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高僧怎麼念

印度高僧怎麼念

發布時間:2022-07-17 13:10:46

A. 印度高僧為修行,自稱78年沒吃飯,他是怎麼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在印度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2019年已經達到了13.24億人口,少部分人信仰佛教,但絕大多數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人民認為印度教的神靈能讓他們擺脫疾病,貧困並且能長生不老。為了得到這個最高的榮耀,他們選擇了修行印度教,因為修行印度教沒有權力地位限制,只要是印度人誰都可以信。

在印度,底層糧食匱乏、物質奇缺的情況下,瑜伽這種精神需求能使印度教徒更好的度過痛苦的現實生活。不過讓民眾依靠鬼神來度過飢餓,不也是印度這個國家的悲哀嗎?正如同古人所說: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B. 歷代高僧(菩薩)的法號

(1)攝摩騰.竺法蘭(生卒年不詳)圖:烈火真經
古印度著名經典學者,公元67年首次來中國洛陽傳佛法。當時中國社會信奉儒、道,對他們傳來的佛經,持懷疑否定態度。於是他們舉行了一次大法會,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滿城轟動。他們將儒、道、佛的書都放進火堆中。結果,儒、道經書皆成灰燼。而只有佛經反而變得更加新凈,二人又躍入烈焰中,做出各種驚人姿態。後來有個成語「烈火真經」、「不可思議」的典故即出於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圖:東行弘法
古安息國王太子(今伊朗),聰明絕頂,通鳥獸言,後將王位讓於叔父,出家為僧。公元147年,東越大漠輾轉來到中國。系統翻譯介紹小乘教義,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在中國20多年,先後翻譯了佛經34部、40卷。靈帝末年(189)避亂江南,經廬山到廣州,終於會稽。
(3)釋道安(312—385)圖:釋道安拒封
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人稱「印手菩薩」。12歲出家,24歲拜學高僧佛圖澄,主張僧尼悉以「釋」為姓,他在王重寺傳法授學僧眾數千人,影響很大。秦王苻堅除向他詢教佛法,還常向他詢政。當時北方的苻堅和南方的晉帝都高官厚祿爭請,他不為所動。對奠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功績和卓越的見解,成為一世師表。
(4)佛圖澄(232-348)圖:佛圖澄止殺
西域龜茲人(今新疆庫車一帶),西晉永嘉四年(310)到洛陽,以鬼神方術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經常參議軍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勸石氏施行「德化」、「不殺」、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以他的影響和智能規勸石氏止殺,從此二石將他視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達到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高數,弟子達萬餘人,117歲圓寂。
(5)慧遠(334—416)圖:虎溪三笑
東晉傑出的高僧。東晉時代社會極不穩定,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謝絕官方薦舉。他21歲從道安出家,堅持出家僧侶不跪拜帝王。同時首次主張同儒、道名教相調和,受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發展。他是佛教凈土宗的始祖,以超塵出世的「方外」姿態與社會各層交友。他深居廬山,從不過虎溪,即使晉安帝過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謝靈運等究考學問卻不覺送過虎溪,三人開懷大笑,慧遠極具政治眼光、活動手段和組織才能,是善於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稱為「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宋代謚為「國覺大師」等。
(6)法顯(約337—約422)圖:1、萬里西行 2、名垂千古
東晉人,是我國古代一位艱苦卓絕的偉大旅行家和傑出的佛教翻譯家,他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穿行大戈壁,經西域三十餘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萬里。歷經14年,於412年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他不僅帶回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並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記《佛國記》。後人評說法顯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艱苦卓絕的旅行是因為:一來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誠;二來他誠心,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三來他有膽識,雖臨必死之境卻能不顧安危,百折不撓,實為難能可貴,是為後人嘆服。
(7)鳩摩羅什(343—413)圖:通宵譯經
古龜茲人,中國佛教四十譯師之一。他7歲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對漢文修養很高。因此他譯的經,特別為中土佛經所樂誦。對後來的佛教文學,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傳,功不可沒。他自公元401年到長安,先後譯經300餘卷。他所譯的經典對後來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並提供了開創「天台宗」、「凈土宗」等的根據。
(8)菩提達摩(?—528)圖:1、一葦渡江2、達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教。據禪宗史籍記載,他是釋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國禪宗初祖。
他到金陵後同梁武帝談禪,語不投機,決意渡江北上傳教,據說達摩渡江時,西岸百姓想見識這位遠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開離碼頭。達摩便向一位老婦借了一根蘆葦放入江中,然後立足葦上,一會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婦施禮,並將蘆葦推過江去。
達摩過江後,落跡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對石壁,閉目參禪,日復日,年復年,終於在面壁9年之後,領悟禪機。傳說達摩結束坐禪時,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後人便將石洞叫《達摩洞》,壁石稱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詳)圖:頑石點頭
東晉僧人,聰明異常,15歲便能登座講法。從羅什游學多年,對佛旨已深達玄奧。依據「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闡提人皆可成佛」此創見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守舊之徒便說他邪說惑眾,遂把他擯出僧眾,逐出建康。據說他到了蘇州堅信自己的學說沒錯,便在蘇州虎丘上豎立石頭作為聽眾,向石講道。當講到「闡提也有佛性」時,他問眾石「我說的是否契合佛心呢?」眾石皆點頭首肯。這就是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後來《涅盤經》傳到南方,內中果然稱「闡提悉為佛性」眾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見識。
(10)智顗YI(538—597)圖:夢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他弘法30餘年,所創立的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奉《法華經》為經典依據,因此天台宗也稱法華宗。他一生造寺36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他的著作很多,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赤山法華院屬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圖:縱達論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於金陵,是「三論宗」的創始人,一代宗師。由於「三論宗」開宗明義的講「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時代的帝王不接受這種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樣有影響,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學多識歷受陳、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論宗後來由他的弟子高麗人慧灌傳入日本,在日本大興其道,被稱為日本三論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圖: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國律宗南山宗創始人。律,就是戒律,對於佛教來說,戒律是頗為重要的,由於他長期住在終南山,並在山中確立了他的律學規范。故世稱他為「南山律師」,他確立的「四分律」成為後世沙門規范。他同時還是一位佛史學家,著書頗多。
(13)玄奘(600—664)圖:1、孤行取徑2、威服眾賊3、豐碑
唐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法相宗創始人。13歲出家。29歲西越大漠,萬里孤征,歷盡艱險,往返17年,行程五萬余里,歷138國,取經回國後將西域見聞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受業弟子數千人。他在印度時曾在曲女城的辯論大會上與到會的18位國王,四千餘僧眾及2千多外道教徒辯論,無人能對他的教判提出異議,名震全印度,回國後創立唯識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譯家,他一生譯經75部1335卷,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他是東方著名的高僧,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聞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國佛教史,哲學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玉華宮道場,唐高宗哀慟傷痛,為之罷朝。送殯者京城500里內達百餘萬人,京師道塞。

