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國王叫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印度的歷史,只可惜堂堂印度居然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可查。我們可能已經習慣對本民族幾千年來不間斷的文字記載,但事實上除中國以外,你很難找到其他地區有像樣的歷史記錄。關於印度歷史最可靠的文字來自《大唐西域記》,此外就是二十五史中的西域部分以及佛經一些文字紀錄。
其次,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可能我們習慣了大一統的中央政權,而印度大一統的時代是被英國殖民時期。
最後,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外來民族輪番征服的歷史。比如1950年以前印度國王,就是英國女王。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印度有很多國王,但沒有誰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印度國王,可以參考的國王:
波斯王朝的大流士一世,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印度人),
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
笈多王朝的超日王(最後一個印度政權),
德里蘇丹的卡爾吉王,
莫卧兒王朝的阿克巴,
然後就是殖民地時期。
僅供參考。
『貳』 印度真的有阿育王這個國王嗎
有
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叄』 求古印度著名君王
古印度沒有歷史記載 大多數見於中國僧人的記載 十個太少 你要多少 較為統一和重要的有
孔雀王朝: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前321年﹐以旃陀羅笈多為首的起義軍(即後來的孔雀王朝)擊潰了馬其頓軍﹐並推翻了難陀王朝。
賓頭娑羅:前297年 - 前272年 繼續擴張
無憂王(阿育王)(阿輸迦):前273年 - 前232年 不多說了信仰佛教 成為護法王 轉輪聖王
達沙拉沙:前232年 - 前224年
三缽羅底:前224年 - 前215年
舍利輸迦: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摩: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巨車王:前187年 - 前185年
笈多王朝帝系
室利笈多
旃陀羅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室利笈多之孫
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335-380年在位),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3年在位),一般認為他就是超日王;海護王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補羅笈多
覺護王(佛陀笈多)
幼日王(婆羅阿迭多),即:那羅僧訶笈多
毗濕奴笈多(540-550年在位)
甘婆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建於前73年,末於前26年,其創建者為婆藪提婆。甘婆王朝共歷4王,最後為南印案達羅王國的百乘王朝所滅。
[編輯]歷代君主
婆藪提婆(婆蘇提婆)
菩彌密多羅
那羅衍那
Susarman
戒日王朝
戒日王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另一位君主 短暫的統一 佛教的復興
莫卧兒王朝(這就不算古印度了,單算印度歷史近代部分)
早期代表六大皇帝:
巴卑爾 (1526年-1530年)
胡馬雍 (1530年-1539年,1555年-1556年)
阿克巴 (1556年-1605年) 由印度電影《阿克巴大帝》提倡民族融合,推動信仰改革
賈漢吉爾,或譯查罕傑 (1605年-1627年)
沙賈汗 (1628年-1658年)
奧朗則布 (1658年-1707年)
『肆』 古代印度的四個國王的名字是什麼
古代印度國王太多了吧?隨便說說都有幾十個,戒日王、阿育王、優填王、三勇軍王、月護王、賓頭娑羅、達沙拉沙、三缽羅底、舍利輸迦、提婆伐摩、薩塔陀拉、巨車王、悉輸那伽、黑阿育王、大紅蓮難陀、達那難陀、十車王、堅車王、凈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華友王、妙音王……
『伍』 古代印度國王是誰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稱無憂王。為頻頭娑羅王之子,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王國西北部重鎮叉始羅城叛亂,他又被派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叉始羅城聞風歸順,從此阿育王初露頭角。約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登極典禮。阿育王即位後,繼承旃陀羅笈多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在其銘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規模遠征。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開始大舉進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後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萬人從那裡被虜走,有10萬人在那裡被殺,還有幾倍於這樣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阿育王時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極盛時代。
征服羯陵伽的戰爭對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阿育王所宣揚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以此實行精神統治。阿育王篤信佛教,大力宣揚佛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諭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分布全國各地。這些銘文為研究當時印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稱無憂王。為頻頭娑羅王之子,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王國西北部重鎮叉始羅城叛亂,他又被派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叉始羅城聞風歸順,從此阿育王初露頭角。約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登極典禮。阿育王即位後,繼承旃陀羅笈多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在其銘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規模遠征。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開始大舉進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後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萬人從那裡被虜走,有10萬人在那裡被殺,還有幾倍於這樣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阿育王時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極盛時代。
征服羯陵伽的戰爭對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阿育王所宣揚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以此實行精神統治。阿育王篤信佛教,大力宣揚佛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諭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分布全國各地。這些銘文為研究當時印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國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稱無憂王。為頻頭娑羅王之子,18歲時,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後王國西北部重鎮叉始羅城叛亂,他又被派為該地總督,前往鎮壓。叉始羅城聞風歸順,從此阿育王初露頭角。約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正式登極典禮。阿育王即位後,繼承旃陀羅笈多的事業繼續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在其銘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規模遠征。羯陵伽位於孟加拉灣沿岸,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開始大舉進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號銘文敕令中說:「當慈顏的、諸神所寵愛的國王登極後8年,羯陵伽國被他征服;有15萬人從那裡被虜走,有10萬人在那裡被殺,還有幾倍於這樣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後,由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阿育王時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極盛時代。
征服羯陵伽的戰爭對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在他的第4號敕令中所說的,「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聲音」。阿育王所宣揚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以此實行精神統治。阿育王篤信佛教,大力宣揚佛法。據佛教文獻記載,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華氏城舉行第3次佛教結集。以後他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派出許多傳教使團,以廣布佛教。經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張,而且廣為傳播於國外,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4萬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諭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分布全國各地。這些銘文為研究當時印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