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1985年伊朗發生什麼

1985年伊朗發生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0 14:43:50

㈠ 伊朗門的事出有因

里根政府為何竟同被他們稱為「邪惡之國」的伊朗打起了交道?而伊朗又如何接受了「大撒旦」的橄欖枝?說來話長。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成了世界聞名的恐怖之都。各派不同的政治和宗教組織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這里進行著激烈的較量,炮戰,槍戰,暗殺,綁架,劫持飛機等等恐怖事件層出不窮。矛盾的焦點是阿拉伯民族與以色列的激烈沖突,而美國長期執行一條縱容偏袒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擴張的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自然,美國人成了某些阿拉伯激進組織搞恐怖主義活動的活靶子。
1984年3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一等秘書,中央情報局貝魯特站站長巴克利遭綁架。此後一年多內,又先後有6名美國人遭到綁架,釀成了使里根政府傷透腦筋的人質危機。綁架者向美國政府提出了釋放人質的 3 個條件,即釋放1983年因參與策劃和襲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而被科政府投入監獄的17名囚犯;美政府對以色列施加壓力,釋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軍關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貸款,開發南黎巴嫩。綁架者揚言,美政府若不答應其條件,人質將被逐個處決。
人質危機引起了美國國內各界的嚴重關注。里根政府一方面聲稱要作出強硬反應,拒絕與恐怖主義者妥協;一方面又絞盡腦汁尋求人質獲釋的途徑,但收效甚微,時間越拖越久。綁架者似乎不耐煩了,他們說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綁架一年多後,巴克利的屍體出現在照片上。
里根總統在處理人質危機問題上的無所作為引起國內輿論的強烈不滿,一些國會議員和新聞記者紛紛抨擊政府「遺棄」人質。此時美國正值中期選舉的前夕,執政的共和黨內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盡快想出辦法,以緩解輿論壓力,增強共和黨人的選舉資本。內外交困,里根寢食難安。
真是沒有辦法嗎?不是。在美國政府為人質釋放所作的種種努力中,他們發現,要找到一個既不答應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而又能使人質獲釋的辦法,那就不能不與美國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為伊朗對綁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響。這一發現使美國政府啼笑皆非。
正當里根政府苦惱之際,1985年8月,從貝魯特和海牙國際法院傳來了信息:伊朗政府內部至少有一個派別的人對恢復同美國接觸感興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國坐在談判桌前。這一消息使白宮格外興奮,里根當即召集國務卿舒爾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國防部長溫伯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等進行緊急磋商。里根認為,應該接住德黑蘭拋出的紅線,同伊朗談判不僅可以為人質獲釋帶來希望,而且還能著眼於今後,即寄希望於霍梅尼之後,使美國「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復關系,對於美國搞活它在整個中東地區的一盤棋是有巨大好處的。
而伊朗這方面,由於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國庫空虛,武器不足,經濟上處於困境,國際上處於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與美國做交易的願望。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議長拉夫桑賈尼為首的溫和派的主張,並得到了最高領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說:「如果我們走一步,大撒旦就會走100步!」
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興致勃勃的里根最後拍板:立即進行美伊秘密接觸。這一任務交給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具體承辦。另有報道說,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麥克法蘭擬定的計劃,通過以色列向伊朗供應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關系,使伊朗幫助釋放美國人質。該項計劃由麥克法蘭和其助手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諾思中校具體負責。
在這場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掮客的角色。「摩薩特」特務,軍人商雅各布・尼姆羅迪曾作為美國的代表,同伊朗實業家馬努赫爾・古爾巴尼薩爾商談具體交易辦法。1985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邁克爾・萊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歐洲某地會見了古爾巴尼薩爾。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員向麥克法蘭轉達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國能向伊朗運送一飛機軍火,伊朗將在一天內幫助釋放一名美國人質。麥克法蘭當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辭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麥克法蘭仍繼續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親赴德黑蘭,釘下以後爆發「伊朗門」事件的楔子。經過多次秘密接觸,雙方終於達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後兩次租用DC—8型運輸機滿載「陶」式反坦克導彈,飛機零部件和彈葯飛抵德黑蘭,同期,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人終於嘗到了甜頭。9月14日,里根打電話給佩雷斯,對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謝。就在此時,白宮幕僚們在是否繼續進行美伊交易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以舒爾茨,溫伯格為首的一方,主張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凱西和新上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為首的另一方則認為,如果需要的話,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雙方毫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里根為調和雙方矛盾,表示暫時停止與伊朗的接觸。美伊一度回到互不來往的狀態。
但是,問題並未解決、人質危機又緊迫起來,並嚴重地影響美國的中期選舉。里根權衡再三,終於下令恢復美伊軍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國先後兩次給伊朗運送了軍火,美國人質詹森、雅各布森先後獲釋。參議員邦伯斯估計,美伊軍火交易總額可達1億美元以上。

