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一般認為,印度宗教肇始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開始的吠陀文明時期,這一時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濫觴。但根據考古和印度教的實際情況看,我們不能無視公元前3000年前後開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這一時期。實際上,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中的諸多因素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著不可忽視的淵源關系,而與吠陀文明卻牽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時期應該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而非吠陀文明時期。
就歷史分期而言,將整個印度宗教史分為五個時期比較科學。第一個時期為「初期」,開始於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時間,即公元前3000年前後,結束於印度列國時期,即佛教、耆那教產生的公元前6世紀前後。這一時期實際上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產生和前期發展階段:首先,印度教的兩大源頭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達到了各自相對成熟的階段。其次,這兩大源頭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開始由獨立發展走上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道路,從而形成婆羅門教,使印度次大陸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種「統一」形式。第三,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得到確立並強化,逐漸走向反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和環境。
「初期」又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公元前3000年前後至公元前1500年前後)、吠陀文明時期(公元前1500年前後至公元前1000年前後)和婆羅門教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年前後至公元前6世紀前後)[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印度宗教產生並逐漸形成,其信仰主體是印度土著人,通常認為是現在居住在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的祖先。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當時的宗教狀況,但從考古發掘物和遺跡可以斷定當時的宗教具有這樣幾方面的特色:其一,當時似乎盛行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人們崇拜石頭、樹木和獸類等,認為它們是善良的或邪惡的精靈的依附物,具有靈性和某種能力甚至神力。這充分表現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復出現的公牛形象和怪誕多頭或身首相異的動物形象幾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徵。」[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種類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這說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對牛的特別眷顧、視牛為神的宗教習俗也許與這時期的信仰不無聯系。其二,對「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對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大量的赤陶質「女神」像。這些造像臀部寬大,乳房飽滿,戴有很多飾品。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並為後人甚至現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個圖像是從一個女人的肚子里長出一顆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這種對「女神」崇拜的現象與後來印度教的薩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樣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萬物的本源。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頭。其三,與「女神」崇拜有某種對應性質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明顯的宗教習俗。考古學家除在文明遺址中發現了不少酷似濕婆林伽的石頭斷片外,還發現了一個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軀干像,其身體扭曲的姿勢使人聯想起印度教濕婆大神的造像。該雕像的兩腿連接處有一個頗大的空洞,這說明它曾有過一個豎起的巨大的陰莖。這些表明,當時林伽崇拜已經存在,而且為後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繼承下來。其四,濕婆神崇拜已經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個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煉瑜伽或禪定,形象具有後來印度教神像的風采。該修行者有一個正面和兩個側面的三面看得見的臉,頭上戴著碩大的牛角形頭飾,給整個形象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濕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頭形標記。修行者的寶座周圍圍繞著不同的動物,這與濕婆大神的「百獸之王」或「獸主」的稱號也不謀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已經比較成熟,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
吠陀文明時期的宗教習慣上被稱為吠陀教,其主人是從南俄歐亞草原上遷徙而來的雅利安人,史稱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前,由於自然條件惡化、人口增多而物質資源匱乏引起內亂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漸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後,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也讓位於吠陀教,成為非主流信仰即民間土著人的信仰。吠陀教有兩大特點: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傾向。從某種角度說,吠陀教的聖典《梨俱吠陀》實際上就是一部頌神詩歌集。對雅利安人而言,幾乎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東西都是神。