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伊朗、伊拉克等地發現了哪些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本世紀30年代,英、法諸國的考古工作者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土耳其的一些古代遺址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工作,獲得了大約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如伊拉克境內撒馬拉(Samara)發現的畫有精美的幾何形和動物形圖案的陶器;哈拉夫(Halaf)發現的彩繪陶器;伊朗境內的蘇撒(Susa)和烏貝德(Ud)發現的陶器和金屬工藝品已相當精緻,且已使用轆轤來生產陶器。
❷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❸ 勞動工具的演變一共經歷了幾個時期
勞動工具的演變一共經歷了4個時期。
在權威的世界考古學里,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歷程被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也有些專家學者認為,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還橫亘著一個玉器時代。
1、石器時代
石器,用岩石作為原材料製成的器物,是人類發展初期階段的主要勞作工具。石器時代距今6000萬~200萬年,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還沒有學會使用自然火,食物的來源主要是採集果子和狩獵動物,人類食用的肉類都是生食,代表文明的火種的使用還未出現。
後來,火的利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然壽命,人類智慧逐漸開化,開始使用簡單的石器。根據石器發展的不同階段,一些學者將石器時代又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舊石器時代和新時期時代之間列出了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在人類勞作的最初階段,人們利用石斧、石錛等砍伐灌木,劈地造田,開創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後來,農業進一步發展,原始人類利用石鋤、石鏟、石耜、石犁、骨耜等翻土耕種,還創造了石刀、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再利用石磨、石棒等工具進行研磨,進一步加工糧食。
由此可見,石器在當時勞作的全過程中都擔任了重要角色,是人類參與勞作所使用工具中的主力軍。
2、玉器時代
玉器時代是我國考古學者命名的一個時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21世紀初,我國一些著名地質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等根據80多年來我國考古工作的成果,提出了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應該有一個「玉器時代」,這是我國所獨有的。
它出現在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其年代范圍大致在距今5500~4500年間,即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所處的時代,差不多也正是風鬍子所說的「以玉為兵」的黃帝時期。有的學者也將玉器時代歸類到石器時代中,認為其是石器時代的分支,因為其並非以玉器為主要生產工具來命名。
玉器在當時較少用於勞作,「以玉器為兵」主要體現在商代和周代,而後人們逐漸發現,金屬兵器的殺傷力遠強於石器兵器,所以玉器逐漸轉為裝飾品和禮器。玉器更多代表著權力,玉質禮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對應時期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玉禮器。東西方文化早期的差異也在於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之間是否有著璀璨的玉器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和使用玉器最早的國家,已有1萬多年的歷史,相比於西方國家,中國的玉器時代有著明顯的發展特徵。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遠古人類經過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開始形成了「玉源於石」的看法,人們認為,玉石是自然界產生的,是天然存在的,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一種有靈性的具有庇佑作用的神物,非人力所能創造。
玉石又是一種獨特的石,經過後天的人為打磨可以變得更加圓潤美艷,自此,玉器逐漸從石器中分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玉器生產業。
石器是玉器的先驅,玉器是石器的高級階段,如今博物館收藏的遠古玉器都是史前先輩們發揮其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走向新文明的體現。遠古時期玉器的產生是中國玉文化發展的基礎,從石器到玉器,也意味著從物質製造走向了精神創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飛躍。
玉器時代主要是指興隆窪文化時期、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中晚期,以及紅山、大汶口、屈家嶺、齊家、龍山、良渚等文化時期。
齊家文化被發掘於中國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是銅石並用的時期,其名字來源於甘肅的齊家坪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非常具有考古價值的一類文化。我國出土了多件齊家文化時期的石器、玉器、銅器。
