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去印尼出差,為什麼看到那兒的人長得像中國人一樣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佔14%;馬都拉族(Mara),佔7.5%,這幾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及附近的馬都拉島上。其他較大的民族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達克族(Batak)、亞齊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亞斯族(Nias)、門達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Dayak)、班查爾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蘇拉威西島上的望加錫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納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島上的巴厘族(Bali),龍目島上的薩薩克族(Sasak),馬魯古群島商的馬魯古族(Maluku)。馬來族(melayu)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貳』 為什麼印尼人長得和我們中國人相似
外國人問:印尼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國人還是印度人?
支持印尼人的基因更接近印度人的答案:
「我想說,更接近印度人,因為居住在印尼的原住民是南亞人,後來才陸陸續續有中國人來。所以,印尼的歷史上充滿了來自印度和中國的移民,但是世界公認,在印尼的第一個定居者來自印度。」
「從我看到的照片和錄像中,我感覺印尼南部和東部的人看起來更具備印度人的特徵,但我不敢確定。」
「印尼人和印度人的基因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但是印度文化很強大,以至於傳播到遙遠的印尼,可以說,印尼人繼承了印度的文化基因。」
『叄』 馬來菜和印尼菜有什麼不同
好吧,我可以試著從我在兩個國家的首都和周邊城市的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如果你指的是兩個州可以在他們地區的直轄市提供的菜餚,那將是無窮無盡的。太多了。
對我來說有很大的不同。
印度食物(不是受印度影響的食物)在印尼首都不那麼受歡迎。當我在馬來西亞的時候,我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印度食物。印度烤肉和它的咖喱是如此美味,在一些餐廳也可以選擇印度素食。馬來人和華裔馬來人經常吃。印尼人只是不吃太多印度食物,咖喱為主的食物在阿拉伯餐廳更常見。即使如此,我們吃的時候也會帶著對外國食物的興趣。馬來西亞人每天都吃roti canai,因為這是他們的常規食物。
當然,你可以想吃多少參巴醬就吃多少(我自己也忍不住要加)。但如果你在米飯上加印尼參巴醬,人們會用懷疑和敬畏的目光看著你。
在馬來西亞,印尼的湯類食物種類繁多,你可以在首都的每個餐廳嘗試各種湯類食物,種類繁多。據我記憶,我在馬來西亞首都從來沒有真正吃過以湯為基礎的食物。如果有的話,我發現他們都被馬來西亞其他用油做成的美食淹沒了,也很好吃。但我想念我可以回家參觀的許多湯店。另一方面,印尼的一家只賣湯的餐館是很有可能的,很多餐館都排著長隊。我們叫它索托,索托通常和參巴醬一起吃所以如果你想嘗試不同的食物請參考我之前提到的。
『肆』 印尼被荷蘭殖民300多年,為什麼很少人會說荷蘭語
因為印度人一直在抵觸荷蘭人。
