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佛教靠什麼生存

印度的佛教靠什麼生存

發布時間:2022-09-13 03:37:25

『壹』 和尚在寺廟里靠什麼生存

不同時期和尚的經濟來源不同:

1、在早期的佛教僧團,僧人們以乞食為傳統,物質生活非常簡朴。

2、而中國傳統的寺院,經濟來源主要靠信徒的布施。同時,寺院早晚普佛,為信徒消災或超度,也能獲得一些供養。除此而外,部分寺院還擁有作為寺產的土地,尤其是禪宗寺院,地處山林,僧人通過農業生產自給自足,農禪並重。

3、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地處名山大川的寺院都成了游覽景點,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寺院的經濟收入。除經懺佛事和信徒供養比以往更豐厚之外,又增添了門票和服務行業的收入。寺院收入因此有了一定的穩定性,並獲得了經濟自主權。即使沒有信徒的供養,也能維持寺院的基本開支。

(1)印度的佛教靠什麼生存擴展閱讀

當和尚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4、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5、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6、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貳』 請教,印度佛教現況如何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

現在印度的佛教徒大概二百萬左右,比起印度的總人口少之又少;印度的國教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前身就是婆羅門教,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宗教,印度人多數是印度教徒;雖然佛教起源於尼泊爾,發展繁盛於印度,但是伊斯蘭教徒的入侵與戰火徹底毀了印度的佛教基礎,以至於印度的佛教還不如中國與東南亞昌盛。

『叄』 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肆』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起源卻在中國發展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在中國決定性的發展階段--禪宗階段是佛教的最高階段,標志著佛教的成熟 實際上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前,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 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斗里,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以上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因.

『伍』 為什麼在佛教的故鄉印度,信佛教的人,極少極少

中國人有個普遍的錯覺,印度人都信佛教。事實是,印度人相信的是印度教。佛教在印度從來沒有成為過主流。甚至連第二大教都算不上。根據199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 斯. 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佛教的信徒人數還遠遠落後於基督教,更談不上和主流的印度教比。在印度歷史上,佛教甚至絕跡。印度教連續出現鳩摩利羅和商羯羅兩位大思想家,論戰中擊敗佛教。導致佛教大量寺院和信徒改宗。時間就在玄奘大師在納蘭陀寺留學歸國後50年內。鳩摩利羅登門挑戰,讓佛教最高學府納蘭陀寺從公開講學變為閉門授課。顯宗成為密宗。從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的辯論經歷來看,就能明白佛教經常遭遇外道學者的強有力挑戰度日艱難苦苦支撐中。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商羯羅時代佛教更加不堪一擊,終於全滅。淪為靠咒語趕鬼的土著信仰。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千載主要原因就是不敵印度教。就算沒有伊. 斯. 蘭教的入侵,照樣佛教也奄奄一息。在比較寬容的印度教信奉者統治下,也就是行屍走肉的狀態。根本來說,佛教存在一直需要依靠城市。生存在最富庶的地區。原因很簡單,和尚自己不勞作沒有經濟來源。生存方式註定是寄生。主體一旦發生變動,佛教會受到劇烈影響。而婆羅門教提倡四種姓各守其職,重生活類似儒家。故此深入到農村。基礎極為扎實不可動搖。就算經歷戰亂也能倖存下來。在中國情況也類似,佛學最發達的唐朝,一經歷皇帝滅法,短短幾年時間讓官方扶植了上百年的經論大宗派全部衰落。再也沒恢復過來。反而是簡單的沒經典的禪宗甚至簡單到迷信的凈土宗越來越流行。

『陸』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

佛教在印度沒落,大體上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會負擔.那麼,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對<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自己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鬥力,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沒落的主要原因.

