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嫁女兒,是什麼習俗
在印度教徒看來,結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種種宗教職責,其中祭祀最為重要;但是,男子必須結婚生兒子才有資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結婚儀式上,夫婦雙方為此念咒、祈禱、發誓,並且丈夫以妻子明確說道:我為了得到兒子才同你結婚。祭司等人也為此而祝願他們 在印度,為什麼一個女人結婚要自己帶很多的陪嫁?如果少了,在過去,極端的...而印度人則是存錢嫁女兒,為了讓女兒嫁到富裕人家享福,父母就要攢更多的嫁妝...
2. 印度孩子上學也帶紅領巾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
你好,紅領巾是中國小學生專有的。你看到的那是條領帶,在印度所有的學生(除了大學)還得穿校服哦,而且 還得扎領帶,穿皮鞋。我在印度上學。
3. 印度的四大傳統禮儀
印度的四大傳統禮儀主要有生禮、葬禮、婚禮和普迦儀式。生禮是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葬禮是指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婚禮是當天晚上新郎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
1、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2、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3、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4、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4. 印度的傳統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5. 如何通過電影《起跑線》看印度的「學區房」
認識印度電影是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開始,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中可謂是風生水起,不同凡響。印度電影沒這么多高大上和假大空,但總能以輕松幽默的風格去諷刺沉重黑暗的現實。而且還特別接地氣。
」
近來又一部具備印度特質的神作誕生了!--《起跑線》
海報中,一個人的兩只腳,兩種不同的風格。右腳破爛不堪,而左腳卻是皮鞋西褲。這也是整部電影的主線,以窮人和富人為核心,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一對印度中產階級的夫婦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挖空心思要進當地名校的故事。算是印度版的「中產階級焦慮吧」.
(印度的中產階級願景)
「
從這個意義上講,印度的《起跑線》拍出來是一出喜劇。他反映的是中產階級衣食無憂想提升空間,爬高一層卻又被人輕蔑地甩下來。而中國的中產階級焦慮,則是負能量滿滿,是擔心從來之不易的地位隨時跌落下來。和我們比印度的中產階級焦慮毫無壓力,也許叫做中產階級願景更恰當吧。
」
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代表印度中產階級焦慮的《學區房》是一出輕喜劇,那麼我們中國的中產階級焦慮拍出來會是什麼呢?也許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更合適吧。
6. 女孩在印度的親歷看:印度你拿什麼和中國叫
在印度鄉村的晚上,沒有電燈,村子裡所有人都睡著了,安安靜靜的,我和同組的香港小哥,會搬兩把椅子在院子里,躺著看夜空中的銀河。
我們是組里唯二的兩個中國人,在異鄉偏遠貧困的農村遇到,雖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但卻可以聊藏的很深的心裡話。
他會和我說些他在香港的煩惱,我也會和他說說我自己的秘密。但是我們聊起來最多的,是我們共同的祖國。
說真的,我從不覺得我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我家也沒這傳統。我們一家三口都不是黨員,再往上一輩兒,成分是富農,家都被抄了。
所以哪怕是到我上了大學,看到電視里的革命先輩,我都覺得,要是我處在那樣的位置,性命被威脅的話,鬼子進村都不用他們自己找路,我絕對會投降領路噠!
但是在jaipur夏日的夜晚里,我和香港小男生,我們兩個中國人,在院子里偷偷的小聲唱國歌,開始只是因為想家,結果唱著唱著就流淚了,停都停不下來。
香港小男生第二天和我說,雖然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昨天晚上,他是真的第一次真正的感覺到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他愛著自己的祖國。
我真的慶幸,我第一次出國,是去了印度。在這個先進與落後,智慧與愚昧交織並存的古老國度里,我重新認識了世界,也找到了更深的自己,觸摸到了從前一直隱藏在90後這副軀殼里的真實的靈魂。
我愛自己的祖國,沒有任何理由的愛!!!
我知道,我的祖國,仍然有著很多的問題,但是我願意為了我的祖國,付出自己的一切。
這,或許才是我印度一行中,最大的收獲。
7. 印度人為什麼即使傾家盪產也一定要嫁女兒 這很不可思議,有人知道原因嗎
印度這邊的問題不同於國內。
1. 印度是一個很封建保守的社會。
2. 家庭都很重視整個社會對家庭的看法。
3. 印度傳統的婚姻只限制於自己的種氏內, 所以沒有辦法嫁到其他的種氏
4. 由此給很多家庭帶來經濟困難, 所以很多家庭都在早期測試以及打胎。
5. 除了現在你們聽說過的嫁妝問題(Dowry System), 之前印度還有陪葬的文化 (Sati System)
我本科是印度社會學, 你的問題我也剛剛問過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印度女孩。
8. 印度一婦女70歲生下自己第一個孩子,她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經常會說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因為總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讓我們想像不到,覺得特別的震驚,當我們面對那些事情的時候,都會想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呀?真的太不可思議了,可是在他們當地來講的話,真的是太稀鬆平常了。這不他們這里又發生了一件讓人覺得特別震驚的事情,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完全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對於這件事情,我們也不方便過多的去評論,因為他們是一個正常人,那自然也想要做爸爸媽媽,這樣的心態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小寶貝。可是問題是他們早些年干什麼去了呢?為什麼要等到這么大的歲數再去做試管呢?有沒有想過把這個小孩生下來了?他們的年紀能不能夠撫養?
9. 印度的孩子上學不收任何費用嗎
印度實現免費的教育制度。在印度,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強制入學接受教育。但是並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學校方面還提供免費的午餐。而且這個免費教育的范圍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為了鼓勵一些外來移民和印度的少數民族入讀普通的學校已融入印度社會,政府還對此有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