這些神要麼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如太陽神蘇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麼是社會現象的寫照,如人間軍事統帥神話化的戰神兼雷神因陀羅、人間統治者神話化的神王伐樓那、人間暴君神話化的天國野豬樓陀羅、人類父母神話化的陰陽對偶神天空神提奧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維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神話化的體現。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靈信仰基本上已經成熟,絕大多數神靈有了相對穩定的說法,他們的名稱、職責以及優缺點等都很清楚,信徒們(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們獻什麼和求什麼。僅從對單個神靈的信仰上來說,這近乎一種現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風。有證據顯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風由來已久,在進入印度前就有此習俗。到印度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的豐富,這一習俗得到發揚光大,祭神和獻祭規模盛大,被用於多種活動中,如頌神獻祭、財產再分配、國王灌頂、生老病死及婚喪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動看作是部落和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和標志,尤其是部落首領或國王可以通過祭祀活動向人們顯示自己的重要性,進而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對婆羅門祭司而言,他們在祭祀活動中「呼風喚雨」、「與神靈對話」,由此獲得所有人包括國王、貴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並且得到「布施」,成為富有的有產者。
婆羅門教文明時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羅門教[4]。經過吠陀文明時期的碰撞和沖突之後,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即當時的民間土著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這一時期逐漸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羅門教。從某種意義上說,「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達婆吠陀》則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的。不過,在「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中,特別是在「奧義書」中,兩者就完全合而為一了。在這一時期,後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論、「業報輪回」論和「精神解脫」論等已經形成,種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說已經成熟,三大主神系統也已初具規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種姓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婆羅門教的 「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形成並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根據三大綱領的規定,「吠陀」經典是最神聖的,是最高神賜予人世的啟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研究這些經典,也只有他們才有傳授這些神啟和真言的資格和權利。「祭祀」是萬能的,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願望,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們通過祭祀儀式與神溝通,以實現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種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聖潔的種姓,「是人間的神」[5]。因此,就三大綱領的實質而論,「婆羅門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啟」和「祭祀萬能」是為「婆羅門至上」服務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個時期即「古代時期」開始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結束於公元7世紀前後,前後經歷一千多年。這一時期包括印度歷史上的「列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割據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至7世紀)。
列國時代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6],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身處第二第三種姓,印度的剎帝利和吠舍兩大種姓對這種變化是抱著接受和歡迎的態度的,這是婆羅門教失勢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
公元前4世紀初期,孔雀王朝誕生[7]。這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疆域遼闊,東起布拉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南抵佩內爾河。這對印度宗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陸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實現了某種統一。在這一時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傳播,與當地文化融合,紮下根來。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視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佛教發生了分裂,進入部派佛教階段。不過,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發展的同時,印度教、耆那教等並沒有受到排斥。由於過於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發展,但速度不快。對印度教來說,這是一個反思的時期,體現其重要教義的兩大史詩開始產生。在史詩中,婆羅門一改「婆羅門至上」的宣傳手法,對剎帝利種姓歌功頌德,希望以此獲得國王、貴族等的支持,伺機復興婆羅門教。另外,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瓦爾納制」逐漸演化成為「賈蒂制」,亞種姓大量出現。
