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一般從伊朗進口什麼
伊朗是中國第三大石油供應國 還進口一些礦產品、金屬產品、化工品和一定數量的農副產品等。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簡稱伊朗,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1937年7月8日,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79年4月1日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月11日(1979)為國慶節。1971年8月16日同中國建交。1985年6月12日,伊朗發生大地震,死亡人數達20萬人。
㈡ 伊朗核問題實質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核技術大部分從與當時關系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其核能項目陷於停滯狀態。90年代初,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 1980年與伊朗斷交的美國對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滿,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和「邪惡軸心」國家之一。
2003年2月,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鈾後,其核計劃立即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並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同年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
在法德英三國的斡旋下,伊朗於2003年12月18日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依朗核問題的背景)
依朗核問題的現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准備;伊朗南部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准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依朗核問題大記事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實施秘密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而伊朗始終否認有核武器發展計劃,它的核計劃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是為了自力更生確保核電站的核燃料供應。這次核風波是從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對派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而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現將這兩年多來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大事記摘要如下:
截至2005年4月,歐盟與伊朗舉行多輪談判,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談判陷入僵局。
2005年5月25日,歐盟三國與伊朗在外長級會議上商定,歐盟在約兩個月內提出一個推進與伊朗在技術和核能領域合作的綜合計劃,當年8月恢復雙方的談判。
8月5日,歐盟在向伊朗提交的提議中承認伊朗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敦促伊朗放棄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改由他國提供核燃料。
8月8日,伊朗重啟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的鈾轉化設備,伊朗與歐盟的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9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以投票表決方式通過決議,指出伊朗多次不履行和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有關文件,但沒有明確要求立即將伊朗核問題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
10月上旬,俄羅斯建議允許伊朗從事鈾轉化活動,而將後續的鈾濃縮活動轉移到俄羅斯境內完成,以確保其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
