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❷ 伊朗80年代前非常發達,如今卻倒退了,誰應該為此背鍋
應該是美國。因為美國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伊朗沒有辦法發展起來,經濟一直在倒退,伊朗沒有辦法之下就選擇妥協了。
接著,除了美國的經濟制裁的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伊朗本身的問題,要是伊朗會想辦法跟美國周旋,而不是一味選擇跟美國投降,把自己的底氣弄足,直接跟美國叫板,美國也拿伊朗沒有辦法,要知道當時伊朗軍事實力也是不差的。還有伊朗是有核武器,要知道世界上就沒有幾個國家有,伊朗就這樣妥協了,把核武器銷毀,選擇把自己國家的安全送給美國保護,這也是伊朗自己造的。
最後,伊朗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會倒退,沒有80年代的發達,無非就是伊朗太聽美國的話,怕了美國會對伊朗制裁,事事都以美國為先,自然就倒退。
❸ 當年伊朗與美國是同盟,怎麼就成了死對頭呢
1979年11月4日
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發生
伊朗的「革命青年」佔領了美國大使館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留52名使館人員,以強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國的前伊朗國王巴列維,遭美拒絕,兩國關系陷入危機。
在一批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另一些學生又在5日佔領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設拉子和大不里士,學生們還佔領了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後就關閉了的兩個美國領事館。在學生佔領英國大使館之前數小時,伊朗國家電台廣播了霍梅尼的一個談話,指責英國包庇伊朗國王倒台時的最後一個首相巴赫蒂亞爾。英國大使館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聲明,否認巴赫蒂亞爾在英國。
霍梅尼在這次談話中肯定了伊朗青年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扣押一些使館人員當作人質的行動。他說,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國王掠奪這個國家達五十年,殺害那樣多的人民,他們對美國給這個下了台的國王庇護所感到憤慨。他要求美國把國王、英國把巴赫蒂亞爾引渡給伊朗。他說:「如果他們不把這兩個賣國賊交出來,或者至少是把他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們就要採取另一種行動方針了。」
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說,有人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霍丁-卡特:美國政府對佔領美國大使館的伊朗學生的要求反應如何?霍丁-卡特說:「回答是:不。」他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國王是得到允許到美國來治療癌症的,時間的長短未定,但是不會同意他長期留在美國。
在倫敦,英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否認關於英國庇護伊朗前首相巴赫蒂亞爾的指責。發言人說:「就我們所知,這位前首相目前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還廢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國簽署的一項條約以及1921年同蘇聯簽署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
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同年4月25日,美國派出飛機潛入伊朗,試圖以武力營救人質,遭失敗。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經阿爾及利亞的斡旋,1981年,美伊雙方作出讓步,就釋放人質達成協議。伊朗釋放全部人質。
❹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❺ 伊朗最近發生了什麼具體原因是什麼
在伊拉克倒下之後,伊朗很快就成長為中東最強大的國家,這對美國來說並不是好事。因此現在伊朗成為了美國在中東最大的對手,去年美國就以伊朗不願意修改核協議為理由,單方面撕毀了條約。前段時間,美國更是聲稱自己已經截獲了伊朗的軍事計劃,為了應對伊朗的舉動,他們派遣了轟炸機機群跟航母編隊前往波斯灣,對伊朗進行圍堵。
如今伊朗周邊已經被美國的軍事力量圍得跟水桶一樣。美國官員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們不會對伊朗開戰,也不希望跟伊朗發生戰爭。然而伊朗官員卻在近日表示,美國根本就是一個騙子。伊朗一名官員在5月22日聲稱,美國口口聲聲稱他們沒有跟伊朗發生戰爭,但事實上他早就單方面發動了全方位的「戰爭」。
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戰爭,甚至這場戰爭是美國單方面引起的,伊朗只能夠被迫迎戰。美國從去年開始就對伊朗進行制裁,今年的5月初更是開始了全面制裁。石油一直都是伊朗的經濟命脈,整個國家幾乎就依靠這個生活。可是現在美國卻禁止任何國家進口伊朗石油,這比戰爭更加可惡。
伊朗官員稱,美國正在對伊朗進行嚴厲制裁,施加如此大的壓力,這難道還不能算是戰爭嗎?美國雖然說他們不會跟伊朗開戰,但是他們現在正在「以壓促談」。
大量的美國軍艦部署在伊朗周邊,其實他們就是想要藉此逼迫伊朗跟他們進行談判,簽署新的核協議,而這個協議自然是對美國更有利的。
❻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為什麼被推翻
禮薩·巴列維(1941~1978在位)執政後,國內局勢動盪,北方的亞塞拜然和北庫爾德斯坦宣布自治,後被鎮壓。1951~1953年,民族陣線領導任命穆罕默德·摩薩台出任首相時,宣布實行石油國有化,反對英國對石油的壟斷地位,並要求掌握絕對權力,同國王發生沖突。1953年8月,國王試圖解除摩薩台職務未成,被迫出走。不久在美國的支持下親國王的軍隊勢力逮捕了摩薩台,國王回國。1954年8月,國王同外國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將石油公司歸還外商。國王重新上台後,實行親美政策。此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局(即薩瓦克),實行獨裁專制統治。特務肆意橫行,逮捕政治上的反對派和宗教上層人士,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在宗教上,嚴加限制宗教界的權力,以世俗法律代替伊斯蘭教法,接管宗教基金、關閉宗教學校代以世俗教育,實行「自由化」和「世俗化」的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湧入,使伊朗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沖擊。