3、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指的是以青銅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時期,青銅的穩定性強、耐腐蝕、易加工,古代時期被稱為「金」「吉金」,青銅器的原材料為銅以及錫、鎳等元素的合金,它的銅銹為綠色,因此得名「青銅器」。
青銅器出現於銅石並用的新石器時代之後和鐵器時代以前,世界各國進入這一時期的時間有早有晚,各不相同。在世界范圍內,青銅器時代的范圍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歐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伊朗南部同期也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埃及和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開始製造青銅器。
北非以外的非洲和埃及地區使用青銅器較晚,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初年;美洲則更晚,直到將近11世紀,冶銅才開始實現規模化,中國則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夏商時期開始出現青銅農具,到西周時期青銅器在勞作中應用廣泛,有銅斧、銅鏟、銅鋤、銅鍤、銅鐮等,到了秦朝時期,青銅器的種類繁多,發展到鼎盛,被用作生產工具、禮器、兵器、樂器等。由於外形精美、數量繁多、應用廣泛,能夠代表當時精湛的製作水平,青銅器被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我國出土了若干工藝精美的青銅器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足以說明當時我國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領先於世界。第一批進入青銅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有四壩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
4、鐵器時代
隨著人們對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古代人民開始在冶銅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冶鐵技術。隨著對鐵的認識逐漸加深,人們發現鐵質工具遠比銅質工具鋒利,實用性更強,因此人們開始將鐵器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用以提高勞作效率。
春秋戰國時期,鐵和畜力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上來,在耕地、播種、收獲、加工等過程中,鐵質農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代表工具有鐵犁、鐵鋤、鐵鐮等。從此,農具便發展到了以鐵犁牛耕為特徵的時期。
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鐵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預示著農業進入了精耕細作階段。
元朝時農業生產的鐵具已達180種,2009年出土於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的兩塊鐵條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古老的鐵器,它們將中國古老冶煉鐵器技術提早到了公元前1510年到公元前1310年。
勞作工具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勞動,如果將勞動進一步細分,可以分為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其中創造性勞動是使人們脫離低級動物的根本動力。當然,創造性的勞動絕對離不開創造性的工具,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智慧的古人發明了無數解放人類雙手的勞作工具。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盡管遠古時期的場景無法重現,但這些遺留下來的古代勞作工具卻能夠穿越千年,向現代人訴說古人類精妙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千百年前那些耕種勞作的故事。
❹ 兩河流域出土了哪些新石器時代的藝術品
伊拉克境內撒馬拉(Samara)發現的畫有精美的幾何形和動物形圖案的陶器;哈拉夫(Halaf)發現的彩繪陶器;伊朗境內的蘇撒(Susa)和烏貝德(Ud)發現的陶器和金屬工藝品已相當精緻,且已使用轆轤來生產陶器。
❺ 伊朗歷史悠久嗎
去年我去位於伊朗設拉子的波斯波利斯遺址的時候,直接被震驚了,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三洲帝國的統治中樞,這里實在是太雄壯氣派了。可以想像一下,在2500多年前,現在伊朗人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非常高超的建築技能,能營造出這樣規模的城市,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而對照一下這個時期的正處在東周亂世時期的中國,從目前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來看,似乎還沒有能夠和波斯波利斯媲美的城市,包括西周的都城豐鎬,與東周的都城洛邑。
當然修建波斯波利斯的時代,已經進入了波斯帝國的全盛時期,開國皇帝居魯士修築的蘇薩,從復原效果圖來看,就已經非常壯觀了。作為當時西亞-小亞世界強悍統治者米底國王的外孫,他先是擊敗了這一區域強國之一的呂底亞,然後又征服了修築空中花園的新巴比倫。這些都是伊朗輝煌悠久歷史的組成部分。
再往前追溯,建立於兩河流域的文明,其統治范圍也影響到了伊朗高原,雖然不是波斯民族創造的歷史,但這一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也屬於伊朗歷史的一部分。
