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十大開掛神片
《勇士 》,《英雄威爾》,《通緝令》,《無畏警官》,《保鏢》,《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終極武器 》《為愛叛逆3》等。
《勇士》,是Geeta Arts公司製作的劇情電影,於2009年7月份上映。講述了美麗絕倫的密特拉維達德維公主和第一勇士卡拉比哈伊拉瓦相愛了,公主卻已經有了婚約的故事。
劇情簡介
公元1609年尤德海格丹王國,美麗絕倫的密特拉維達德維公主和第一勇士卡拉比哈伊拉瓦相愛了,公主卻已經有了婚約:王國將軍拉那德威比拉。八大行星聚首,國之將滅,謝爾可汗在邊境虎視眈眈,即將入侵。
武藝比賽中,追到公主的絲綢披肩的人將得到王國,娶到公主,勇士用勇氣和智慧追回了公主的絲綢披肩,卻在國王的顧慮下失去和公主在一起的勇氣,失敗者拉納德維比拉被驅逐出境,卻向謝爾可汗出賣了整個王國。外出祈禱的公主和勇士躲過一劫,卻被敵兵圍在了懸崖上。
謝爾可汗不信卡拉比哈伊拉瓦能殺百人,派出魔鬼兵團一百人進攻,勇士為了保護公主,在身中兩箭的情況下連殺百人,最終贏得了可汗的敬意和友誼,可汗卻由於諾言無法相助。
勇士殺死了拉納德威比拉,卻未能阻止他瀕死投向公主的匕首。在公主臨終前的哀求下,勇士吐露了對公主的愛意,追隨掉下懸崖的公主而去,兩人最終無法牽手。
B. 印度火爆神片《RRR》被指太誇張,印度的動作片為什麼都那麼誇張
今天是6月2日,也是號稱投資7200萬美元的印度火爆神片《RRR》上映的日子,很多網友都在守候這個時候,但是當網友觀看這部神片的時候,卻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這部片子如此誇張如此雷人呢?而且這並不是個例而已,所有的印度神片幾乎都有誇張的元素在裡面,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印度是一個非常喜歡色彩的國家,不僅僅是他們的衣服講究非常多的色彩,就連食物,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調味料,當然,印度還有獨特的節日,在那個節日大家都會用各種各樣的顏料去塗到周圍的人的身上,來求得保護以及祝福。所以說這種獨特的文化習俗導致了他們的電影講究色彩性,講究畫面的誇張,動作的誇張,越誇張其實越符合他們的民族的喜好。其次,印度窮人是很多的,窮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生活乏味,更喜歡誇張的東西,而電影自然也是將印度人民當做第一觀眾,所以當地電影充滿了誇張元素。
不過大家看這部神片都是懷著娛樂的心思來看的,希望大家可以喜歡這部電影!
C. 《摔跤吧!爸爸》堪稱印度神片,但如此奇葩的中文名是最大敗筆
對於印度電影,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一說到印度電影,腦袋裡立刻會跳出 一群男女動不動就唱唱歌跳跳舞 畫面。高興時跳舞,悲傷時也跳舞,憤怒時還是跳舞,總是喜歡這樣鬧哄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印度電影的中文片名總是很奇葩
《三傻大鬧寶萊塢》以意味深長的自嘲及其映射的社會意義征服了一大票觀眾,也將一位印度男星推向了大眾視野—— 阿米爾·汗 。
今天西哥推薦的這部電影是阿米爾·汗的新片《Dangal》,中文片名居然被譯成了 《摔跤吧!爸爸》 。這樣一部有著優秀品質潛能的作品,卻配了這么個聽起來像兒童片似的譯名,這翻譯……
印度電影片名翻譯要麼不是奇葩痴迷綜合症,就是寶萊塢強迫綜合症。 印度版楊麗娟事件的《Fan》被翻譯成了《腦殘粉》,這是有多少人想看一個關於腦殘的故事啊?《P.K.》影迷們公認的譯名是《外星醉漢PK地球神》,結果被改成了《我的個神啊》,瞬間從一線城市降為城鄉結合部。《Bajrangi Bhaijaan》被譯為了《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如果「小蘿莉」是為了滿足宅男 無可救葯的蘿莉控 嗜好,這個「猴神」到底幾個意思?