孔雀王朝以後,印度次大陸步入割據時代。在這一時期,諸國並起,王朝更迭頻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薩塔瓦哈納王朝、羯陵伽、西薩特拉普和貴霜王朝等是先後出現的比較著名的國家。這些國家有的信奉婆羅門教,如巽加王朝和薩塔瓦哈納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貴霜王朝等。不過,絕大多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寬容政策,他們在偏重一教的同時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總體說來,婆羅門教在這一時期有所抬頭,奪回了不少失地。其經典兩大史詩最終形成,宗教法規《摩奴法論》等產生並成書,正統六派哲學也已基本定型。婆羅門教由純粹的婆羅門種姓的宗教逐漸變成了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高等種姓的共同宗教,實力大大增強。佛教雖然失去了全國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區仍受到統治者推崇。在這一時期,受婆羅門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響,印度佛教開始過渡到大乘佛教階段,向「印度教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其統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這一時期是婆羅門教復興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它為中世紀印度教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佛教在這一時期繼續自己的「印度教化」進程,為進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備;同時,佛教開始了學院式佛教和民間佛教相脫離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佛學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學者和大和尚等越來越脫離普通信眾。
印度的中世紀與歐洲的中世紀不盡相同[8],始於公元7世紀,終於18世紀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印度佛教消亡;錫克教產生;婆羅門教演變成為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其「往世書」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蘭教進入並成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據印度社會歷史的實際情況,筆者把這一時期分成前中世紀和後中世紀兩個時期,分界線是公元13世紀初(1206年),即伊斯蘭教德里蘇丹國成立的時間。
在前中世紀時期,印度次大陸實際上分成了兩個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持續侵略,結果是伊斯蘭教進入了印度,伊斯蘭教政權在印度建立起來。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運動[10]興起,運動主體主要是下層首陀羅種姓群體;運動目的有二,一是反對在南印度統治上層有一定實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勢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別是爭取虔信印度教神靈和進入寺廟膜拜神靈的權利。由於婆羅門種姓在南印度實力較弱,他們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運動。由此,在高種姓和低種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節節敗退,南印度逐漸為婆羅門教所佔領。這時期,印度教出現了幾個偉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羅師徒和羅摩奴等,他們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內容後對印度教進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羅門教階段正式過渡到印度教階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為不幸,遭到了伊斯蘭教侵略者的沉重打擊。此外,自7世紀始,印度佛教開始密教化進程,與印度教的某些派別更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為濃厚;同時,佛學與普通信眾的距離也更為擴大。這樣,至公元13世紀初,印度佛教在伊斯蘭教侵略者的重創下,開始在印度次大陸銷聲匿跡,為印度教所吸納,融入印度教,回歸母體。
到了後中世紀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成為印度次大陸上最有影響的兩大宗教。德里蘇丹國及其後繼者莫卧兒王朝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將領土伊斯蘭化是其統治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統治者以武力、政權和稅收等作為工具強力傳播伊斯蘭教的同時,在伊斯蘭教蘇非派大師們的努力下,蘇非運動在民間以和平手段在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種宗教之間的沖突,為雙方的融合與和平相處做出了努力,並取得了成功。這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也在整個印度次大陸開展起來,出現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亞、蘇爾達斯、羅摩難陀、杜勒西達斯、格比爾達斯等等。與前中世紀時期不同的是,與伊斯蘭教抗衡、保護印度教地盤成為這一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的第一大任務。這些印度教大師不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蘭教,還對印度教進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為「現代」的內容,為印度教在近現代時期的發展做了必要的准備。同是在這一時期,原為印度教帕克蒂運動派別之一的那納克派脫穎而出,形成錫克教,那納克師尊成為其第一任祖師。自第六任祖師哈爾·哥賓德開始,迫於社會現實的壓力,為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錫克教逐漸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紀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後,即18世紀中期開始,這一文明開始了大規模的槍炮攻勢(以1757年的普拉希戰役為起點),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臨著新的威脅。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四個時期,即「近現代時期」。應該指出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斗爭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基本上適應了共生共存的社會環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業已式微,在這幾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現代印度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頗具特色的南亞伊斯蘭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亞伊斯蘭教文明共同面對來自西方的威脅,兩教信徒在與西方的抗爭中多次用一種聲音說話,用一種姿態表達印度的不滿。