,利物浦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它不僅是大批去「新大陸」和非洲、遠東的殖民者的主要進出口岸,而且成了著名的「三角形貿易航線」的中心,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基地。英國本土出產的槍炮、子彈、火葯、酒精等經由利物浦港,源源不斷地運往西非,用以殘酷掠捕黑人奴隸,然後把奴隸運往美洲各地的種植園,換取蔗糖、棉花、煙葉等,再運往本土為英國工業的早期發展提供重要的原料來源。到18世紀,利物浦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工業革命又給它帶來了進一步的繁榮,此時的利物浦已經成為有名的棉花市場,同時也是有名的食品輸入港及工業製造輸出港,人口迅速增長。經過不斷的擴建,到1927年,利物浦成了英國最興旺、最大的一個海港。
利物浦也是理想的旅遊地。新古典主義式的建築物聖喬治大教堂、18世紀建造的市政府、新哥特式的回教大教堂、仿古典式的天主教大教堂、沃卡美術館等是利物浦有名的觀光勝地。利物浦北部愛爾蘭海岸上有幾個風景優美的海濱休養地,其中最大的是布萊克普爾,這里的海灘寬闊而松軟,其燈景也是利物浦的一大景觀。
利物浦城市位置和城市交通:
l 交通便利——位於英格蘭的西北部,乘火車到倫敦需2小時40分鍾,到曼徹斯特約需45分鍾。是默西塞得郡得首府。倫敦與利物浦之間還有夜班巴士運營。到歐洲旅遊的門戶-約翰列農機場。
l 重要的地位——利物浦是英國第二大港口,是一個美麗的港口城市。有一條去北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的航線和幾條去臨近的觀光景點的航線,大部分都是貨運航線。
曼徹斯特市(City of Manchester)
曼徹斯特歷史悠久,早在公元79年羅馬人就曾在這里建立要塞,以控制從奔寧山麓到海邊的通道。14世紀移居此地的佛蘭芒織匠創辦了亞麻和毛紡業,為曼徹斯特的發展奠定了頭一塊基石。
十三世紀興起,產業革命後發展迅速。十六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紡織工業城市,它出產的呢絨、氈帽和粗棉布甚至遠銷海外。自1780年後的四十年中,擁有全國棉紡織工業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紗的貿易中心。東部以紡織、服裝、印染為主;西部以電機與通用機械為主。食品加工、化學和煉油也很重要。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海輪經曼徹斯特運河(1894年通航)可抵本市,是僅次於倫敦和利物浦的重要港口。
曼徹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事。
自二十世紀初因經濟大衰退,曼徹斯特的工業開始受到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曼徹斯特的重工業設施受到納粹德國的嚴重轟炸和破壞。戰後的曼徹斯特工業開始式微,但曼徹斯特的大城市地位依舊不變。
近十年來曼徹斯特的市貌變化很大,大量在1960年代前興建的樓房都被拆毀,以新式建築物取代,而舊廠亦改建成住宅公寓
http://ke..com/view/127481.htm
愛丁堡 Edinburgh
英國北部城市,蘇格蘭首府,經濟和文化中心。在蘇格蘭中部低地、福斯灣的南岸。面積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為蘇格蘭王國首都。造紙和印刷出版業歷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電子、電纜、玻璃和食品等工業也重要。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又建立一系列相關工業與服務業。重要的運輸樞紐,航空港。城東北臨福斯灣的利斯為其外港,是福斯灣港區大港口之一。文化古城。十八世紀時為歐洲文化、藝術、哲學和科學中心。有1583年建立的愛丁堡大學,還有古城堡、大教堂、宮殿、藝術陳列館等名勝古跡。廣場上有各種紀念碑。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書籍和名人手稿。旅遊業興盛,是英國僅次於倫敦的旅遊城市。
愛丁堡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文化城市,依山傍水,地貌多姿,素有「北方雅典」之稱。也是蘇格蘭首府和醫療、司法、銀行保險、核能及電子研究的中心。該市人口44萬。始建於公元6世紀,12世紀建成。有「歐洲最美麗城市之譽」。
http://ke..com/view/42485.htm
舊金山
或稱「聖弗朗西斯科」、「三藩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岸海港、工商業大城市。位於太平洋與聖弗朗西斯科灣之間的半島北端,經緯度:37°48』0」N,122°25』0」W ;時區:+5.00。市區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71.3萬(1984),大市區(包括奧克蘭、伯克利等)325.3萬(1980)。西班牙人建於1776年,1821年歸墨西哥,1848年屬美國。十九世紀中葉在採金熱中迅速發展,華僑稱為「金山」,後為區別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改稱「舊金山」。1906年遭大地震,嚴重被毀,後重建。港灣面積1,126平方公里,經寬僅1,200米的金門海峽通太平洋,為重要海軍基地和著名的貿易港。是通往太平洋區域和遠東的門戶。美國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工業發達,主要有飛機、火箭部件、金屬加工、造船、儀表、電子設備、食品、石油加工、化學、印刷等部門。華人和華僑較多,市區東北角的「中國城」為美國華人最大集中地。氣候溫和,景色優美,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有金門橋、海灣橋等宏偉建築和聖弗朗西斯科大學(1855年建)等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多所。金融貿易和文化旅遊的中心,舊金山是加州的重要港口城市。
http://ke..com/view/7407.htm
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位於美國伊利諾州,是美國中西部地區最大城市,有將近300萬人生活在這里。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及其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的人口超過970萬,是美國僅次於紐約市和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
芝加哥是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金融,文化,製造業,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3年建市以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芝加哥逐漸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之一。這個誘的人大都會被稱為美國最具美國特質的城市,它將中西部與世界遺留的文化及美食景觀融為一體。
http://ke..com/view/36045.htm
洛杉磯
洛杉磯(Los Angeles)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大城市,美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紐約市),洛杉磯縣的縣治。洛杉磯是美國人口最稠密也最多樣化的地方,全球各地的人移民至此並使用224種不同的語言。洛杉磯是全面世界級城市之一。
洛杉磯於1781年由西班牙統治者Felipe de Neve所創建。它曾是西班牙的一部分。1821年墨西哥從西班牙贏得獨立,洛杉磯成為墨西哥的領土。1848年,墨西哥在美墨戰爭中失敗,將加利福尼亞割讓給美國。1850年4月4日,洛杉磯正式建市。而5個月之後,加利福尼亞正式美國的一個州。