還有 不管啥內容,只要是印度電影,就非要在譯名里加「寶萊塢」三個字。 比如《Devdas》硬是翻譯成了《寶萊塢生死戀》,最著名的還是阿米爾·汗的《ThreeIdiots》,它被譯作了《三傻大鬧寶萊塢》,神作《Endhiran》被譯成了《寶萊塢機器人之戀》,以上兩部片子好歹是寶萊塢出品可以理解,這部電影壓根就不是寶萊塢出品的, 沒有半毛錢關系 也可以這樣?
原本西哥對印度電影並不感興趣,印度電影的產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一年數千部的寶萊塢電影能被記住的也只是個零頭而已 。但你有沒有在電影院見過全體觀眾自發起立,向國歌致敬的。也不知道印度人怎麼突然這么愛國了?西哥還是決定去影院觀看這部豆瓣評分曾高達9.1的《摔跤吧!爸爸》
改名《摔跤吧!閨女》那才是是一部女權片
《摔跤吧!爸爸》以印度冠軍摔跤手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 的真實故事為藍本,講述他不顧世俗的阻力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既完成了自己的夢想,也讓兩位女兒成為了受人尊敬的獨立女性的故事。這部帶有印度喜劇色彩的勵志電影,憑借超高口碑已經成為 印度影史的票房冠軍 。
在印度這個女性地位低下的國度里,女人從事摔跤行業是一件非常 「出格」 的事情,於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權主義的標簽。片中確實有兩個姑娘在父親的指點下,成為了優秀的摔跤手,並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這些內容在整個故事中,處於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說是被弱化的。 影片的雖然講兩個姑娘有多勵志,但更多的是講姑娘他爹有多牛。
片中馬哈維亞早就灰心喪氣爆肥,准備這樣度過餘生的時候,直到女兒的打架意外的發現她們過人的摔跤天賦。於是就不顧妻子的阻礙,孩子的反抗,全村人的嘲笑,開始培養自己的女兒摔跤。我們從中看到的是 一個能夠突破傳統思維束縛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個為自己命運抗爭的女性。
直到有一天,鄰家女孩披著嫁衣卻鬱郁寡歡,流著淚對兩個女孩說: 「我希望有你們那樣的父親,至少他是愛你們的,他是負責的。他在為你們的人生努力,你們不用在14歲時就嫁給你們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 這番話,點醒了她們,從此刻起兩個小姑娘就開始主動認真訓練,這背後籠罩著的是男性巨大的光環。
兩個女兒並不是主動喜歡摔跤的,而是在父親的逼迫下,進行訓練,當然她們感悟父親的苦心後,從一種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親為自己安排的人生。最終促成了好的結果。但是假如最後這幾個孩子沒有成功呢?是不是所做的一切就沒有意義了呢?女權主義,關鍵是女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樣的人生。 說這是一部女權電影,不如更確切的形容這是一部女英雄的電影。
當然西哥也不喜歡影片中父親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的行為,就像現實里的我們總會遇到長輩的 「我都是為你好」 。其實影片這里可以修改一下最好,改成哈維亞希望通過兒子幫他實現這個夢想,拿到世界冠軍,讓印度的國歌奏響,可上天偏偏就賜給了他四個女兒,哈維亞心灰意冷、鬱郁寡歡。兩個女兒從小聽著父親的傳奇也漸漸長大,有一天看見鄰家女孩14歲時就嫁給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 兩女孩決定改變自己命運,為了不在14歲嫁人,為了不是男人選她們,而是她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男人,兩個女孩決定爭得金牌實現自身的價值,證明自己不比男孩差,開始要求父親訓練成為摔跤手。
這樣的故事開篇,更能實現引發男女平等的思索,這在男尊女卑的印度來說,不啻於一聲吶喊,影片的名字最好也改成 《摔跤吧!閨女》
《摔跤吧!爸爸》一部有點神奇的電影