『柒』 佛教在印度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為喬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時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的殘余;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多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紀~前4或前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紀~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 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 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原始佛教 即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所傳播的教說。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無常說和無我說。
從公元前 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部派系的紛爭和僧伽的腐敗,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戳,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至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捌』 佛教在印度為什麼沒落

佛教在印度的確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後滅亡的,所以,稱密教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說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傳,雖有興衰,也延續了下來。

密咒本來是婆羅門教四種吠陀之一的乾達婆吠陀的主要內容,後來與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結合,成為印度教的主要實踐方法。並以《奧義書》的哲學理論為上層的建構,最後吸收佛教的中觀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發揮、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論基礎。也可以說,他們集婆羅門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統一的印度宗教哲學型範;理論采婆羅門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則,實踐採用咒術、禪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觀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觀派出現時已經發展到飽和點;實踐方面,到瑜伽唯識學出現時,也發展到飽和點,漸漸又偏重於理論,而偏輕於實際修法層次的指導,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團的沒落,已經無法與印度教的勢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眾紛紛偏向於印度教而脫離佛教,特別經過幾次佛教與印度教的大辯論以後,佛教僧侶更是幾百幾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為了尋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長,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觀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無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採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觀點加以說明和疏導,有其實際的效果和長處,是為印度傳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於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類似,便註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無的命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還說: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於印度教內,釋迦世尊是他們梵天的第七個化身。佛教的名目,雖在印度滅亡,佛教的部分內容仍活生生地存於印度教之內,有沒有佛教的名目,實無兩樣。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論的,佛教是無神論的,雖然彼此混淆,根本教義,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實已經滅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並不完全是由於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紀後半期開始,回教徒從印度的西北攻進印度,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所有的佛教徒趕盡殺絕,僧侶倖存者則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和十九世紀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進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徹底滅亡的命運。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於密教盛行時代滅亡的,但是信奉密教並不一定就會使佛教滅亡。所以,傳入西藏以後的大乘密教,從西元第八世紀直到現在,還是屹立不動。

不過在中國由於已有儒道兩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風俗有異於西藏,所以,密教雖早在西元第八世紀的唐玄宗時代,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位大翻譯師,譯出了大量的密教經典,可是密教並未在中國持續地受到歡迎,反而傳到日本成為一宗,並傳承至今。

後來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帶入漢地,那也只是流行於蒙古民族及與蒙古人相關的少數人士之間,並沒有受到漢民族的普遍信奉。至於民初以來,密教也曾一度抬頭;但由於傳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龍蛇混雜,而且動不動就以神鬼技倆自稱為上師的人蟻行蜂起,所以,還是沒有深入中國文化的基層。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傳,在華人社會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我們宜正視其所長,勿學其所短。

如果,以正統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侶教育,經過長時間的薰陶、訓練而成的人才來傳播,一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以及《現觀庄嚴論金疏》等做為依據而弘揚密法,應該和顯教無異,不會有什麼遭致滅亡後果的原因。如果僅僅以搖鈴、揮杵、吹號、擊鼓、咒術、加持等來求財、趕鬼、長生、消災、免難,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雙身雙修等的謬論及符咒術數等的行法,做為推廣密教的號召,並且僅止於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這樣的密教興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玖』 印度佛教源流:佛教為什麼產生

由沙門學派傳承而來的佛教
如果我們認為恆河流域的土著林居文明是《奧義書》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那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沒過多久,就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印度發生了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住在恆河流域的這些森林居民當中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一個思想流派--沙門學派(Sramana )。

如果說《奧義書》還是披著雅利安統治者意識形態外衣、在羞羞答答地傳承非雅利安的文化,那麼沙門學派的出現是雅利安人統治印度之後的第一次公開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想運動,第一次公開傳播一種與雅利安文化相違背的學說。屬於沙門學派而流傳至今的有兩派:一是佛教;一是耆那教(Jain)。據佛教文獻記載,沙門學派有近百種派別,其中最重要的有六派,被稱為六師。佛教成為了世界性宗教;耆那教沒有走出印度的國門,現在還在印度存在著。
這些沙門教派之間有不同的觀點,所以佛說他們是九十六種外道。但是大家要注意,就印度早期宗教的源流而言,我們要區分好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這近百個沙門派別之間相互有矛盾,但這些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整個沙門學派與婆羅門《吠陀》之間的矛盾是"敵我矛盾"。