洛杉磯是全球文化、科技、媒體、經濟、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之一。洛杉磯擁有全球知名的各種專業與文化領域的機構,更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洛杉磯市及緊鄰的區域的GDP產值為全球第20名。洛杉磯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領頭城市,在大眾娛樂——諸如電影、電視、音樂方面構成了洛杉磯的國際聲譽和全球地位的基礎。
http://ke..com/view/7731.html
悉尼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澳大利亞最大城市和港口。在塔斯曼海伸入大陸20公里的傑克遜港兩岸,有長達1,150米的鐵橋跨連港灣。面積1,735平方公里。人口為4,198,543人(2003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5.7人。內悉尼是澳洲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4,023人。
1788年英國流放罪犯於此,是英國在澳大利亞最早建立的殖民地點。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居民大多從事服務業,工業有石油煉制、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飛機、汽車和船舶製造業等。有鐵路和公路網連系廣大內地。港灣水深,設備良好。主要輸出羊毛、小麥、麵粉、肉類、紡織品等。有定期海、空航線通達英、美、紐西蘭等國。有全國創辦最早的悉尼大學(1852年建)和澳大利亞博物館(1836年建)。市東有海濱浴場。園林眾多,綠化面積廣闊。
悉尼位於澳大利亞東南海岸,這里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風光漪妮、景色秀麗,夏不酷暑、冬不寒冷,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悉尼年降水量大約為1200毫米,夏季(12-2月份)平均氣溫21攝氏度、冬季(6-8月份)平均氣溫12攝氏度。
悉尼是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澳大利亞最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日益國際化的大都市,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悉尼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
http://ke..com/view/29557.htm
6.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看這里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Wikipedia:%E4%B8%BB%E9%A2%98/%E4%B8%96%E7%95%8C%E9%81%97%E4%BA%A7
世界遺產列表 (亞洲和大洋洲)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亞洲和大洋洲的38個國家以及歸屬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擁有211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156項,自然遺產44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1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與地區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或地區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考慮到中文資料的傳統,本列表把中國列在最前面);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1、關於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其中某些國家,如塞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這個列表包括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亞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
3、這個列表也不包括亞洲大洋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亞洲或大洋洲屬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英國屬地皮特凱恩群島的遺產項目亨德森島)。
目錄
[隱藏]
* 1 中國(31項)
* 2 阿富汗(2項)
* 3 亞美尼亞(3項)
* 4 澳大利亞(16項)
* 5 亞塞拜然(1項)
* 6 巴林(1項)
* 7 孟加拉國(3項)
* 8 柬埔寨(1項)
* 9 塞普勒斯(3項)
* 10 朝鮮(1項)
* 11 喬治亞(3項)
* 12 印度(26項)
* 13 印度尼西亞(7項)
* 14 伊朗(7項)
* 15 伊拉克(2項)
* 16 以色列(5項)
* 17 日本(13項)
* 18 耶路撒冷(1項)
* 19 約旦(3項)
* 20 哈薩克(2項)
* 21 寮國(2項)
* 22 黎巴嫩(5項)
* 23 馬來西亞(2項)
* 24 蒙古(2項)
* 25 尼泊爾(4項)
* 26 紐西蘭(3項)
* 27 阿曼(4項)
* 28 巴基斯坦(6項)
* 29 菲律賓(5項)
* 30 韓國(7項)
* 31 索羅門群島(1項)
* 32 斯里蘭卡(7項)
* 33 敘利亞(4項)
* 34 泰國(5項)
* 35 土耳其(9項)
* 36 土庫曼(2項)
* 37 烏茲別克(4項)
* 38 越南(5項)
* 39 葉門(3項)
[編輯]
中國(31項)
23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泰山(nc,1987年)
* 長城(c,1987年)
* 明清皇家宮殿(c,1987年,2004年):北京故宮(1987年)-沈陽故宮(2004年)
* 敦煌莫高窟(c,1987年)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c,1987年)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c,1987年)
* 黃山(nc,1990年)
*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黃龍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n,1992年)
*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c,1994年)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c,1994年)
* 武當山古建築群(c,1994年)
*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區(c,1994年,2000年,2001年):布達拉宮(1994年)-大昭寺(2000年)-羅布林卡(2001年)
* 廬山國家公園(c,1996年)
*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nc,1996年)
* 麗江古城(c,1997年)
* 平遙古城(c,1997年)
* 蘇州古典園林(c,1997年,2000年):網師園、環秀山莊、留園、拙政園(1997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2000年)