簡單來說,在荷蘭東印度統治下的大多數印尼人實際上是馬來人。印度尼西亞的概念後來也被人為構造。僅僅是因為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迫切需要一個民族社區的概念一個論點。當時,葡萄牙和荷蘭同時在遠東地區發起了殖民競爭。葡萄牙以葡萄牙語為天主教傳教士。為了促進他們的新教基督教,荷蘭人將聖經的馬來語版本用於宣教目的,作為教會學校的課堂語言。同時,除講道外,荷蘭殖民政府對當地人民的教育沒有特別重視。
『伍』 馬來西亞人是不是又矮又黑又瘦
真正的馬來人鼻樑一點也不塌,信奉伊斯蘭。比起所謂"馬來",更像伊朗。其實現代馬來印尼都有很多中東人居住混血並同化了部分土著形成的民族。總的來說,馬來人的所謂「馬來特徵」其實比一般廣東土著明顯許多。但網上某些被黑的,某種程度來說,「馬來特徵」比一般馬來人更明顯,個別特徵都傾向其他大人種類型了。因為網上是專門找的長相特異的人,不具有代表性。此外,即使是馬來人有與那些「網上被黑的馬來」一樣程度的「馬來特徵」,甚至更明顯;但馬來人還是與那些「網上被黑的馬來」長得不一樣,一眼就能看出差別。
東亞人的相貌再怎麼「馬來」,也很難長成一般馬來人的樣子。其實馬來西亞人是不矮不黑不瘦!女人是庇庇大。
『陸』 東南亞人主要說什麼語言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之類的國家都說什麼語言
東南亞各國基本都有自己的語言。
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有許多借自漢語、梵語、泰米爾語、英語的詞彙。因為曾經被葡萄牙殖民過,馬來西亞的官方文字是拉丁化的馬來文(也叫盧米文),但過去使用的阿拉伯字母的「爪威」馬來文仍可繼續使用。英語在知識分子和政府機構中經常使用。
(6)為什麼馬來人比印尼人好看擴展閱讀
東亞語言地域語言特徵(其他地域特徵漢字圈以外也可見到)
東亞語言語法
單音節語素是漢語、越南語、緬甸語、泰語,寮國語及其他東南亞大陸和中國南部的語言的典型特性之
一、該特徵在日語、朝鮮語、南島語系的語言不多見。
1、單音節語素不一定是單音節語言的必要因素。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較多。多音節的語素即使在越南語也存在,那些大多是來自其他的語言的借用語。聲調:漢語、越南語、緬甸語、泰語、寮國語及其他東南 亞大陸和中國南部的語言大多是聲調語言。日語、朝鮮語及南島語系的語言不是聲調語言。(日語和朝鮮語被相信可能屬於同一語系,他們存在著漢藏語系和其他的語系沒有的幾個特徵。)越南語、漢語、藏語原本沒有聲調,而後邊發展出了聲調(tonogenesis)的觀點被提及。
2、孤立構造:漢語和東南亞的語言是具有高度孤立性的語言。詞性,數,人稱,格,時態,語氣 不需要根據單詞而活用。這些單詞相對獨立,加以不活用的修飾語來表達意義,這些也有不是拘束語素的情況。
3、在日語、朝鮮語使用地區以北分布的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同樣有由於體、語氣、時態等而形成的動詞變化,不過,動詞不由性、數等條件(verb argument)而變化的特徵與漢語及東南亞語言的特徵相符。
4、 量詞、單位詞:中日韓越及東南亞大陸和島嶼地區語言的量詞較發達。(名詞和量詞的關系不嚴密,在這個點上並不比其他的語言都更具孤立性。)
5、 根據不同的分類搭配不同的量詞,這一特徵在南北美洲大陸西側的原住民語言中也存在。量詞發達的特點可以說是環太平洋地區語言的共同的特徵。
二、東亞語言語義學
1、敬語系統發達是爪哇語、藏語、日語、朝鮮語共同存在的特徵。
2、 近代化的實際需要,敬語走向簡單化的道路。這樣的現象出現在印尼語和英語中,避開復雜的敬語,
3、追求平等主義。
4、日語、馬來·印尼語等的語言代名詞不穩定,使用也較少。新的代詞、總結性語言及號召的形式作為屢次
5、表示尊敬和社會的地位的方法使新名詞變得發達。另外的看法是如果按照印歐語系的基準,這些語言的代詞就是完全不存在。
6、漢語中的敬語體雖消失了,例外的、幾千年前就存在的漢藏語系,所有的人都一直使用穩定的人稱代名詞至今。
三、東亞語言構文
1、主語·謂語構造:話題優先語言的先主語其次謂語的構造。
日語的例子:
こちらは田中さんです。 Kochira ha Tanaka-san desu.
這是<話題標識>田中先生。
中文的例子:
你<所有格>衣服,為什麼這么臟?
你的衣服,為什麼這么臟?