㈡ 兩伊戰爭的原因和影響(說簡單點)

1.美國當時執行親伊拉克,制裁伊朗.而蘇聯也公開支持伊拉克.目的;為得到伊拉克的石油和交通控制權,打擊革命後的伊朗.
2.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兩伊邊界全長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對兩伊來說都是重要的水道。兩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煉油廠都集中在這條河的兩岸。阿拉伯河還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兩國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1975年3月兩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邊界協定,規定這段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實際權力的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薩達姆·海珊,在伊朗當權的是國王禮薩·巴列維。但到了1978年,伊朗國內政局發生了極大變化,什葉派宗教人士發動的伊斯蘭革命席捲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長達2 500年的君主制終結.)
3.宗教問題和政權問題.伊朗90%的居民系伊斯蘭教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系伊斯蘭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4.伊拉克對庫爾德人態度實行雙重標准,對內鎮壓庫爾德人的非法分裂行為.對伊朗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

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在戰爭開端,伊拉克占據優勢,但後來伊朗進入伊拉克領土,美國和蘇聯開始援助伊拉克,使戰爭陷入僵局.

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戰後,美國在中東地位進一步鞏固,而伊朗實力嚴重削弱.蘇聯在該地區影響力下降.在戰爭後期,美國介入戰爭,派軍艦進入波斯灣.並空襲伊朗油輪和擊沉擊傷多艘伊朗軍艦.而伊拉克空軍飛機在1986年重創美軍佩里級護衛艦"斯塔克"號,是一個伊拉克企圖擺脫美國的信號.最終,伊拉克在戰爭結束不久進軍科威特,導致海灣戰爭.
http://bk..com/view/16849.htm

㈢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㈣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㈤ 兩伊戰爭的爆發過程是怎樣的

1.伊拉克首開戰端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動大批飛機空襲伊朗,隨後以5個師又2個旅近7萬人和1200輛坦克的地面部隊,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約690公里的邊界上,先北後南向伊朗境內推進,佔領席林堡?梅赫蘭?富凱和博斯坦等10個城鎮;10月24日又奪取霍拉姆沙赫爾西區,包圍蘇桑蓋爾德?阿巴丹,控制近2萬平方公里的伊朗領土?伊朗倉促應戰,駐邊境地區的4個師退守重要城市,並急調增援部隊阻滯對方進攻,同時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與石油設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鎮久攻不克,進攻勢頭銳減;伊朗乘機開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轉入全面反攻,先後組織阿巴丹?博斯坦?胡齊斯坦和「聖城」等戰役,逐步收復失地,取得戰場主動權?1982年6月,伊拉克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從伊朗撤軍?

推翻或動搖薩達姆政權,伊朗出動10萬兵力發起「齋月」戰役,首次進入伊拉克境內作戰,佔領巴士拉地區約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後發動「穆斯林?本?阿格勒」?「回歷一月」?「曙光」和「曙光」1~6號等9次戰役,佔領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約300多平方公里領土?2月22日,伊朗發起「海巴爾」戰役,攻佔伊拉克南部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及其周圍地區共約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多次要求停戰,均遭拒絕?

