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徐悲鴻《愚公移山》的畫中人物特別奇怪是印度人
《愚公移山》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像魯智深的人物造型,這個人物的原型竟然是一位印度廚師。據介紹,《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在印度的大吉嶺創作完成的,所以當時畫面上的人物多是由印度人來做模特的。徐悲鴻也說過,「那個像魯智深的模特,型體偉壯,且性格豪爽,工作嚴肅熱情,吾
2. 古代印度,古代兩河流域,古代羅馬等地區的人們用什麼書寫材料
古代印度以乾燥的樹葉或陶土、石頭作為文字的載體,以纖細的木棍蘸取顏料進行書寫。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將黏土製作成泥板,然後以蘆葦或木棍在上面進行書寫。古代羅馬的書寫載體多種多樣,但以羊皮紙為主。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2)怎麼畫印度古代人擴展閱讀
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是十分有特色的的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3.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有哪些特點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如同歐洲有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也是從史前岩畫開始。人們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貝德卡等地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岩畫群。這些岩畫雖然其具體年代尚未確定,但是從題材、技法和風格來看,應該屬於世界原始繪畫體系。
4. 印度古代繪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古代印度對世界影響較大的美術成就是佛教美術。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阿育王時期,它成為印度的國教。並得到廣泛的傳播。印度古代繪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藝術的壁畫上。
5. 印度古代人計算乘法的工具名字叫什麼,或者畫圖印度
閃電式的乘法、乘法的網格計演算法。乘法是指將相同的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其運算結果稱為積,「x」是乘號。從哲學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變導致的質變結果。
6. 印度人怎麼畫!急需圖片
主要突出眼睛以及所穿的紗麗
7.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是怎樣的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如同歐洲有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也是從史前岩畫開始。人們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貝德卡等地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岩畫群。這些岩畫雖然其具體年代尚未確定,但是從題材、技法和風格來看,應該屬於世界原始繪畫體系。
阿丹陀石窟壁畫古代印度對世界影響較大的美術成就是佛教美術。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阿育王時期,它成為印度的國教。並得到廣泛的傳播。印度古代繪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藝術的壁畫上。
石窟壁畫是印度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育王時代開創的這種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時代,特別發達。阿丹陀石窟的壁畫顯示著笈多繪畫的絢爛色彩,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
阿丹陀石窟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左右,至公元7世紀建成。唐玄奘游學印度時,曾見過這個石窟,後淪沒於叢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發現,它共有30個石窟環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間。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著壁畫或裝飾。早期的石窟壁畫剝落,褪色十分嚴重;後期石窟(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的壁面雖然有不少剝落、殘破,然而窟內側壁、藻井、柱壁等都還有不少豪華艷麗的壁畫。
阿丹陀石窟壁畫內容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佛與菩尊像、供養人行列、散花飛天等。此外更有描繪後宮生活、祝福舞蹈、異邦人飲酒等世俗場面,對人物、動植物、幾何紋樣等的構成和色彩裝飾手法都充滿了天才的想像力。
8. 古代四大天王簡筆畫
四大天王
梵文:Caturmaharajakayikas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個住一山個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南瞻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佛教把世界分位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回」不已,只有達到涅盤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輪回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稱」六欲天」,為天神所居。六欲天又有六重,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為四天王及他們的隨從的住所)。
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ritarastra。」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梵文:Vidradhaka。」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胄,首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部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apaksa。」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部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知名聞於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胄,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卧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在唐代他曾幫唐明皇退蕃兵的圍困,轟動一時,唐明皇為感恩,特命」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相」供養,佛也特設別院供養。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