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是紅土地多還是黃土地多
在中國,黑土地分布在東北平原,紅土地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而黃土地最經典的位於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 1、黑土地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全世界僅有四大塊黑土區,分別是烏克蘭的烏克蘭平原、美國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國的東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連至烏拉圭的潘帕(Pampa)大草原。 2、紅土地是指紅色土壤的土地,紅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
『貳』 印度的地形主要是什麼
印度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
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2)印度切割土塊是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
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
『叄』 新聞說的印度有個人能吃磚頭泥土真不可思意,是真的嗎他的腸胃有和不同嗎社會
知道日報>鐵齒銅牙?吃磚頭的印度人!
知道日報
2014.05.20
264
鐵齒銅牙?吃磚頭的印度人!
煎蛋 luga (via dailymail) 答:
這個來自印度的村民超愛吃磚頭、碎石,泥漿這類東西。據悉他每天至少要吃下3公斤這類東西。
該男子名叫Pakkirappa Hunagundi,今年30歲,他在10歲的時候嘗試吃了一口磚頭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從此之後,他每天在印度卡納塔克邦的街頭啃各種牆壁,他還表示自己的癖好對健康毫無影響。
Pakkirappa Hunagundi的怪癖被認為是異食癖——一種使患者對一些怪異的食物情有獨鍾的疾病。
通過啃食磚頭養成一口好牙的Pakkirappa Hunagundi對任何要求他改掉怪癖的建議嗤之以鼻。
他說:「我已經吃石頭或磚頭20多年了,我對它們是真愛,它們已經是我生活中不得替代的一部分。」他補充道,「我從10歲第一次吃到磚頭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它的口感。現在的我可以不吃正餐,但要我不吃磚頭?想都別想。」
Pakkirappa Hunagundi還坦言吃磚頭並沒有什麼副作用,他的牙齒也非常健康,自己甚至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咬碎石頭這類堅硬的物體。
Hunagundi的媽媽已經花費了20年的時間勸兒子不要再吃自己家或村子裡其他小夥伴的房子了。但他卻堅持認為建築材料吃起來的口感是A1(印度人用來表示最棒的詞語),簡直就是最棒的蜂蜜,當然能配上一杯水一起食用就再好不過了。
他說:「除了磚頭,泥土和石頭外,我什麼都不愛。就算你給我蜂蜜吃我都不要。我媽一直勸我不要吃這些東西,不過就算她給我炸雞,我也絲毫不會動心的。我真的喜歡吃泥土和磚頭。」
吃磚頭的印度人
一個村民表示:「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他了,他那時候就開始喜歡吃各種泥土和石頭。先不提口感,單單啃一塊時候也夠痛的吧,但他卻很輕松地嚼得起勁,真神奇。」
Hunagundi愛吃磚頭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吸引了很多人專程前來圍觀他表演」空嘴碎大石「。
他的一個朋友說:」他現在可紅了,但他依舊很窮,我們希望人們可以向他施與援手。我們看到他的時候經常覺得很難過,因為已經勸他戒掉這個癖好很多次了,可是他就是不聽,他現在還會吃熱木炭。「
Hunagundi是一個工資微薄的工人,常常為了生計煩惱。所以現在他周遊印度表演絕活來賺點家用。他說:」我父親4年前去世了,所以我必須照顧好我的母親,但我們沒有收入,所以我打算用自己的特長來填補家用。「
『肆』 印度盛產什麼農作物
印度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等。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伍』 為什麼印度巨石能自動升空
在印度西部的希沃布里村,有一對能隨人們的喊叫聲而自動離地騰空的巨石。這種現象似手錶明重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為改變。
希沃布里村距孟買城大約185公里。在這小村裡有座安葬800年前逝世的伊斯蘭教徒庫馬爾·阿利·達爾維奇的聖祠。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前往爭睹的聖石,就並排放在聖祠前的陳舊台階上。
這兩塊聖石只允許男人上前接近,小的一塊重約90公斤,大的一塊重約190公斤。只要人們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巨石下,同時異口同聲且不停頓地喊著「庫馬爾·阿利·達爾維——奇——奇」,發「奇」字的聲音盡可能地拖得長一些,這樣,沉重的聖石就會像活人般從地上彈跳起來,懸升到約2米的高度,直到人們把達爾維奇的名字喊得上氣不接下氣時,它才會落回到台階上。聖石升高的這個過程,可以反復數次。
據記載,這巨石的升空方法是達爾維奇生前透露給人們的。幾百年前,聖石所在地原是一座健身房,那兩塊巨石是供摔跤手練習使用的。兒時的達爾維奇經常光顧這里,他常常顯示出自己過人的生命機能和超人的力氣。過了許多年,在健身房拆除後,達爾維奇對周圍的人說出了這個秘密:那兩塊巨石任你們使出全身力氣也未必可以舉起,除非你們重復叫我的名字。
他還告訴人們,用一根右手指就可使那塊大的巨石升空,而那塊較小的岩石卻需用9根手指才能使它升起。至於更多的秘密;達爾維奇隻字未提。從那時起,人們就一直沿用達爾維奇教的方法使岩石騰飛。
沉重的岩石飄然離地的秘密何在?科學家們雖然幾經考察,仍然找不到答案。無獨有偶,1984年冬天,美國華盛頓州中北部也出現了一件類似的怪事:一塊長3米、寬2米,重1.5噸的鑰匙孔狀泥土塊莫名其妙地被移到了22米遠處,在原來的地方留下了一個形狀同它一模一樣的洞穴。
厄特貝克是來到現場的第一位地質學家。根據他的考察,泥土肯定來自洞里;而這個洞在一個月前根本不存在。他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洞口到土塊之間有彎彎曲曲的碎土痕跡,同洞比較,土塊被順時針旋轉了20度。奇怪的是,在這個洞附近既沒有挖土機的痕跡,也沒有發現任何爆破的跡象。並且,土塊上的草根明顯是被拔出的而不是被切斷的。從近處觀測得知,土塊高約0.7米,且邊緣筆直、底部平坦。
見過這塊聖土的科學家無不瞠目結舌。一開始人們認為是甲烷爆炸的結果,然而當地卻極少有這種氣體。後來人們又考慮到可能是閃電,龍卷風和爆炸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事實是當地那段時期並沒有出現過這種惡劣的自然現象。於是,一位地質學家突發奇想地認為土塊可能是「浮」出來的。他設想由於天氣寒冷,土塊凝固,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由於這里略微向下凹陷,雨水匯成淺湖,於是凍土塊浮出,並被沖了出去。可是,土塊里的冰怎麼來得及融化或蒸發掉呢?再說,那時該地區並沒有下過雨。
有些科學家試圖把這個謎同它出現前9天在附近 30公里處發生的一次地震聯系起來。但此說法仍無法解釋土塊為什麼不垂直下落而會移動得那麼遠。目前,這還是個未解之謎。
『陸』 印度在自己國家外面怎麼還有一塊領土
很正常啊,都是當年統治過他們的英國殖民者留給他們的
『柒』 印度國土面積和人口是什麼
印度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人口13.24 億(2019年)。
領土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人口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
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地形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字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
肥沃的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
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戛納章加峰)、中央平原/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捌』 印度的國土什麼時候突出孟加拉國又多出來那麼一塊地方
在16世紀英國殖民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是一個國家,一個統一的印度.英屬印度時期也是這樣.後來1947年迫於印度獨立運動,英國出台<蒙巴頓計劃>實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當時巴基斯坦分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東巴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本來完整的一塊國土分裂為多個國家,才形成了這樣一個突出一塊的政區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