這樣一部電影放在印度社會的大環境之中,很多人評價本片是女性發聲的電影,也正是因為印度的國情,本片才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在這樣一個堪稱 「狼爸」 的故事中,小女兒們從 不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沖突、從沖突再到和解 ,幾段的起起伏伏影響這劇情的走向,讓很多觀眾也被片中的父女之情所感動,尤其是最後的和解,兩人電話兩端幾乎沒有一句話,但情感就得到了充分的宣洩與表達。將一個女性獨立、成長的熱血故事,與父女兩代人的和解融合在一起, 不煽情、不販賣雞湯,卻依舊打動人心。
大部分的動作戲都在後半部分,就像體育直播一樣演了半天女子摔跤比賽實況,但看起來不覺得單調乏味,反而興趣叢生,讓你的 腎上腺素飆升 ,足以讓你忘了它是一部電影。從始至終你都會不由自主為這兩個女孩加油,因為西哥相信 大家都愛看女人打架,更何況是穿緊身衣的大美女貼身纏斗呢。
結局最後一場比賽的5分 絕殺 ,高潮前的最緊張的戲劇場面,估計誰都能猜得到,吉塔靠著父親教她的假動作,然後一個神走位,驚天的過肩摔,完成自後的絕殺。但沒有料到父親知道女兒獲勝的方式, 本以為會讓父親看到獲得5分的最後一幕,但是,當父親在儲物間聽見國歌響起時則更是感人,難怪印度影迷影院集體起立。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有點神奇的電影,一部電影把 女權、勵志、官僚、愛國、父女、成長 等主題一股腦無主次的放在一部電影里。以印度電影拖沓的毛病,本片並沒有拍成流水賬,不僅敘事不急不慢,而且還閑筆得當。
可以說《摔跤吧,爸爸》是印度一部意義重大的作品,它展現的是一個平凡人家拚命和命運做抗爭的故事,不管是不是女權主義, 劇里的父親確實給孩子打開了一個門縫,讓光透進來了, 而之後他能和孩子一起拼盡全力去追逐夢想、成功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不過,一直以來,引進中國的印度電影就陷入了這樣的魔咒: 叫好不叫座 。《摔跤吧,爸爸》固然 口碑爆表 ,但它依舊難逃魔咒, 三天累計票房8022萬 。五月上映除去硬剛的《銀河護衛隊2》,再加上五一檔的四部國產電影,及《速8》的餘威,《摔跤吧!爸爸》的票房空間太小了,估計也就是默默無聞悄悄的來,然後悄悄的走。
D. 大愛無疆,連阿米爾汗都力推的「印度神片」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於3月2號登陸中國院線,這部電影早在2015年的時候在印度上映了,票房位列印度電影票房史的前10位,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6分,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印度神片」。
在印度有三名演員在印度本土地位非常高,並且他們的姓名里都帶有汗字,因此稱他們為「三汗天王」。分別是沙魯克·汗,阿米爾·汗和薩爾曼·汗。阿米爾汗不必多說,近些年來憑借《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摔跤吧!爸爸》以及《神秘巨星》幾乎是國內觀眾最喜愛的外籍演員了,而沙魯克汗呢,他幾乎就是印度的標志,有「寶萊塢之王」的稱號,2005年2月,被《國家地理》雜志(亞洲版)評為封面人物。2010年,在洛杉磯、香港和紐約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中展出其蠟像。並被《時代》雜志評選出的「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的十三位,沙魯克汗在中國上映的電影也不算少,但是票房成績不顯眼,而且本身話題性也不足,所以在國內知名度不是特別高,本部片的主演是薩爾曼·汗,我們可以藉此片多多了解這名演員。
三汗天王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愛與信仰,也實實在在的對印度社會宗教、政治以及落後的種姓制度進行抨擊。
故事並不是特別復雜,可以說是「小清新」版的《這個殺手不太冷》。薩爾曼汗主演的猴神帕萬意外遇到跟家人走失並且還不會說話的小蘿莉,並通過重重險阻把小蘿莉送回家中讓她和家人團聚。
