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印度.
【國名】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積】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自稱328.78萬平方公里。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 11.12億(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有十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約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萬(2001年)。
【國家元首】 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成為共和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簡 況 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與中國時差-2.5小時。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後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舉行第14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獲得的議席居首位,國大黨獲得組閣的優先權。5月15日,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被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19日,曼莫漢•辛格被推選為總理。2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團結進步聯盟政府根據《最低共同綱領》,對內強調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推行人性化的經濟改革;強調社會和諧與地區平衡發展;提高對教育和衛生的投入。對外強調外交獨立性;突出周邊外交,優先發展與鄰國關系;重視大國外交,注意發展同大國關系。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經 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印於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1999年起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
「十五」計劃期間,GDP分別增長3.8%、8.5%、7.5%、9.4%、9.6%,年均增長7.8%,高於「九五」計劃的5.5%,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7/2008財年預計增長9.0%。國民收入、財政收支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改善。但農業增長緩慢,通膨壓力加大。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46.93602萬億盧比(2007/2008財年),約合1.16萬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21美元(2007/2008財年)。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0%(2007/2008財年)。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8年11月):1美元=49.01盧比。
通貨膨脹率:8%(2008年11月)。
失業率:8.3%(2004/2005財年)。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資源】 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截至2000年,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
【工業】 主要工業包括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制葯、鋼鐵、水泥、采礦、石油和機械等。汽車、電子產品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十五」計劃期間,工業分別增長5.7%、7.0%、8.4%、8.2%、11.6%。2008年4月至11月,工業同比增長4.1%。近年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農業】 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由於投資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十五」期間,農業增長率分別為-7.2%、10.0%、0.0%、5.9%、3.8%,年均增長率2.5%。2008/2009財年第二季度增長率為2.7%。近年來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百萬噸):
【服務業】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增幅在5.7%至10.5%之間,2005年成為世界第六大服務業出口國。2007/2008財年,服務業增長10.8%,佔GDP比重升至55.6%。其中,交通通訊業和建築業發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15.3%和12.9%,2006/2007財年增幅為16.6%和12%。金融服務業「十五」期間分別增長8.0%、5.6%、8.7%、11.4%和13.9%,年均增長9.5%。
【旅遊業】 旅遊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遊人數近年來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2005/2006財年,外國遊客405.3萬人次,增長12.5%,創匯59.31億美元。2006/2007財年,外國遊客463萬人次,增長13%,創匯96.96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 鐵路為最大國營部門,擁有世界最大鐵路網之一。公路運輸發展較快,承擔全國70%貨運量和85%客運量,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總長6.33萬公里(2006/2007財年),其中電氣化鐵路1.78萬公里,占鐵路總長的28%。年度客運量62.19億人次,貨運量為4834億噸公里。
公路:總長334萬公里(2006年初),其中國家級公路6.6萬公里,占總長2%,承擔運輸總量的40%,邦級公路13萬公里。機動車輛8589.6萬輛(2006/2007財年),其中客車93.4萬輛,貨車478.2萬輛。公路運輸收入中央為4999.1億盧比,各邦為2168.91盧比。
