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是哪一年參加伊朗六方會談的
2006年1月16日,伊朗核問題的命運被懸在了倫敦。當天下午,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及中國的代表迎著全世界緊張的、擔憂的、看熱鬧的各種目光,進入英國外交部,去做一個「後果相當豐富」的決定:要不要把伊朗核問題提交給安理會。引人注目的是,伊核談判圈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代表,而時機恰恰應了東方的一個名句:受命於危難之際。「另一個六方會談!」立刻有人做了這種簡單、卻讓人感覺有那麼點意思的概括。然而,比倫敦早3個半小時進入下午的伊朗,並沒有因為「生死攸關」而對倫敦的事情做實時跟蹤。人們聽到的還是內賈德總統三天前的話:「即便安理會介入,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不希望走這條路。但如果某些人堅持要把他們的利益建立在剝奪伊朗人民的權利之上,那麼他們絕不會得逞。」對於以強硬著稱的內賈德來說,這段話要算相當客氣的了。
Ⅱ 終於明白為什麼伊朗對中國如此重要 在美國制裁下壓抑
為什麼說伊朗在「被崛起」
第一,伊朗經濟處在「噴發前夜」。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伊朗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48.21億美元,居世界第23位,也是中東第二大製造業強國。
伊朗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資源國。石油和天然氣綜合考慮,伊朗是世界第一。伊朗目前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氣聯合儲量,數據顯示,伊朗當前的原油出口量為130萬桶/天,預計明年恢復至2012年初210萬桶/天的水平。
伊朗有「世界礦產博物館」美譽,佔全球礦產資源總儲量的7%。目前鐵礦石已成為伊朗對華出口增長最快的資源品種,顯示油氣資源之外中伊能源領域合作的新潛力。
為什麼伊朗對中國很重要
由此看,中國需要以務實、戰略、全球與長遠的視角重新審視伊朗的至關重要性。
一是伊朗的資源對我國非常重要
如果伊朗生產和開採的石油、天然氣通過管道輸送到中亞和中國,中國可以享用世界上最穩定,最大的能源,這樣也不需要中國通過馬六甲海峽來得到能源,就擺脫了現在的困境。
中國可以從伊朗進口石油化工以及高分子產品,擴大進口資源的規模。隨著全球油價走低,中國一直在東部沿海積極尋求填充新開發的戰略性石油儲備。
即使經濟增速已經放緩,這些新儲備仍有助於支撐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而伊朗能源出口的復甦,毫無疑問使伊朗的石油成為中國戰略性石油儲備的選擇對象。
二是伊朗是「一帶一路」的樞紐
Ⅲ 伊郎核問題六方會談為什麼有德國參加德國不是聯合國常任理國啊
德國代表歐盟,其他為五大常任理事國.
1、六方會談的草案是由英、法、德三國起草的,
2、伊朗六方會談是由歐盟提議和主導的,德國是歐盟的主要成員國之一,在歐盟成員國中,德國,法國,英國起帶頭作用.能夠代表其他盟國的意願
3、六方會談是與伊朗核問題有緊密利益關系的大國參與,德國與伊朗在經濟上的聯系很緊密
4、德國主張通過磋商解決核問題,與英法的觀點一直,所以這三國在核問題前期,一直同伊朗進行談判.不過後來隨著伊朗核危機的不斷加深,由歐盟主持的會談逐漸演變成有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的六方會談.
