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玄奘西行時的唐朝皇帝是
唐朝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玄奘西行是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八月唐玄奘離開長安(自長安出發),公元六三一年 玄奘終於到達 摩揭陀國那爛陀寺。
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譯家。俗名陳褘。貞觀元年,自長安出發去天竺游學,前後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間,在當時的佛教中心的那爛陀寺向戒賢學習,成為了著名的佛學家,以其在佛學的學識上受人欽佩。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長安。貞觀二十年,玄奘將自己的游歷所見所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是研究7世紀中亞和南亞各國,特別是研究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玄奘共翻譯佛經75部、1335卷,並受命醬《老子》翻譯成梵文,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發現唐朝許多佛經的釋義有許多,並且不同的釋義所表達的意思相差極大,這一點對於佛教思想的弘揚是十分不利的。醉心於佛學知識的玄奘不願看到將來佛學的沒落,所以就下定決心要西去學習佛經的准確含義,並且希望通過自己的翻譯能夠得到更多的漢文佛經。正是在這樣的決心下,才會孤身一人出發,經歷十九年的時間去西行取經。
而玄奘的確做到了這一點。西行回國之後,帶回了許多印度的佛教典籍,其中包括526策、657部佛經,這對佛教研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外游歷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所翻譯的佛經比從前人們半知不解的翻譯更為准確和淺顯易懂。在玄奘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發展越來越興盛。
② 玄奘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的額。玄奘(602~664),名陳煒,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有多重貢獻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學了傳入中國的各家經論,但也看到其間所隱含的相異之處,特別是在同一個瑜伽行派的體系裡,在中國佛教中又形成攝論學派和地論學派的重大差別,而在地論學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諸宗,立宗的趨勢是側重一點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決這些分歧,他選擇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統一國內諸家異說的經典。玄奘帶回並譯出大量經典。組織法相唯識理論,而有法相宗的創立。玄奘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9),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譯,世稱「新譯」。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和弟子窺基等人創立唯識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等譯成梵文傳入印度,另譯有《大般若經》。著有《會宗論》、《破惡見論》,和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的長達12卷的游記《大唐西域記》。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小說《西遊記》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圓寂於長安玉華寺,葬於白鹿原。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餘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曲文泰的禮遇,並結為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③ 求印度歷史發展順序 例如中國的夏商周秦漢。。。。。這樣的順序
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因新國王旃陀羅崛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農民家族中,故稱這個王朝為孔雀王朝,又稱孔雀帝國(公元前324—187年),
笈多帝國(梵語為gupta)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 其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前期為公元320~534年 ;後期為公元535~730年。
德里蘇丹國 (Delhi Sultanates1206~1526),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紀突厥-阿富汗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國家的統稱,以其建都德里得名。1526年,德里蘇丹國被莫卧兒王朝取代
莫卧兒王朝(1526~1857)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莫卧兒帝國。
④ 唐玄奘是哪個朝代的
唐玄奘是唐朝的僧人。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⑤ 唐玄奘是那個朝代的
唐朝啊 玄奘(602~664),名陳禕,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 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辯經勝利後,更名為: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種形態,經藏是佛說的佛經,律藏是戒律,論藏是後來的弟子們來著書立說,解釋佛經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的人就可以被稱之為三藏法師,除玄奘大師外中國的三藏法師有很多,例如比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是對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稱,而當今佛教界為了尊重古德先賢,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師通達三藏也不用這個名號,21世紀的現在沒有三藏法師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師之實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雲集在台灣,及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雁塔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親自督造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 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有多重貢獻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學了傳入中國的各家經論,但也看到其間所隱含的相異之處,特別是在同一個瑜伽行派的體系裡,在中國佛教中又形成攝論學派和地論學派的重大差別,而在地論學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諸宗,立宗的趨勢是側重一點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決這些分歧,他選擇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統一國內諸家異說的經典。玄奘帶回並譯出大量經典。組織法相唯識理論,而有法相宗的創立。 玄奘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7),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譯,世稱「新譯」。 與鳩摩羅什( 344 ~ 413 )、真諦(499—569)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700—711)(又說為不空(743—774))並稱為四大譯師。 和弟子窺基等人創立唯識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入印度,另譯有《大般若經》。著有《會宗論》、《破惡見論》,和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的長達12卷的游記《大唐西域記》。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小說《西遊記》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圓寂於長安大雁塔,葬於白鹿原。