11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決定暫時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以使伊朗與歐盟就俄羅斯提出的妥協方案進行磋商。
12月21日,歐盟和伊朗的高級官員在維也納就伊朗核問題進行接觸,同意雙方2006年1月18日再次會晤,就化解伊朗核問題的分歧尋求共同點。
1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內與伊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建議。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將重新啟動核燃料研究設施。
1月7日,伊朗與俄羅斯開始就俄建議展開會談。
1月10日,伊朗正式啟封核燃料研究設施。
2006年春季,西方與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對峙,已經進入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備受爭議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在4月11日宣布,伊朗已經提煉出濃度達3.5%的低濃縮鈾;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發展的擔心陡然加速。
同伊朗目前強硬路線相呼應的是,以美國《紐約客》雜志為首的一批西方媒體相繼作出「美國計劃對伊朗核目標實施軍事打擊」的報道,「動武論」一時甚囂塵上。而國際原子 能機構主席巴拉迪在4月28日做出的對伊朗核計劃進行評估的報告,幾乎無法對伊朗給予有利的評價。由外交斡旋發展到制裁,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核設施實施空中打擊的陰影,都使得伊朗核問題成為當前國際關系中最迫切、最棘手的問題。
伊朗核問題溯源
造成伊朗核問題今日今時危局的主要原因遠遠超越了伊朗自身,而是深深紮根於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其中包括伊朗同西方、伊朗同以色列、伊朗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之間、美國同歐洲圍繞核計劃,以及伊朗什葉派神權政權間種種相互交織的利益與沖突。
從歷史事件上看,以上種種關系的由來又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幾乎持續上世紀整個80年代的兩伊戰爭,因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及巴以沖突而加劇的阿拉伯世界的內部分歧,甚至「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勢力發展對西方體系的沖擊。
國際社會之所以為伊朗核計劃憂心忡忡,並不在於伊朗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的簽字國是否具有和平發展核能的權利,而是在於伊朗始終無法讓國際社會信服其核能開發是完全出於和平目的。國際社會進而擔心,伊朗在接受國際核監督之外,還可能另有一套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核計劃。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心腹大患之時,一個擁有核武器、並且在西方眼裡同恐怖組織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伊朗,對西方而言是完全不可容忍的。這也就解釋了美國的底線:伊朗絕對不能擁有核武器。
在伊朗的強硬與西方的恫嚇背後,伊朗距離美國的底線究竟有多遠?根據製造核武器的基本知識,天然條件下出產的鈾礦需要加工成所謂的鈾濃縮體(俗稱「黃色蛋糕」),然後轉變成鈾四氟化物(UF4),後者再進一步轉換成為氣態的鈾六氟化物(UF6),然後通過離心機將鈾六氟化物加工成低濃縮鈾(就是目前伊朗宣布已取得的技術突破),低濃縮鈾進一步濃縮成高濃縮鈾,後者既可產生民用核能,也可以用來製造核武器。
如果伊朗的聲明屬實,根據有關專家估算,它距離生產出製造一枚原子彈所需要的高濃縮鈾還有十三年零七個月。但令國際社會擔心的是,伊朗不會滿足於其目前擁有的164台離心機機組——伊朗已經聲稱到今年底修建由3000台離心機組成的機組。據估算,這樣規模的機組將可以在271天內造出一枚原子彈所需的高濃縮鈾。而伊朗的內坦茲核工廠的裝機設計容量是5萬台離心機,假設在美國的炸彈降落下來之前建成並全力運行,只需16天就可以造出一枚核彈所需量的高濃縮鈾。
去年俄羅斯為解決僵局提出的在其領土上建立合作核燃料工廠的提案,主要是避免讓伊朗完成濃縮鈾的全過程,即將「黃色蛋糕」之後的階段轉移到俄境內進行加工。而伊朗宣稱的低濃縮鈾的製成,標志著伊朗掌握了濃縮鈾的全過程技術。因此,內賈德在4月11日驕傲地宣稱,伊朗從此加入核俱樂部的行列。
一意孤行