* 頤和園(c,1998年)
* 天壇(c,1998年)
* 武夷山(nc,1999年)
* 大足石刻(c,1999年)
* 青城山與都江堰(c,2000年)
*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c,2000年)
* 龍門石窟(c,2000年)
* 明清皇家陵寢(c,2000年,2003年,2004年):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2000年)-明孝陵、明十三陵(2003年)-盛京三陵(2004年)
* 雲岡石窟(c,2001年)
*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n,2003年)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c,2004年)
* 澳門歷史城區(c,2005年)
[編輯]
阿富汗(2項)
2項文化遺產。
* 賈姆的尖塔和考古遺址(c,2002年)
*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c,2003年)
[編輯]
亞美尼亞(3項)
3項文化遺產。
* 哈格帕特修道院與薩那欣修道院(c,1996年,2000年)
* 埃奇米阿津教堂與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c,2000年)
* 格加爾德修道院與上阿扎特山谷(c,2000年)
[編輯]
澳大利亞(16項)
1項文化遺產,11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卡卡杜國家公園(nc,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n,1981年)
* 威蘭德拉湖區(nc,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nc,1982年,1989年)
* 豪勛爵群島(n,1982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n,1986年,1994年)
* 烏盧魯—卡塔楚塔國家公園(nc,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n,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沙克灣(n,1991年)
* 弗雷澤島(n,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n,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n,1997年)
* 麥誇里島(n,1997年)
* 大藍山地區(n,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n,2003年)
* 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c,2004年)
[編輯]
亞塞拜然(1項)
1項文化遺產。
*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c,2000年)
[編輯]
巴林(1項)
1項文化遺產。
* 巴林貿易港考古遺址(c,2005年)
[編輯]
孟加拉國(3項)
2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巴凱爾哈德的古清真寺之城(c,1985年)
* 巴哈爾布爾的佛教寺院遺跡(c,1985年)
* 孫德爾本斯(n,1997年)
[編輯]
柬埔寨(1項)
1項文化遺產。
* 吳哥古跡(c,1992年)
[編輯]
塞普勒斯(3項)
3項文化遺產。
* 帕福斯(c,1980年)
* 特羅多斯地區的彩繪教堂(c,1985年,2001年)
* 喬伊魯科蒂亞(c,1998年)
[編輯]
朝鮮(1項)
1項文化遺產。
* 高句麗墓葬群(c,2004年)
[編輯]
喬治亞(3項)
3項文化遺產。
* 姆茨赫塔古城(c,1994年)
* 巴格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c,1994年)
* 上斯瓦涅季(c,1996年)
[編輯]
印度(26項)
21項文化遺產,5項自然遺產。
* 阿旃陀石窟(c,1983年)
* 埃洛拉石窟(c,1983年)
* 阿格拉古堡(c,1983年)
* 泰姬陵(c,1983年)
* 戈納勒格的太陽神廟(c,1984年)
*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群(c,1984年)
* 加濟蘭加國家公園(n,1985年)
*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85年)
*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n,1985年)
*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c,1986年)
* 克久拉霍古跡群(c,1986年)
* 亨比古跡群(c,1986年)
*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c,1986年)
* 帕塔達卡爾古跡群(c,1987年)
* 埃勒凡塔石窟(c,1987年)
* 朱羅王朝現存的神廟(c,1987年,2004年):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康凱康達秋里斯瓦拉姆神廟、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2004年)
* 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n,1987年)
* 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和花谷國家公園(n,1988年,2005年):楠達德維山國家公園(1988年)-花谷國家公園(2005年)
* 桑吉的佛教古跡(c,1989年)
* 德里的胡馬雍陵(c,1993年)
* 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周圍建築(c,1993年)
* 印度的山地鐵路(c,1999年,2005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99年)-尼爾吉里山鐵路(2005年)
*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c,2002年)
* 比莫貝卡特岩洞(c,2003年)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c,2004年)
*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c,2004年)
[編輯]
印度尼西亞(7項)
3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
* 婆羅浮屠寺廟群(c,1991年)
* 烏戎庫隆國家公園(n,1991年)
* 科莫多國家公園(n,1991年)
* 巴蘭班南寺廟群(c,1991年)
* 桑吉蘭早期人類遺址(c,1996年)
* 洛倫茨國家公園(n,1999年)
* 蘇門答臘熱帶雨林(n,2004年)
[編輯]
伊朗(7項)
7項文化遺產。
* 喬加贊比爾(c,1979年)
* 波斯波利斯(c,1979年)
*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c,1979年)
* 塔赫特蘇萊曼(c,2003年)
* 帕薩爾加德(c,2004年)
*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觀(c,2004年)
* 蘇丹尼耶(c,2005年)
[編輯]
伊拉克(2項)
2項文化遺產。
* 哈特拉(c,1985年)
* 亞述古城(c,2003年)
[編輯]
以色列(5項)
5項文化遺產。
* 馬薩達(c,2001年)
* 阿卡古城(c,2001年)
* 特拉維夫白城(c,2003年)