資料來源:網路-東亞語言
『柒』 印尼人是什麼人種的人
印尼就是印度尼西亞的簡稱,是亞洲的一個島國,靠近亞洲的東南部,和我們中國人一樣,黃皮膚,黑頭發。典型的黃色人種。
『捌』 印尼人是什麼人種的呀
印尼人的祖先是蒙古種族。
蒙古種族又稱黃色人種、黃種人、亞美人種、蒙古利亞人種,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其人口數量在四大人種中排名第二。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7%。
而蒙古人種並不僅僅是在亞洲,主要分布於烏拉爾地區、東亞、北亞、東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南亞、東南亞、馬達加斯加、美洲、大洋洲。
『玖』 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什麼仇視華人
第三,海外排華勢力的影響。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曾遭到嚴重的歧視,在印尼的600百萬華人境況尤其悲慘。印尼人視中華文化為「毒品」,極端仇視華人,禁止華人用漢語,強迫華人改姓。入境印尼的華人都會發現,關稅宣誓表格上依然是白紙黑字的列明中文刊物等同毒品和槍械,一概禁止攜帶入境。許多到印尼旅遊或經商的華人也有特殊遭遇,移民廳官員總愛諸多刁難,最後必須花錢消災才能順利過關。印尼有50多項法律存在歧視性條文,劣待華人。最嚴重的是華裔身份證有特別編號,這猶如在他們的額頭上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帶來一生厄運。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裔子弟經常受限制於族群的學額分配製,許多天資聰明的華人子弟盡管成績優秀也無法被大學錄取。
從文化方面看,主要是華人融入當地社會不夠。一方面,一些國家在制定社會合理移民政策方面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華商在主動融入當地社會方面也有欠缺。華人的社會特性決定了他們在海外往往會自我孤立,再加上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他們不太容易融入當地社會。
其一,他們缺乏與當地社會的文化認同感,僅僅關注自己的經營狀況,不太關注所在社區整體發展狀況和其他族群的經濟利益。其二,華商還缺少跨文化管理的意識,也不習慣分權,不信任外來管理者。相反,日本、韓國等在歐企業敢於嘗試跨文化管理,能夠很快融入當地社會。其三,一部分海外華人素質偏低。目前中國在國外的華人華僑素質參差不其,有高水平的經商者和留學生,也有偷渡出國的打工者。少數人缺乏道德素養,不尊重當地社會公德和風俗習慣,甚至違法犯罪、賄賂官員、結識當地黑社會,自招禍患,嚴重影響華人的形象。最後,海外華人現代公民意識薄弱,缺乏自主意識,更不能融入當地社會。一個封閉而又沉默的群體很容易遭受其他族群的攻擊。
這種封閉性和無為觀念還導致華人社會在大眾傳媒話語領域的失語狀態,成為當地主流媒體妖魔化的對象,從而導致社會形象的扭曲和邊緣化。發生的索羅門群島事件可見一斑,在歐洲也是如此。而其他少數族裔雖然也是弱勢群體,但善於利用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就拿歐洲的少數族裔來說,歐洲的摩洛哥移民和土耳其移民非常善於「發出自己的聲音」,爭取自己的權益,所在國政府在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上自然會對他們有所傾斜。又如,在德日本人就有德國政府資助的日語電視台。
歐洲華人雖然吃苦耐勞,但也許是由於文化傳統的原因,性格普遍謙和、沉默,使自己處於一個「弱勢族群」的地位。華人利益在歐洲各國政府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時,大多排在最後一位。同是華裔,菲利賓的華裔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但卻不願意直接參政,他們通過向政客提供資金支持等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因為他們深知:華人政治上的無權和真空狀態,直接導致經濟上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所以華人總體在當地社會都非常需要能傳達他們意願、保護他們權益的代言人。
『拾』 為什麼馬來西亞各方面比印尼和菲律賓強很多
剛獨立的時候,最繁榮的兩國是菲律賓和馬來西亞。
不過菲律賓的政治制度是抄自美國,可是人民的民主意識不強,所以政治動盪,貪污濫權還有政變不斷。開始變弱。
印尼也是政治不穩定,不過經過蘇哈多下台,人民民主意識提升,現在漸漸恢復國力,可惜正面對伊斯蘭恐怖襲擊的威脅。
馬來西亞奉行英國政制,有高效率的官僚系統執行政策,除了一九六九年發生種族暴亂以外,幾乎都沒有什麼大動盪,因此國家發展穩健。加上他們善於利用國內二成六人口的華裔發展經濟,如果沒有土著優惠政策,老早已成為亞洲四小龍。不過現在腐敗的執政黨還在國內大搞種族矛盾主義,未來如果政權不易手,前途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