今年2月,伊朗核問題被報告給安理會後,國際社會並未放棄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外交框架下解決該問題。但以內賈德為代表、主張發展核計劃的強硬勢力,至少在目前看來已經成為伊朗外交的主要聲音。這種執意獨立發展伊朗核工業的心態,主要來自在1980-1988年兩伊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伊朗領導人,既對西方核不擴散承諾的質疑,更對核武器禁忌不屑一顧。
在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對伊朗軍隊使用了化學武器,但在當時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和西方都支持伊拉克的情況下,世界輿論對薩達姆的行為指責寥寥。在意識形態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成為決策核心時,世界默許乃至縱容了薩達姆的行為。美國外交關系協會中東研究高級研究員雷·塔基亞(Ray Takeyh)在今年春季號的《國家利益》雜志中指出,對內賈德這樣兩伊戰爭老兵出身的新一代領導人而言,戰爭教給他們這樣的信條: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隻能靠自身的發展來保證,寄望國際公約和西方的善意是行不通的。
而在伊朗看來,美國對以色列實際擁有核武器的支持,以及最近美印之間關於核合作的條約,都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核不擴散問題上實行雙重標准——對「民主國家」和盟友,完全可以罔顧以色列和印度不是《核不擴散條約》簽字國的事實,對其發展核工業乃至核武器開綠燈,不惜一再破例;但對伊朗這樣身為條約簽字國的國家,僅因為其同美國不和,就可以被剝奪利用核能的權利。
在西方世界的雙重標准下,自主開發核能乃至最終造出核武器成為伊朗維護國家民族尊嚴和安全的虛實雙重保證。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常規力量所顯示出來的壓倒優勢,以及最近對伊朗核設施使用戰術核武器論調的抬頭,更使伊朗強硬派領導人確信,只有核威懾才能避免伊朗淪為下一個薩達姆或塔利班。這種看法伴隨著美國在海灣地區軍事存在的加強,美國全球民主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的威脅,增強了伊朗建立核威懾的迫切性。
內賈德認為,核問題僅是美國挑戰伊朗神權政權的第一步,即使伊朗按照美國要求停止核計劃,美國依然會以伊國內的人權、民主問題為借口步步進逼,直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的政權被推翻。美國國務卿賴斯要求的用於「推進伊朗國內民主力量發展」8500萬美元撥款,也被認為是美在伊朗實現政權更迭的步驟之一。
德黑蘭權力架構
根據伊朗憲法,國家最高領導人,即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yatollah Khamenei)是武裝力量統帥,同時也控制國家宣傳機器和國家司法權。
伊朗外交政策的決策機構是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SNSC),該委員會目前為拉里賈尼(Ali Larijani)領導,他也是此次核危機中伊朗的首席談判代表;但哈梅內伊對最高安全委員會的決定擁有最終決定權。在4月5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辦的關於伊朗核問題的討論會上,國立伊朗大學的國家關系教授馬哈穆德·沙里奧哈蘭(Mahmood Sariolghalam)表示,從哈梅內伊掌權的17年歷史來看,他既不希望同西方實現和解,同時也不希望發生同西方的對抗。
另一方面,伊朗的國會以及由前總統拉夫桑賈尼(Ali Rafsanjani)領導的權宜委員會(Expediency Council)都有大批持溫和立場的改革人士。在伊朗國內經濟、失業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伊朗75%人口不足30歲),解決國內的發展問題更多成為上層的改革人士和廣大民眾關注的重心。
在這種獨特的外交、內政決策機制下,伊朗國內民生問題的日益突出,使得國際社會抱有希望:伊朗可以通過內部的角力來取得核問題的解決。這也是為何國際社會選擇一面向伊朗提供合作的美好前景,另一面輔以包括制裁在內的壓力的軟硬兩手策略。
在伊朗立場日趨強硬的今天,要求揮舞大棒的聲音也日益升高。同樣在4月5日的外交關系委員會研討會上,布魯津斯學會中東政策研究室主任肯尼斯·波拉克(Kenneth Pollack)指出,在伊朗經濟日益需要境外資本的今天,特別是未來五年伊朗每年需要200億美元、未來十年需要700億美元用來更新石油工業的融資計劃,對伊朗實行投資制裁會取得相當不錯的結果,同時又不會引發類似當年制裁伊拉克導致的人道主義災難。
一旦包括外交途徑以及投資制裁這樣的「軟制裁」方式,仍無法使伊朗停止濃縮鈾活動的話,那麼,更嚴厲的制裁乃至「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就會成為一個選項。而這種選項的不利之處,除了具體的軍事方面的局限性(比如無法保證一次性消除所有的伊朗核設施,以及盡管核設施本身的消除,但有關核技術的知識卻無法根除),還包括對油價不斷創下新高的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沖擊,對伊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國內政治經濟、對巴以沖突的解決種下種種惡果等。
