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海嘯發生原因
地殼的擠壓,位於倆板塊之間
B. 請問印度洋海嘯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印度洋海嘯是地震引發的,而地震是地殼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在目前的情況下,人的活動還不能對地殼運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海洋當中就更不可能了。 震源: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板塊斷裂導致大地震.是太陽,太陽黑子大爆發,太陽黑子大爆發是有周期性的,每當太陽黑子大爆發對地球有很大影響,常有地震,(海嘯是地震所至)洪水,氣候異常發生。
C. 印度洋海嘯直接原因是什麼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
受台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嘯就不同了,雖然海嘯在遙遠的海面只有數厘米至數米高,但由於海面隆起的范圍大,有時海嘯的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巨大的"水塊"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嚴重危害岸上的建築物和人的生命。據調查,這次印度洋大海嘯在泰國沿岸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從有關數據來看,海嘯高達2米,木製房屋會瞬間遭到破壞;海嘯高達20米以上,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難以招架。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公里,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公里。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D. 印度洋海嘯如何形成的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
受台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嘯就不同了,雖然海嘯在遙遠的海面只有數厘米至數米高,但由於海面隆起的范圍大,有時海嘯的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巨大的"水塊"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嚴重危害岸上的建築物和人的生命。據調查,這次印度洋大海嘯在泰國沿岸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從有關數據來看,海嘯高達2米,木製房屋會瞬間遭到破壞;海嘯高達20米以上,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難以招架。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公里,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公里。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E. 印度海嘯是由什麼引起的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地震海嘯分兩種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F. 想問以下 印度洋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2004.12.26.上午本地時間上午8時,北京時間上午9時.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印度洋海域當地時間26日上午8時發生里氏8.5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東南亞和南亞數個國家受波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印度洋海嘯是地震引發的,而地震是地殼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在目前的情況下,人的活動還不能對地殼運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海洋當中就更不可能了。 震源: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板塊斷裂導致大地震.是太陽,太陽黑子大爆發,太陽黑子大爆發是有周期性的,每當太陽黑子大爆發對地球有很大影響,常有地震,(海嘯是地震所至)洪水,氣候異常發生。太陽一打噴嚏,地球就發高燒huo
板塊的運動威力?事實上,那毀滅人類生命財產的火山和地震、給人類帶來利益的礦產資源的形成、海陸的變遷、山脈的形成、河流的布局、生命的演化……,地球上很多宏偉的自然現象,都與板塊活動有關。
海嘯是怎樣形成的
水下地震、火山暴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全球地震海嘯發生區的分布基本上與地震帶一致。破壞性較大的地震海嘯平均六七年發生一次,其中約80%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
在開闊海面海嘯波高度很低,海嘯波在大洋中移行時,波長可達數十或數百公里,波高僅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鍾。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備靠岸或者停靠在岸邊的船隻要及時向外海開就可以化險為夷。
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由於深度急劇變淺,波高驟增,可達20—30米,這種巨浪可帶來毀滅性災害。海嘯攜帶海底沉積物、船隻、樹木等重物一直沖入海岸線以上幾百米的地方。海嘯登陸時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60公里。
海嘯產生的巨浪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其間可能間隔幾分鍾或幾小時。地面震動並伴隨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嘯發生的先兆。另外,海嘯並不總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陸。它們更有可能是快速漲潮,伴隨著水下旋渦。可以把人捲入水下,並捲起重物。有時可以吞沒整個海灘。海嘯是海洋中巨大的浪潮現象之一。因海底火山活動、地震或由海底斜坡上的物質產生滑坡現象等,使海底地形發生急劇升降運動,導致海水強烈的擾動所致。
海嘯具有長周期波動的特點。其周期為數分鍾至十分鍾不等。海底地震歷時很短,但其釋放能量很大,當向大陸沿岸傳播時,形成巨浪侵襲陸地。據記載,世界上最強大的地震海嘯,波高達30-40米,波速每小時達數百千米,其勢迅猛,破壞力很大。此外,強大低氣壓通過時產生的海面異常升高的現象,也是海嘯的一種類型,稱「風暴海嘯」。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運動引發的狂濤駭浪,洶涌澎湃,它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的能量,沖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智利大海嘯形成的波濤,移動了上萬公里仍不減雄風,足見它的巨大威力。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海底沒有變形的地震沖擊或海底的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地震經常在地球各處發生,達到破壞性程度的地震是比較少的。全球地震活動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到中亞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是環繞著太平洋周邊地區。在東部北起阿留申群島,經阿拉斯加、北美西海岸、直到南美的智利;西部由阿留申群島向西,經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此後分成兩支,一支南下經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到伊里安島,另一支向西經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印尼,在伊里安島與前一支會合後,繼續南下,經索羅門群島、斐濟、湯加直至紐西蘭。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地震活動最強的地區,這里因地質構造強烈,地表高差懸殊,有深度為11022米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地震帶里,因而也地中海--中亞地震帶,在西部由亞速爾群島向西與大西洋海嶺相連,東部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中國西南部、緬甸,向南至印尼,並與環太平洋地震帶會合,這里發生的地震數佔全球總數的15%左右。