* 米吉多、夏瑣和貝爾謝巴的聖經古跡(c,2005年)
* 香料之路—內蓋夫沙漠中的城市(c,2005年)
[編輯]
日本(13項)
10項文化遺產,3項自然遺產。
*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c,1993年)
* 姬路城(c,1993年)
* 屋久島(n,1993年)
* 白神山地(n,1993年)
* 古京都的歷史遺跡(京都、宇治和大津)(c,1994年)
* 白川鄉和五個山的歷史村落(c,1995年)
* 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c,1996年)
* 嚴島神社(c,1996年)
* 古奈良的歷史遺跡(c,1998年)
* 日光的神社與寺廟(c,1999年)
* 琉球王國的王城遺址及相關遺跡(c,2000年)
* 紀伊山地的聖地和朝聖路線(c,2004年)
* 知床半島(n,2005年)
[編輯]
耶路撒冷(1項)
1項文化遺產。
*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c,1981年)
註:(由約旦申報)
[編輯]
約旦(3項)
3項文化遺產。
* 佩特拉(c,1985年)
* 庫塞爾阿姆拉(c,1985年)
* 烏姆賴薩斯(c,2004年)
[編輯]
哈薩克(2項)
2項文化遺產。
* 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的陵墓(c,2003年)
* 泰姆格里考古景觀的岩刻(c,2004年)
[編輯]
寮國(2項)
2項文化遺產。
* 琅勃拉邦古城(c,1995年)
* 占巴塞文化景觀區(c,2001年)
[編輯]
黎巴嫩(5項)
5項文化遺產。
* 安傑爾(c,1984年)
* 巴勒貝克(c,1984年)
* 比布魯斯(c,1984年)
* 提爾(c,1984年)
* 聖谷和神杉林(c,1998年)
[編輯]
馬來西亞(2項)
2項自然遺產。
* 基納巴盧公園(n,2000年)
* 穆魯山國家公園(n,2000年)
[編輯]
蒙古(2項)
1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俄羅斯共有)
* 烏布蘇盆地(n,2003年)(與俄羅斯共有)
*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c,2004年)
[編輯]
尼泊爾(4項)
2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n,1979年)
* 加德滿都谷地(c,1979年)
*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n,1984年)
*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c,1997年)
[編輯]
紐西蘭(3項)
2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
* 湯加里羅國家公園(nc,1990年,1993年)
* 紐西蘭西南部的蒂瓦希普納穆(n,1990年)
* 紐西蘭的次南極群島(n,1998年)
[編輯]
阿曼(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拜赫萊要塞(c,1987年)
* 巴特、胡特姆和艾因的考古遺址(c,1988年)
* 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n,1994年)
* 乳香之路(c,2000年)
[編輯]
巴基斯坦(6項)
6項文化遺產。
* 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跡(c,1980年)
* 塔克西拉(c,1980年)
* 塔赫特巴希的佛教遺跡和鄰近的薩爾巴赫洛古城遺址(c,1980年)
* 特達的歷史遺跡(c,1981年)
* 拉合爾的古堡和夏利馬爾花園(c,1981年)
* 羅赫達斯古堡(c,1997年)
[編輯]
菲律賓(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圖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園(n,1993年)
* 菲律賓的巴洛克教堂(c,1993年)
*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c,1995年)
* 維甘古城(c,1999年)
*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n,1999年)
[編輯]
韓國(7項)
7項文化遺產。
* 石窟庵與佛國寺(c,1995年)
* 海印寺及八萬大藏經藏經處(c,1995年)
* 宗廟(c,1995年)
* 昌德宮建築群(c,1997年)
* 水原華城(c,1997年)
* 慶州歷史區(c,2000年)
* 高敞、和順和江華的古墓遺址(c,2000年)
[編輯]
索羅門群島(1項)
1項自然遺產。
* 東倫內爾島(n,1998年)
[編輯]
斯里蘭卡(7項)
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阿努拉德普勒聖城(c,1982年)
* 波隆納魯沃古城(c,1982年)
* 錫吉里耶古城(c,1982年)
* 辛哈拉賈森林保護區(n,1988年)
* 康提聖城(c,1988年)
* 加勒古城及其城堡(c,1988年)
* 丹布勒金寺(c,1991年)
[編輯]
敘利亞(4項)
4項文化遺產。
* 大馬士革古城(c,1979年)
* 布斯拉古城(c,1980年)
* 巴爾米拉遺址(c,1980年)
* 阿勒頗古城(c,1986年)
[編輯]
泰國(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素可泰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大城古城和鄰近古城鎮(c,1991年)
* 通艾—會卡肯野生生物保護區(n,1991年)
* 班清考古遺址(c,1992年)
* 棟巴耶延山—考愛山森林保護區(n,2005年)
[編輯]
土耳其(9項)
7項文化遺產,2項雙重遺產。
*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c,1985年)
* 格雷梅國家公園和卡帕多西亞石窟遺址(nc,1985年)
* 迪夫里伊的大清真寺和醫院(c,1985年)
* 哈圖沙什(c,1986年)
* 內姆魯特達格(c,1987年)
* 桑索斯—萊頓(c,1988年)
* 赫拉波利斯—帕穆克卡萊(nc,1988年)
* 薩夫蘭博盧城(c,1994年)
* 特洛伊考古遺址(c,1998年)
[編輯]
土庫曼(2項)
2項文化遺產。
* 梅爾夫國家歷史文化公園(c,1999年)
* 庫尼亞—烏爾根奇(c,2005年)
[編輯]
烏茲別克(4項)
4項文化遺產。
* 伊錢卡拉(c,1990年)
* 布哈拉歷史中心(c,1993年)
* 沙赫里薩布茲歷史中心(c,2000年)
* 撒馬爾罕—文化交匯之地(c,2001年)
[編輯]
越南(5項)
3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順化歷史建築群(c,1993年)
* 下龍灣(n,1994年,2000年)
* 會安古城(c,1999年)
* 美山聖地(c,1999年)
* 豐芽—格邦國家公園(n,2003年)
[編輯]
葉門(3項)
3項文化遺產。
* 希巴姆古城(c,1982年)
* 薩那古城(c,1986年)
* 宰比德古城(c,1993年)
*
[編輯]
阿爾巴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
* 布特林特(c,1992年,1999年)
* 吉諾卡斯特古城(c,2005年)
[編輯]
安道爾(1項)
1項文化遺產。
* 馬德留—佩拉菲塔—克拉羅爾谷(c,2004年)
[編輯]
奧地利(8項)
8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匈牙利共有)
* 薩爾茨堡城歷史中心(c,1996年)
* 申布倫宮殿和花園(c,1996年)
* 薩爾茨卡默古特的哈爾施塔特—達赫施泰因文化景觀(c,1997年)
* 塞默靈鐵路(c,1998年)
* 格拉茨城歷史中心(c,1999年)
* 瓦豪文化景觀(c,2000年)