勿輕言戰端
一個核武裝的伊朗將打破中近東地區的戰略平衡,會影響到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阿拉伯國家對權力的控制,同時可能產生所謂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引發類似伊拉克目前的遜尼和什葉教派之爭。
但西方也有投鼠忌器的一面:戰端一開,目前剛剛迎來新總理的伊拉克,可能因為伊朗公開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再次將伊拉克動盪不安的國內安全局勢送到一個更加危險的境地。此外,西方指責的伊朗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聯系,同敘利亞的密切關系,連同伊朗對巴勒斯坦哈馬斯政府的支持,都會因此得到加強,從而對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反恐事業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此外,在薩達姆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動對科威特的侵略後,整個阿拉伯世界呈現「中東政治美國化」的局面,彼此間的互信程度下降,各國忙於自保。而另一場海灣地區戰爭的後果,很可能再次強化美國的在該地區本已十分強大的存在,加強阿拉伯國家互相孤立、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阿拉伯世界在所謂的文明沖突中再次敗下陣來。
因此,阿拉伯世界如果不是反對用軍事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至少也不希望造成支持美對伊朗軍事打擊的印象。對美國而言,如果不能聚合盡可能多的盟友,特別是阿拉伯盟友,發動對伊朗的攻擊將令其擺脫霸權形象的努力付之東流。
更為嚴重的是,鑒於美國正在世界推行的「民主化」浪潮,伊拉克戰爭似乎昭示著,至少在中東地區,戰爭已成為推進民主的主要手段。而一場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將會導致這種印象實質化。這無疑對美國「民主化」的推進不利,使其民主成本呈指數級加大。
西方內部的分歧也幾乎排除了近期進行軍事打擊的可能。盡管歐洲三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在過去三年多的談判中無功而返,目前站在美國一邊要求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但美歐在處理方式上仍有本質區別:對歐洲國家而言,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是他們的原則,並不是一時之計。而美國則不同,主張用外交手段更多是考慮到眼下進行軍事打擊的准備不夠充分,是一種權益之計。歐洲主張必須在窮盡外交手段之後,才可以另尋它途,美國的布希政府顯然沒有這種信條與耐心。圍繞伊朗核問題的種種錯綜復雜關系使得該問題的解決分外棘手。但外交斡旋不會因為巴拉迪報告的出台而就此停止。相關各方將會各盡其力,尋求一個盡可能令各方保住面子,同時又不至於導致局面不可收拾的解決方案。安理會成為各方角力的主戰場的事實,並不理所當然地意味外交——制裁——戰爭這一路徑的不可逆轉。伊朗核問題的反復,也意味著其解決進程的一波三折。世界仍舊需要更多的耐心
㈢ 金屬對社會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人因為會製造和使用工具而從一般動物中分離出來,而成為唯一的智能群體。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由石器時代到金屬時代的過渡。金屬時代(包括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到來為人類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人們發現了七種至今仍然廣泛應用著的七種金屬,它們是金銀銅鐵錫鉛汞。下面講講這七種金屬的發現過程及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黃金時代
大約在5000多年前,即公元前3000年,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已經建立起來,首都開羅已經是一個繁華的城鎮了。每逢趕集的時候,這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一天中午,安靜而有序的城鎮卻出現了騷亂,人們爭相湧向一個地方,透過圍得密密的人群,人們發現開羅有名的旅行家裡希爾正拿著一塊黃燦燦的東西,里希爾說這是神賜予人類的寶物,他把它稱作黃金。很快,開羅城擁有黃金的人都變得富有起來。人們紛紛去尋找金子,河灘上的沙地里站滿了尋找金子的人群,開始只有很少幾個幸運兒找到成塊的金子,後來人們注意到沙子中混著一些金沙,人們就發現了「披沙淘金」的方法。後來人們又發現了平地掘井開采山金的方法,使得金子的產量更大了。