(14)開元三大士(713—741)圖:密宗三大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創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他們都是唐代來華的外國高僧,系統地將印度密教傳到中國,故稱為「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原為天竺人,是釋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代,他做了國王後不久便讓王位於其兄。自己出家為僧,到80歲他奉命來中國弘教,唐玄宗奉其為國師,九十九歲圓寂。在善無畏來中國後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剛智攜同弟子不空經廣州。直達洛陽,被玄宗禮為國師。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個。金剛智圓寂後,他奉遺命和唐朝國書,航海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精修密法,並搜集到密教經典一千多卷,天寶5年返回長安,一面譯經,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壽圓寂。不空一生共譯出密教經典七十七部,一百餘卷。他因此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釋經家」之一,並被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尊為國師。
(15)慧能(638—731)圖:法力制殺手
唐代僧人,禪宗南宗創始人。俗姓盧,原藉范陽,生於嶺南。三歲喪父,儀風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師,得以落發,承傳弘忍衣缽,成為禪宗六祖。在我國佛教史上創宗立派的宗師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而且也在中國哲學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
(16)法藏(643——712)圖:華嚴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賢首,或號「賢首大師」,復號「康藏國師」。「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他於17歲從雲華寺學《華嚴經》,歷高宗、武則天、中宗,於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圓寂,年70歲。法藏一生為創立和弘揚華嚴宗做出了畢生的貢獻。他的著作很多,系統地闡述了華嚴宗的思想體系。世稱法藏為「華嚴三祖」武則天還將《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
(17)一行(683——727)圖:夜觀天象
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生於高宗弘道元年。於玄宗開元15年圓寂,年僅45歲。卒謚「大慧禪師」。
一行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代。幼即博覽經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21歲出家,參與善無畏譯場,並作《大日經書》二十卷。他還著有《大衍歷》二十卷,《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七政長歷》三卷,《易論》十二卷,《心機算術》一卷等。一行還製成了渾天銅儀和黃道銅儀。利用這些儀器,一行發現了恆星的移動現象。這比西方恆星自行觀點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發起在全國12個地點進行天文觀測,推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贊賞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一行在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傑出貢獻將永載史冊。
(18)懷海(720——814)圖:百丈禪師度老狐
唐代禪師,因他在百丈山傳教授弟,世稱「百丈禪師」。以前禪僧多居律寺,懷海以禪宗和律宗習慣不同,創設禪院,制定《禪門規式》,後稱《百丈清規》。卒後,唐穆宗謚「大智禪師」。因懷海之力,馬祖一派遂形成為「洪州宗」,門徒眾多。由於他在傳教中曾與老狐有一段奇遇,故後代的禪師他稱之為「野狐禪」。
關於「野禪狐」的來歷是這樣的。懷海每次登堂說法的時候,都有一個老人混在眾僧當中聽講。有一天百丈禪師說完了法,眾僧也都散去了,只有這老人卻留在禪房不肯離去。懷海近前問道:「請問老施主有什麼指教嗎?」那老人回了一禮說:「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斷斷續續地說到:「我原本是一個修行者,只因有一個年輕道人向我請教問題:『一個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輪回當中,做一個沒有生死的長壽仙人呢?』我當時不假思索的告訴他:『大修行的人當然不會落入因果輪回當中了』結果我說錯了,剎時間天搖地動起來,在我坐禪的地方湧出一隻野狐!它拿著手銬將我銬住,粗聲粗氣的說「你是我們野狐國的一個了。」我成了野狐,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還不得超脫,我到底錯在哪裡,請大師指點,弟子感激不盡!」
「不是不落入因果輪回,而是不昧於因果輪回!」懷海毫不猶豫地說。
然後他解釋到:「聖者的偉大,不在他脫離因果輪回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變萬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於因果輪回當中,卻又不受因果輪回的愚弄。所以說。聖者是落入因果卻不昧因果呀!」