* 維也納歷史中心(c,2001年)
* 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c,2001年)(與匈牙利共有)
[編輯]
白俄羅斯(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波蘭共有,1項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比亞沃韋扎森林(n,1979年,1992年):波蘭的比亞沃韋扎森林(1979年)-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自然保護區(1992年)(與波蘭共有)
* 米爾城堡建築群(c,2000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c,2005年)
[編輯]
比利時(9項)
9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法國共有)
* 佛蘭德地區的貝居安女修會建築(c,1998年)
* 拉盧維耶爾和勒勒的中央運河上的四座水力升降機及其周邊設施(埃諾)(c,1998年)
* 布魯塞爾大廣場(c,1998年)
* 比利時和法國的鍾樓(c,1999年,2005年):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鍾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鍾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鍾樓(2005年)(與法國共有)
* 建築師維克多·奧爾塔設計的主要城市建築(布魯塞爾)(c,2000年)
* 斯皮耶納的新石器時代燧石礦(蒙斯)(c,2000年)
* 圖爾奈的聖母大教堂(c,2000年)
* 布魯日歷史中心(c,2000年)
* 普朗坦—莫雷圖斯印刷博物館(c,2005年)
[編輯]
波黑(1項)
1項文化遺產。
* 莫斯塔爾古城的古橋地區(c,2005年)
[編輯]
保加利亞(9項)
7項文化遺產,2項自然遺產。
* 博亞納教堂(c,1979年)
* 馬達拉騎士浮雕(c,1979年)
*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c,1979年)
* 伊萬諾沃的岩洞教堂(c,1979年)
* 里拉修道院(c,1983年)
* 內塞伯爾古城(c,1983年)
*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n,1983年)
* 皮林國家公園(n,1983年)
* 斯韋什塔里的色雷斯古墓(c,1985年)
[編輯]
克羅埃西亞(6項)
5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c,1979年,1994年)
* 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和戴克里先宮(c,1979年)
* 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n,1979年,2000年)
* 波雷奇歷史中心的尤弗拉西安教堂宗教建築群(c,1997年)
* 特羅吉爾古城(c,1997年)
* 希貝尼克的聖詹姆斯大教堂(c,2000年)
[編輯]
捷克(12項)
12項文化遺產。
* 布拉格歷史中心(c,1992年)
* 捷克克魯姆洛夫歷史中心(c,1992年)
* 泰爾奇歷史中心(c,1992年)
* 澤萊納霍拉的內波穆克聖約翰朝聖教堂(c,1994年)
* 庫特納霍拉:歷史城區及聖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大教堂(c,1995年)
* 萊德尼采—瓦爾季采文化景觀(c,1996年)
* 克羅梅日什的花園和城堡(c,1998年)
* 霍拉索維采歷史村落保護區(c,1998年)
* 利托米什爾城堡(c,1999年)
* 奧洛莫烏茨的三位一體聖柱(c,2000年)
* 布爾諾的圖根哈特別墅(c,2001年)
* 特熱比奇的猶太社區和聖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c,2003年)
[編輯]
丹麥(4項)
3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 耶靈墓地、古北歐石刻和教堂(c,1994年)
* 羅斯基勒大教堂(c,1995年)
* 克倫堡宮(c,2000年)
* 伊盧利薩特冰灣(n,2004年)(位於屬地格陵蘭)
[編輯]
愛沙尼亞(2項)
2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塔林古城歷史中心(c,1997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編輯]
芬蘭(6項)
6項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 勞馬古城(c,1991年)
* 芬蘭堡(c,1991年)
* 佩泰耶韋西古教堂(c,1994年)
* 韋爾拉磨木紙板廠(c,1996年)
* 薩馬拉赫登邁基的青銅時代墓地(c,1999年)
* 斯特魯維地質測量地點(c,2005年)(與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有)
[編輯]
法國(30項)
28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其中1項與西班牙共有,1項與比利時共有)
*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c,1979年)
* 沙特爾大教堂(c,1979年)
* 凡爾賽的宮殿和園林(c,1979年)
* 韋茲萊的教堂和山丘(c,1979年)
* 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c,1979年)
* 楓丹白露的宮殿和園林(c,1981年)
* 亞眠大教堂(c,1981年)
* 奧朗日的古羅馬劇院和凱旋門(c,1981年)
* 阿爾勒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c,1981年)
* 豐特奈的西多會修道院(c,1981年)
* 阿爾克—塞南的皇家鹽場(c,1982年)
* 南錫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耶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c,1983年)
* 加爾唐普河畔聖薩萬的教堂(c,1983年)
* 科西嘉的吉羅拉塔灣、波爾托灣、斯康多拉自然保護區和皮亞納卡蘭切斯(n,1983年)
* 加爾橋(古羅馬水槽)(c,1985年)
* 斯特拉斯堡—大島(c,1988年)
* 巴黎的塞納河畔(c,1991年)
* 蘭斯的聖母大教堂、聖雷米修道院和塔烏宮(c,1991年)
* 布爾日大教堂(c,1992年)
* 阿維尼翁歷史中心(c,1995年)
* 南運河(c,1996年)
* 卡爾卡松設防城(c,1997年)
* 比利牛斯山脈—珀杜山(nc,1997年,1999年)(與西班牙共有)
* 法國境內的通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c,1998年)
* 里昂的歷史古跡(c,1998年)
* 聖艾米倫區(c,1999年)
* 比利時和法國的鍾樓(c,1999年,2005年):比利時佛蘭德地區和瓦隆地區的鍾樓(共30處)(1999年)-法國北部的鍾樓(共23處)、比利時讓布盧的鍾樓(2005年)(與比利時共有)
* 敘利到沙洛訥間的盧瓦爾河流域(c,2000年)
* 普羅萬中世紀集鎮(c,2001年)
* 奧古斯特·佩雷重建的勒阿弗爾城(c,2005年)
[編輯]
德國(31項)
30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英國共有,1項與波蘭共有)
* 亞琛大教堂(c,1978年)
* 施派爾大教堂(c,1981年)
* 維爾茨堡宮及宮廷花園和廣場(c,1981年)
* 維斯教堂(c,1983年)
* 布呂爾的奧古斯圖斯堡城堡和法爾肯盧斯特(c,1984年)