2.伊朗不甘人後

1984年2月,伊朗不顧伊拉克停戰要求和國際調停繼續發展進攻,企圖迫使薩達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共和國?至1988年3月,先後發動「巴德爾」?「曙光」8~9號?「聖城」1~9號和「佐法爾」1~6號等50多次戰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號戰役中,攻佔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奧地區;在1988年1月的「聖城」2號戰役中,奪取伊拉克北部約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號戰役中,佔領伊拉克北部重鎮哈萊卜傑,奪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戰役則多數受挫,佔地得而復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後在中線和南線多次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戰斗中使用化學武器外,還先後於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對方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在空軍力量不足情況下率先使用地地彈道導彈,引起雙方「導彈戰」?

由於伊朗使用導彈襲擊科威特並威脅海灣其他國家的石油輸出,美?蘇?英?法等國自1987年7月起先後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美海軍曾多次同伊朗發生沖突,戰火由兩伊邊境蔓延到海灣地區?

1988年上半年,伊朗經濟危機加劇,國際壓力增大,戰場形勢惡化?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繼續對伊朗縱深目標實施導彈襲擊?

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全面反攻,先後通過「齋月行動」?「信賴真主」等戰役,收復法奧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區,並攻佔伊朗的代赫洛蘭及其周圍地區,隨後主動撤離;在其他地區共佔領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和平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佔科威特面臨嚴重的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5天內從伊朗撤軍,接受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並開始釋放戰俘?至此,兩伊結束戰爭狀態?

兩伊戰爭中,伊朗亡35萬人?傷70萬人?被俘3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亡18萬人?傷25萬人?被俘5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約5400億美元?

在雙方「襲船戰」中,航行於海灣的各國油輪共546艘被擊中,420名船員喪生?戰爭使雙方的綜合國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觀上削弱了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勢頭,推遲了中東地區主要熱點問題阿以爭端和平解決的進程,刺激了中東地區各國對地地導彈?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軍備競賽?

伊拉克在這場競賽中略占上風,以至很快忘卻戰爭教訓,停火兩年後貿然武裝入侵科威特,釀成規模空前?給伊拉克帶來災難性打擊的海灣戰爭?

㈥ 阿爾及爾協定的要點有哪些

石油基地爭奪戰

——伊拉克和伊朗簽訂《阿爾及爾協定》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米格—23作戰飛機突然超低空撲向伊朗境內,對伊朗的15個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進行空襲。轟隆的飛機聲和震耳的炸彈聲,揭開了兩伊戰爭的序幕。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試圖以閃電戰的方式,首先摧毀伊朗的空軍力量。空襲過後,伊拉克5個師近10萬大軍的地面部隊,在4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向伊朗發動大規模進攻。在坦克和重型裝甲車的引導下,經過精心准備的伊拉克軍隊,攻勢凌厲,一周內深入伊朗境內15到30公里。

伊拉克軍隊進攻的重點是南路,意圖奪取伊朗的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這兩個城市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基地,鄰近波斯灣,伊拉克奪而取之可以保證本國的石油出口通道。但伊拉克在南線的進攻遭到伊朗人頑強的抵抗,伊拉克軍隊經過15天的浴血奮戰,才攻佔霍拉姆沙赫爾,而阿巴丹則久攻不下。

雨季到來後,雙方進入僵持狀態,伊拉克控制了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981年1月,伊朗開始局部反攻,逐步收復失地。9月,伊朗在阿巴丹反擊戰中獲勝,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圍困。進入1982年,伊朗的反擊更加猛烈。5月24日,伊朗收復霍拉姆沙赫爾,殲滅伊拉克軍隊3萬餘人。