「難道聖者不能超脫生死輪回嗎?為什麼還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滿臉狐疑地問。
「這是聖人之所以為聖者的地方!」就佛陀來說,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禪定自娛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為了廣度生死輪回當中的眾生,他寧肯忍受疾病與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間與我們同甘共苦。」
老人聽到這里,乾瘦的臉上透出一絲紅光,跪了下去,老淚縱橫地說:「感謝大師開導之恩,讓弟子從此脫離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時分,弟子就蛻化去了,懇求大師,能為弟子收屍,並以僧人去世的禮節掩埋。」說完,就消失在廟後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懷海召集全寺的禪僧,來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見有一隻剛剛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懷海命令眾僧以僧人逝世的禮儀,將他埋在古松下,後來還託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個名叫黃檗希運(後成為懷海門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來問懷海:「大師,那修行人如果當時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哪裡呢?」
「你過來,我告訴你!」懷海招招手說。
只見黃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給了百丈一個耳光!那懷海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拍手大笑著說:「原本要給你一個巴掌,沒想到你這傢伙卻比我厲害。」說完這師徒兩人竟笑成一堆。
這則故事也就說明了他的禪門機巧和禪風,因為真正的解脫,真正的佛是沒有形相的,因此也沒有方位,不能問他在哪裡。黃檗知道這點,卻故意問了師父這個沒有道理的問題,所以懷海說原本要給他一個巴掌。然而,正是因為黃檗已經知道問題的荒謬,也知道師父會給他一個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打了百丈一個耳光!禪門中雖有師徒間的峻厲,卻也有懷海、黃檗間的幽默。
(19)道濟(1148-1209)圖:濟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緣,世稱「濟公」。生於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壽61歲。佛教徒把他神話為羅漢,稱為「降龍」。由於他一生懲惡揚善,救濟世人,後人便將這位不守戒律的羅漢編寫成各種傳奇故事,現流傳於世的即有六七種之多,故濟公活佛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20)弘一(1880—1942)圖:以佛救國
李叔同,法名弘一,中國近代著名的文人、僧人,是一個經法、書、畫、印、音樂、戲劇無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學日本,1910年回國後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門而忘記國家命運,他響亮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並身體力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宗教界產生巨大影響,此後許多佛門子弟不僅宣傳抗日,有的還脫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殺敵的戰場。1942年,李叔同圓寂於泉州,壽66歲。佛門尊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師」。
(21)鑒真(688—763)圖:鑒真東渡
唐代高僧,亦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於揚州江陽縣,俗姓淳於。自幼出家,45歲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由他授戒的門人達四萬之眾。唐天保元年(742)應日本留學僧之邀東渡弘法。這樣鑒真就以55歲高齡開始了他那光照史冊的東渡壯舉,並為此奮鬥了12年。12年間,鑒真一行六次東渡,前5次均遭失敗。其中第5次東渡時,因遇風暴,竟被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前後共有36人獻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離去,鑒真自己也雙目失明了,然而鑒真東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動搖。753年他又一次東渡,經過一個多月的漂泊,終於抵達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島,把當時盛唐文明全部介紹到日本,對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使日本佛教界發生了根本變化,經鑒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進行佛教傳戒,首創日本律宗的始祖,並被日本天皇授以「傳燈大法師」位。為中日文化、醫學、建築,交流和友好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C. 玄奘怎麼讀