* 希爾德斯海姆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和聖米夏埃爾教堂(c,1985年)
* 特里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母教堂(c,1986年)
* 漢薩同盟城市呂貝克(c,1987年)
* 羅馬帝國的邊界(c,1987年,2005年):英國的哈德良長城(1987年)-德國境內的羅馬帝國邊境遺址(2005年)(與英國共有)
* 波茨坦(無憂宮)和柏林的宮殿和公園(c,1990年,1992年,1999年)
* 洛爾施的修道院和教堂(c,1991年)
* 拉默爾斯貝格礦和戈斯拉爾古城(c,1992年)
* 毛爾布龍修道院建築群(c,1993年)
* 班貝格城(c,1993年)
* 奎德林堡的牧師會教堂、城堡和古城(c,1994年)
* 弗爾克林根鋼鐵廠(c,1994年)
* 梅塞爾坑化石遺址(n,1995年)
* 科隆大教堂(c,1996年)
*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c,1996年)
* 艾斯萊本和維滕貝格的馬丁·路德紀念地(c,1996年)
* 古典魏瑪(c,1998年)
* 柏林的博物館島(c,1999年)
* 瓦爾特城堡(c,1999年)
* 德紹—沃利茨園林王國(c,2000年)
* 修道院之島賴謝瑙島(c,2000年)
* 埃森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區(c,2001年)
* 萊茵河中上游流域(c,2002年)
* 施特拉爾松歷史中心和維斯馬歷史中心(c,2002年)
* 不來梅的市政廳和羅蘭像(c,2004年)
* 馬斯科夫公園/馬扎科夫斯基公園(c,2004年)(與波蘭共有)
* 德累斯頓易北河谷(c,2004年)
* 上日耳曼-瑞特 古羅馬城牆(c,2005年)
* 福爾梅基爾斯培老城與岩泉(c,2005年)
[編輯]
希臘(16項)
14項文化遺產,2項雙重遺產。
* 巴賽的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c,1986年)
* 德爾斐考古遺址(c,1987年)
* 雅典衛城(c,1987年)
* 聖山(nc,1988年)
* 邁泰奧拉(nc,1988年)
* 塞薩洛尼基的古基督教和拜占庭建築(c,1988年)
* 埃皮達魯斯考古遺址(c,1988年)
* 羅得中世紀古城(c,1988年)
* 米斯特拉斯(c,1989年)
* 奧林匹亞考古遺址(c,1989年)
* 提洛
7. 歷史上歐亞大陸出現過幾位傑出的大帝國的首腦
1.居魯士大帝(約公元前559—530年在位)是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他所創建的國家疆域遼闊,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在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2.大流士一世 (Darius I公元前558—公元前486年),波斯皇帝(公元前522—公元前486年在位)他在繼位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以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打了十八次大戰役,鏟除了八大割據勢力的首領,諾大的波斯帝國重歸一統。大流士功成身就,躊躇滿志,並巡行各地。在巡行至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讓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為自己歌功頌德,以便流芳百世。他自稱為「王中之王,諸國之王」,後人尊稱為「鐵血大帝」。
3.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 Alexander the Great , 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偉略,勇於善戰,領軍馳聘歐亞非大陸,使得古希臘文明廣泛傳播。亞歷山大大帝,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生於馬其頓王國首都派拉城。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十八歲隨父出征,二十歲繼承王位。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恆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4.阿育王(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一位非常偉大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斗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於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5.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1][2],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4],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6.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7年7月14日[1]—公元前87年3月29日[2]),字通,漢朝第七位皇帝,西漢時期的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後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於猗蘭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漢武帝4歲時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連續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7.愷撒大帝
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出身於羅馬著名的尤利烏斯家族,父親曾任行政長官。少年時期學習過修辭學和演說術,受過良好的教育,從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領袖,反對貴族派。歷任財務官、監察官、祭司長和大法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結成三頭同盟,共同統治羅馬共和國,史稱「前三頭」。公元前58年取得高盧總督職位,幾年內征服了高盧全境。他不僅有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他訓練了一支忠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公元前49年,凱撤打敗了龐培,奪取了政權(克拉蘇已在一次對外作戰中死去)。以後幾年間,他獲得無限期的獨裁權力,集執政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獨裁者。共和國名存實亡,元老院權力日漸削減。凱撒實行的一些措施,如將行省土地分給8萬老兵,減輕負債者的債務,懲治貪污勒索官吏等,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引起元老貴族的不滿。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議事廳,被以布魯圖和喀西約為首的反對派刺死。凱撒留下兩部有歷史價值的著作,即《高盧戰記》、《內戰札記》。
8.奧古斯都 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公元前63.9.24~公元14.8.19)
古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公元前27~公元14),元首政制創始者。凱撒的甥孫。