⑥ 唐僧是那個朝代的
唐僧是唐代著名高僧,指玄奘,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⑦ 歷盡艱辛,才最終到達今天的印度那爛陀求取真經的唐僧,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僧是唐朝人,歷史上確有其人。
玄奘(602年~664年)在世 皇帝是 唐太宗 (李世民)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⑧ 這次聖僧唐三藏是哪個朝代的,是否真是存在
唐僧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陽);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博覽經書,為時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託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贊他的志節。
(8)玄奘西行印度是什麼王朝擴展閱讀
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勢嚴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圓寂,朝野達百萬餘人送葬者將其靈骨歸葬白鹿原。唐總章二年(669年),朝廷為之改葬「大唐護國興教寺」。唐肅宗還為舍利塔親題寫塔額「興教」二字。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唐政府鑒於寺塔損毀嚴重,曾重修塔身。至於玄奘靈骨,一般認為唐末,天下大亂,為求保全,寺僧遂護攜靈骨至終南山紫閣寺安葬。至趙宋端拱元年(988年),金陵天禧寺住持可政朝山來此,在廢寺危塔中發現法師頂骨,遂親自千里背負,迎歸金陵天禧寺供奉。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黃福燈等將法師頂骨由長干寺(即天禧寺,後更名為大報恩寺)東崗遷至南崗,建三藏塔安奉。清咸豐六年(1856年),該寺毀於戰火。清末此地建江南金陵機器製造局,民國改為金陵兵工廠。
⑨ 印度歷史。
「印度」一名來自印度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印度河,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燦爛輝煌的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但在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的雙重打擊下,哈拉帕文明逐步消亡。約公元前14世紀,來自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征服了當地土著,於公元前一千紀初期在印度逐步建立奴隸制國家,從而形成高度發達的文明。婆羅門教形成於這一時期,以神的名義制定的種姓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
公元前6世紀之後,印度內戰頻繁,並出現了反對婆羅門教統治地位的沙門思潮,佛教、耆那教隨之興起。內部的紛爭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希臘人相繼攻入印度。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統一了北印度,偉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並大力推廣佛教。孔雀王朝於公元前185年滅亡,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直到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興起,帶來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在笈多時期,從古老的婆羅門教演化出來的印度教興起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代印度文化達到了顛峰。
從公元8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不斷侵入南亞次大陸,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傳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成為古代印度的兩大宗教,佛教與耆那教日漸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貴族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這里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19世紀末期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為民族主義事業贏得群眾支持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印度終於獨立。之後經過兩次印-巴戰爭,南亞次大陸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⑩ 玄奘所去的天竺國,現在是什麼國家
玄奘所去的天竺國是現在的印度。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布印度。
玄奘俗稱唐僧,洛州(今河南偃師)人。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輩都做過官,父親陳惠一度也做過官,後來辭職搞起儒學研究來。
他因為小小年紀就對佛學有了研究,後來雲游各地,精通各家學說,被譽為佛門千里馬。但他深深感到佛學的各家學說差別太大,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求法,搞清到底什麼是佛法的真諦。
唐貞觀三年(629年),二十七歲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經的征途。從此五年間,玄奘全面理解了佛教之淵源。
在此期間,他懷念自己的祖國,於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帶著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啟程,於貞觀十九年返回故土。
(10)玄奘西行印度是什麼王朝擴展閱讀:
當時印度在地理上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史稱「五天竺」。玄奘游歷的順序是北、中、東、南、西,最後回到中天竺。
他一面朝拜聖跡,一面訪師參學。在庄嚴輝煌的那爛陀寺,他拜當時印度有名的高僧戒賢為師,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攻讀佛經以及許多古印度的重要典籍,佛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台階。
他還在那爛陀寺開講佛經,撰寫了《會宗論》三千頌,溝通了佛教瑜伽、中觀兩大學派的隔閡,獲得了戒賢等佛學大師的贊許。
印度有個摩揭陀國,國王戒日王虔誠地信仰佛教。他聽說了玄奘的事跡後,請了印度十八個國家的國王和三千多名高僧、學者到會,推選玄奘作為大會的論主,請與會者參加辯論。
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彩演講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的。玄奘從此名震全印度,成為最有影響的佛學大師,聲望和學問都超過了他的老師戒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