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
伊朗人是波斯族,歷史上和猶太人並無過節,反倒和阿拉伯人長期敵對,1980年的兩伊戰爭也可以說是伊朗與整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在1979 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由於有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古老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的戰略利益的維系,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是緊密盟友。
以色列猶太人的先祖與伊朗人的先祖波斯人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伊朗可能擁有核武器的憂慮讓以色列人倍感焦慮,以色列官員和軍事將領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際社會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並且暗示,如果國際社會施壓無法阻止伊朗核武器計劃,以色列可能將單方面動用武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對以色列進行口誅筆伐,指責以色列的霸道和蠻橫。
B. 美國為什麼要和伊朗作對
我認為目前的伊朗軍隊,只是一支以70年代技術水平的機械化軍隊,在1988年時的戰鬥力略比當時的伊拉克強一些,過去17年發展不大,只有及少量90年代水平的裝備,與美軍的差距十分巨大。
今天美軍與伊朗軍隊的戰鬥力對比,遠遠大於海灣戰爭時美軍與伊拉克軍隊之間的戰鬥力對比。
1.伊朗空軍的戰鬥力與1991年的伊拉克空軍基本在同一等級,當年的伊拉克空軍不是美國空軍的對手,今天伊朗空軍更無力有效應戰。在戰爭最初的一兩天內,就會被基本打垮,兩三天後要麼不敢再成建制升空迎戰,要麼被戰絕對優勢的美國空軍全殲於地面或者空中。
2.地面防空方面也類似,除了新裝備了一些新興高炮、便攜市式防空導彈、短程導彈外,基本沒有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裝備,甚至連新近定貨的道爾m1也要兩年後才能大量形成戰鬥力。這些裝備,在戰時可以在戰術層次擊落一些美軍飛機,但無法發揮戰略作戰,有效抗擊美軍的空襲。
3. 伊朗陸軍是伊朗武裝力量的主體,總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主戰坦克約1400輛,其中不乏先進的t-72型和「酋長」主戰坦克。特別是伊朗自行生產的「佐勒菲卡爾」系列坦克,吸取了西方的先進技術,成為伊朗地面裝甲力量的骨幹。但他們在技術方面的整體水平,也並不比1991年的伊拉克陸軍強太多,而美國陸軍的遠程打擊能力、信息化作戰能力、對戰場事態的掌握和控制能力,已經遠遠高於1991年。
4.海軍方面伊朗能拿的出手的只有三艘基洛級潛艇和一些反艦導彈,潛艇可以牽制住美國的大量反潛兵力,並可能在作戰中擊沉若干艦船,但也無法改變雙方的戰略態勢。在沒有有效信息支持的情況下,反艦導彈的作戰能力本來就有限,加之沒有足夠的數量對美艦隊發起朝飽和攻擊,因此仍然只能發揮戰術層次的價值,無法阻止美軍登陸。
當然,伊朗有自己的優勢,伊朗人的民族凝聚力很強,戰時及具犧牲精神,還有遼闊的領土和復雜多樣的地形。但是,伊朗人的人海戰術可以在當年伊拉克軍隊面前發威,今天絕對無法再在高度機械化、信息化、火力猛烈的美軍面前發揮同樣的作用。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遲滯美軍的進攻速度,給美軍增加傷亡,卻無法建立不可逾越非防線阻擋美軍的進攻。
我認為,一旦美國2006年全面侵略伊朗,美軍應該首先在伊拉克集結重兵,駐扎在伊拉克的美軍將超過20萬,在沙特、科威特、巴林等海灣國家也將駐扎數萬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海軍和空軍更不必說。
戰爭開始時,美軍將不是象海灣戰爭時先對伊朗進行長期的空中打擊,因為今天美軍的空中打擊力量已經是以精確制導武器為主,打擊效率已經數十倍於當年,可以迅速摧毀伊朗邊境地區的防空設施,在幾天內完成1991年需要幾十天才能完成的轟炸任務。伊朗也不可能再象當年的伊拉克那樣把陸軍主力集中在邊境線上等著美軍殲滅,而會適當分散部署,將大部分主力部隊部署在縱深的主要城市、山區和重要隘口。美軍有足夠的力量確保初期地面攻勢的凌厲,美軍會挑選伊朗扎格羅斯山脈和稍東一些的庫赫魯德山脈中防禦相對薄弱的多個地點突破,引誘伊軍出動攔截,伊軍一出動,美軍則利用空中和信息優勢對伊軍部隊進行不對稱打擊,重創之,再用陸軍裝甲部隊消滅已遭重創的伊軍。
美國發動此次戰爭的目的,不是象科索沃戰爭那樣迫使敵國屈服,允許自己控制其一個省,而是為了象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那樣,推翻一個國家的現政權,扶植一個新政權,以達到控制世界石油資源、鞏固世界霸權的目的。為此美國必須全面佔領伊朗,這樣,美軍的空襲重點將不是伊朗的國民經濟體系,而是直接空襲其軍隊和直接為戰爭服務的軍事、半軍事目標。空襲的戰略戰術將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類似,只是要空襲的目標數量和難度遠遠高於伊拉克戰爭。
