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為什麼能發展那麼快
印度是純民主國家 所以和我們國家不能相比...
印度政府的功能非常的小
大的原因有三點
①英國、美國 把印度作為軟體的加工工廠
因此 在印度做軟體的公司 和中國做服裝做輕工業的工廠數量差不多...而且 英美都負責收購 這也是印度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當然 英美給印度錢 然後再強賣給印度軍火 把錢再收回來...
②印度太民主了...太自由了..導致了很尷尬的結果
首先 印度有幾千個黨派 開一次會 得開一年...
其次 印度的語言太混亂...說什麼語言的都有...因此 寶萊塢的電影產量世界第一..因為一部電影 幾乎要翻譯成N個版本...
再次 直接導致印度政府的執行能力很低 很多法案只能個化 不能量化 沒有凝聚力
③印度各級官員 手裡哪怕是有一點點權利的都非常的貪 貪污在印度官員的字典里 是正常的 是極為正常的 這個正常程度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和印度比起來 某些有某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簡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因此 層層剝削 人民的收入及其的低 根本沒有能力去消費
舉個例子:印度沒有家樂福 沒有沃爾瑪 甚至沒有印度本國的大型連鎖市場...全是小賣鋪的形勢..(別噴 不要以為 只去過加爾各答 新德里什麼的就以為去了整個印度...去絕大部分印度城市都看一看 你會發現什麼叫窮)
因此 印度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不買洗發膏 買的話就買一小管...和牙膏筒那麼多的 一家人能用一年...只有出席什麼重要會面的時候 才會用..
綜上所述,由於這三點的相互作用 導致了 印度的各類產品需求及低 因此 印度沒有公路網 城市與城市之間相通的仍然大部分是土路 因為沒有什麼商品需要用車每天的運...也由於人民消費水平的低下 導致印度的經濟非常的糟糕...但這不影響印度人的心態 因為印度是宗教國家 過苦日子 心裡更爽 因為他們相信 這都是在修行...
而中國完全不一樣...首先 中國是 一擋磚症 又是一個統一了語言 文字的國度..(貌似兩千多年前 中國就書同文 車同軌 統一度量衡了..)因此執行能力和印度比起來要強非常多 我們有發達的地面運輸網路 以及步入國際化的航空網路 因此 人民的物質極大豐富 基本上想要的東西 都能買的到 而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手中的錢 也比 40年代 50年代的時候要多很多 思想解放以後 也比60年代 70年代幸福的多...(別噴 我不是五毛 自己想去)起碼餓不死人了....因此 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的迅速
但是 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有很多弊端 比如 發展的程度參差不齊 東南沿海的發展度極高 而內地的發展度非常低 很多鄉鎮 偏遠的山區 甚至還沒有電 孩子們上不起學 又由於缺乏信仰(甭管是宗教信仰 還是政治信仰)導致人們的生活極度浮誇 內心嚴重空虛...
還有很多東西 無法在這里表達 因為某人的兒子會屏蔽這些....算了 寫到這了
② 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③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④ 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印度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47~1956年,即從印度獨立到「一五」計劃結束,是經濟恢復時期。印巴分治不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而且打亂了本來就不平衡的國民經濟。分治後大城市和大工業均分布在印度境內,而原料產地和糧食產區卻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據統計,91%的大工業如鋼鐵、黃麻、造紙等工業幾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卻生產38%的棉花和80%的黃麻。這就使獨立初期的印度花費巨額外匯進口黃麻、棉花和糧食。
印度獨立初期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總指數從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農業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糧食下降到90.5。為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擬訂了「一五」計劃(1951~1956年),其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印度停滯不前的經濟結構,以便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經過努力,印度國民經濟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平均增長率達到3.6%,超過原定指標的2.1%。5年內工業生產增長25%,農業生產增長22.2%。按1970~1971年價格計算,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7.4%,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3%,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6%。
此間,物價比較平穩,工廠工人實際工資恢復到戰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計劃期間,還實行了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積的土地轉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並促進了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
1956~1966年,即實行「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是印度工業體系形成時期。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在電力、冶金、礦山、采礦、機械製造、化工原料、採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種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經過10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總指數從1956年的136(1950的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業產品增長最快的是為生產服務的機械設備和耐用消費品,其中機床增加21倍,內燃機增加7倍,動力水泵增加5倍,發電機增加4倍,家用電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別增加14%和13%,機紡棉布反而減少15.2%。印度政府在積極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也鼓勵私人壟斷財團以及同外國資本合作興建的新型工業。印度國營企業從21家增至74家,投資額增加29倍,從8.1億盧比增至241.5億盧比。
印度國內和國外壟斷組織在印度投資增加132.5%,從47.83億盧比增加到106.93億盧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財團資產總值從1958年的45.44億盧比增至1966年的131.94億盧比,增加近2倍。
在農業方面,尼赫魯的戰略是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實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評議會制度,使其成為農村基本經濟行政單位,要求10年內把全部耕地納入廣泛的發展計劃,並在美國專家的建議下實行農業精耕計劃,集中使用高產品種、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技術,以達到大幅度增產目的。但該計劃當時基本上未能實行。
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繼任的夏斯特里拋棄了尼赫魯的上述戰略。其間,工業增長一倍,而農業只增產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而且農業生產很不穩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有時甚至出現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農業生產低於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連續兩年災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戰爭和美援的中斷,形成了糧食恐慌、通貨膨脹、外匯短缺和工業減產為特徵的經濟危機。農業生產的停滯和倒退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
1966~1984年,即從三個年度計劃,經過「四五」、「五五」、「六五」計劃到英·甘地逝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著重發展農業。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恐慌,糧食庫存全部耗盡,配給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國進口小麥來維持,從而使印度對美國和世界銀行的依賴加深。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英·甘地開始實行所謂「綠色革命」,即農業發展新戰略。
在工業方面,給國內外私人投資提供新機會,開展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將14家大銀行(存款總額佔全國56%)收歸國有,對壟斷財團新建和擴建進行審批等限制措施。在這個時期,對農業和能源動力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大。農業投資比重從「三五」計劃(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計劃(1969~1974)的23%。工業企業的投資從20%下降到18%。
「六五」計劃(1980~1985)對農業的投資佔25.4%(「五五」計劃為21.7%),能源動力開支佔28.1%(「五五」計劃為26.2%),工礦業開支佔15.4%(「五五」計劃為18.7%)。「六五」計劃期間預計國民收入增長率為5.2%,人均收入增長率為3.28%。
四、第四階段:
1985年至今,經過「七五」、「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劃,即從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印度各屆政府開始經濟政策的調整與經濟改革。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甘地執政時,印度就開始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與困難較多。1991年拉奧執政後堅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績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困難。
⑤ 印度的發展史可以談談嗎
全稱印度共和國。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公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另外,約在公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一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專制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公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供應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製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貿易依靠北印度的絲綢。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官員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員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官員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⑥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印度的歷史又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外表像一菱形或鑽石形。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恆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自然條件。印度的北方為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個要道進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礦產,多沼澤草原。沿海平原區氣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⑦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
1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⑧ 印度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
截止到2021年5月5日,印度是發展中國家。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印度早期文化:
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
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