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萬佛之祖大還是如來大
萬佛之祖大。
在《西遊記後傳》中一共有十八位萬佛之祖,燃燈上古佛為佛界的第十七位萬佛之祖,燃燈上古佛圓寂後,孫悟空成為第十八位萬佛之祖,佛號為南無大聖舍利尊王佛。在電視劇《西遊記後傳》中,一共只出現三位萬佛之祖,分別是:龍光上古佛、燃燈上古佛、南無大聖舍利尊王佛。
介紹
如來(印度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tatha意思是「如」,agata意思是「來」。
如指真如,含兩層意思:憑借真如之道,通過努力,不斷累積善因,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也就是真身如來;通過介紹真如之道,使眾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獲取利益,故名如來,也就是應身如來。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民間常以我佛如來、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世尊,即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又稱之為老瞿曇、黃面老子。實際上如來佛這稱呼是不精確的。如來是佛的德號之一,如來的意思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如來與佛,二者只能稱其中一種。
② 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誰厲害
西遊記中有兩大BOSS,一個是玉皇大帝,一個是如來佛祖。
玉皇大帝代表著最高的權利,如來佛祖代表最高法力。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出身、入職時間、崗位許可權:
一、出身。
③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的地位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只是諸神中的一位,地位並不尊崇。印度神話中有三位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沒有釋迦牟尼的影子。
1、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2、濕婆:印度三大神的第三位。又叫「西哇」。是最受崇拜的神之一。是象徵「昌盛」和「吉兆」的神。同時又象徵「毀滅」,是起死回生之神。一般被視為「破壞神」。同時他也是生殖之神,傳到中國後與藏教密宗中的大歡喜菩薩互相影響。
3、毗濕奴:三大主神之一,與前兩者並稱為三聯神。稱謂極多,有一千種以上,常見的為「那羅衍」,「世界之主」等。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3)如來在印度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宗教方面,出現了耆那教,其藝術和哲學價值也是最高的。
印度神話對佛教影響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釋迦牟尼、幾個弟子、幾個羅漢之外,觀音借鑒了雙馬童、彌勒借鑒了密多羅、毗盧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羅王的名字、各種明王來自濕婆的憤怒相、閻羅王是閻摩、四大天王來自印度的四方護法神(懼毗羅、伐樓拿等)、韋馱是卡爾提克亞、吉祥天是羅乞什。
其中印度神話最著名的要算《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這是兩篇非常龐大的詩史,限於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摩柯婆羅多》中最有名則是鼎鼎大名的人類英雄黑天。對印度神話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找這兩本書的翻譯版來看看。
其實與印度神話相關的書籍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書系列。通常,往世書分為十八大往世書與十八小往世書。這些書應該算是眾神的個人傳記和專題介紹,比如《梵天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大鵬往世書》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神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牟尼
④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呢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思想大爆發的時期。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相近,印度也擁有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聖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並非他的名字,而是對他的尊稱,就像「孔子」的稱謂屬於尊稱而不是名字一樣。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屬於印度的釋迦民族,故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教一度與道家、儒家並稱為「儒道釋」三家,由此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嬗變產生的巨大影響。佛教中「抑惡揚善」的精神,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稟賦養成也具有引導和教化的重要意義。
⑤ 如來是什麼級別的神仙
觀音在西遊里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按理說,觀音只是如來的弟子,菩薩在佛教系統中也只是屬於低於佛一級的第二檔次,但是觀音的幾次出場,都沒有吃虧,別人都很給面子,比如西遊記第二十六回「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里,寫觀音去五庄觀醫樹:卻說那觀里大仙與三老正然清話,忽見孫大聖按落雲頭,叫道:「菩薩來了,快接快接!」慌得那三星與鎮元子共三藏師徒,一齊迎出寶殿。菩薩才住了祥雲,先與鎮元子陪了話,後與三星作禮。禮畢上坐,那階前,行者引唐僧、八戒、沙僧都拜了。那觀中諸仙,也來拜見。行者道:「大仙不必遲疑,趁早兒陳設香案,請菩薩替你治那什麼果樹去。」大仙躬身謝菩薩道:「小可的勾當,怎麼敢勞菩薩下降?」這里鎮元子的態度可謂謙卑,要知道鎮元子是地仙之祖,他的童子自誇「三清是家師的朋友,四帝是家師的故人,九曜是家師的晚輩,元辰是家師的下賓。」這種級別的人物也就是比三清低半級到一級,再低下去,三清也不會跟他做什麼朋友。鎮元子為啥要對觀音如此恭敬?還是這一回里,觀音說她能醫樹時自誇:菩薩道:「我這凈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樹靈苗。」行者道:「可曾經驗過么?」菩薩道:「經驗過的。」行者問:「有何經驗?」菩薩道:「當年太上老君曾與我賭勝,他把我的楊柳枝拔了去,放在煉丹爐里,炙得焦干,送來還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老君怎麼說也是教主級別的人物,觀音居然與之賭賽?她敢跟如來賭賽么?根本就不是一個輩分嘛!中國另一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演義》里,觀音明明就是那個慈航真人,是老子的師侄輩,法力上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就算以後投靠了佛教,也不能跟自己曾經的師長沒大沒小啊。