就在里希爾發現金塊後不久,他又發現了銀子。一個寒冷的夜晚,里希爾和同伴圍著一堆篝火聊天。第二天,就在他們快要啟程的時候,里希爾扒拉一下火堆,他是一個細心的旅行家,每次出發前他總是要檢查自己住的地方以免有東西丟失,這次檢查他不但沒有發現丟失的東西,火堆里的扒拉出來一些亮閃閃的東西卻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個偉大的發現意外地產生了。里希爾發現這種新的金屬與金子的特性十分類似,也是沉重而柔軟,用手捏捏就能使它變形,他把這種金屬命名為白銀。後來人們沿用了里希爾意外發現的這個方法,即用篝火灼燒銀礦石而得到銀,這實際上是一個簡單的化學還原反應,木炭把銀礦石中的硫化銀還原成銀。
青銅時代
1939年正值我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一年,這時考古界的一件重要發現在戰火中誕生了,在安陽市武官村出土了一個殷代的龐然大物:司母戊大方鼎。這個大傢伙重達875公斤,需要十二個強壯的成年男子才能抬得起來,可見當時鑄造之不易。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經檢測,銅佔84.11%,錫佔11.64%,鉛佔2.79%。這個青銅器是我國青銅冶鑄鼎盛時期的產物,從它的紋飾、構造等都反映了這個時代青銅冶鑄的高超技術。
人類對銅的使用並非是從青銅而是從純銅開始的。考古學家在伊朗西部的一些地區發現了大約公元前7000年前使用的小型銅器件,如小針、小珠和小錐等等。大英博物館里收藏有5000年前蘇美爾人鑄造的銅牛頭和3500年前埃及人製作的銅鏡和銅制工具。在西亞地區,銅礦石裸於地表,人們在銅礦石上燃燒炭火,便會還原出與綠色礦石顏色不同的紅色銅來。
由於純銅硬度低,並不太適合於製作生產工具,後來,人們就有意識地在煉制銅礦石時摻入其他礦石,以製成銅的合金來提高工具的硬度。在我國,先秦的古籍《考工記》中記載了有名的「六齊」規則,即是青銅的六種配方,這套配方規定了銅和錫的不同比例造成的青銅的不同用途,其實質是比例不同硬度不同。據考古推測,這時人們已經能夠製得純鉛和純錫了。從商代的墓葬中先後發現了鉛爵、鉛戈和鉛斛等純鉛製品。
鉛屬於重金屬,因而鉛及其化合物都有毒,古人開始因不了解這一點而大吃苦頭。古羅馬人曾經就喜歡用鉛制的水管,考古發現古羅馬人的屍骨上常常有黑色的硫化鉛斑點,這就是由於使用了鉛管里的水而導致的慢性中毒。後來人們漸漸認識到這一點,就不再使用鉛制的器具作為飲食用具了。
錫由於其延展性好而易製成薄片,而且在常溫下不易氧化,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用來包裹器具。我國曾出土國幾具殷代的虎面銅盔,其中一具很完整,內部紅銅相當完好,外面鍍了一層很厚的錫,錫層精美,至今仍光亮如新。這說明當時的人們不但認識到錫層美觀,而且可以防腐。純的錫器沒有保存下來的,這是因為錫很怕冷,周圍溫度一旦低於13℃就會發生相變,變成粉末狀的灰錫,這種現象被稱為「錫疫」。
鐵器時代
人類對鐵的最早知識來源於從太空降下來的隕鐵,埃及人稱它為「天鐵」,在西亞的一些游牧部落里還有一種有趣的傳說,他們說鐵既然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那麼天空一定是個大鐵盤。人們發現鐵的硬度要比銅或青銅都大得多,盡管四處傳說鐵只有天上才有,但還是有一些不遵從祖訓的年輕人企圖在人間發現鐵。大約在公元前2200 年,西亞的赫梯人已經會冶煉和使用鐵器了。公元前1290年,埃及國王致信赫梯國王要求提供一些鐵,赫梯國王回信答應給他提供一把鋼劍,但要求用黃金來交換,可見當時鐵還是一種貴重的金屬。赫梯國王還在信中炫耀說:「在我們的國土上,鐵和塵土一樣平凡。」
早期的冶鐵技術也大多是採用固體還原法,冶煉時,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一層地堆放在煉鐵爐中,點火燃燒,產生一氧化碳,從而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為單質鐵。早期的鐵由於冶煉溫度很低而性能很差,是含大量碳氧雜質的合金,古人稱之為「惡金」。我國在解放初期大煉鋼鐵的時候,由於地方上不少「土高爐」溫度上不去,而生產了不少沒有價值的 「惡金」。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升高爐溫的方法而煉出了性能較好的生鐵,繼而發明了用退火的方法「柔化」生鐵而得到低碳鋼。後來人們進一步發明了熟鐵和鋼的冶煉方法,鐵在生產中從得以廣泛應用。
汞和煉金術
七種金屬為人類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但也是這七種金屬,使人類陷入了某種神秘的境地,古代的人們天真地認為世界上只有這七種金屬。他們認為金屬起源於水銀(汞的俗名)和硫磺,實際上,水銀是一種銀白色的液體金屬,顏色和外觀與銀類似,銅鐵錫鉛都能溶於水銀形成與金銀類似的合金——汞齊;水銀與硫磺化合後會生成黃色的硫化汞,與黃金類似。