水運:主要港口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原名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1/5海運和1/2集裝箱運輸經此港。中小港口200個。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1.4萬公里,但實際使用不足30%。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2006/2007財年,港口貨運總量6.5億噸。
空運: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飛機334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飛機201架。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國際機場5個,分別位於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和特里凡特琅。國內機場92個。「十五」期間,航運業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7年,旅客數量翻一番。2003/2004財年至2006/2007財年,貨運量增加45%。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債務累積佔GDP的80%。「十五」期間,中央財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稅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06/2007財年,中央財政赤字14257.3億盧比(約合340億美元),佔GDP的3.4%。2007/2008財年,中央財政赤字預計為15094.8億盧比(約合360億美元),約佔GDP的3.2%。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下。
截至2007年3月底,外債為1696.29億美元,其中長期外債1433.90億美元,短期外債262.39億美元。截至2008年2月8日,外匯儲備約2908億美元。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對外貿易】 近年來,進口激增,出口增長緩慢,貿易赤字擴大,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
(單位:億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68.6%,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15.1%,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15%,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30.8%,電子產品8.6%,金銀7.9%,機械7.5%,化工產品5.2%。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香港等。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外國資本】 1991年起積極引進外資。1991年8月至2007年3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累計23204.1億盧比(約合546.28億美元)。2007年4月至11月,外資4509.8億盧比(約合111.4億美元),同比增加36%。模里西斯是第一大投資來源國。2000年4月至2007年11月,對印累計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24%)、美國(9.37%)、英國(7.98%)、荷蘭(5.84%),吸引外資較多的行業包括金融服務、計算機軟硬體、通訊、建築、汽車、房地產、能源和化工等。2008/2009財年頭7個月,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87億美元,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新加坡(8%)、美國(8%)、英國(7%)、荷蘭(5%)和日本(3%)。
【外國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6/2007財年,外援總額1941.90億盧比(45.045億美元),其中貸款1689.06億盧比(39.18億美元),贈款252.84億盧比(5.865億美元)。
人民生活 據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2007年3月公布的統計結果,全國有2.4億貧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於6.78美元,農村居民低於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嬰兒死亡率57‰。人均壽命為63.2歲(2001年至2005年)。醫院和診所共3.2156萬家(2006年1月),各類郊區、基礎和社區衛生中心17.1567萬家(2006年3月),醫生66.0801萬人(2005年),護士148. 127萬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電話(包括行動電話)2.7288億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鎮60.04%,農村7.9%。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軍 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霍米•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國防預算為9600億盧比(約合240億美元),約佔GDP的2%,同比增長10%。
文化教育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包括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2004/2005財年,有小學767520所,初中274731所,高中152049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19403所(2005/2006財年),其中綜合性大學350所,著名的包括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監督報告》,1990年至2004年,印人口識字率從49.4%提高至61%,但15歲以上文盲人口仍有2.7億,居世界之首。2004/2005財年,印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為93.54%,其中男童96.91%,女童89.87%。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新聞出版】 印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1993年底,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3612種,總發行量6761.1萬份。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餘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並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目前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模里西斯提供新聞服務,在迪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