要理解這些現象,就必須從觀音在西遊中的身份入手。
在西遊記最後的佛教政治局委員排序里,觀音排名緊跟佛之後,是菩薩里的第一名。這種「雞頭」往往比「牛後」還要強,這是其一。
其二嘛,才是重點。觀音在西遊里身份非常特殊,她算是靈山派的外交部長,不過如果用美國的官名「國務卿」可能更確切些。
在佛教人物裡面,觀音道場在普陀,又是道教投誠過來的人物,在天宮派內部頗有些人脈,對道教人物的熟悉程度恐怕靈山派里沒有人比得過她。猴子大鬧天宮的時候,觀音舉薦了二郎神,這個二郎神可是玉帝的外甥啊,在天宮危機的時候玉帝都沒想起他,偏是佛教中人觀音想起來了,大家想想觀音對道教神仙的情報搜集做了多少工作?西天取經途中,觀音又順手招覓了熊怪、紅孩兒之類的高手為自己賣命,可見觀音是個有心計,有抱負,有手腕的三有菩薩。更為重要的,觀音是個女人。在西遊第四十九回里,悟空急找觀音幫忙,看門的攔不住,原著描述如下:行者性急,那裡等得,急縱身往裡便走。噫——這個美猴王,性急能鵲薄。諸天留不住,要往裡邊狖。拽步入深林,睜眼偷覷著。遠觀救苦尊,盤坐襯殘箬。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纓絡。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綉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分明是個美艷的少婦嘛,初次看到原文,小弟不覺面紅心熱,懷疑看錯了書,這哪裡是西遊記嘛!觀音這樣的美少婦,在商量公事的時候發幾下嗲,拋幾個媚眼,天宮那幾個老神仙哪裡禁得住?還有觀音她辦不成的事?如來知人善任,讓觀音當這個外交部長,跟老君等一干神仙打得火熱。以老君為例,兩人本來不是一個檔次的神仙,偏要玩什麼賭斗,把個楊柳枝借來借去。老君真要燒了觀音的楊柳枝,他也未免傻到家了,這種情商連豬八戒都比不上。於是乎,假意輸上一籌,逗得美女高興,這樣的把戲,難道我們就看不出來么?取經路上,老君更是明言觀音跟他借了兩個童子化做金角、銀角大王擋路。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不是一般的簡單。
西天取經這件如來策劃的大手筆,也是觀音主持執行的。唐僧師徒四個,每一個都是觀音提點加入取經隊伍的。取經路上觀音扮演女人調戲過豬八戒,觀音手下的金毛猻、金魚攔過路,再加上觀音出面降服的熊怪、紅孩兒,借的金角、銀角大王,觀音一人身兼數角,玩得不亦樂乎,她才是西遊記的幕後大導演。如果說把佛教比作共產黨,那如來就是老毛,觀音就是周,大家看象不?正是由於觀音是如來手下如此重要的一枚棋子,炙手可熱的大紅人,在天宮也是左右逢源,打情罵俏,觀音雖然等級未必最高,法力未必最強,然而天上地下誰也不得不給她三分面子。文革的時候老毛的女秘書王海容之類的小姑娘都可以參加政治局會議,幾個政治局委員、老革命也不敢對她們怎麼樣,可以擁有和大boss的親密關系是如何的重要。從這里,我們也不難解釋為何連鎮元子這樣的大仙也對觀音必恭必敬了。
⑥ 佛、如來、釋迦摩尼、達摩祖師有什麼區別
佛就是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如來和達摩祖師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
1、佛:指浮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後人們認為佛陀二字太麻煩,於是簡化成了一個字「佛」。
釋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2、如來:是佛的稱號之一。如來(印度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來」,如來,「就像來了一樣」。
3、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對達摩的尊稱)一般指菩提達摩。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達摩祖師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是中國禪宗的初祖。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
達摩祖師的來源: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⑦ 如來佛祖在印度地位如何
綜上所述,可見兩點,第一,孔雀雖然被封為佛母,但在佛門中地位並不高。第二,大鵬是在獅駝嶺一役後才歸順的佛門,以後地位如何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⑧ 如來佛祖在佛教中的地位是
在小乘佛法里,如來是最高階的佛。
在大乘佛法里,如來只是「現在」佛的概念。
在漢傳佛教里,分為「過去」的佛:燃燈古佛;「現在」的佛:如來佛;「未來「的佛:彌勒佛。
自佛教由古印度-天竺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影響和滲透,逐漸產生出佛、道二教的宗教神話人物相互關聯「客串」的現象。
據說,如來佛就是道教中的「多寶道人」所化(又有說法是西方教主所化),而點化他的是中國的道教始祖--老子。所謂老子化胡。(民間文籍可考的有《封神演義》和《西遊記》)
因而,綜合起來說,如來佛在佛教中(漢傳佛教)的地位屬於「教主」地位,但並非最資深的佛主。他上頭就還有燃燈古佛。
限於篇幅,大致述說如此,實質上若要深究,還有更多細節可供討論。例如,若認為如來佛為西方教主所化時,那他與老子、燃燈等的關系是怎麼來的,以及如來佛是如何來的等等。
⑨ 如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釋迦牟尼被譽為如來
“如來”他是從印度梵語里音譯來的一個名詞,“如來”就是無所來去,所以如來叫,在佛教中“如”這個字講的是佛法與真知,在佛經里稱真如,屬於絕對真理。“如來”是講佛掌握在絕對真理來到普度眾生以及說法的聖者,隱藏意思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意思,在佛經世界裡,釋迦牟尼就是普度眾生、掌握絕對真理的聖者,這表述了佛教徒們對於釋迦牟尼的敬仰與崇敬。
佛教的創始人是佛教的創始人,佛教最重要佛祖,所以在佛教信徒心裡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將如來、佛祖等同於釋迦牟尼,表明了在信徒心目中釋迦牟尼崇高地位。在我們民眾心裡,如來已經根深蒂固,以至於把用如來稱釋迦牟尼更現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