這就意味著戰爭需要更長時間,要二三十天結束主要戰事是不可能的,但5個月的時間基本夠了。
戰爭一開始,美軍將用大量巡航導彈、隱身轟炸機、轟炸機、戰斗轟炸機對伊朗發起猛烈的空襲,其中庫赫魯德山脈和庫赫魯德山脈以西的地區將是重點,這一地區的伊軍將被完全壓制並遭到現實的打擊,幾乎同時,美國陸軍的直升機部隊、山地戰部隊、輕型機械化部隊、空降部隊將對這一地區發起攻勢,3天左右美陸軍先頭主力部隊可以突破扎格羅斯山脈的若干個點,之後大軍迅速向縱深發展。
15天後,美軍進入伊朗的數量將達到10萬左右,已經基本全殲庫赫魯德山脈以西的伊朗軍隊,伊軍剩餘部隊將主動或者被迫變成游擊隊。
之後美軍將兵分兩路,一路北上,進攻德黑蘭,一路南下,和將在伊朗南部沿海登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一起進攻伊朗南部,留下少量部隊和東面庫赫魯德山脈的伊朗軍隊對峙,並對其發動佯攻。
對伊朗來說,他無力在邊境上拒敵於國門之外,不得不放敵人進入國土,但庫赫魯德山脈、德黑蘭、阿巴斯港等港口,則是伊朗必須全力防守的重要,目標,這些地區必將集結伊朗軍隊的主要力量,其中德黑蘭必將是重中之重。
在美軍南下北上和登陸的過程中,最激烈的大軍團作戰將開始,德黑蘭外圍的加茲溫、拉加河、庫姆、阿姆薩爾等地,將出現伊朗幾十萬正規軍、預備役、民兵和美軍血戰的場面。
美軍要佔領這些地區,兵逼德黑蘭城下,將很難在開戰後1一個月內做到,但是這種正面防禦戰,伊朗方面的作戰和信息裝備如此落後、有沒有制空權,很難堅持到開戰後兩個月以上。開戰後兩個月左右,美軍應該可以打到德黑蘭南面和西面。最血腥的德黑蘭攻防戰將隨後展開。
在南面,美軍也應該已經打下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等港口,控制住這些港口後,從美國本土、東亞、歐洲來的增援部隊將從這些港口上岸參戰。整個進入伊朗的美軍應該已經達到20萬左右,並將會在開戰後的三個月內增加到40萬,其中包括十幾萬國民警衛隊和預備役部隊。
美軍北路軍對德黑蘭的進攻應該無法用可以接受的傷亡打下伊朗死守的德黑蘭,美國應該會理智的選擇圍困德黑蘭,這就需要攻佔德黑蘭東面的交通重鎮達姆甘等城市和軍事要地。被圍困、轟炸、地面攻擊的德黑蘭,將無力有效的領導全國的作戰。伊朗尚未淪陷的中、東部地區,將失去來自統帥部的統一指揮,各地區的軍、師和非珍貴部隊只能根據德黑蘭的戰略思想,自行實施抵抗,這就很容易被美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此後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即開戰後5個月左右,進入伊朗全境的美軍將進一步增加到50萬以上。從伊朗南部港口上岸的美軍和當初南下的美軍20多萬人,應該可以攻佔其中大部分地區和城市,主力北上和包圍德黑蘭的美軍會師,共計20來萬美軍地面部隊,在強大的空中支援和信息戰支援之下,一個月可以打下德黑蘭,結束主要戰事。以後伊朗就只能打游擊了。
共計6個月左右的時間,美軍可以佔領伊朗主要城市和絕對部分地區,結束主要戰事,之後就是組建伊朗新政府、新軍隊,清剿伊朗抵抗武裝的重任。
當然,如果美國只是發動一場局部戰爭,或者俄羅斯、中國等大國全力為伊朗提供軍事援助的話另當別論。
因此,我認為如果美軍2006年全面進攻伊朗,伊朗只能支撐6個月左右,打死4000-8000名美軍,打傷美軍2-5萬人次,其中約30%的傷亡來自正規戰,約60%將是伊朗游擊戰的戰果,另外大約10%將是伊朗大量彈道導彈的成績。
一旦打下了伊朗,美國將完全控制中東地區,這個最主要的石油產區,鞏固美國未來在世界的霸權。這樣的戰略利益,對布希這樣好戰的美國總統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美國完全可能利用當前伊朗的核問題,發動對伊朗的全面侵略戰爭,並在付出數萬人的傷亡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一旦這樣的局面出現,將極大的損害中國、俄羅斯的最高戰略意義,兩國應該早做准備,一方面應該積極進行外交斡旋,促使伊朗同意在俄羅斯或者其他外國進行部分鈾轉化活動。
一方面積極支持伊朗進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強伊朗科技美國侵略的能力,在和平時期,兩國應該堅決突破美國的阻礙,大量向向伊朗出售先進的防禦性武器及其生產技術。並在「上海合作組織」筐架下,為伊朗提供安全保證,如果戰爭爆發,則可以以這個保證為依據,不顧一切的為伊朗提供武器援助,甚至允許本國公民自願前往伊朗,加入伊朗武裝力量,與伊朗人民並肩作戰,對自願前往伊朗的現役軍人則准予立即退出現役。堅決打破美國的如意算盤。即使美國佔領伊朗,也應該接受伊朗流亡政府,並繼續為他提供武器、資金,幫助他培訓游擊戰士。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說服伊朗接受在俄羅斯進行鈾轉化活動的建議,只有這樣,伊朗才有時間進行軍隊現代化建設。
C. 為什麼20世紀50年代時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支持伊朗開發和能源俄羅斯那時是否也支持