基於水銀和金屬的這些特性,同時人們也認識到水銀的化合物並非金銀,煉金家們認為應該有一種特別方法可以使便宜的金屬銅鐵錫等變成貴重金屬金銀,他們稱轉變的秘方是一種叫「哲人石」的東西,但千百年來,「哲人石」只是煉金家的一種幻想,誰也沒有發現這種東西。俄國學者莫洛佐夫寫了一首題名為《七種金屬》的詩歌來描述煉金家的這種思想,詩的譯文如下:
世界由七種金屬造成
宇宙啊,她賦予我們
銅鐵銀 錫鉛金
各種金屬之父是硫磺
水銀則是他們的母親
這種被科學史界稱為「化學萌芽」的煉金術雖然給化學發展積累了一些資料,但由於他們遠離生活和實踐,一味地靠邏輯推理,從而導致了這種科學探索的失敗。一直到九十年代的今天,在我國仍然有不少人存在著一些關於科學的天真幻想,這就給一些科學騙子以得逞的機會。八十年代的永動機,九十年代的「水變油」,就是很明顯的科學騙局。從歷史到現實,都很好地說明了,科學不能以幻想為基礎,而只能以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驗為基礎。
㈣ 伊朗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農業在伊朗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200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3%,農民人均耕地5.1公頃。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其綜合收割機與拖拉機保有量分別為1.3萬台和36萬台。伊政府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農業,糧食生產已實現90%自給自足。
受到經濟自由以及政府支出影響,包括政府所設立的基金已耗盡。估計服務行業的收益超越25%GDP的支出主要來自政府日常開支,包括軍事、薪金以及社會服務。
市區化對於服務業帶來了刺激。重要服務行業為公共服務,包括教育、商業、個人服務及旅遊業。伊朗科學的收益達9億美元(2005年),但過去15年未有顯著的增長。2000年代早期伊朗將研發的國民生產總值調至0.4%,落後於已發展國家的平均值1.4%。2009年將會占國民生經總值0.87%以及將會達到2.5%。
交通及通訊的GDP總值預計在2013年提升至460億美元,佔全國6.8%。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在1996年建議伊朗在交通及通訊僱用340萬人,在2008年增至20.5%的勞動人口。
伊朗擁有數千年文明史,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遺產豐富。伊斯蘭革命前,每年到伊旅遊都有數百萬人。兩伊戰爭後,旅遊業遭到極大破壞。1979~1994年,到伊旅遊人數年均不足10萬。從1991年起,政府開始致力發展旅遊業,旅遊業逐漸復甦,2011年遊客人數達300萬,旅遊收入20億美元。伊全國有各類旅遊組織、旅行社約3000個。德黑蘭、伊斯法汗、設拉子、亞茲德、克爾曼、馬什哈德是伊主要旅遊地區。1980年代受兩伊戰爭的影響,旅遊業蕭條,但近年有復甦跡象。2004年約1,659,000人前往伊朗觀光,多數來自亞洲國家,主要包括中亞,另外有少數遊客來自歐洲聯盟及北美洲。最多人到訪的旅遊壞點是伊斯法汗、馬什哈德及設拉子。有來自德國、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前往伊朗的古跡進行考古。伊朗在旅遊業收益拉68位。主要因為自然環境及史跡被評為十大最值得旅遊的地方約1.8%在職人士是從事旅遊業,在未來五年將會以10%增長。
伊朗主要出口商品為油氣、金屬礦石、皮革、地毯、水果、乾果及魚子醬等,主要進口產品有糧油食品、葯品、運輸工具、機械設備、牲畜、化工原料、飲料及煙草等。2012年,伊進出口總額約178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117億美元、同比下降21%,進口額670億美元、同比下降7%。受制裁因素影響,2011年底以來,伊朗原油出口大幅下降。
㈤ 金屬有哪些用途
這問題涉及太廣了,金屬也有很多很多,現實中多是合金用的比較多。常見金屬及用途有以下幾種:
1。銀用做銀幣、電子設備、牙醫使用的充填劑;
2。金用做飾物、金幣;
3。鋁用做電纜、鋁罐、鋁窗;
4。銅用做電線、樂器、水管;
5。鐵用做鐵路、船、鐵橋、欄桿;
6。鋅用做鍍在鐵的表面,使鐵不易生銹;
7。錫用做鍍在軟鋼上,防止軟鋼與氧氣和人接觸。減慢鋼的生銹速度。
㈥ 金屬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人因為會製造和使用工具而從一般動物中分離出來,而成為唯一的智能群體。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由石器時代到金屬時代的過渡。金屬時代(包括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到來為人類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人們發現了七種至今仍然廣泛應用著的七種金屬,它們是金銀銅鐵錫鉛汞。下面講講這七種金屬的發現過程及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黃金時代