全球地震海嘯發生區的分布基本上是與地震帶一致。據1700多年的資料統計表明,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較大的地震海嘯約發生260次,平均六七年發生一次,其中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地震海嘯約佔80%,發生在地中海區的約佔8%,而在日本列島及其鄰近海域發生的地震則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因此,日本是世界上發生地震海嘯最頻繁和危害最重的國家。
地震產生的水體波動與通常海面上的海浪是不一樣的,海浪通常只在一定深度以上的水層引起波動,且這種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當然在大洋中海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l一2米,這種波動運行在深水大洋時,波長可達幾十至幾百公里不等,周期在2-200分鍾范圍內變動,最常見的是2-40分鍾,傳播速度可達每小時1千公里,比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航速還大,所以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甚至於航行的船隻也難於察覺出這種波動。然而海嘯波進入大陸架後,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驟然增大,當進入狹窄淺水海域,從海面到海流速幾乎一樣的海嘯波攜帶巨大能量直沖海灣和岸邊,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勢沖擊過來,特別是傳播到漏斗型灣頂處更為突出。如海嘯波在海口和海灣內反復發生反射時,還會誘發海灣內海水的固有振動引發假潮,可使波高增幅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地震海嘯」發生在海洋中,海嘯波濤長達數百千米,並可達到海底數百千米深處。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有時波浪可高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的能量,它以噴氣式飛機的速度沿海洋運動,沖上陸地後會造成巨大破壞。
對不起,我想說一句,印度洋海嘯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你可以說死那麼多人是政府辦事不力,但這次海嘯絕對不是像當年我國發洪水那次是因為亂砍亂伐造成的。這一點請切記。印度尼西亞出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所以火山地震頻發,但不是每次地震都會造成海嘯,只有板塊斷層斷裂才會引發海嘯,8.9九級的地震,30米高的海浪,就算環境保護的再好也白搭了。希望我說這么多各位能明白。人與自然永遠不會和諧,因為人總想著人定勝天,大自然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改變。所以一切自然災害不可避免。海嘯是自然現象,裡面並沒有人為因素。
G. 2004年12月印度洋發生海嘯,原因是
北京時間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印度尼西亞發生8.7級地震,並引發強大的海嘯。震中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邊界類型為(消亡)邊界。新加坡離震中較近,但卻未受到海嘯影響,原因是(在亞歐板塊內部)。當海嘯發生後,它波及的(地點)和到達的(時間)是可以預報的。此次災情非常嚴重,和當地預警機制(落後)有一定關系。
H. 為什麼會有海嘯,它是怎麼形成的
海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體的影響。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記錄顯示,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大多數海底地震發生在太平洋邊緣地帶,稱為「亞延地帶」。海底地震發生後,使邊緣地帶出現裂縫。這時部分海底會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會發生嚴重顛簸,猶如往水中拋入一塊石頭一樣會產生「圓形波紋」,故而引發海嘯。海底山崩塌方則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所引發,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積物和岩石也會導致大規模海水的運動,從而引發海嘯。而因宇宙天體的影響而誘發海嘯的情況則最不常見,通常隕石墜落海洋中會激起波浪,當隕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夠強大時,也會引發海嘯。海嘯是海下地震、山崩或者火山噴發引發的一系列巨大海浪。巨型流星撞擊海洋也能引發海嘯,但這種情況較為罕見。曾發現小行星撞擊痕跡的科學家表示,35億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引發的大海嘯曾經吞噬整個地球,除了最高的山脈外,巨浪淹沒了地球上的一切。受大海嘯影響,大陸海岸線發生巨變,陸地上的幾乎所有生物都走向毀滅3、通常,如果岸邊的海水出現異常的增高或降低,則預示著海嘯即將來臨。而在發生海嘯時,岸邊的人們要盡快從地勢低窪的地區轉移到地勢高的區域。而正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此時絕不能返回港口,而是應該將船駛向深海區域。
I. 印度洋海嘯的原因是什麼
它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接的地方,是極容易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的地帶,當地殼運動時就會影響這一地帶的地質結構所以容易形成海嘯(地下火山噴發).
J. 印度洋海嘯
(一)印度洋海嘯概況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晨7點5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處發生里氏9.1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使印度洋周邊的十幾個國家受災,造成約30萬人死亡,600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嚴重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索馬里和塞席爾等。海嘯還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災區很多水井和泉水源頭都受到了海水的沖擊無法使用,土地鹽鹼化,海岸受到侵蝕,海草、紅樹林沼澤、珊瑚及海洋動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和影響。
(二)印度洋海嘯原因
引發印度洋海嘯的蘇門答臘地震震中位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發震斷層沿板塊邊緣延展1200km,斷層上下盤平均錯距15m,地震活動強烈。
海嘯的破壞力來自高大海浪強烈水平沖擊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沒。海嘯沿海岸線呈帶狀分布,直接襲擊低平的河口與海灣等。對房屋、橋梁、供排水、供電、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和船隻、車輛、農田、果園、風景區、鹽場等造成破壞。印度洋海嘯災損嚴重還在於:災區人員(包括遊客)密集、居民缺乏有關海嘯及逃生的知識、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海嘯預警系統等。
(三)救援情況
災後,聯合國、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等向受災國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資、醫療和救援人員、損失評估專家等救災援助。
(四)災後重建
災後各國援助受災國建設學校、醫院、飲水及衛生設施、基礎設施工程。2007年教育領域投入資金達到1.5億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學校,仍有250多所學校正在建設中。其他方面如兒童保健及營養、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減災對策
1.合理規劃
海岸地帶參考本次海嘯受災范圍,發生海嘯頻度與強度、距海岸線的遠近、地勢高低等因素,規劃建造永久性居住區時避開容易遭受海嘯災害的區域,將房屋布局在海拔較高且有適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體結構、附屬構件以及相互連接要有足夠的強度,靠近海邊的房屋盡量建3層以上,底層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規劃上考慮給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過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頭。
2.消減海嘯水頭
海灘上種植紅樹林,沿岸低平地帶,按一定寬度相間種植高密度的椰樹、蒲葵、檳榔等喬灌木,可以有效地消減、阻擋海浪的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