太復雜了,,,支持伊朗只是想讓中東地區保持軍事平衡.俄羅斯也是支持的.背後有很的的交易和條件..這些支持伊朗的國家看重的是伊朗的資源.據說當時的黨派是親西方的...後來政黨的變換使得美國和伊朗絕交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哎!!我不想說.今天有些累了...
D. 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美國為何沒有出兵干涉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對民主自然看的很重,但是當時的伊朗政府巴列維王朝讓美國很是失望,政府的獨裁,腐敗和貪污,是有目共睹,所以當巴列維王朝向美國求救的時候,美國是回絕的。
其實早在當時,美國並沒有想到伊朗會稱為他的敵人,只是對霍梅尼抱有幻想,當時霍梅尼最大的口號,就是反對巴列維的獨裁,腐敗,美國依舊相信,就算霍梅尼上任,也擺脫不了對於美國的依賴。
E. 美國為什麼有駐伊朗軍事基地
你搞錯了吧!美國並沒有在伊朗境內有過軍事基地呀!是在伊拉克才有軍事基地的。
F. 為什麼美國能與伊朗達成框架協定
就縱向的歷史與橫向的國際格局而言,伊朗曾經是美國的合作夥伴也將繼續可能充當其在中東的戰略支點。伊朗早在伊斯蘭革命之前就是美國中東地區的三大「橋頭堡」夥伴之一。美伊雙邊關系史意味著兩國並非一直水火不容,沒有任何合作餘地。奧巴馬執政以來在俄格戰爭、敘利亞危機以及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都猶豫不決、一籌莫展。如果他能在卸任之前與伊朗達成協定無疑能為其執政生涯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最近突然闖入國際社會視線的ISIS則無疑極大地刺激了美國與伊朗合作的神經。雖然ISIS發跡於伊拉克和敘利亞毗鄰地區,但孱弱的伊拉克政府以及飽受內戰之苦的敘利亞卻均無法獨自應對來自ISIS的威脅。作為在美軍入侵之後建立的什葉派政府,伊拉克現今當局與伊朗可謂頗為親近。而作為中東最具影響力的什葉派國家,黎凡特地區的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海灣地區的伊拉克和巴林、葉門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伊朗的影響。隨著美軍的撤離,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又不可避免地進一步增強了。美國如果不希望以地面部隊直接捲入ISIS,那麼伊朗的支持就必不可少。
G. 伊朗和美國關系緊張來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惡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
其實兩伊戰爭期間,與伊朗為敵的美國明顯站在了伊拉克一邊,並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國政府很快意識到,素有宏圖大志的薩達姆將成為更危險的敵人,美伊關系迅速降溫。1990年8月2號,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並吞並科威特為其第19個省。此後,聯合國連續通過了5個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實施經濟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軍。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先後對伊拉克實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三個階段的軍事行動,收復科威特,並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當年4月3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解除經濟制裁的前提。此後,在1991年到1998年的對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斷,兩國關系繼續惡化。1998年12月16號,核查危機達到頂峰,聯合國核查人員全部撤離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導彈襲擊,核查工作就此中斷。去年年初,美國以伊拉克拒絕接受武器核查,繼續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將伊拉克列入了所謂的邪惡軸心,聲明將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去年9月,伊拉克迫於軍事壓力,同意接受聯合國的武器核查。在此後的核查過程中,盡管伊拉克給予了積極配合,並按時向聯合國提交了武器發展報告,但美英堅持認為伊拉克隱瞞事實,繼續藏有並發展違禁武器,並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
