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被媒體譽為「世界華人第一富豪」
林紹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
1938年,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獨立戰爭中進行軍火買賣,認識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先後成為「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
擁有近100億美元資產的林紹良,被美國《投資家》雜志列為當今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號稱是「世界第六巨富」,被一些媒體譽為「世界華人第一富豪」。
印尼獨立戰爭中的軍火買賣讓他結識了後來的鐵腕總統蘇哈托
林紹良家祖輩以種田為生,有祖傳的水田30畝,一頭水牛和一些農田。林的父親為人朴實敦厚,他在父母的教誨和熏陶下,性情溫和。幼年林紹良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後念完了「四書」、《詩經》、《左傳》等書,養成推崇忠烈俠士以及儒家道德觀念的思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佔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面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又打響了。當地華商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爭,林紹良感到自己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經過周密策劃過後,決定從事一項充滿機會但危險的業務——給印尼軍隊運送軍火和葯品。
當時恰逢一位名叫哈山·丁的印尼軍隊領導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與林紹良結成了莫逆之交。這位哈山·丁不是別人,正是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岳父。通過哈山·丁的關系,林紹良結識了中爪哇第四軍區蒂波尼哥羅師的軍官們,其中有一位便是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
就這樣,林紹良通過哈山·丁結交蘇哈托,通過蘇哈托開始了軍火、葯品生意,並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在這期間,他善於經營的作風和才幹,給蘇哈托等印尼軍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紹良也因此在患難交往中與他們建立了親密的私人友誼,為日後事業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印尼的「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水泥大王」
曾有評論說,林紹良是胡雪岩式的紅頂商人:通過結交政要,抓住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本國經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之機,圍繞衣食住行等傳統產業,因緣際會,積聚巨額財富。
印尼獨立後,國家百廢待興。
1967年之後,蘇哈托出任印尼總統,次年政府頒布了國內投資法。林紹良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他與蘇哈托以及其他軍政官員的良好關系,迅速拓展自己的事業。
印尼是個條件優越的農業國,但由於長期受殖民主義單一經濟的影響,糧食不能自給,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大量外匯進口糧食,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大負擔。林紹良瞅准時機,向印尼政府建議,在印尼國內自行加工麵粉。政府採納了他的建議,並把全國生產麵粉的2/3專利權交給林紹良。為此,林紹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經過10年的努力,公司生產的麵粉已達國內需求量的80%,成了亞太地區最大的麵粉公司。林紹良由此也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麵粉大王」。
在這期間,林紹良仍繼續經營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在當年販運軍火、葯品的同時,林紹良發現了另一宗大買賣——丁香生意。中爪哇生產的丁香煙遠近聞名,作為生產香煙原料的丁香每年進口量高達2萬多噸。憑借與蘇哈托的特殊關系,林紹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繼獲得政府授予的丁香進口專利權。這兩家公司進口的丁香,約占非洲盛產丁香的馬達加斯加和桑巴爾的總產量的90%,林紹良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紹良又開始涉足水泥生產,沒用幾年,林紹良的「印度尼西亞洋灰公司」就成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集團。印尼目前是東盟國家中最大的水泥生產國和出口國,而林紹良所屬水泥公司的產量,佔全印尼總產量的60%,林紹良又成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
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個兼有工業、商業、金融的林氏集團已初顯雛形,並控制著印尼90%的方便麵市場、85%的麵粉市場、35%的牛奶市場及超過30%的食用油市場。
善用銀行家李文正,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林紹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幹而忠實的合作夥伴——李文正。正如一個與他打過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紹良事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價錢。」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銀行總裁。1972年,林紹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飛機上遇到剛辭去汪印銀行總裁職務的李文正。交談中,林紹良對李文正十分賞識,當即邀請他到自己的中央亞細亞銀行里來,並允諾給李17.5%的股份。當時,林紹良的銀行實際規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銀行小得多,資產也只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紹良的誠摯邀請打動了李文正,遂決定領命上任。