大約在5000多年前,即公元前3000年,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已經建立起來,首都開羅已經是一個繁華的城鎮了。每逢趕集的時候,這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一天中午,安靜而有序的城鎮卻出現了騷亂,人們爭相湧向一個地方,透過圍得密密的人群,人們發現開羅有名的旅行家裡希爾正拿著一塊黃燦燦的東西,里希爾說這是神賜予人類的寶物,他把它稱作黃金。很快,開羅城擁有黃金的人都變得富有起來。人們紛紛去尋找金子,河灘上的沙地里站滿了尋找金子的人群,開始只有很少幾個幸運兒找到成塊的金子,後來人們注意到沙子中混著一些金沙,人們就發現了「披沙淘金」的方法。後來人們又發現了平地掘井開采山金的方法,使得金子的產量更大了。
就在里希爾發現金塊後不久,他又發現了銀子。一個寒冷的夜晚,里希爾和同伴圍著一堆篝火聊天。第二天,就在他們快要啟程的時候,里希爾扒拉一下火堆,他是一個細心的旅行家,每次出發前他總是要檢查自己住的地方以免有東西丟失,這次檢查他不但沒有發現丟失的東西,火堆里的扒拉出來一些亮閃閃的東西卻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個偉大的發現意外地產生了。里希爾發現這種新的金屬與金子的特性十分類似,也是沉重而柔軟,用手捏捏就能使它變形,他把這種金屬命名為白銀。後來人們沿用了里希爾意外發現的這個方法,即用篝火灼燒銀礦石而得到銀,這實際上是一個簡單的化學還原反應,木炭把銀礦石中的硫化銀還原成銀。
青銅時代
1939年正值我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一年,這時考古界的一件重要發現在戰火中誕生了,在安陽市武官村出土了一個殷代的龐然大物:司母戊大方鼎。這個大傢伙重達875公斤,需要十二個強壯的成年男子才能抬得起來,可見當時鑄造之不易。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經檢測,銅佔84.11%,錫佔11.64%,鉛佔2.79%。這個青銅器是我國青銅冶鑄鼎盛時期的產物,從它的紋飾、構造等都反映了這個時代青銅冶鑄的高超技術。
人類對銅的使用並非是從青銅而是從純銅開始的。考古學家在伊朗西部的一些地區發現了大約公元前7000年前使用的小型銅器件,如小針、小珠和小錐等等。大英博物館里收藏有5000年前蘇美爾人鑄造的銅牛頭和3500年前埃及人製作的銅鏡和銅制工具。在西亞地區,銅礦石裸於地表,人們在銅礦石上燃燒炭火,便會還原出與綠色礦石顏色不同的紅色銅來。
由於純銅硬度低,並不太適合於製作生產工具,後來,人們就有意識地在煉制銅礦石時摻入其他礦石,以製成銅的合金來提高工具的硬度。在我國,先秦的古籍《考工記》中記載了有名的「六齊」規則,即是青銅的六種配方,這套配方規定了銅和錫的不同比例造成的青銅的不同用途,其實質是比例不同硬度不同。據考古推測,這時人們已經能夠製得純鉛和純錫了。從商代的墓葬中先後發現了鉛爵、鉛戈和鉛斛等純鉛製品。
鉛屬於重金屬,因而鉛及其化合物都有毒,古人開始因不了解這一點而大吃苦頭。古羅馬人曾經就喜歡用鉛制的水管,考古發現古羅馬人的屍骨上常常有黑色的硫化鉛斑點,這就是由於使用了鉛管里的水而導致的慢性中毒。後來人們漸漸認識到這一點,就不再使用鉛制的器具作為飲食用具了。
錫由於其延展性好而易製成薄片,而且在常溫下不易氧化,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用來包裹器具。我國曾出土國幾具殷代的虎面銅盔,其中一具很完整,內部紅銅相當完好,外面鍍了一層很厚的錫,錫層精美,至今仍光亮如新。這說明當時的人們不但認識到錫層美觀,而且可以防腐。純的錫器沒有保存下來的,這是因為錫很怕冷,周圍溫度一旦低於13℃就會發生相變,變成粉末狀的灰錫,這種現象被稱為「錫疫」。
鐵器時代
人類對鐵的最早知識來源於從太空降下來的隕鐵,埃及人稱它為「天鐵」,在西亞的一些游牧部落里還有一種有趣的傳說,他們說鐵既然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那麼天空一定是個大鐵盤。人們發現鐵的硬度要比銅或青銅都大得多,盡管四處傳說鐵只有天上才有,但還是有一些不遵從祖訓的年輕人企圖在人間發現鐵。大約在公元前2200 年,西亞的赫梯人已經會冶煉和使用鐵器了。公元前1290年,埃及國王致信赫梯國王要求提供一些鐵,赫梯國王回信答應給他提供一把鋼劍,但要求用黃金來交換,可見當時鐵還是一種貴重的金屬。赫梯國王還在信中炫耀說:「在我們的國土上,鐵和塵土一樣平凡。」
早期的冶鐵技術也大多是採用固體還原法,冶煉時,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一層地堆放在煉鐵爐中,點火燃燒,產生一氧化碳,從而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為單質鐵。早期的鐵由於冶煉溫度很低而性能很差,是含大量碳氧雜質的合金,古人稱之為「惡金」。我國在解放初期大煉鋼鐵的時候,由於地方上不少「土高爐」溫度上不去,而生產了不少沒有價值的 「惡金」。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升高爐溫的方法而煉出了性能較好的生鐵,繼而發明了用退火的方法「柔化」生鐵而得到低碳鋼。後來人們進一步發明了熟鐵和鋼的冶煉方法,鐵在生產中從得以廣泛應用。
汞和煉金術