玄奘 xuán zàng

造句:

1.陳玄奘應該感謝猴子,這傢伙才是佛祖埋下的草蛇灰線。

2.唐玄奘到天竺取經,千里迢迢,不是一般人能有這種勇氣和毅力的。

3.也難怪住持為難,當年他金口玉牙欽點的「轉世玄奘」。

D. 南無阿彌陀佛的標准讀音

凈空法師---「南無」不能念成「nán wú」,這么念法就錯了。這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一定要念漢唐時候的音才准確,念「nā mó」,這是古音。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


凈空法師---南無阿彌陀佛的念法

nā mó ā mì tuó fó

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中說,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懺悔法都懺不掉的業障,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徹底懺除,那就是「念佛」。念佛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有人問,到底是念「阿(o)彌陀佛」,還是「阿(a)彌陀佛」?「阿(a)彌陀佛」是梵音。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幅員廣大,方言很多,念「阿(o)彌陀佛」的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們不必執著音,要著重清凈心。音念得再對,不一定能往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心凈則土凈」。

《阿彌陀經》講往生的條件是「深信、切願、持名」,持名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所以,念「a」可以往生,念「阿(o)」也可以往生。倓虛老法師是營口人,他念「阿(o)彌(ni)陀佛」,他坐著往生。這就是說明心真誠,心真有佛。

「念」字上面是「今」,底下是「心」,意思是我現在心裡有佛。念念有佛相還不行,只是種善根而已;要念念有佛心,我心跟佛心一樣,佛心是什麼?平等心。所以,我們的心清凈平等,這是念佛,念佛心。

「願」,念佛願,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心、願、解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相同,就與阿陀佛建立共識。也就是要把彌陀三經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我們的「心、願、解、行」依照三經所說的修正過來,一切業障就徹底懺除了。