兩人的坦誠合作使中亞銀行飛速發展起來。到1983年,中亞銀行的資產總額比原來增加332倍,存款額增長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亞設有32處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網。中亞銀行不僅在印尼,在東南亞也被公認為是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1983年,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名單中,林紹良被列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紹良已經構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國」,其控制的旗艦企業在東南亞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紹良也因其雄厚的財力、龐大的勢力,稱雄印尼,富甲東南亞,被譽為「亞洲的洛克菲勒」。
② 林紹良來到印尼之後幹了什麼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佔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面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③ 猿、猴、猩猩的區別
1、有無尾巴。猿和猩猩都無尾巴,只要猴子有尾巴。
2、外貌特徵。猴體形中等,四肢等長或後肢稍長,尾巴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營樹棲或陸棲生活。
猩猩體毛長而稀少,毛發為紅色,粗糙,幼年毛發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後變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赤裸,為黑色,但是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
猿外形像猴而大,各類很多,沒有頰囊和尾巴,有的特徵跟人類相似。
3、繁殖規律。猴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猩猩在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即將成年的雄性就會嘗試與能夠懷孕的雌性來往,但是能夠懷孕的雌性則會選擇當地處於統治地位的成年雄性,這只雄性一般都能夠成功地阻止大部分即將成年的雄性與雌性交配。
(3)印尼的叔父叫什麼擴展閱讀:
《進化論》提出人類的祖先是猿。猿類是從漸新世開始出現的,距今大約已有3千萬年了。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猿都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有些猿是人類的"伯父",有些猿是人類的"叔父"。古人類學家曾發現一古類人猿化石,並將其取名為「露西」。被人類學家認為是人類祖先的猿是很晚才出現的。
尤其是1976年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石灰壩煤窯中發現的一個相當完整的拉瑪猿類型的下頜骨化石,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同類標本中最完整、最接近於人類的早期祖先。時間距今也是在1千多萬年以前。
④ 馬可波羅生平簡介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
馬可·波羅各種畫像與塑像(11張)尼斯商人。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三年多,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誼。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馬可·波羅游記》(又名《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見聞錄》)記述了
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後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⑤ 霍元甲死後,兒子霍東閣後來為何遠走爪哇,他在海外做了什麼
霍元甲去世後,他的兒子霍東閣為何遠走爪哇,他在海外做了什麼?
霍東閣在印尼推廣武術,發展精武體育分會。他不僅精通武術,還擅長醫術,擁有治療外傷的家傳秘方,並不斷研究中醫醫學。在爪哇,他看到當地醫療條件落後,葯品匱乏,於是邊教拳邊行醫,因醫術高超而成為當地神醫。
霍東閣自幼受父親霍元甲影響,喜愛武術,被霍元甲視為家學傳人,嚴格教導。霍元甲去世後,精武體育會遭受打擊,霍東閣與叔父前往上海,振興會務。他的武藝得到真傳,成為精武體育會的支柱。
1919年,精武體育會成立十周年,霍東閣培養了許多武術人才,自己的武藝也日益精進。1920年,他應邀到廣州執教,後成為廣州海軍的武術教練。但不久,因海軍總司令溫樹德背叛孫中山,霍東閣憤然離職。
霍東閣決定發展精武體育會,並計劃到國外開創事業。1920年代,他抵達爪哇泗水,白天拜訪華人紳商,晚上教職員們練拳。盡管起初遭遇冷漠,但他並未氣餒,終於在泗水創辦了精武體育會第一個海外分會。
霍東閣的努力使當地習武風氣高漲,他還邀請侄子霍壽嵩前來協助分會事務,並繼續宣傳武術。他甚至將精武體育會的成績製成電影,引起轟動。此後,他在巴達維亞、萬隆、巨港等地創辦分會,推廣武術。
抗戰爆發後,霍東閣組織會員宣傳、募捐,支持前線。日本佔領爪哇後,他繼續抗日宣講與表演,被捕入獄,在獄中堅持抗日宣傳。日本投降後,他重獲自由。
霍東閣在海外推廣武術,發展精武體育,同時行醫救人,成為當地名醫。他兩次回故鄉,雖有意在天津創辦分會,但未能如願。1956年,霍東閣在爪哇病逝。盡管他離世,但他培養的武術人才使精武海外分會繼續壯大,至今會員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