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種方言播音。對外使用27種語言廣播。
全印電視台於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路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國共有56家電視台,23個衛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77.5%和人口的89.6%。
對外關系 印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印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印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聯合國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考慮到所有國家利益並能為所有人接受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要求進一步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呼籲各國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第三世界發展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建議擴大安理會,實現決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聯大期間正式向大會提出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2005年,印度與日本、巴西和德國組成「四國集團」,提出安理會改革框架決議草案,要求擴大安理會,同時增加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並堅決要求擁有安理會否決權。
在人權問題上,主張推進人權應考慮各國的具體情況,認為最根本的人權是生存的權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問題優於民主和人權,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反對利用人權干涉他國內政,從而損害別國的主權和統一。
重視全球環境保護問題,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相聯系,環保的主要責任應由發達國家承擔,建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從事研究和開發來解決環境問題。
2008年以來,印政府繼續推行全方位大國外交戰略,高度重視印中關系,優先發展與美關系,鞏固印俄傳統關系,推進與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系。與巴基斯坦關系因孟買恐怖襲擊事件而趨於緊張。繼續推行東向政策,推進與東盟及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注重發展經貿科技合作,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
【同中國的關系】 見「中國印度雙邊關系」。
【同美國的關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6年3月,美總統布希訪印。雙方就印度核設施分離計劃達成協議,制定兩國貿易三年內翻番的目標,宣布成立科技委員會,探討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國會通過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08年2月,美防長蓋茨訪印。3月,美助理國務卿鮑徹訪印,印外長慕克吉訪美。9月,印總理辛格訪美,與布希總統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設駐海德拉巴總領館,印在美新增駐亞特蘭大和西雅圖兩個總領館。核供應國集團取消對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後,美眾議院批准《印美核協議》。11月,印總理辛格赴華盛頓出席20國集團金融峰會。12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印,就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了解情況。
【同俄羅斯的關系】 印俄雙邊關系密切。2000年,兩國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並建立年度峰會機制。
2008年2月,俄總理祖布科夫訪印,出席在印舉辦俄羅斯年開幕式。雙方簽署關於執法和檔案合作的2份諒解備忘錄。9月,印外長慕克吉在出席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12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印,分別會見印總統、副總統、外長及議會反對派領導人,與印總理辛格舉行會談,並出席印「俄羅斯年」閉幕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了能源、經貿、金融、海關、旅遊、航天等領域的10個合作協議。
【同日本的關系】 印日關系發展勢頭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4年起,印成為日最大海外開發援助對象。2006年12月,印總理辛格訪日,雙方宣布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系,並將2007年定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遊交流年」。
2008年7月,印總理辛格赴北海道出席G8會議。8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印。10月辛格總理訪日,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聯合國改革等問題上加強合作,發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戰略夥伴關系進展聯合宣言》。