在2003年12月18日,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Ⅳ 中國為什麼幫助伊朗
為了反美。凡是與美國有矛盾的都是「朋友」。
Ⅳ 中國伊朗簽署 25 年全面合作協議,這意味著什麼
對於中國和伊朗簽署的這項全面合作協議,意味著我們國家和伊朗要進行長期的戰略合作,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社會的方面,而且對於整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略協作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伊朗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伊朗位於中東的關鍵地區可以提升,我們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可以為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和夥伴。而目前石油作為世界各個國家工業的重要資源,它在各個國家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而我們國家由於石油資源比較匱乏,所以說就需要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夥伴來為我們提供石油資源,而伊朗它本國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還和我們國家簽訂了相應的用人民幣結算石油,所以說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利好消息。
Ⅵ 伊朗核問題六方會談為什麼有中國
首先,德國是歐盟大國,在歐內部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就很自然的回的歐盟在伊核問題的決策上面產生影響;其次:德國和伊朗在歷史上關系較好,例如現在德國有很多伊朗僑民。還有一個方面,伊朗的海外存款很多在德國,如果在核問題上談判破裂,伊朗的海外存款還有一定的餘地。
Ⅶ 為什麼伊朗只選擇向中國靠攏
因為伊朗雖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其也是由意識形態建立的國家,不是自經濟基礎形成的上層建築的國家,而是用一種伊斯蘭革命理論締造的國家。因而不被資本主義國家所接受 ,當年因為伊斯蘭革命, 美國鼓動伊拉克 入侵伊朗,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伊朗人頂住了,但依舊為美國所敵視,被逼到中俄一遍。
Ⅷ 中國在伊朗有利益么
伊朗有中國的巨大石油利益,伊朗還是緩解中國戰略壓力的重要牽制力量。
Ⅸ 伊核問題為何最終能達成協議
在經過了20個月的「馬拉松式」的談判之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與伊朗外交部長扎里夫7月14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正式宣布,伊朗和伊核六國就伊核問題達成全面協議。10多年來時斷時續的伊核談判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協議達成之際,中、美、英、法、俄、德六大國所代表的全球力量都舒了一口氣。伊朗國家電視台罕見地從7月14日早上就開始直播伊核談判過程,滾動播出前方最新進展。協議最終達成後,該電視台用平行視窗播放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講話,創造了伊朗電視直播的歷史。同時,伊朗總統魯哈尼在電視上發表講話,贊揚伊核協議,並稱伊朗與世界的關系揭開了新的篇章。而在白宮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對達成這一協議表示歡迎,並發表了即席講話。縱觀各方所持的樂觀態度,此次伊核協議的達成說明了什麼?
奧巴馬謀求留下一筆「和平總統」的政治遺產面對目前中東的一團亂局,奧巴馬在其總統任期所剩無幾的情況下,冒著美國在中東的傳統盟友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反對,執意通過談判解決伊朗的核問題,象是要與不久前美國和古巴復交一樣,從外交上留下一筆政治遺產。盡管此次協議的達成,以色列並不滿意,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這一協議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錯誤。但奧巴馬則認為美伊緩和關系將會影響中東內部的地緣政治結構,通過和談方式解決伊核危機會被歷史永遠記住,並希望此舉能為今後的美國外交戰略打造不同的介面。奧巴馬甚至做好了在國會干預伊核協議時,不惜動用總統的否決權來確保伊核問題的談判解決。抑或是奧巴馬將此外交成果視作其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一個事實性注腳。
伊朗飽受經濟制裁之苦,為順應民意願意作出適當讓步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談判機制從2006年確立後,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2011年,由於國際原子能機構披露了一份關於伊朗可能秘密發展核武器的報告,使得西方國家對伊朗進行了空前嚴厲的制裁,導致伊朗的經濟面臨嚴重的困難。10多年來,聯合國在美國的推動下對伊朗實施了4輪制裁,使伊朗在經歷了國家安全嚴重缺少保障的同時,也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民眾的生活也因此受到極大影響,渴望解除制裁,讓伊朗回歸正常國家。在此情形下,伊朗政府為挽救經濟,緩解民怨,同時也看清了國際社會一旦在反對它的核活動上形成團結,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因此在核談的最後節點作出了適當讓步,從而使談判協議最終得以簽署。
中國為伊核談判從中斡旋功不可沒由於對伊朗也具影響力的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受到西方制裁,俄無法在西方國家面前說上話,中國此時充當西方國家與伊朗之間的調停者恰逢其時。中國作為與伊朗一直保持著合作關系的國家,得到伊朗的信任。在參與伊核談判的過程中,中國積極在美伊等國之間斡旋,外長王毅在最近的兩個星期中,曾三度奔赴維也納,為伊核談判最終達成全面協議注入了新動力,起到了西方國家難以起到的作用。正因為中國的從中斡旋,成功解決了伊核談判的「最後一里路」問題,使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更加清晰,伊核談判的成功也是中國外交能力一個真實體現。
此外,伊核談判成功達成協議,對解決朝鮮等其他有核抱負的國家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涉核這個重大問題上,中小國家很難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把控局面,唯有審時度勢,順應世界潮流,方能最大化地保護國家利益。也許在不太長的時間里,依照處理伊核的模式來解決朝核問題也將成為可能。
Ⅹ 伊朗為什麼要把中國視為朋友:只有中國能夠出手相助
中國要油,伊朗有油,美國不讓伊朗賣,更不許買。我們用物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