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國銀幣直徑三厘米正面伊利莎白一世頭像周圍VICTORIA QUEEN背面花紋ONE RUPEE INDIA1862幫我鑒定
不是「盧布」,而是印度的「盧比」硬幣。
這是1862年印度發行的1盧比硬幣,正面圖案是當時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頭像。當時印度尚未獨立建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印度的流通貨幣均採用英王的頭像。
Ⅱ 我有一個七邊型的錢幣,正面是英國女皇的頭像
《收藏界》2007年第3期
本文共分2頁:[1] [2]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巴次大陸,面積為295萬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氣候,適合農作物生長,是一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
早在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開始入侵印度。葡萄牙人在1498年進入印度。隨後,丹麥、法國和英國也登陸印度。1757年,發生了印度與英國在普拉西的一場大戰,印度戰敗後,印度的孟買、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及部分內地城市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了1849年,英國趕走了其他國家的殖民者,侵佔了全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按宗教信仰不同,實行印、巴分治,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在世界錢幣里,印度發行的硬幣品種繁多,它占據了《世界硬幣標准目錄》全書的很長篇幅。印度硬幣既有本國王朝和地方土邦割據政權發行的,又有來自英國、法國、丹麥和葡萄牙等殖民國家鑄的。這些錢幣有一個共同點,早期發行的都是人工錘制幣,到了後期才有機制幣。流入我國川藏和中緬邊疆地區的印度硬幣,多為近代英屬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的機制盧比。
1498年,葡萄牙的船隊率先登陸印度。他們占據印度西海岸的一些島嶼,進而征服了果阿地區,在果阿發行了卡洛斯一世頭像的硬幣。丹麥殖民者在1620年佔領印度東海岸的特蘭奎巴爾地區,於1844年發行了手工錘制的丹屬印度硬幣。法屬印度的地域開始很大,英法戰爭以後,法屬印度的領地縮小,只在本地治里和昌德納果爾等地發行過手工錘制的名為「都多」的法屬印度硬幣。印度王朝和地方割據政權在19世紀中葉以前發行的盧比,也是手工錘制的,到了19世紀後期才逐步改為機制幣。1612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建立據點。早期在公司屬地的孟加拉、孟買、馬德拉斯等地,發行了有公司標記的雙獅雙旗和天平圖紋的硬幣,這種硬幣用公歷和回歷紀年。後期發行的硬幣除保留雙獅雙旗圖案外,取消了回歷,只用公歷,把天平圖變更為英文環繞的嘉禾圖,英文意為東印度公司。
1857年,印度爆發了著名的全民反英大起義,歷時近兩年的起義被平息後,英屬東印度公司將其在印度的財產及特權轉交英國政府。此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為英屬印度時期,在這段時期內以英國名義發行的英屬印度硬幣,一般都有在位英國君主的頭像、花卉組合圖、屬地名、面值和紀年。幣面上的英國君主有維多利亞女王冕冠頭像、維多利亞頭戴皇冠肖像、愛德華七世臉向右的光頭像、喬治五世肖像、喬治六世頭像。1837年至1901年是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在1876年以前,幣面上的維多利亞稱為女王。維多利亞在1876年取得了印度女皇的封號,此後對女王的稱謂變為女皇。維多利亞女王冕冠頭像銀幣(圖1)是東印度公司後期發行的鑄幣。正面女王臉前方環邊的英文意為維多利亞,腦後面環邊的英文意為女王,幣的背面是嘉禾圖飾。圍繞圖飾的英文意為東印度公司,圖飾內的英文表示面值,圖飾下方為紀年。維多利亞獲得女皇的稱號後,英屬印度銀幣隨之更版改面(圖2)。幣面是維多利亞頭戴皇冠、身穿珠袍的肖像,臉前的英文仍是她的名稱,腦後的英文變為女皇,把背面的嘉禾圖改為花卉圖,取消了圖外東印度公司的英文名稱,花環內增加英屬地名印度。
Ⅲ 我有古印度的銀幣幾枚,分別是1891年和1795年
面值是多少?最好上圖。
1891年的應該是東印度公司維多利亞女王的。
另外糾正下,流通銀幣不可能是純銀(999銀)的,英屬印度的含銀量最高的也就是925
Ⅳ 外國銀幣正面是一個女王頭像和VICTORIAEMPRESS背面是ONERUPEEINDIA1885幫我鑒定
這是英屬印度1885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1盧比銀幣,一枚品相好的目前市場價在200到400元之間。
Ⅳ 我有一個1840年的銀幣 正面有一個女皇頭像邊邊全部都是英 背面英文ONERUPEE請老師幫看看值多少錢
你描述的是英屬印度的銀幣。女王是維多利亞女王,面值是1盧比。品相不同價格不一。一般大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一枚。
Ⅵ 1862年有維多利亞頭象的印度1元鍍金銀幣現價值多少
你好。1862年印度的主幣單位是盧比,價格大幾十元到小幾百元。你說的1元鍍金銀幣能上個圖嗎?