【同歐盟及歐盟國家關系】 2000年,印度與歐盟建立首腦會晤機制。2005年雙方正式確立印歐戰略夥伴關系。歐盟作為整體是印最大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2008年1月,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和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先後訪印。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印,出席第四屆印英峰會。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作為主賓出席印共和國日慶典。2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英國首相布朗訪印。3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訪印。9月,印總理辛格訪法,與法國總統、歐盟輪值主席薩科齊舉行會談,出席印歐商業峰會並發表演講。雙方簽署了《印法聯合聲明》、《印歐聯合行動計劃》等文件。12月,英國首相布朗訪印。
【同東盟及東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印積極推行「東向政策」,加強同東盟的政治經濟關系,積極參與東亞合作。
2008年1月,緬甸外長吳年溫訪印。印防長安東尼訪問馬來西亞。8月,寮國總統朱馬利•賽雅貢訪印。11月,印度總統帕蒂爾訪問越南、印度尼西亞。
【同南盟及南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是南盟創始國之一,現為輪值主席國。印於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辦南盟首腦會議。作為南盟最大國家,印強調加強南亞各國聯系,積極推動在南盟范圍內實現物流、人員、技術、知識、資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動,最終建立南亞經濟共同體。2008年8月,辛格總理出席在科倫坡舉行的第15屆南盟峰會。
2004年以來,印巴保持和平對話進程,雙邊關系繼續緩和。2008年5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巴,雙方決定繼續推進印巴和平進程。6月,巴外長庫雷希訪印,商討兩國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安排。7月,印巴啟動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9月,印總理辛格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巴總統扎爾達里。10月,印總理辛格在北京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會見巴總理吉拉尼。11月,巴外長庫雷希再次訪印。11月26日,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後,印指責巴境內的恐怖組織「虔誠軍」製造了此次事件。印巴關系緊張,和平進程中斷。經國際社會斡旋,兩國緊張局勢有所降溫,但尚未根本緩解。
2008年2月,馬爾地夫總統加堯姆訪印。3月,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莫因訪印。5月,辛格總理訪問不丹。6月,印度外長慕克吉訪問斯里蘭卡。8月,印總理辛格赴科倫坡出席第15屆南盟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9月,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訪印。10月,印度外長慕克吉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斯里蘭卡外長波格拉加馬。11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問尼泊爾,辛格總理在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第二屆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12月,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訪印。2009年1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訪印。
2. 為什麼中國銀行放50億貸款給印度首富,他還會「哭窮」
雖然中國銀行放款50億給印度首富,但印度首富不但不感激,態度卻極其惡劣,並以他的凈資產為“0”,沒錢還貸款等理由,拒絕還款。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知恩圖報。對於商人來說,誠信應該是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了。
哭窮的同時,自己還大量購買奢侈品,私下炫耀奢華的生活,擁有豪宅27層,還可以隨時乘坐直升機或是私人飛機,還有三個停機坪,還有一個容量巨大的停車場,真的是應有盡有,生活極其奢華。接受了中國的幫助後,不僅不還錢,而且態度極差。沒想到當時的富豪居然成為現在大家口中的老賴。當然,中國的銀行也並不是吃素的,一定會用合法的渠道收回。
3. 為啥印度GDP和中國差不多,貸款利率卻比中國高一倍
印度GDP和中國差不多?相差4倍多呢!印度的GDP只有2.4萬億美元左右,而中國超過11萬億美元。
至於印度的貸款利率高,主要是印度目前的狀況與我們90年代的情況類似,那就是商品「供不應求」,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又不得不多發貨幣,這就造成通貨膨脹率較高,導致銀行利率自然也高了。除非印度的工業能夠大幅度發展,形成工業品和消費品的「供過於求」局面,那時他的貸款利率才能夠降下來。你一定看到了,凡類似美國、日本這樣的製造業大國,商品都是過剩的,而利率都是很低的,也不大可能發生什麼通貨膨脹。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就是想把通貨膨脹率提上去,但多年來未能如願,也說明商品製造能力過剩的國家,發生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幾率非常低。
4. 在中印關系緊張之際亞投行還給印度貸款是怎麼回事
印度能從亞投行獲取最大的貸款份額,恰好證明了亞投行是標準的「多邊開發性國際金融機構」,貸款面向所有成員國,而非某些人認為的「中國的銀行」。亞投行的成立宗旨是為了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在運營機制上,亞投行關注的是推進國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活動及項目落地推進。