猴神是哈努曼神的忠實信徒,無論到哪始終都貫徹他的信仰理念,而小蘿莉沙希達是一名穆斯林女孩並且是巴基斯坦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遺留問題非常嚴重,最典型的就是印巴分治,從1947年開始,兩國的暴亂沖突不斷,由於宗教早已殖於兩國人民的心中,宗教之間的對立毫無疑問就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影片對於宗教的抨擊是非常多的。
沙希達作為一名穆斯林女孩,若是她不是披著穆斯林裝扮,所有人都是看不出來的,並且因為她的天真活潑的性格而被她所融化,當猴神發現她是穆斯林的時候,他心裡是非常矛盾的,因為宗教沖突的歷史淵源讓他覺得不能與穆斯林走得太近,當猴神花掉所有積蓄求助的人員竟然要把沙希達賣給妓院的時候,這時他在也不能忍了,把整個妓院弄個底朝天,現在他要親自將沙希達送回巴基斯坦。
將沙希達送回巴基斯坦的路途重重險阻,大使館不作為,進入到巴基斯塔境內的時候又被當成間諜,全國都在通緝猴神,所幸天助自助者,也許是猴神貫徹愛的信仰感動了身邊的人,邊境的軍官、好心的記者、清真寺的阿匍甚至是警局裡的警官不顧上級的壓力也毅然幫助猴神,在此過程猴神甚至穿上了穆斯林的罩袍,踏入清真寺,猴神也不再是固執甚至有點神經的教徒了,而是大愛無疆,從而獲得了升華。
記者將他的拯救過程拍下來,並且上傳到網上,當猴神來到兩國邊境的時候,兩國的人民都來幫助這名跨越兩國障礙,貫徹愛的猴神大叔。
如此感人又能引發深思的電影過了三年才進入到國內院線,可能有些觀眾已經在網上觀看過了,但我相信好看的電影不嫌看多一遍,更不會嫌這部電影上映的太遲。
E. 赤裸人性超惡十大印度犯罪神片!暴力刺激驚心動魄
印度寶萊塢是世界電影一大多產地,他們誕生過很多高智商犯罪懸疑題材力作,從劇情到表演、製作都讓你有一種驚險刺激之感,而且大尺度黑暗人性,都是看著非常過癮的爽片。下面就來推薦十大高智商犯罪題材的印度神片。
1.《刑法典第375條》
環環相扣的經典律政大片,過於聲張的「Me too」背後也另藏動機,強奸案的施害者與被害者都不幹凈,律師也在乎自己利益,揭露法院審判結果僅看輿論和證據。故事曲折燒腦,細節對法律和真相都有沉思,略帶黑暗色彩。
2.《誤殺瞞天記》
這部印度電影曾被內地翻拍為《誤殺》,並且大賣。原著中的父親更深謀遠慮且更具反偵察手段,還把死屍埋在了警局。故事結局雖然悲慘,但人性色彩濃厚,對當地警方高層用權力迫害當地人查案,對親情和法制思考很棒。
3.《未知死亡》
本片復仇片段大量借鑒了歐美經典片中的劇情與風格,男主角阿米爾·汗強壯的肌肉及前後兩個成功的造型反差,童話式的浪漫愛情故事,復仇時的快感,以及獨具異域風情的歌舞,符合現代審美觀影響處理都HOLD住眼球。
4.《土匪女王》
本片深入觸及了印度的種性制度、虐待婦女等症狀。不僅表現了女主角富蘭作為土匪女王傳奇的一生,而且描寫了一個受種性制度支配的無情殘忍的性別歧視 社會 。富蘭不甘壓迫、敢於鋌而走險以暴力反抗暴力,讓人震撼。
5.《白虎》
該片對印度種姓制度進行了直接的控訴,其中底層僕人向主人反撲的情節,也可以令觀眾想起《寄生蟲》。對於謀財害命的主角發跡經過的刻畫也略嫌簡單,但對於貧富卻有不少精闢的金句,讓人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負面影響。
6.《無所不能》
除了復仇的類型片元素,依舊保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現實批判力度,展示了弱勢群體遭遇的不公。一個盲人如「復仇」成為影片最大的看點,具有先天缺陷的盲人行動不便,脫身難度更大、懸念更多,整個過程給觀眾極大的觀影愉悅。
7.《罪惡》
本片根據2008年印度著名的「諾伊頓兇殺案」這一真實案件改編。在懸疑推理、破獲案件的過程中,也在冷靜客觀地揭露印度司法界的無能、草率、黑暗與荒唐!本片既有推理的嚴謹,也有細膩的驚悚,非常精彩。
8.《一個母親的復仇》
該片高度還原印度 社會 現狀,在家庭矛盾與 社會 沖突的雙向沖擊下,母女關系的典型矛盾寫實且扎心。影片層層遞進,母女關系伴隨復仇節奏升溫,幾度戳中觀眾淚點,同時折射印度女性生存現狀。
9.《帕雷克沙》
印度教育題材佳作,拉車父親含辛茹苦賺錢,冒雨求校長讓兒子進貴族學校,然後付不起學費就偷竊被抓……學霸警官幫孩子補習功課那段很良善用心,後面高層介入,審批是否讓孩子參加考試都能猜到,但還是很激勵人心的佳作,敘事流暢性與技巧性絕佳,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代價太大!