公元前44年被凱撒收為養子並指定為繼承人。凱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台。公元前43年與安東尼、李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公元前42年與安東尼在菲利皮之戰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喀西約。公元前36年打敗龐培之子綏克斯都·龐培,剝奪李必達的軍權,成為羅馬西部的主宰,與控制羅馬東部的安東尼成對峙之勢。公元前32年與安東尼決裂,公布安東尼將部分國土贈予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的遺囑,鼓動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布安東尼為「公敵」,並向埃及女王宣戰。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海戰中打敗安東尼和埃及女王。次年率軍進占埃及,安東尼絕望自殺。
內戰結束後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公元前28年改組元老院,自任「元首」(首席元老)。前27年宣布「交卸權力」,獲「奧古斯都」(意為神聖者、至尊者)尊號。後世即以此稱之。曾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將軍、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為加強統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強化職業軍隊,實行雇傭兵制度;建立禁衛軍,駐守羅馬和義大利;規定士兵服役期限,禁衛軍士兵為16年,軍團士兵20年,輔助部隊25年;為退役老兵建立軍事殖民區,給軍隊各級單位賦予固定番號。對外繼續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他所採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
9.公元280~公元337
君士坦丁大帝[1](Constantine the Great,全名Gaius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是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他信仰基督教並制訂出鼓勵該教發展的許多政策,使基督教從一個受迫害的宗教轉變為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作用。
1、 廢除「四帝共治」;
2、 劃分全國為四大行政區,行省、軍政改革;
3、 遷都君士坦丁堡;
4、 「米蘭赦令」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
10.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西元 526 ~ 565 年在位〕
(由於翻譯的不同版本,在某些地方也譯為優士丁尼)查士丁尼大帝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西元 526 ~ 565 年在位。他曾經鎮壓平民起義,征服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主持建造聖索非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以及位於帝國西部義大利拉芬納[Ravenna]的聖維托教堂[San Vitale]。
統治期間,不僅阻擋了野蠻民族在邊疆的騷擾,甚至幾乎恢復了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因此後人稱這段時間為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黃金時代」〔First Flowering period〕。
11.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生卒時間:隋文帝開皇18年12月22日(公元599年)——唐太宗貞觀23年(649年)5月26日(50歲)
廟號:太宗
謚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謚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12.查爾斯大帝(法語:Charlemagne、德語:Karl der Gross、英語:Charles the Great、拉丁語:Carolus Magnus,742——814)
[編輯本段]簡介
公元第七與第八世紀之間,法蘭克人在一連串有力的國王和軍閥的統治之下,統一了今天法國地區的王國。在732年,他們打敗來自西班牙並打算入侵法國的回教徒。在750左右,由於羅馬和教皇受到倫巴底人的攻擊,所以法國人就出兵到義大利。到了768年,查理大帝(或一般稱呼為查理曼)就成為法蘭克人的國王,並展開他英明的統治。
在774年,查理曼橫過阿爾卑斯山回到義大利,再一次拯救教皇,也因此成為法蘭克人和倫巴底人的國王以及羅馬的合法統治者。查里曼繼續征戰,同時讓敵人皈依基督教。他控制了法國南部和西班牙的北部。然後轉移到日耳曼的西部,讓撒克遜人改信基督教,並驅逐匈牙利的馬札兒人。他在這個邊界地區行軍,而那裡正是法蘭克帝國和東方蠻族部落之間的緩沖地帶。在800年的聖誕節,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他來說這個名銜是讓他驚奇,而且並不想去接受。)。
查理曼的重要之處,是他超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和世界。可是,在他死後,其帝國就四分五裂了。
他是天主教會最偉大的支持者和守衛者,並且透過教會來鼓勵學問和藝術。他在天主教會設立學校,以教育官員和貴族藉此改善政府的質素。他也從事法律的搜集和編撰,來改善司法體制,此外還創造了封建制度,一方面作為控制地方的手段,同時又能維持中央的權力。
法蘭克帝國的擴張,一度讓人們對歐洲復興寄予厚望。但是隨著查理曼的兒子去世,這個帝國就在他的孫子手裡分裂成三個部份。帝國的西部成為日後的法國,東部成為後來的德國,而中間的部份就被東、西兩邊互相爭奪,直到二十世紀為止。
帝國分裂後隨即出現的問題是來自斯堪的那維亞的維京人入侵,他們擾亂北歐達兩個世紀之久。
13.奧託大帝(912—973年),德意志國王(936—973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973年在位)
14.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又稱元太祖(hán)(Chinggis Khan),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歷史上最偉大和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末建立宮帳稱汗。與札答闌部札木合等作戰,敗績,史稱十三翼之戰。金承安元年(1196),與王汗聯兵助金截擊塔塔兒部翰里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魯(即眾部落之首)之官。又隨王汗與乃蠻部戰,戰後諸部來附,勢力增強。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與王汗戰勝以札木合為首的蒙古高原十餘部盟軍。滅塔塔兒四部,據呼倫貝爾草原,實力大增。三年,被王汗發兵掩襲,敗退至班朱尼河(呼倫湖西南)。不久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滅克烈部。次年與乃蠻部決戰,滅乃蠻。六年於翰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忽里台大會,建大蒙古國,即大汗位,加號成吉思,頒布札撒,建萬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戶,設札魯忽赤(成吉思汗母親的養子)掌行政司法諸事。即位四年(1209),大舉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迫使西夏納女請和。六年,率大軍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華北各地。九年,因金朝獻岐國公主請和,乃退兵。十年復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為口實,攻佔中都(今北京)。病死於六盤山。至元二年(1265)上廟號太祖。次年,追上謚號聖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15.蘇萊曼一世 Kanuni Sultan Süleyman (1494—156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1520—1566年在位)
