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教有什麼

印度佛教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1 21:42:12

① 佛學常識:印度佛教歷史上重要的幾個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一百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四百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四百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四百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三百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爭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 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②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2)印度佛教有什麼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③ 影響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學的三種學說是什麼

佛教哲學是佛教思想的精華,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與學說,但是從整體上看,影響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學的有三種學說。它們是:釋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學說、龍樹的大乘中觀派學說、無著的大乘瑜珈行派學說。

④ 印度佛法講究什麼

滅度後,印度佛法的傳播,可以作為三期來觀察,每一期為時約五百年,過此一千五百年後,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第一期稱小行大隱時期 佛滅後,除上座與大眾二部,在窟內窟外,各結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彌勒等菩薩,與阿難尊者,在鐵圍山中,亦結集大乘三藏。大乘教法,雖經結集,然而在佛滅後五百年間:全印度所弘揚的佛法,多屬小乘。在這時期,雖然也有大乘佛法,夾雜其間,然而由於小乘教法盛行的緣故,大乘教法,就隱沒不彰。所以在這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為小乘盛行,大乘隱沒的時代。第二期稱為大主小從時期 初期五百年過去了,直到第六百年時,馬鳴菩薩ASVAGHOSA (1) 極力提倡大乘佛法,由是大乘教義,始重光於世。到了七百年頃,龍樹NAGARJUNA (2),提婆ARYADEVA (3),為欲對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執,乃廣造諸論,以明大乘諸法緣起,畢竟空義。到了九百年頃,學者因受了龍樹學說的影響,多數執空,陷於斷滅見,由是無著ASANGA (4),世親VASUBANDHU (5),根據唯識 (6) 學理的妙有理論,說種子能生一切,因果不空。經過這兩番陳義之後,大乘佛法,乃風行全印,使小乘成為附庸,所以這一時期可以名為大乘為主,小乘為從的時代。第三期稱密主顯從時代 第二期五百年過去後,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有龍智菩薩NAGAJNANA (7),弘揚密咒,把密咒來融攝印度風習,因之密咒乃漸發達,此時大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直至佛滅千三百年間,印度內部有婆羅門教的復興,外有回教的侵入,遂使佛法漸趨沒落,在印度本土幾乎絕跡。所以在這第三期五百年來,可以名為密咒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印度佛法三期 第一期五百年 ─ 小彰大隱佛教 ─ 傳錫蘭暹羅等地 ─ 巴利文 第二期五百年 ─ 大主小從佛教 ─ 傳中國再傳高麗日本 ─ 華文

⑤ 印度的佛教資料

起源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佛教屬於沙門思潮之一。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演變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施設和慣例。由於佛陀生前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後100餘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關於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稱、地區均有不同的說法。當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說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和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兩大部的主要差別是:①對法(事物、存在)的認識。大眾部認為「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即認為一切現實都依因緣生滅,過去的已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才有法體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恆存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三世也都是實有的,即所謂「法體恆有」、「三世實有」,被稱為我空法有論。②對佛陀的認識。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期的修行而成,他有著無際的壽命和威力,所說一切言語為隨機說法,並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認為佛說言語並非都是經教,也並不是一音說一切法。③對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聲聞、緣覺所得解脫沒有差異。公歷紀元前後,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根據《大般若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佛陀逝世後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始人龍樹,闡發「空」、「中道」、「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弘揚龍樹的學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以後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派和應成派。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仍繼續發展。佛陀逝世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對說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大乘教義。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後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終於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⑥ 印度的四大佛教神地是什麼

印度佛教聖地說明:一、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二、藍毗尼園是佛陀的誕生地。三、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四、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轉~FA~輪地。佛陀對憍陳如等說四諦法,在教史上稱這次所說的法,叫做轉~FA~輪經(PRAVARTA SUTRA)。憍陳如等五人聞佛說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開始。五、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六、舍衛城是憍薩羅國的都城。須達多長者在此建立祇園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七、拘屍那拉城即拘屍那拉國的都城,是佛陀的涅槃地。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拘屍那拉國的國王摩羅斯(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遺體,在城東舉行焚化。八、佛涅槃後,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上首,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岩,舉行第一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九、現在印度佛教四聖地的建築紀念物:1·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2·菩提迦耶有金剛大塔(又稱大菩提塔)。3·鹿野苑有轉~FA~輪塔。4·拘屍那拉城有涅槃塔。

⑦ 印度佛教教義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除「四締說」之外,佛教中還有「十二因緣說」、「五蘊說」、「業報輪回說」及「三法印」等中心教義。其中「三法印說」是佛教教義上核心內容。部派教及大乘佛教興起後,佛教文教的內容有所變化,但「三法印說」大體上為各派所遵奉。「三法印」是佛教與其他宗派學說相區別的標志。

⑧ 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1,在印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體制。印度佛教信仰活佛的存在,是佛教的原始形態。而中國佛教又稱漢傳佛教,又稱禪宗。不信奉活佛的存在,認為修行高的人死後可能成佛,而生前萬萬不能。

藏區離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在歷史上很多印度高僧,跨越喜馬拉雅山到藏區,特別是12世紀到13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印度以後,很多高僧大德跨越喜馬拉雅山以後,把印度所有佛教上的制度完整帶到藏區來了,所以藏傳佛教它的特色是它從小乘開始,小乘的基礎到大乘,就是你們現在講的漢傳佛教的顯宗,今後進入實修的密法,就像小學、中學、大學,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上來,所以你的課程永遠像大學一樣,你進來之前,就把你的課程全部排完了。

⑨ 古代印度佛教中八部眾是什麼

八部眾是佛教八部護法天神。包括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和摩呼羅迦。

天眾: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都屬於天眾。

龍眾: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眾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教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還要嚴打掃黃多久 瀏覽:701
在中國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瀏覽: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265
印度多地爆發沖突死亡多少人 瀏覽:963
英國六一兒童節在哪裡 瀏覽:178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6
義大利今天晚上穿什麼顏色 瀏覽:224
印度冬天溫度現在多少度 瀏覽:893
印度與中國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244
美國為什麼窮追猛打伊朗 瀏覽:244
外國人如何買中國汽車票 瀏覽:398
越南騙婚報警怎麼處理 瀏覽:971
朝鮮越南人口多少 瀏覽:830
如果國民黨領導了中國會怎麼樣 瀏覽:763
義大利人為什麼這么愛喝咖啡 瀏覽:870
被罵的回國義大利女人叫什麼 瀏覽:725
緬甸與越南的民工工資哪個低 瀏覽:733
越南軸承多少錢一個 瀏覽:637
為什麼要限制伊朗核 瀏覽:315
印度伊布替尼仿製葯多少錢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