10.《丑惡》
這部電影外表是犯罪懸疑片,一個小女孩被綁架,其實綁架案的真相並不是重點,而是憑借綁架案去立體地展現印度 社會 的陰暗面,權力腐敗和兒童買賣。總體來說瑕不掩瑜,這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沒有血腥鏡頭和大製作場面,卻讓人打從內心的厭惡。
F. 有哪些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印度神片
《我的個神啊》哈哈,這個電影絕對是個逗死人不償命的電影了,最初是因為好奇印度神片,但是看過之後真的是有寫感觸的,大聲笑過之後還能引發深思。
G. 你如何評價那些印度神片
我看過的印度神片里,那些人都很厲害,可以一隻手騎大象,可以在空中自由的飛翔,甚至可以隨隨便便用拳頭打猛虎,我感覺這些是因為文化的需要,在那些國度,人們更希望看到這些厲害的人存在,能夠鼓舞士氣。
H. 都說印度電影自古出神片,那麼有哪些神片值得一看呢
就我個人而言,取其最經典的是《三傻大鬧好萊塢》《我的個神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部電影應該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是導演自身祈願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之間能和平共處美好願望。它要說是一部電影,還不如說是一部童話。
小蘿莉是巴基斯坦人,大叔是印度人,大叔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冒著被槍斃的危險也要把這個女孩送回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系,復雜程度不下於解玲瓏結。
我看完之後,會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情感有的時候不是一條國界,一個冷漠的命令可以阻擋的。
I. 《摔跤吧爸爸》火了,還有哪些出乎意料好看的印度神片
強烈推薦《未知死亡》。豆瓣評分8.0。
阿米爾汗的神作,但我認為演員不是最重要的,這部電影的劇情與後期剪輯實在值得學習。
劇情方面:我看到了敢於面對自己國家落後的地方的勇氣。從「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對印度城市裡的貧民窟的直接刻劃,到「三傻」里對印度現行教育制度的抨擊,再到「Ghajini」里對普通人嫌貧愛富、勢利眼,孟買落後的各個方面的大膽面對,這一切都讓中國電影只能羨慕。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國產電影近年來大多數是垃圾成堆。這里要強調的是,不是中國的導演沒有才華、沒有想法,而是他們不是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這些大家也都懂的,只是大家都在默默忍受。
剛開始看這部影片我就覺得它是嚴重抄襲《記憶碎片》,男人復仇之路幾乎照抄。但片中愛情的溫馨浪漫、劇情的錯綜復雜、歌舞的賞心悅目、動作的緊張刺激讓我一口氣將這3個小時的影片輕松完整的看完,我覺得片子拍的很不錯。雖然動作元素有些遜色,不過好在本片也沒有把重點放在動作上,而主要是突出角色的灰姑娘與王子(可能這個比喻不太恰當)的浪漫愛情故事。故事的愛情是悲劇,卻能觸及每個人心裡對浪漫愛情嚮往的脆弱部分,足以打動每一個從內心裡相信愛情渴慕愛情的人,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成功。加上印度一貫的歌舞也別有一番滋味,與印度電影中一貫愛用純正印度風格的音樂和舞蹈有所差異的是,這部電影的歌舞戲的更多的是充滿現代音樂MV的色彩,甚至可以說,只要隨便把其中任何一段歌舞戲的畫面剪切下來,都稱得上是一場聲色味俱佳的音樂MV。
故事誰都會講,但關鍵在於怎麼講,影片的剪輯很流暢,並且在不結合擾亂觀眾視線的前提下用懸疑、推理的方式打亂內容上的時間關系,吸引觀眾注意力,代入感很強,節奏、手法堪稱一流。