我們平常念佛號,「心、願、解、行」都在其中,「信、願、行」三資糧也在一句佛號之中。不僅如此,「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都在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所含藏的意思無量無邊,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因此,念有會念,有不會念,不會念的是嘴皮上念,不相應;會念的,「心、願、解、行」統統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真正懺除業障,這是真實修行。

E. 阿彌陀佛的正確發音是什麼

南無阿彌陀佛,繁體字(正體字)寫作「南無阿彌陀佛」,近似古代的發音疑為:
nán mū e mí tuō fu(四川話說「阿彌陀佛」是這樣發音的:wō mi tuó fu)。
白雲蒼狗,滄海桑田。語音隨著時間流失發生了變化,不知什麼時候,「南無阿彌陀佛」的發音變成:ná mó wō(ē) mí tuó fó。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一些名人的提倡,多數人念「阿彌陀佛」的發音為:ā mí tuó fó。
如果你問,「阿彌陀佛的正確發音是什麼」,建議深入經藏,你會發現,「南無」二字在不同的經文中有不一樣的用字,所以,法師怎麼翻譯,你就怎麼念。至於古今發音差異,不妨看些音韻普及文章和論文,比如在網上搜索「中古漢語擬音」,「梵漢對音」,你會找到很多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要花一兩年才能看出個大概脈絡。阿彌陀佛發音問題,網上有不少討論文章,可搜索閱讀,開闊視野。
請看會性法師對「阿彌陀佛」發音的開示:
關於「阿」的念法,近幾年有人提倡念「ㄚ」(a)音。到底是ㄚ(a)還是ㄜ(e),趁此略說一下。以歷史觀點看,翻遍辭典字典,如中文大辭典、辭海、中華乃至康熙字典,「阿」本音皆ㄜ(e)(客家音),非ㄚ(a),ㄚ(a)是破音。歷史上許多地方讀ㄜ(e)的,如「阿房宮」;今江蘇丹陽縣,古曰「曲阿」等。本經譯於一千六百年前,五胡十六國至東晉姚秦時的長安,當時北方「阿」字,尚未出現破音,仍用ㄜ(e),ㄚ(a)音在南方,如俗之阿公、阿媽、阿兄、阿嫂等,是長江以南的用音,只是開口聲,並沒意思,無字可寫,借用阿字,讀破音ㄚ(a)。鳩摩羅什法師在北方翻譯,讀ㄜ(e)才對。還有,古來譯者相當負責任,凡須讀破音、二合音或輕重音,皆有標明。阿並沒註明,念ㄜ(e)沒錯。據我所知,大陸來的老一輩法師,沒聽過念ㄚ(a)的。客家話阿爸、阿哥,既俗且土,毫無意義,我小時讀唐書,如幼學瓊林,有神名「阿香」(古傳為雷部推車之女),老師特別叮嚀,為恭敬故念ㄜ(e),不可讀ㄚ(a),否則對神不敬。一千多年來ㄜ(e)到今天,為何要改念ㄚ(a)呢,實在不該!」
建議你在網上搜索:阿彌陀佛發音焦國寶
你能看到更多的說法。
≈≈≈≈≈≈≈≈≈
補充資料:
南無,又譯作南牟、那謨、南謨、那摩、曩莫、納莫等。意譯作敬禮、歸敬、歸依、歸命、信從。原為「禮拜」之意,多使用於禮敬之對象,表歸依信順,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
如稱南無三寶(皈依三寶),梵語轉寫為 namo ratna -trayāya ,音譯作南無啰怛那哆啰夜耶,囊謨啰怛囊怛啰夜耶(漢語拼音 náng mū luō denáng deluō yā ya),即表歸依佛法僧三寶之意。
如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妙法蓮華經等,將「南無」兩字冠於佛名或經名前,亦表歸依之意。

F. 列幾個印度高僧的名字

根本佛教時期:佛陀、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迦葉、富樓羅等人。
大乘方面:釋迦光、功德光(二聖)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和法稱。 (六庄嚴)