一直以來,總對美國存在一定的偏見。不習慣她憑借自己超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反恐」的口號,給世界的和平帶來威脅!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黎以沖突,美國或明或暗的參與,給中東這塊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被炮火摧毀的家園,廢墟上孩子們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靈為之顫抖!如今,朝鮮無視世界各國的反對,對外宣稱已成功試驗「核爆」後,被美國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的伊朗,其核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另一焦點。美國將會對伊核問題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一部分取決於伊朗方面的回應。但我們期待,兩國博弈的代價,不是另一場硝煙!
一、 伊核問題的由來
1967年,美國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隨後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伊朗簽訂核合作合同,爭奪伊朗核市場,伊朗核計劃發展進入全盛階段。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巴列維王朝的垮台,歐美終止了與伊朗簽訂的所有合同。而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更是摧毀了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大部分核設施。戰爭結束後,伊朗向俄羅斯尋求幫助,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下,實施了核設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偵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設施。該消息曝光後,歐盟三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展開了談判。但由於歐盟在談判中受美國影響,加上伊朗政府強硬的態度,使得談判陷入僵局,最終使得伊朗再次恢復鈾濃縮加工活動。圍繞伊朗進行鈾濃縮活動的目的,美歐與伊朗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
二、美伊博弈
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絕不能容忍伊朗擁有製造核武的機會。而伊朗身處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為自身安全及能源問題考慮,迫切需要發展核技術。這一矛盾的存在顯然並非偶然。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成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須考慮的問題。
盡管伊朗方面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發展核能」,但歐美等國卻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影響,其他國家倘若紛紛效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軍事威懾力,進而動搖美國極力營造的「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最終損害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盡管後果嚴重,但面對「不吃硬」的德黑蘭,美國確實要下一番苦功。畢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伊朗人民推選出來的政治和精神領袖,具有號召和團結民眾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與俄羅斯等大國都與伊朗有著密切的能源關系。美國對伊措施不得不兼顧這些國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給其帶來了天然優勢:把守著中東的石油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美國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懸於這條通道,不得不有所顧忌;最後,內賈德廣泛聯合其他反美陣營,頻頻出訪鄰國。與委內瑞拉、古巴等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力量!