在決策機制上,亞投行由其內部設立的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做出獨立決策,不受特定國家政府的控制。中國是亞投行的發起國和股東之一,但亞投行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其發展需87個成員國相互協作,實現互利共贏。
亞投行在印度的投資項目充分地體現了亞投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一貫重視。自成立以來,亞投行一直關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於提高國家間連通性,並促進跨境貿易。正如亞投行理事、波蘭財長特雷莎在印度孟買舉行的亞投行第三屆理事會上表述的那樣,基礎設施發展不僅是一個國內問題,而是更需要廣泛的國際參與。
近日,印度的「國家投資和基礎設施基金(NIIF)」獲得亞投行1億美元注資,並計劃聚焦綠色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服務等項目。NIIF公布的第一個投資項目即面向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水務、公共衛生和垃圾管理。這與亞投行所堅持的可持續發展是相符的。
5. 印度老賴向中國借32億,貸款買豪車豪房拒絕還錢,後來怎樣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超前消費,各大借貸平台層出不窮,商家會在其中獲得利益,貸款人也能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有窮人才會選擇貸款,富人也會。很多人認為富人的生活是燈紅酒綠的,擁有花不完的錢,與貸款這種事更是絲毫沒有關系。然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富人貸款並不是為了解決一時之急,或者是購買什麼物品,而是用貸款獲得的錢去做更長遠的投資,以此來形成資金鏈。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讓錢流通起來,才能掙到更多的錢。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大到120億美元,小到120塊錢,我們只要借了別人的錢,都應該及時歸還,無論關系多好,也不能拖欠債款。物品是有價的,但是因為人的信譽是無價的,假如一個人在社會上失去信用,那麼他無論到哪裡都會寸步難行。
6. 印度房貸多少年
15年。印度的平均工資為21,240元/年,平均房價約為50,000元/平方米。對普通印度人來講並不現實,高達15%的房貸利率,10至15年還清的慣例,都令普通購房者敬而遠之。
7. 印度貸款容易嗎,中國人可以在印度貸款嗎
困難,在印度貸款要比在中國貸款難上10倍。
8. 印度向越南提供多少貸款
據報道,印度和越南已經同意深化雙邊防務貿易關系,新德里將向越南提供軍事援助。
報道稱,在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出訪印度期間於3月4日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中,印越兩國政府還強調,以印度對越南軍售為基礎,擴大兩國防務產業合作的機會。
報道稱,盡管尚未就印度向越南提供剩餘的5億美元裝備的問題簽署合同,但據認為正在考慮之中的平台和系統包括更多的海軍艦艇、「北極星」先進輕型直升機、「阿卡什」地對空導彈和「布拉莫斯」反艦巡航導彈等。
9. 「印度老賴」從中國借了32億,用貸款買豪宅遊艇,為何寧死都不還錢
前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人類在不斷的進步,同時社會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有一樣東西自人類發明以後,其所代表的含義就一直沒變過,那就是人類社會的硬通貨——貨幣,通俗點來說就是錢了。關於錢,有著各種各樣的俗語,像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樣的為錢至上主義的話,也有錢乃身外之物這樣的視金錢如糞土的清人,但就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離不開錢的,就像小品里說的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現如今,有錢人在社會上已經比比皆是了,但真要說起最有錢的人,人們用還是會津津樂道的,因為大家都很嚮往富豪的生活,希望能如同富豪一般一鄭千金,但終究是不切實際的,但大家還是想知道富豪的有錢程度,於是就有了富豪排行榜,有國內的排行,也有國際上的,國內比較著名的像是馬雲,王健林等等的商人,他們都是富豪榜上數一數二的有錢人,而國際上的富豪像是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等等,這些人都可以說是富可敵國了。
屢次不還款的阿米爾最終背上了國際老賴的身份,可他不服氣,居然將此事告上了倫敦法院,也不知道這人腦子里怎麼想的,難不成欠錢不還還有理了不成,老話說的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難不成你說不還就不還,你說的又不算,所以倫敦法院駁回上訴不予評審,並且命令阿尼爾在規定期間歸還所欠貸款。
參考文獻
《論語》
10. 普通貸款與特別貸款
以下第一點是普通貸款,其餘都是特別貸款,按照您所說的的范圍可能是國際基金組織的貸款吧
(1)普通貸款(Normal Credit Tranches)
這是基金組織最基本的一種貸款,用於解決會員國一般國際收支逆差的短期資金需要。各會員國借取普通貸款的最高額度為會員國所繳份額的125%,貸款期限為3-5年,利率隨期限遞增,第一年利率為4.375%,1到2年為4.875%,2到3年為5.375%,3到4年為5.875%,4到5年為6.375%。基金組織對普通貸款實行分檔政策,即把會員國可借用的貸款分成以下不同部分:
儲備部分貸款(Reserve Tranche),即會員國申請不高於本國份額25%的貸款,也稱黃金份額(Gold Tranche)貸款。這種貸款可自動提用,無需經特殊批准。這是因為會員國早以黃金繳納份額的25%,而現在借款等於抽回原來繳納的份額。1978年4月《協定》第二次修改條文生效後,會員國份額的25%改以SDR,或指定的外匯繳納。會員國提取這部分貸款,仍有充足保證,故稱為儲備部分貸款。
信貸部分貸款(Credit Tranche),即會員國申請貸款的額度在其所繳份額25%—125%之間。信貸部分貸款為4個檔次,每個檔次均占份額的25%。會員國借款使用完儲備部分貸款之後,可依次使用第一、二、三、四檔信貸部分。
IMF對第一檔信貸部分貸款的審批條件較松,但申請這部分貸款需呈交克服國際收支困難的具體計劃,才能獲得批准。借取第一檔信貸部分貸款,可採取直接購買外匯的方式,即在申請貸款獲准後,立即從IMF提款。另外,也可以採用備用信貸安排(Stand-by Arrangement)方式:即申請貸款的會員國與IMF商妥貸款額度後,可在商定的時間內,根據實際需要分次提取。
高檔信貸部分貸款(High Credit Tranche),即對第二檔信貸部分以上的貸款。使用高檔信貸部分貸款,隨著檔次的升高,審批手續逐漸嚴格。使用高檔信貸部分貸款,除向IMF提供令其滿意的改善國際收支的方案外,還要制定全面的財政穩定計劃和採取適當的財政、貨幣、匯率政策等,並且在貸款的使用過程中,IMF還要進行一定的監督,如借款國未能履行計劃,IMF還要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以保證目標的實現。使用第二檔以上信貸部分貸款,通常都採用備用信貸方式。