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迫使薩達姆於6月中旬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呼籲舉行談判。但是,伊朗方面予以斷然拒絕。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國家,兩國有著1000多公里長的陸上邊界,南部100多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是兩國的界河。這條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波斯灣的惟一水上通道,盛產石油的伊拉克需要這條通道向外出口原油。伊拉克長期主張整條河道都是它的領土,而伊朗則堅持河流的中線才是兩國的邊界線,雙方為此爭執不下。1975年3月,雙方在阿爾及利亞的調解下,簽署《阿爾及爾協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線為兩國的邊界,伊朗則答應將其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伊拉克作為補償。

協定簽訂後,伊朗一直沒有履行協定,拒絕交給伊拉克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極為不滿,1979年公開要求廢除《阿爾及爾協定》。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正式宣布廢除該協定。

除了邊界糾紛,兩國關系惡化還有其他原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鼓吹向外國輸出伊斯蘭革命。他公開號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薩達姆遜尼派政權,建立伊斯蘭什葉派國家。為此,霍梅尼不惜向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提供武器和資金。

伊拉克對戰爭做了長期充分的准備,從國外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薩達姆對自己的軍事實力頗為自負。而伊朗在1979年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台後對原軍隊中的將領進行了清洗,使伊朗的軍事力量有所削弱。薩達姆認為伊朗必定不堪一擊,用武力解決兩國邊界糾紛的時機到來了,於是發動了對伊朗的突然襲擊。但交戰的結果卻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伊朗不但沒有被打垮,反而給伊拉克以沉重的打擊,伊拉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伊朗決心不給伊拉克以任何喘息的機會。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發動代號為「齋月行動」的戰役攻勢,目標是攻佔伊拉克南部的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經濟中心之一,其石油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對伊拉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佔領巴士拉,將給伊拉克以致命的打擊。12萬伊朗大軍於7月14日凌晨越過邊界,突破伊拉克防線,潮水般逼近巴士拉。伊拉克在巴士拉外圍布置了壕溝、鐵絲網、地雷和堅固的地下工事,有10萬大軍、近2000輛裝甲車和300門火炮防守。雙方展開慘烈的廝殺,死傷慘重。戰至7月30日,伊拉克為取得戰場優勢,向伊朗軍隊發射化學炮彈,造成伊朗軍隊的混亂和潰敗,迫使伊朗中止本次進攻。在半個月的戰斗中,雙方約有3萬人喪生。

9月30日和10月10日,伊朗先後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曼達利發動進攻,兩次均被伊拉克擊敗。

1983年2月6日,伊朗再次向伊拉克發動大規模攻勢。在這場代號「曙光」的進攻中,伊朗出動15萬軍隊,空軍、坦克兵、炮兵與步兵協同作戰。伊拉克也集結了10萬人的兵力,頑強抵抗伊朗的進攻。戰斗持續了11天,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優勢。

1983年4月和7月,伊朗發動「曙光1號」、「曙光2號」攻勢。7月底,伊朗發動「曙光3號」攻勢,第二次圍攻巴士拉。伊拉克為了保衛巴士拉,再次對伊朗軍隊使用化學武器。

兩伊戰爭在拉鋸狀態中進行著。伊朗的不斷進攻雖然沒能摧毀伊拉克的軍事力量,但是薩達姆還是憂心忡忡。伊拉克只有近2000萬人口,而伊朗則有5700多萬人口,兵源充足。伊拉克經受不起長期的消耗戰。薩達姆決定改變戰略,放棄一年多來的被動防禦戰,採取襲擊伊朗油輪的辦法,打擊伊朗的經濟。

1984年3月,伊拉克襲擊了前往伊朗裝油的巴拿馬油船。伊朗馬上還以顏色,襲擊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輪。到1985年,共有100多艘各國船隻遭到兩伊的襲擊。

同時,伊拉克又發動襲城戰。1985年3月,伊拉克出動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和其他40多座城市及軍事目標進行襲擊。伊朗也毫不示弱,使用飛機和導彈還擊了巴格達。