G. 南無阿彌陀佛的正確讀音到底是什麼如果念錯了會不會有什麼不好

理論上,「南無」念「拿摩」,「阿彌陀佛」的「阿」在北方通常念做「婀」,在南方通常念做「啊」。不過糾結於讀音這事不重要!也不是關鍵點!
讀音是否准確或怎麼讀,不是凈土法門的關鍵。往生的關鍵是真信切願,過於糾纏讀音甚至說讀得不太准就會障礙往生,這是肯定的,因為這種意念會滯礙你的心念。
佛教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真信切願」。讀音你可以盡量准確,但心性上的正確安置,比讀音準確的功德要大無量倍。你有信真切願,阿彌陀佛不會因為你讀音不太准就不要你了的。你讀「a彌陀佛」他會接引你,你讀「無量光佛」他會接引你,你讀「阿彌達哇」他也會接引你。因為佛經中阿彌陀佛沒說你把「阿」字讀錯了,你就買不到進入極樂世界的門票,阿彌陀佛沒這種荒唐的本願。這一點放心。不要因為讀音把凈土法門搞得扭扭巴巴,那樣就把阿彌陀佛的真正本願也搞得不值錢了。

H. 南無阿彌陀佛的正確發音是什麼

南無阿彌陀佛,讀音:ná mó ā mí tuó fó。

南無的讀音是「拿摩」,這個在葯師咒里翻得比較准確。 阿彌陀佛發音按照原字,不是e也不是o。就這樣。雖然辭海和漢語詞典都說e,但實際發音應該以梵語原音a為准。 

"南無阿彌陀佛"正確發音:"南無"代表的意思是恭敬頂禮的意思。因該讀為"namo(那摩)的發音。

「阿彌陀佛」的「阿」字因該讀成"a"字,而不是"e"(注意:這點一定要注意,一般影視上念的發音不正確,真正的發音是'a")。


(8)印度高僧怎麼念擴展閱讀:

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南無阿彌陀佛」是梵語的音譯,由「南無 」、「阿彌陀」 、 「佛」三語連結而成。

「南無」是「歸命」、「信受」的意思,亦即疑心消除,完全歸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此佛有無限量的功德能力,而以無限量的壽命與無限量的光明作為代表,所以又名「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

「佛」是「覺者」的意思;既能使自己覺悟,也能使他人覺悟。

「阿彌陀佛」的壽命無窮無盡,沒有限量,在時間上救度任何時代的眾生;又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無邊,沒有限量,照遍宇宙中無窮無盡的世界,在空間上救度任何地方的眾生。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發願要救度每一位眾生。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特色是:

(一)主動而來:不必我們的請求拜託;

(二)平等無差別:不分出家、在家、善人、惡人;

(三)絕對無條件:任何人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就已得到必定往生的身份。

I. 玄奘在印度用的名字叫什麼

奘這個名字在印度幾乎家喻戶曉,只要是上過中學的印度人,大都知道這位中國高僧。不過,印度人把玄奘念成「HIEUNTSANG」。

閱讀全文

與印度高僧怎麼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特金會和越南哪個厲害 瀏覽:389
中國女人為什麼不優雅 瀏覽:442
越南35000多少人民幣 瀏覽:993
義大利人在美國哪裡多 瀏覽:584
伊朗人在中國工作有多少人 瀏覽:826
錯那縣和印度邊境多少公里 瀏覽:818
中國和印尼2方關系如何 瀏覽:36
越南阮朝有多少個國家 瀏覽:9
印尼表示反對的肢體語言是什麼 瀏覽:61
去印尼商務簽證多少錢 瀏覽:207
哪裡有批發印度藏香 瀏覽:833
印尼蘇門答臘島有多少人口 瀏覽:456
朝鮮與伊朗有什麼新聞 瀏覽:666
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時候有多少 瀏覽:289
印尼華人男女比例是多少 瀏覽:861
英國聯邦制什麼意思 瀏覽:673
為什麼美國對伊朗開戰 瀏覽:887
從越南怎麼到緬甸果敢 瀏覽:919
印度鐵路有哪些 瀏覽:724
義大利飛成都哪個機場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