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在經濟上,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1963年1月,他提出「六點社會改革方案」(稱為「白色革命」)。其主要內容包括土地改革(規定地主佔有的限額,多餘的土地由國家贖買,分給少地、無地的農民,寺院土地收歸國有)、工人在企業中入股分紅、給婦女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城鄉實行現代教育替代傳統宗教教育,發展工業、交通和文教事業等。因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加之石油跌價,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同時未能徹底實行土改政策,使大量農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人民及社會集團暫時聯合起來,而什葉派的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反國王獨裁統治的群眾運動的一面旗幟,在國外領導反國王的斗爭。從1977年起,各地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到1978年下半年,各地動亂不斷升級,達到高潮,國王任命艾資哈里為首相,組成以軍人為主的臨時政府,以挽回殘局。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國,委任沙普爾·巴赫齊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流亡國外的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回到伊朗,2月11日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總理接管政權,組織臨時政府,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❼ 總統是一個國家的元首,為何伊朗總統卻沒有實權
因為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的實際掌控權在宗教的精神領袖上,而國家總統只是國家的一個形象而已,總統只是為了執行最高領袖的精神意志,不具備決策的權力,當然也就沒有任何實權了。這與其他中東國家的政體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伊朗共和國在我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反美鬥士,伊朗的總統總是時不時跑出來嗆美國幾句,搞得美國是很是不爽,但是我們卻很少看到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現身,這主要是因為哈梅內伊作為最高領袖,因為他是具有宗教意義的,有一定的神秘感的,如果時不時露個臉也就失去了這種神秘感了,所以我們很少能看到他出現。
❽ 伊朗最好的首相,帶領國家富裕發達,為何被政變趕下台
因為伊朗的首相得罪了許多人的利益。所以在政變中被趕下台。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的最高領袖是非常討厭改革派。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實行了非常多的政策。
伊朗的首相並沒有很大的權利,伊朗的國家權力在最高,領袖的手裡,只有最高領袖才能把首相趕下台。同時首相做為一個改革派,也是領袖討厭的。所以領袖在徵兵中被趕下台也不足為奇。
❾ 伊朗全部混亂不堪的原因是什麼
大流士一世接位時,伊朗全國形勢嚴峻。由於高墨達政變後,全國混亂不堪,面臨的情況是全國各地叛亂起義迭起。各地王公均自稱是帝國的合法繼承者而要求獨立,各自為王。例如當時在巴比倫、帕爾斯、米底亞、亞述、埃及、謀夫和阿爾美尼亞等地均有起義發生。
❿ 伊朗為什麼反美
歷史的積怨
有分析家指出,盡管伊朗在許多方面與西方世界隔閡很深,但他們非常熟悉西方干涉波斯的漫長歷史。從1813年的戈萊斯坦條約使沙俄帝國控制了波斯在高加索的領土,到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領導的政變推翻了伊朗民主選舉的總理摩薩台;從美國使館的人質問題到伊朗—尼加拉瓜丑聞,國家受壓制和屈辱的故事成為伊朗今天看西方的背景情況。伊朗人從西方人用詆毀的語言講的「瘋狂的毛拉」中,聽到19世紀英國一名外交官蔑視地提到「不可理喻的東方人」。
正因為此,政治分析家們注意到,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濃重的內賈德在核問題上蔑視西方的態度,使他在伊朗以及其他地方得到許多人的敬佩。不久前,在伊朗北部的阿爾達比勒,人們就高喊:「伊朗有權發展核能。」 一位32歲的工程師說:「他們為什麼不放過我們,讓我們按我們自己的規則生活?」
在內賈德發表演講的9個集會上,與會者表達的情緒是一致的。德黑蘭30歲的教師馬吉德說,西方試圖阻止伊朗得到核技術「顯然是想壓制我們,就像他們想壓制所有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們不想要核武器,但是我們要建設我們的國家。這有什麼錯?」
美國曾對去年7月的伊朗大選寄予期待,希望伊朗出現一個親美的領袖人物,以利於布希總統在2004年2月布希提出的「大中東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將與歐洲國家一起,向包括以色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盟22個成員國在內的「大中東」國家提供資金,幫助這些國家實施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改革。
但由於伊朗是一個持堅定反美立場的中東大國,它擁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和相對強大的綜合國力,因而對中東、中亞甚至南亞有巨大的歷史和文化影響力。美國要推行其「大中東計劃」伊朗被美國認定是最大障礙。
為此,大選前,美對伊朗另眼相看,減輕政治外交壓力,希望為伊溫和派創造選票空間。然而事與願違,內賈德以其務實能乾和親民作風脫穎而出,出人意料以較大優勢戰勝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內賈德的當選觸動了布希政府的外交神經。
內賈德當選後表示,要在伊朗建設「現代化的進步的伊斯蘭」,不急於與美改善關系,明顯有與美國推行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對著乾的味道。因此,內賈德的當選,猶如給美一記耳光。
內賈德當選不久,布希在得克薩斯的一個軍營對25000名軍人的一次講話中暗示:在伊拉克的「使命完成了」,「自由伊拉克的建立在全球性的民主革命浪潮中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它成功地向從貝魯特到德黑蘭的廣大區域發出了一個訊息」。言外之意,貝魯特或德黑蘭都可能是美國下手的「另一個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