為了徹底摧毀伊朗的經濟,伊拉克於1985年8月15日出動轟炸機,對伊朗的哈爾克島進行轟炸。該島是伊朗的石油輸出中心,占當時伊朗出口原油90%的份額。伊拉克飛機在島上傾瀉了大量炸葯,島上的油輪碼頭和輸油設備遭到極大破壞。9月初,伊朗派飛機深入伊拉克領空,摧毀了伊拉克的一處石油設施。

1986年2月9日,伊朗出動10萬大軍,對伊拉克南部發動「曙光8號」進攻,攻佔了伊拉克東南端的法奧半島。2月下旬,伊朗繼續發動「曙光9號」攻勢,又攻佔幾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戰斗中,雙方都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3萬多人的傷亡。

從1986年7月到1987年4月,伊朗連續發起10次代號為「卡巴拉」的攻勢。發動於1987年1月的「卡巴拉5號」攻勢,伊朗出動了20萬大軍進攻巴士拉,伊拉克聚集10萬大軍應戰,這是雙方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雙方的襲船戰和襲城戰也沒有停息,並且愈演愈烈。僅1987年1月份,伊拉克就出動幾千架次飛機,對伊朗的數十個城市進行襲擊。伊朗也毫不客氣,向巴格達發射了大量導彈。雙方的城市、建築物頓時化為廢墟,無數平民流離失所。1987年一年中,100多艘油輪遭到兩伊襲擊。

兩伊的持續戰爭,造成海灣局勢動盪不安,嚴重影響國際原油市場。國際社會一再呼籲兩國結束沖突,聯合國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598號決議,要求雙方停戰談判。美國戰機還曾直接與伊朗艦艇交火。

時間進入1988年,伊朗再也無力發動攻勢,伊拉克趁機於4到6月對境內的伊朗軍隊發動猛攻,收復了被佔領土,使雙方邊界恢復到1980年戰爭爆發前的狀態。

1988年7月18日,伊朗正式宣布接受聯合國598號決議,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結束了。

這場戰爭造成兩伊兩敗俱傷,雙方傷亡人數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都受到巨大的破壞。

㈦ 1985年3月21日世界發生了什麼大事

3月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1985年3月21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這部法律同日公布,自...1985年3月21日,國務院決定,從1985年起,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律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配包干」

1985年3月21日 中國第一個南極氣象站獲國際承認

1985年3月21日米格-25PD M·雷耶爾R-40 F-4D伊朗空軍(飛行員卡拉特巴里陣亡

1985年3月21日,第一任所長雲蔚成在市婚介所成立一周年時自豪地向社會宣布,一年來1200多人登記,有32名登記結婚,69對確定了關系,139對交上了朋友。的確是令人驚喜的成績。

㈧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㈨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㈩ 兩伊戰爭的過程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方面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閱讀全文

與1985年伊朗發生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美伊戰爭伊朗打以色列呢 瀏覽:930
印尼大屠殺中國在干什麼 瀏覽:47
印度甘蔗產量多少 瀏覽:887
葉門與伊朗哪個大 瀏覽:381
伊朗和烏克蘭哪個厲害 瀏覽:697
如何申請英國離岸公司 瀏覽:685
印尼冬天去哪裡 瀏覽:165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發展不起 瀏覽:702
在中國怎麼玩戰地4 瀏覽:766
伊朗航空工廠有多少架飛機 瀏覽:661
為什麼越南產的煙那麼便宜 瀏覽:709
2000印尼盾合多少人民幣 瀏覽:458
印尼語不用怎麼說 瀏覽:170
印尼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魚 瀏覽:314
中國為什麼這么多援助越南 瀏覽:403
美國赴中國簽證可以呆多久 瀏覽:873
中國哪裡種辣木樹最好 瀏覽:984
義大利現在能去哪裡 瀏覽:330
印度尼西亞四水有多少人感染肺炎 瀏覽:527
越南人怎麼做雞蛋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