七種金屬為人類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但也是這七種金屬,使人類陷入了某種神秘的境地,古代的人們天真地認為世界上只有這七種金屬。他們認為金屬起源於水銀(汞的俗名)和硫磺,實際上,水銀是一種銀白色的液體金屬,顏色和外觀與銀類似,銅鐵錫鉛都能溶於水銀形成與金銀類似的合金——汞齊;水銀與硫磺化合後會生成黃色的硫化汞,與黃金類似。
基於水銀和金屬的這些特性,同時人們也認識到水銀的化合物並非金銀,煉金家們認為應該有一種特別方法可以使便宜的金屬銅鐵錫等變成貴重金屬金銀,他們稱轉變的秘方是一種叫「哲人石」的東西,但千百年來,「哲人石」只是煉金家的一種幻想,誰也沒有發現這種東西。俄國學者莫洛佐夫寫了一首題名為《七種金屬》的詩歌來描述煉金家的這種思想,詩的譯文如下:
世界由七種金屬造成
宇宙啊,她賦予我們
銅鐵銀 錫鉛金
各種金屬之父是硫磺
水銀則是他們的母親
這種被科學史界稱為「化學萌芽」的煉金術雖然給化學發展積累了一些資料,但由於他們遠離生活和實踐,一味地靠邏輯推理,從而導致了這種科學探索的失敗。一直到九十年代的今天,在我國仍然有不少人存在著一些關於科學的天真幻想,這就給一些科學騙子以得逞的機會。八十年代的永動機,九十年代的「水變油」,就是很明顯的科學騙局。從歷史到現實,都很好地說明了,科學不能以幻想為基礎,而只能以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驗為基礎。
㈦ 中東地區主要礦產資源,(金屬,能源等)
石油
主要是石油了,還有金子鐵礦
伊朗是中東地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在世界位居第四位,金屬礦產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㈧ 伊朗的礦產資源
伊朗擁有非常豐富的銅礦資源,目前已探明儲量約為30億噸,平均品位0.8%,佔世界總儲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年產8萬噸的哈通阿巴德銅冶煉廠投產後,伊朗銅年產量增加到28萬噸,其中陽極銅20萬噸。 鋅礦已探明儲量為2.3億噸,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鉻礦已探明儲量約2000萬噸,伊朗每年消費鉻鐵4000—5000噸,靠進口。今年,年產2.5萬噸薩布茲瓦鉻鐵廠投產後,不僅滿足了本國的需要,還有2萬噸鉻鐵可供出口。 伊朗鐵礦儲量約為47億噸,其中四個大型鐵礦的總儲量就達30億噸。 伊朗煤炭儲量約為76億噸,因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動力煤基本不用,只將部分焦煤開採用於煉焦。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伊朗冶金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去年,伊礦產品總產量實現了10%的增長,鋼產量900萬噸,增長了12%,鋁21.1萬噸,增長了16%,銅15.2萬噸,增長了4%。伊計劃在「四五計劃」期間對14個礦產項目投資160—170億美元,進一步加速冶金工業的發展。 今年,伊朗憲法第44條出台,政府立即著手大型礦山的私有化工作,首批礦山轉讓給合作社公司經營,其中包括薩爾切什邁銅礦、安古朗鋅礦、克爾曼省的大型鐵礦和煤礦。 2004年,伊朗鋼的消費量為1220萬噸,進口810萬噸,伊計劃「四五計劃」鋼產量達到2800萬噸。 為了保護本國鋼鐵工業,伊提高了鋼鐵進口稅10%。 有色金屬主要產品和鋼鐵年產量 單位名稱:萬噸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銅12.85 12.6 14.29 14.57 15.25 鉛1.44 1.46 1.52 1.60 1.76 鋅6.00 6.28 6.44 6.92 7.60 電解鋁 13.10 13.30 15.83 18.09 21.22 鋼鐵690 750 800 900 伊朗各類礦產資源已探明的儲量 單位名稱:百萬噸 礦物名稱 儲量 礦物名稱 儲量 石棉70 鋅 50 重晶石 4.4 菱鎂礦 3.6 鋁土礦 116 錳礦 9.7 粘土14.6 雲母 0.2 硼土礦 0.024 鉬 0.05 鉻礦20 霞石 147 煤7600 磷岩 16.5 銅3000 鹽 158 長石2600 硅 77 氟石2.7 白銀 0.4 黃金0.5 滑石 0.38 石膏2400 綠松石 500(噸) 鐵礦4700 石灰石 7200 高嶺土 100 明礬 1000 各類礦產品的年產量 單位名稱:萬噸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煤128.4 138.0 255.7 銅精礦 41.5 45.3 41.8 鉛、鋅 58.3 57.9 60.8 金礦12.8 35.2 12.0 鐵礦863.4 1144.1 1459.1 鉻14.1 17.4 22.3 硅石154.6 167.8 222.2 鎂11.4 11.5 7.0 鋁礬土 5.4 6.5 2.1 錳9.7 14.0 55.5 重晶石 20.0 23.8 19.4 鹽141.8 153.8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