而對於美國自身而言,各種困難也不得不面對。第一,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使布希進退兩難。繼續派兵駐守,帶來的是美軍傷亡人數的攀升和國內反對勢力的指責;但撤軍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果,拱手讓出,使伊朗有機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第二,美國國內的「驢象之爭」再次拉開了帷幕,布希在任期內,已不再可能策劃對伊動武。
面對諸多的障礙,美國出於無奈,被迫改變策略,對伊妥協,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暫停鈾濃縮活動,美國將參加與伊朗的直接談判」。
正如《孫子、謀攻》中所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爭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級的選擇,雖然「伊核問題」的解決前景仍不明朗,但我們期待雙方博弈可以達到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均衡。
H. 為什麼美國要攻打伊朗
目前美國最高決策層還未絕定攻打伊朗,但是如果伊朗繼續一意孤行,打擊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1、美國的利益是中東這個能源基地的和平穩定,因此美國利益的核心是這個重要地區的「穩定的秩序」而非石油本身,中東地區石油基地越穩定,對於美國和世界絕大數國家越有利,因此美國要充當世界警察維持秩序。
2、伊朗擁有核武器,中東地區就會失去穩定,造成動盪,一旦動盪,就會造成石油危機,影響世界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中國現在經濟越來越發達,對於中東石油依賴越越大,因此中國也將受到影響。
3
、問什麼會造成動盪呢,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戰火最頻繁的地區,第一個大的沖突就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就是阿拉伯世界中的教派之間的(如;當年的伊拉克和科威特以及伊朗之間)。
4、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其生存權至今沒有得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認可,特別是伊朗和哈馬斯更是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因此伊朗一旦擁有核武器就對以色列的生存權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以色列就不會坐以待斃,有可能空襲伊朗核設施,就會使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再次陷入戰火,導致中東和平崩潰。
5、因此美國絕對不能讓以色列先動手,只能以世界警察的名義動武,這樣才能挽救脆弱的中東和平
6、另外伊朗擁有核武器也會造成中東地區的軍備競賽(伊朗是阿拉伯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即便是阿拉伯世界也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阿拉伯國家也之間也多次爆發戰爭,(當然在反對以色列問題上是一致的),軍備競賽也會造成這個能源基地不穩定。
7、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專制國家(盡管也有選舉,但是缺乏公正性),另外地處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地理位置太重要,一旦這種帶有極端穆斯林色彩的專制國家掌握核武器,並封鎖海峽那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太危險了。
總之伊朗擁有核武器會破壞能源基地的「正常工作」使得經濟發達國家受到損害(包括中國這種經濟越來越強的國家),因此伊朗必須無核化,這個在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
二、於美國來說,強大的武力,打垮一個伊朗政權是非常容易的。
1、但是難度最大的是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新政府,這個難度太大了,需要大批的資金來維持戰後的新政權,包括各種國家機器、國家行政機關的運作,這個需要長期和巨大的金錢才能維持住,否則伊朗就會成為一個動盪的國家,動盪就意味著會成為一個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溫床,也就是說打垮了伊朗政權,反而帶來更大的問題了,還不如不打,索馬裏海盜問題就是國家戰亂名不聊生帶來的。
2、試想一下,政府被推翻後,警察、各種公務員、稅務人員、交通部門、電力部門、用水部門,財政、國家貨幣體系等等全都分崩離析了,大批人員失業,貨幣體系崩潰,無法使用了,很多企業也無法進行經營,不法分子暴力犯罪到處都是,這個時候,僅僅靠幾十萬美國戰斗部隊是無法維持其穩定的,必須盡快成立新政府,重組國家運行所必須的各種只能部門等,然後重新穩定治安、穩定市場和貨幣等等,。一些部門掌握的國民的身份資料和檔案也已經毀於戰火,也要重建,總之太復雜、太龐大了,僅僅依靠美國的國力目前想重建伊朗這么大的國家談何容易。
三、因此美國只能是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空軍和特種部隊)。採取的方法可能如下:
1、第一是,外交攻勢,聯合世界主要國家,國際制裁,並取得道義支持,這個目前已經形成。
2、伊朗如果意義孤行,說服國家社會,並保證能夠在不造成核泄漏污染的情況下,摧毀伊朗核設施,消除周邊國家對於核泄污染的擔憂。
2、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可能需要情報人員和特種部隊配合),摧毀伊朗核設施,另外為了保證國際石油運輸線暢通,美國可能出動有限的地面兵力控制霍爾姆茲海峽周邊的伊朗地區,或建立空中禁飛區,限制伊朗軍事力量進入該地區。其後繼續配以長期的國際制裁(可能長達十年),這這期間,如果伊朗還是研究,就繼續不定時的空襲伊朗核設施,使得伊朗經濟惡化,人民對政府不滿,最後導致伊朗內部發生沖突,強硬派被溫和派推翻(和1991年後,對付伊拉克薩達姆的戰略一樣,一步一步收緊繩扣),
I. 美國為什麼會進攻伊朗
伊拉克、阿富汗已被西方幹掉,扶植了親西方政權,阿拉伯本身就親西方。
於是中東那塊產油多、實力較強的就只剩下伊朗了。
如果拿下伊朗,美國就幾乎可以完全掌控石油,掌控全球命脈
J. 伊朗為什麼會有美軍入駐呢
因為伊朗在伊斯蘭革命之前是與美國很親密的,所以那個時候有美軍入駐的,但後來兩國關系鬧矛盾了,美軍自然不會再駐在伊朗。如果現在還有美軍入駐伊朗的話,那一定是你派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