和中國一樣,伊朗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氏族時代,這里都有文明存在,而且起步發展的非常早,可以說是大幅領先於同一時期的中國的,所以從文明大省的時間和取得的成就來看,伊朗絕對配得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稱號。
❻ 伊朗和中國,哪個歷史古老
伊朗曾名波斯。伊朗舊石器時代約結束於公元前12000~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後彩陶為灰黑陶所代。公元前9~前8世紀米底人逐漸形成國家。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帝國盛極一時,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公元前334~前330年為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323年起受塞琉西王國統治。公元前247年為安息帝國。公元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佔領伊朗。1380~1393年遭帖木兒帝國的侵略,1502年,建薩法維王朝。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入侵。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1935年改國名伊朗。1979年4月王朝被推翻,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歷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裏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分。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1、舊石器時代:
在伊朗最早的考古文物是在卡沙弗德和甘傑的遺址中發現的,這些被認為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2、新石器至銅石並用時代:
早期的農業社區,諸如公元前10000年的Chogha Golan,以及公元前8000年的Chogha Bonut(埃蘭最早的村莊),開始在伊朗西部的扎格羅斯山脈地區和周圍蓬勃發展。
伊朗的西南部地區是新月沃土的一部分。人類最早的主要農作物在此生長,諸如蘇薩這樣的村莊(那裡最早可能在公元前4395年就建立了定居點),還有像Chogha Mish這樣的定居點,這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800年。
3、銅器時代:
埃蘭和米底亞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❼ 伊朗的國家博物館是怎樣的建築物
伊朗國家博物館是伊朗古老而文明的歷史的縮影,它對人們了解伊朗過去擁有的輝煌歷史,和各個朝代的興衰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家博物館由東樓和南樓兩部分組成,南樓為古伊朗博物館,建於1937年,東樓為伊斯蘭時期博物館,建於1996年。古伊朗博物館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共有三層。其門廊和入口處的建築為薩珊王朝首都迪斯福里著名王宮的建築風格,磚的顏色為深紅色,也是薩珊王朝時期的建築特色。伊斯蘭時期博物館大樓始建於1944年,1950年進行了擴建,1966年正式建成開館,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共四層,兩層為博物館,展示伊斯蘭時期的各種文物古跡,另外兩層為活動或工作場所。在古伊朗博物館里有約有一萬件文物屬史前文物,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其中300多件文物按年代的先後排列,其餘的放在特殊的櫃子里。這些在伊朗出土的文物大多為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人們使用的石器、象牙、金屬和陶器等,這些文物充分表明了史前人類在伊朗的社會、宗教信仰和生活狀況。其中最古老的一件文物是一把石箭,1974年出土於霍拉桑省的卡什夫魯德河一帶,這件文物的歷史約有60至70萬年,是伊朗國家博物館中最古老的出土文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物之一。德黑蘭附近雷伊地區和加茲溫出土的紅色陶器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最精緻美麗的一件陶器是出土於加茲溫的一個瓷碗,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這個瓷碗裡面繪有幾組人的圖像,相互面對面站著,舉起雙手,據專家們說,他們是在舉行宗教儀式。
❽ 2007年十大考古發現
1. 伊朗鹽礦發現天然木乃伊
今年7月,考古學家表示,他們在伊朗的切拉巴德鹽礦發現另一具「天然木乃伊」,有1800年的歷史,是因為鹽的防腐性自然形成的,所以也可以將其稱之為「鹽人」。由於連續的大雨沖擊切拉巴德鹽礦,這個「鹽人」終於暴露於人們的視線之下。到目前為止,在切拉巴德鹽礦發現的「天然木乃伊」數量已有6具。尚在開采中的切拉巴德鹽礦位於伊朗西北省份贊詹附近的哈姆澤魯區。科學家們相信,這個「鹽人」應該是古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名鹽礦工人,是在一次地震中被崩塌的岩石砸中後不幸遇難的。其它5個「鹽人」也是最近幾年在切拉巴德鹽礦發現的。他們的歷史可追溯到阿契明帝國(公元前539年到公元前333年)時代到薩桑王朝(公元240年到公元640年)時代之間。「鹽人」一直被視為科學界的無價之寶,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高級保存狀態。舉個例子來說,他們的胡須、頭發和衣服大部分都得以完整保存;其中一些「鹽人」的胃中還殘留著食物。