(2)出口波動補償貸款(Compensatory Financing Facility 或Compensatory Financing of Export Fluctuation)
該貸款設立於1963年。當初級產品出口國由於出口收人下降而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可在原有的普通貸款之外,另向IMF申請此項貸款。這項貸款額度最初規定為會員國份額的25%,1966年9月提高到份額的50%,後提高到75%,1979年8月以後又提高到份額的100%。借取這項貸款的條件為:出口收入的下降必須是短期性的;出口收入的下降是會員國本身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借款國有義務與IMF合作採取適當措施解決其國際收支困難。此項貸款期限為3—5年,要求借款國的出口收入一旦恢復,要盡早歸還。
(3)緩沖庫存貸款(Buffer Stock Financing Facility)
它是1969年6月IMF應發展中國家要求而設立的一種貸款。這項貸款用於支持初級產品出口國穩定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而建立國際緩沖庫存的資金需要。緩沖庫存貸款的額度可達借款國份額的50%。由於此項貸款與出口波動補償貸款的目的聯系密切,特規定此項貸款與出口波動補償貸款的總額度不得超過借款國份額的75%。緩沖庫存貸款的期限也為3-5年。
(4)石油貸款(Oil Facility)
它是1974年6月設立的,專門向1973年因石油漲價而引起國際收支困難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放的臨時性貸款。這項貸款的資金由石油輸出國(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內瑞拉等)和發達國家(如原西德、荷蘭、瑞士等)借人,總額為69億SDR,專款專用,不能移作他用。1974年此項貸款的最高額度規定為份額的75%,1975年提高到125%,但貸款條件比1974年嚴。貸款期限為3—7年,還款要求按季度分16次歸還,利率高於普通貸款。為減輕最困難的發展中國家借取石油貸款的利息負擔,1975年IMF決定建立利息貼補帳戶(Subsidy Account),其資金來源由24個發達國家和石油輸出國捐獻。到1976年5月,此項貸款資金已全部貸出,貸款即告結束。
(5)中期貸款(Extended Facility)
這是IMF在1974年9月開設的一項專門貸款,用以解決會員國較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而且其資金需要量比普通貸款所能借到的額度要大。IMF對這項貸款監督較嚴,借取中期貸款的條件是:第一,IMF確認申請國的國際收支困難確需比借取普通貸款的期限更長才能解決;第二,申請國必須提出貸款期內改進國際收支困難的計劃,以及在第一年准備施工的有關政策措施的詳細說明,以後每年度都要向]IMF提出有關工作進展的詳細說明和實現目標的政策措施;第三,根據會員國實現計劃目標、執行政策的實際情況,分期發放貸款。中期貸款的期限為4—8年,備用安排期限為3年,一般分16次歸還。貸款額度最高可達份額的140%,中期貸款與普通貸款兩項的總額不能超過貸款國份額的165%。
(6)信託基金貸款(Trust Fund Facility)
1976年1月,IMF臨時委員會達成協議,決定將IMF持有的1/6的黃金(2500萬盎司)在1976年7月—1980年6月的4年內,按市價出售,用所獲利潤建立信託基金,以優惠條件向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信託基金於1976年5月設立,除售金所獲利潤外,還有直接分到出售黃金利潤的某些受益國轉讓給信託基金的資金,以及資產投資收入。能得到信託基金貸款的條件是:第一,第一期為1973年人均國民收入不超過300SDR(約合360美元)的國家,第二期為1975年人均國民收入不超過520美元的國家;第二,申請貸款國的國際收支、貨幣儲備和其他發展情況經IMF審核證實確有資金需要,而且又有調整國際收支的適當計劃。信託資金貸款按年率0.5%的利率收息,從支付日起l0年滿期,從支付後五年半開始還款,每半年一次,分10年還清。到1981年3月,信託基金貸款的資金已發放完畢,共向發展中國家發放總額為33億元的貸款。
(7)補充貸款(Supplementary Financing Facility)
也稱韋特文貸款(The Witteven Facility),於1977年4月正式成立。貸款資金由石油輸出國和有國際收支順差的發達國家提供,總額為84億SDR。補充貸款用於補充普通貸款的不足,即在會員國遇有嚴重國際收支逆差,需要比普通貸款所能提供的更大數額和更長期限的資金時,可申請此項貸款。貸款最高額度為會員國份額的140%,備用安排期限為1—3年,還款期限為3.5-7年,每半年償還一次,分期償清。借取此項貸款頭三年的利率為IMF付給資金提供國的利率(7%)加0.2%,以後則加0.325%。補充貸款分配完畢後,IMF於1981年5月開始實行擴大貸款政策(Enlarged Access Policy)。IMF實行這項政策的目的和內容與補充貸款相似。
(8)結構調整貸款(Structural Adjustment Facility)
該貸款設立於1986年3月,IMF設立這項貸款是想通過提供利率為0.5%、期限可長達10年的優惠貸款,促使低收入會員國制定和執行全面的宏觀經濟調整和結構改革政策,以恢復經濟增長和改善國際收支,從而解決它們長期存在的國際收支困難。結構調整貸款為會員國份額的70%。1987年年底,IMF又設立了擴大的結構調整貸款(Enlarged Structural Facility),貸款的目的、用途和條件同於原來的結構調整貸款,但貸款額度增加到份額的250%,特殊情況可達到份額的350%。擴大的結構調整貸款與原來的結構調整貸款並行發放。
按照IMF的規定,我國和印度也是結構調整貸款的對象國,但為了把有限的資金更多地用於最窮和最困難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和印度都表示,暫不參與使用此項貸款。
(9)制度轉型貸款(Systemic Transformation Facility)
該貸款設立於1993年4月,IMF設立了這項貸款是為了幫助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克服從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國際收支困難以及其它同這些國家有著傳統的以計劃價格為基礎的貿易和支付關系的國家克服因貿易價格基礎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困難。貸款的最高限額為份額的50%,期限為4—10年。貸款分兩次撥給,第一次為貸款批准後某個商定時間(必須在1994年12月31日前),第二次為第一次提款後4—12個月之內。基金組織認為:1994、1995年是原經互會國家在國際收支方面最困難的時期,因此,希望申請貸款的國家必須盡早申請並在1994年12月底之前使用第一部分貸款。在申請時,申請國必須制定一項經濟穩定與制度改革方案,內容包括財政貨幣制度改革及貨幣穩定計劃、阻止資本外逃計劃、經濟結構改革計劃、市場的培育與完善等等。只有在第一批貸款撥出後,如果借款國在上述各方面作出了切實有效的努力井與基金組織充分合作,基金組織才提供第二批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