Ⅶ 1886英國殖民印度的硬幣,正面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背面(ONE QUARTER ANNA INDIA 1886).
印度的1/4安那硬幣。上圖看看品相,根據品相定價格。
Ⅷ 英屬印度維多利亞女王1840年1盧比銀幣 值多少錢
雖然是標有1840,但不一定是1840年造的,因為英國在幾十年裡都是使用1840這個版本,Brithish India 1840, East India Company one Rupee, 11.66g克重, 91.7%白銀純度, 0.3438 oz盎司白銀.
價格15-20美圓EBAY上的售價
Ⅸ 1862維多利亞銀幣1先令求歷史
英國貨幣制度的基礎,是撒克遜人進入英格蘭後,帶來的古羅馬貨幣三等分規則,即兌換便於被6整除進行換算的十二進位制。因而不同於近現代國際通用的十進制主輔幣兌換,所以顯得極其復雜。直到1971年帀改,英國才統一使用十進位制,規定1英鎊等於100便士。英國硬幣正面通常採用帝王的頭像,幣面一直沒有印鑄國名,而是鑄以各朝君主的稱號,王位更迭時,幣面的君主頭像朝向則輪流變換。19世紀,英國的克朗銀幣不標注面值,直徑為38mm左右,重28g左右,成色為0.925斯特林銀。以後凡大小在38mm上下的硬幣,統稱「克朗」(Crown),而小於30mm直徑的錢幣,則統稱「小錢」(Minor),國外不少錢幣商的目錄都是按「克朗」和「小錢」分別列表標示。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貨幣體系是以便士、先令、英鎊作為單位。便士是銅幣,符號為d。先令是銀幣,等於12便士,符號為s。英鎊(等同於「索維林」)是金幣,等於20先令或240便士,符號為£ 。當時的硬幣面值從小到大,先後有19個種類:1/4法新、1/3法新、1/2法新、1法新(四分之一便士)、半便士、1便士、1又1/2便士、2便士、3便士、格羅特(四便士)、六便士(半先令)、1弗洛林(兩先令或十分之一英鎊)、半克朗(兩先令六便士)、雙弗洛林(四先令)、1克朗(五先令)、1/2索維林(十先令或半英鎊)、1索維林(四克朗)、2英鎊、5英鎊。
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間長達63年零7個月(1838--1901),在她統治時期,總有良相輔佐。當時英國政治穩定,工業發展空前,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嶄新的面貌,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成為「日不落帝國」,這一時期的英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在維多利亞執政的六十多年裡,英國及其屬地所發行的女王頭像硬幣不計其數,其本國內就發行了多達上百種肖像圖形與版別的硬幣。
其中1838年-1863年發行的1先令銀幣為同一版本,銀幣上面的頭像為維多利亞女王18歲剛登基時候的側面頭像。此銀幣直徑Ф23.6mm,重5.66克。由於本人手中沒有1862年維多利亞銀幣1先令的實物,所以在網上搜羅了此幣1857年樣式的照片。除了印製的年代不同,1862維多利亞銀幣1先令的圖案與1857年的此幣圖案完全相同,區別只是一個上面刻的是1857,一個是1862.
1838年-1863年版本維多利亞1先令銀幣
Ⅹ 維多利亞女王頭像,VICTORIAEMPRESS背面ONERUPEE INDIA1891的銀元價值
你描述的是英屬印度的銀幣。女王是維多利亞女王,面值是1盧比。品相不同價格不一。一般大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