2. 距今4000多年的完整古墓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2007年5月20日公布的這張照片顯示了新近被發現的一組有4000年歷史的陶塑。這組陶塑是一支比利時考古隊在開羅以南200公里的一家修道院里發現的,有關專家推斷它們製作於公元前2100年,生動表現出當時埃及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2007年5月20日公開的這張照片顯示了新近被發現的一具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一支比利時考古隊在開羅以南200公里的一家修道院里發現的,有關專家推斷它屬於公元前2100年一名當地宗教人物。埃及文化部長法魯克·胡斯尼說,比利時考古隊日前在埃及中部明亞省發現一處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完整古墓。胡斯尼發表聲明說,這處古墓是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墳墓之一。墓主名叫胡努,是一名不動產商人,也曾在古埃及王朝擔任高官。墓中有一尊他身穿官服的雕像。墓中胡努的木乃伊用亞麻布包裹著放在一個木棺內,木棺外套一個石棺,上刻古埃及文字。此外,考古隊還在墓中發現一些白、紅、黑或其他顏色的小型木雕,刻畫了古埃及制磚工人、釀酒婦女和劃船者等。
3.印加人木乃伊首次展出
9月5日,在阿根廷薩爾塔省的高山考古博物館,一具名叫「少女」的木乃伊首次展出。這具木乃伊是1999年在阿根廷北部薩爾塔省海拔6700多米的尤耶亞科火山山頂發現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當時印加帝國祭祀的犧牲品。
4.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的擁抱
義大利考古學家在北部城市曼托瓦附近發掘出一對葬於5000至6000年前、相互擁抱著的男女遺骸。這一考古發現被稱為「永恆的擁抱」。按慣例,這對男女的骨骸本該被一根一根拆開帶走,然後再重新拼接到一起。但為了保存這一歷史上最古老的擁抱,給即將到來的情人節獻上浪漫大禮,考古學家決定打破慣例,將這對「千年情侶」整體移走,讓他們相擁到永久。這對初步確認屬新石器時代的男女遺骸被搬走後,將接受進一步考古研究,然後再送往義大利一個博物館保存,在那裡,參觀者將能有幸欣賞到這一人類已知最古老的擁抱。
5 日本海底現巨型金字塔
日本科學家在與那國島附近海域海底發現了一座古城遺跡,主要由石頭砌成,2000年前因地震沉入海底,科學家們稱其為日本的「亞特蘭蒂斯」。日本琉球大學海洋地質學家木村政昭認為,這處海底遺跡就是另一座「亞特蘭蒂斯」。過去15年來,木村政昭一直致力於這處古城遺跡的研究,多次潛入海底,測量和繪制遺跡的結構圖。每次返回船上,他都會更加確信,在他下面就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古城廢墟。木村說:「最大的一棟建築看似一個從25米深處高聳而出的復雜而巨大的分階式金字塔。」在今年6月召開的一次科學會議上,木村公布了他對這處遺跡研究的最新理論。不過,同其他沉睡於海底的古城故事一樣,木村的觀點也引發了激烈爭論。曾潛入水下對古城遺跡進行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數學教授羅伯特·斯科奇說:「在我看來,它們都是自然形成的。」
6.發現羅馬創建者的聖洞
在古羅馬神話傳說中,羅穆盧斯和雷穆斯這對遭遺棄的孿生兄弟被母狼哺育,並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千百年來,「母狼育嬰」作為羅馬最著名的城市標志和象徵,早已深入人心,但母狼育嬰的地點一直沒有被發現。義大利考古學家最近宣布,他們在古羅馬帕拉蒂諾山奧古斯都國王宮殿遺址附近發現了一處洞穴,被認為是傳說中「母狼育嬰」的地方。當時,他們正在對遺址進行維修,無意中發現了這座地下洞天,它高約8米,洞中裝飾有壁畫、壁龕和貝殼。根據傳說,羅馬戰神的孿生兒子羅穆盧斯和雷穆斯尚在幼齡就遭遇變故,被放在籃子內投入河中任其自生自滅,幸虧一頭母狼將他們救起並用乳汁哺育。他們長大成人後報仇雪恨,建立了羅馬城,並把母狼哺育他們的地方作為聖地加以祭祀。
7 美稱發現耶穌與妻兒合葬墓
執導過電影史上最賣座影片《泰坦尼克號》的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是一部名為《遺失的基督之墓》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了1982年晚些時候,托娃·布拉查一家遷至塔爾佩約特一個簡陋寓所後發現「耶穌墓」的故事。塔爾佩約特是耶路撒冷的一個社區,那裡的車身修理店和非法娛樂場所可要比各種各樣的考古發現出名得多。搬進新居沒幾天,托娃·布拉查的幾個孩子正在樓下丟棄的建築廢物堆中玩耍,無意之間發現了耶穌及其家人的墳墓。當時,他們猶豫再三,最終還是走進了這座神秘的墳墓,從中發現了燒焦了的數卷《摩西五經》和裝有一個古猶太人家庭骸骨的十個小棺木,這些骸骨的歷史均有2000年之久,其中六個棺木上面還有刻字,寫著耶穌、瑪麗、約瑟夫和瑪麗·瑪德琳娜等人的名字。
8. 揭開女法老木乃伊之謎
埃及考古學家在6月27日宣布一項重大考古發現。通過對牙齒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鑒定,考古學家確認,一直保存在埃及開羅博物館中的一具木乃伊正是埃及著名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的木乃伊。考古學家稱,這一發現不僅堪稱自1922年發現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以來埃及的最重大考古發現,還揭開哈特謝普蘇特木乃伊失蹤之謎。哈特謝普蘇特是埃及十八王朝著名法老。雖身為女性,哈特謝普蘇特喜穿男裝、戴假胡須、束胸寬衣、手執權杖。歷史學家認為,哈特謝普蘇特是從其養子、後來的圖特摩斯三世手中篡權才得以成為法老。在她死後,其陵廟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遭人損毀,考古學家猜測那是圖特摩斯三世報復所致。
9. 英國史前巨石陣修建者村落
英國巨石陣一向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之謎。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考古學家於1月30日發表研究報告說,在英國史前巨石陣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並認為當初居住在那裡的村民就是巨石陣的建造者。科學家表示,這是近年來有關巨石陣研究的最重大發現之一。 據有關檢測發現,這些村落大約建於公元前2600年,其中8間房子已經被發掘出來,還有25間房子待發掘。考古證明,巨石陣大致也修建於這一時間。據悉,人類許多神秘的建築物都建於這一時期,其中包括埃及的金字塔。據報道,考古學家在發掘中還同時發現了一些具有新石器時代特色的物品,其中包括石器,弓箭箭頭等。這些房屋是木製的,呈方形,與當時較普遍的石屋有較大不同。