釋迦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前,曾跟隨兩位老師學習,他們都是當時著名的沙門。沙門各教派是有共同點的,第一,都反對婆羅門教,即反對吠陀天啟,反對祭祀萬能,反對婆羅門至上,倡導眾生平等。佛陀收弟子,再卑賤的百姓他也收,佛陀高舉眾生平等的旗幟,就是針對於當時印度婆羅門主流文化把社會劃分為不同的種姓,高種姓壓迫、歧視低種姓這樣一個社會現實。當年佛陀不贊成用吠陀語傳播佛教,所以我們才有現在的南傳巴利聖典;佛陀要求比丘用俗語,用各自的地方語言,而不是官方婆羅門的吠陀語傳頌佛法,從此可以看到這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之間的沖突。第二,沙門都承認輪回,也都是以尋求解脫為根本目標,在這一點上所有沙門教派都是一致的(把順世論-Lokayata 除外,順世論也許與後面要講到的印度河Tantra文明更有密切的關系),他們的分歧只是在解脫的方法上。雖然他們在如何修行解脫上有矛盾,但在某些方面他們還是統一的、相通的,第一條就是嚴格禁慾,他們認為世間一切的痛苦和輪回的根源都來自於我們的慾望,所以禁慾主義是沙門教派的重要標志。第二條就是修習禪定,他們認為修習禪定是擺脫痛苦和超越輪回的最重要的手段。《奧義書》里的禪定方法不是雅利安的,它是恆河流域的森林居民的,這也是蘊育了偉大佛陀的文化背景。

四念住與禪定,是沙門思想反映在佛教里最重要的兩個支點。

四念住第一條就是觀身不凈;還有一條是觀受是苦,一切的感受都是苦,目的就是要斷欲、要厭世,生起出離心,一個佛教徒如果生不起出離心,那他的一切的修行都是空中樓閣。當然,四念住在後期的大乘佛教中被做了一些積極的理解,做了一些調和,但從原本的沙門思想來講,就是厭世的。在所禁的諸多慾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欲,就是對異性的貪愛之欲,所以沙門教派才倡導出家,成為比丘(Bhiksu)。出家人要修習不凈觀以斷性慾,這也是修習禪定的基礎,如果沒有嚴格的禁慾作前提,禪定的修習就沒有了根基,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

沙門教派的第二個支柱是修習禪定,就是如何心住一處、靜坐冥想、直觀真諦。耆那教比佛陀的教法在禁慾方面走得要極端得多,佛陀講中道,避免苦行,佛教比丘是剃頭,而耆那教的出家人是把頭發一根根地連根拔掉。耆那教有兩派,其中一派叫"天衣派",就是"以天為衣",真的就是裸體,他們認為身上哪怕有一點點東西,都是對貪心的助長。印度這個國家非常的熱,全裸還是可以生存的,如果到了中國的北方,冬天來了,恐怕"天衣派"是要被凍壞的,耆那教走不出國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佛教在印度斷了,而耆那教到今天還在印度延續著,也許正是耆那教徒這種極端的苦行,使得印度民眾始終都能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敬仰之心。當然,沙門思想各教派之間雖有共通之處,不同點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說,佛陀所倡導的諸行無常、諸法緣生無我等,都是佛法與外道不共之法,這是絕對不能抹殺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佛教靠什麼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產的護肝片怎麼樣 瀏覽:729
印尼什麼時間去最好 瀏覽:626
為什麼伊朗國家隊比聯賽 瀏覽:778
伊朗和伊拉克各有多少人口 瀏覽:496
印度高原冬天怎麼過冬 瀏覽:142
美國為什麼對伊朗的油價不漲 瀏覽:273
伊朗藏紅花一天最多用多少 瀏覽:595
中國李寧限量版鞋子有哪些 瀏覽:34
教父在義大利是什麼地位 瀏覽:515
三營長的義大利炮是什麼意思 瀏覽:307
印尼大鵝是什麼品牌 瀏覽:152
印尼青山鋼廠怎麼一直招人 瀏覽:961
清朝統治中國多久呢 瀏覽:650
伊朗人為什麼不喜歡舉大拇指 瀏覽:23
如何描述2021年的中國 瀏覽:382
中國建造一座堡壘要多久 瀏覽:140
英國5g建設投資多少 瀏覽:581
為什麼去印尼打工不會英語 瀏覽:546
為什麼中國好歌曲只有三季華人 瀏覽:571
伊朗國家的有什麼車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