他猛擊、毀壞和消滅一切擋道的東西——外國使者評論蘇萊曼大帝
號稱: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在位期間,對內實行政治、軍事改革,加強封建統治;對外大肆擴張,發動數十次征戰,親征13次,先後征服東南歐、北非和亞洲許多地區,為帝國鼎盛時期。1521年率軍攻佔貝爾格萊德。次年從醫院騎士團手中奪取羅得島。1526年在莫哈奇之戰中,率軍擊敗匈牙利和神聖同盟聯軍,侵佔匈牙利大部領土。1529年圍攻維也納,不克。1533年後數次進軍伊朗,佔領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大部和亞美尼亞西部,並派兵奪取亞丁和葉門等地。1538年擊敗威尼斯和西班牙聯合艦隊,稱雄地中海。繼而在北非征服的黎波里、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1565年出兵進攻馬爾他島,遭慘敗。1566年再次出征匈牙利時病故。
16.阿克巴(Akbar,1543—1605年),印度莫卧兒王朝皇帝(1556—1605年在位)
莫卧兒王朝是印度最後一個王朝,同它以前的統一北印度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相比,它的歷史意義更大。莫卧兒王朝是印度第一個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寬容基礎上的統一王朝,它的治國精神和疆域版圖對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響。奠定了這一切的阿克巴大帝,在本排行榜中的印度帝王中,排名僅次於阿育王。
17.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é),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英語:the Sun King),是法國波旁王朝著名的國王,執政期1643年5月14日 -- 1715年9月1日。
路易十四是路易十三的長子,出生於法國聖日耳曼昂萊。路易十四身高僅有1.54米,喜歡穿高跟鞋和戴蓬鬆的假發。去世於凡爾賽宮。葬於聖丹尼斯教堂。配偶:第一任 瑪麗亞·泰雷扎--西班牙公主、法國王後 ,第二任 曼特農女侯爵Françoise d'Aubigné,Marquise de Maintenon 。
18.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Пётр Великий)
俄國沙皇彼得一世(Peter Ⅰ,Пётр Ⅰ)的尊稱。
彼得一世全名為: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2]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於1672年生於莫斯科。1725年去世。他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婭·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因為亞歷克西斯的第一妻子還為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斗爭。有一次他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攝政王位。從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穩固。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205cm,也是世界最高的皇帝。精力充沛,瀟灑歡快。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航海、造船等做過研究。他是一位傑出的帝王,與中國的康熙帝同時。【康熙生於1654年 卒年:1722年,比彼得大18歲】
19.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 -1814,1815)、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在位前期是法國人民的驕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與愛戴。
出生: 科西嘉島
身高: 5 ft 7 = 170 cm
國籍: 法蘭西
20.姓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港譯:希特拉
性別:男
出生日期: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時30分
出生地點: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布勞瑙(Braunau am Inn,林茨,因河(最後匯入多瑙河,而非萊茵河)上的Braunau)
過世時間:1945年4月30日下午3時30分
過世地點:柏林。
個人簡介: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國社黨(縮寫音譯為:納粹黨)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頭號戰犯。世界近代歷史上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著名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心理學家。姓氏的由來阿道夫·希特勒家世是非常混亂和復雜,希特勒這個名字的由來,應由他的祖父說起,這位德國未來元首的先祖,世居在瓦爾德維特爾,這位於多瑙河和波希米亞,摩拉維亞邊境之間奧地利的一個縣城,此處屬森林茂盛的丘陵地區,也算是奧匈帝國的窮鄉僻壤,此處有如捷克農民般的近親通婚,而後來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便是,他們的私生子女很多,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本名叫做約翰·格奧爾格·希特拉,希特勒(Hitler)這個姓氏是阿道夫的祖父把原本的姓氏希德拉(Hiedler)改掉而來,阿道夫的父親本從母姓,這是因為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希特拉也是私生子,他出生於1837年6月7日,在39歲之前一直襲用母親姓氏施克爾格魯勃,因此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這個名字伴隨了阿道夫的父親大半生,雖然人們沒有證據證明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便是阿洛伊斯·施克爾格魯勃的父親,但後來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在銷聲匿跡30年後在瓦爾德維特爾、威特納鎮出現,為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認祖歸宗,在公證上承認父子關系,此時他們的姓氏希德拉已改成希特勒,此時約翰·格奧爾格·希德拉已經84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