10.威尼斯小島上的瘟疫萬人坑
埋有1500多名死於瘟疫的人的古代萬人坑在威尼斯附近的一個小島上被發現。當地工人在為修建一座新博物館挖地基時挖出大量骨骼。這座小島據說是世界上第一家傳染病院,公元15到16世紀,不僅威尼斯,歐洲多數地方都出現了可怕的瘟疫,將染上瘟疫的人趕到島上顯然是為了阻止瘟疫進一步傳播。
❾ 關於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
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數的幾個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後出現了幾個文明。大約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方圓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興起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磚蓋起的房屋,規劃嚴整的城市建設,先進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2500多枚刻有文字圖形和其他圖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後人昭示,這是一個代表著當時世界發展最高水平的文明。這就是被印度學專家稱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20世紀初,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在印歐語系民族到來之前,印度無史可言。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發現了1處奇特的文化遺址,這一文明的發現把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經過數十年的發掘研究,整個印度河流域目前已發現太小城鎮遺址200餘處,其范圍西起伊朗邊境,東近德里,北及喜馬拉雅山麓,南臨阿拉伯海,估計佔地約130萬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狀,足可稱為古代世界面積最廣的青銅文化。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享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習慣上稱為哈拉巴文化。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進人奴隸制發展階段,與同期的埃及、兩河流域水平相當。可惜因其文字尚未釋讀成功,目前對其歷蟲的具體內容還不清楚。
根據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具體地說,其中心地區約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年,周邊地區約為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已發現了鐮刀等農具。當時栽培作物種類多樣,有大麥小麥等等。除田間作物以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常用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等動物及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雖然有許多石器,但也發現了大量銅器。人們還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加工的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奐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像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遺址中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已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文化的商業興盛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亦特別頻繁,在大量古跡遺存的發掘中,都充分證明了其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的貿易。羅塔爾海港遺址的發現,反映了當地與蘇美爾的海外商業已經常化。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包括許多大廳和房間,還有兩層建築,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些情況說明,社會上已有財產的不平等和階級的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養尊處優的統治者。印度河文明已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存留於各種石器、陶器、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用方。圓等幾何圖案組成的,一般認為屬於達羅毗茶語族,至今尚未成功釋讀。正因如此,關於印度河文明來源問題,也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呢?
❿ 埃蘭米底和波斯不是一個民族為什麼伊朗歷史沒有斷層
融合過程中的變革,
埃蘭(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公元前兩千年,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攻滅新亞述帝國,領土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對波斯地區的統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歐民族,他們在西元前兩千年後期通過一系列的遷徙,移民和侵略,從今俄國境內的草原地區走出,到了歐洲,中亞,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