J. 印度神片《起跑線》,為了讓孩子上名校,父母傾盡所有!
第一時間跑去影院看種草已久的《起跑線》,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擇校問題簡直和國內如出一轍。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父母來說簡直再熟悉不過,而電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帶給我內心深深的觸動。
整部劇用喜劇的手法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父母擇校的故事,他們拼盡全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他們不想讓孩子跟他們上一樣的學校,他們希望通過選擇名校,讓孩子能上升到上層社會!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起跑線》英文電影海報寫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會不遺餘力,傾其所有讓他們的孩子進入正確學校的人。
國內的現狀也是一樣,父母殫精竭慮都是為了一件事——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於是從選擇幼兒園開始,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擇校戰爭持續打響,真的是孩子的比賽,父母的賽場。
「讀不了好的小學,就考不進好的初中,讀不了好的初中,怎麼去重點高中?重點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還用愁嗎?」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中文電影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擇校的困局,影片最終落腳在到底是要「起跑線」,還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線」。
電影的最後,父親拉吉的一段演講非常煽情:「你們想盡辦法讓他們進入這所學校,不是你們幫他們,而是他們幫你們。這個時代人們只重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雖然有人詬病說太過雞湯,強行煽淚,但我依然覺得精彩無比。
我們常說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像力、創造力、閱讀力、社會適應力、情商、逆商、財商等等。但我們卻不能忘記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記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裡,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3、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能贏得人生嗎?
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對大學教授父母,兒子4歲半上小學,19歲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兒子卻終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麼事都不想干,終日悶悶不樂。父母現在整天發愁怎樣才能讓孩子振作並快樂起來。
他們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卻沒有贏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頭學習,而今學位拿到了,父母給的任務完成了,人生卻再也沒有了方向和動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樂趣。
當然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所有的神童長大都會出現問題,孩子的成長之路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沒有那麼多的必然。
但我卻想藉此告訴父母,每個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
盧梭說:「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生活。 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用自己的節奏生長,積累實力,蓄勢待發,方能贏得人生的長跑。
4、起跑線折射出我們到底愛的是什麼?
《起跑線》帶給父母很多啟迪,更給予一場心靈的洗禮。 我們到底愛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是望子成龍的虛榮心。
回憶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時候,媽媽想提前把我的戶口轉入舅舅家,這樣就可以就近上學,直接升入重點初中。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特別不開心,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去那個學校。
媽媽說,那個學校教學質量好,校風好,你以後上重點高中的機會多啊!這樣你就有機會上重點大學,畢業有個好工作。
可我卻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不想入校後被人指指點點,說我是走後門來的。於是最終我不讓媽媽轉戶口,毅然決然地去了家門口的普通初中。
學校里同學們會嘲笑老師,上課不守紀律,下課拉幫結派,打架斗毆……但在這里,我卻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應該做什麼,因為我心裡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點高中。
對於重點高中的無限嚮往激發了我學習的鬥志,於是我成了這個初中里為數不多的佼佼者,老師對我青睞有加,常給開小灶,最終我參加重點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那所重點高中。
現在想來,父母給我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尊重我的選擇,但我回想起來不由得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我的內心是否能強大到允許他去一個如此校風的學校,我可能會無比擔心他學會抽煙喝酒打架。
而父母對我的無比信任讓我順利地在那所學校成長,我沒有沾染任何不良習氣,遇到任何的事情,他們都會告訴我,有他們在,一切都不怕。現在想想,好感恩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們學習,把這份信任給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那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呢?在我看來,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明年果果也會面臨擇校,到底是在家門口上一個普通的公立小學,還是買學區房進入一所重點小學,亦或者耗費巨資選擇一所國際學校。
當選擇擺在我面前的時候,幾年前的我也會無比焦慮,我生怕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導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時候我無限地放大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
在幾年的自我成長之後,我現在全然放下了,或許我會選擇公立小學,讓果果去參加國內的高考,或許我們不會選擇學區房,而會順其自然。
因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這個三角當中, 我不能改變社會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圍之內選擇合適的學校教育,我會盡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來之路該怎麼走就交給他自己。
作為母親,我會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他。至於階層,其實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因為我並不認為這是阻礙人發展的障礙,正如影片中的孩子們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堅信: 我們的命運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為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奮戰的創業者,我無力去改變社會的大環境,但我可以藉由書籍,把人生智慧傳遞給父母。
我相信,無論我們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為人父母一生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