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並肩戰斗,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大起義失敗以後,英國女王成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這以後的近一百年裡,印度諸宗教在共同爭取印度獨立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印度教先後出現了羅姆·摩罕·羅易、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羅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奧羅賓多·高士、甘地、泰戈爾等大師,他們與時俱進,對印度教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新時期的宗教。伊斯蘭教同樣出現了不少宗教哲學大師,莫卧兒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對伊斯蘭教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之後又出現了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爾等人,他們為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之獲得了新生。從此,印度教和南亞伊斯蘭教與普通信徒的距離更為接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也更為密切。這一時期前半期,在蘭季特·辛格的領導下,政教合一的錫克教國家在旁遮普地區盛極一時。19世紀中期,英國佔領旁遮普,錫克教國家滅亡。但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宗教,錫克教繼續發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區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獲得了完全獨立,但印巴分治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永遠的傷害。原來的印度宗教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個國家:印度教和錫克教主要在印度發展;伊斯蘭教在三個國家並行發展,但以巴基斯坦為中心。就地域層面來看,各種宗教的印度次大陸特色或南亞色彩絲毫不減,相互間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印度教和錫克教之間雖時有爭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功地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聯系了起來,成為社會建設的原動力之一。這是印度宗教在當代時期的基本狀況。
綜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紀)�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
三、 中世紀的印度宗教(7世紀至18世紀中期)�
四、近現代的印度宗教(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
五、當代的印度宗教(20世紀中期以後)
㈡ 印度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度不是文明古國,古印度才是,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剩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都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㈢ 印度宗教怎麼這么多,而且各教在印度的影響力也比他國要深得多,最終讓印度文明成了不折不扣的宗教文明
公元前6世紀之後,印度進入了十六大國時期,內戰頻繁,並出現了反對婆羅門教統治地位的沙門思潮,佛教、耆那教隨之興起。內部的紛爭也招致了外部的入侵,波斯帝國、馬其頓——希臘人先後於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前4世紀攻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在驅逐了馬其頓在印度西北部地區的駐軍後統一了北印度,偉大的阿育王皈依佛教並大力推廣佛教。孔雀王朝於公元前185年滅亡,印度再次陷入混戰時代。公元一世紀前後,大月氏的貴霜部落首領丘就卻建立貴霜帝國,至公元三世紀再次分裂為若干小國。直到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興起,帶來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在笈多時期,從古老的婆羅門教演化出來的印度教興起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古代印度文化達到了顛峰。從公元8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不斷侵入南亞次大陸,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傳入此地,使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成為古代印度的兩大宗教,佛教與耆那教日漸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貴族建立了莫卧兒帝國。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這里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19世紀末期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為民族主義事業贏得群眾支持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印度終於獨立。之後經過兩次印巴戰爭,南亞次大陸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當前印度(2001年普查數據),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佔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印度的宗教多原因1本國的的信仰 2外族的侵略 3經濟的影響 6 5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雖說種姓制度廢除了但是那些原來高高在上的人還是看不起無技術的勞動者 所以那些人只有在信仰上駁得平等
㈣ 印度為何有少部分人,做了伊斯蘭教的信徒
一、印度是宗教信仰特別多
印度這個國家特別注重宗教信仰,那麼有很多人都有信仰的宗教,而且都是信仰著不同的一個宗教,其中有的印度的本地教派印度教,還有佛教。印度也是佛教的發源地。所以說佛教在印度是一個非常大的教派。
在以前的時候伊斯蘭教屬於一個特別大的教派,但是現在伊斯蘭教在時代的進步下,卻走偏了。已經不在以前的道路上行走,那麼在世界各地區中有很多恐怖襲擊,其中就有很多活動,都是伊斯蘭教人們組織的,所以說現在伊斯蘭教的名聲也是逐漸的變得不好起來了。
㈤ 印度宗教狀況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在,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初到印度旅行的外國人,常常會對所見所聞中的一些事情大惑不解:一位衣衫襤褸、骯臟不堪的叫化子,居然在大街上粗野、蠻橫地破口大罵一位衣冠楚楚的紳士,而那位紳士老爺卻不僅不生氣,反而始終小心地陪著笑臉。
一對純情的少男少女私下深深地相愛了,男才女貌,彷彿天造地設般相配。可是卻遭到雙方父母的堅決反對,棒打之下,一對多情的鴛鴦只好分開。後來,男青年在絕望中憂郁而死。一些赤裸上身的人走出家門,手持銅鑼,邊走邊喊;其他人聽到喊聲,就像逃避瘟疫一般地躲藏不迭。……原來,這些都是印度種姓制度所造成的怪現象。
古代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它是世界上四大著名的文明古國。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原因之一就是與印度種姓制度的長期存在有關。
種姓制度並非印度所獨有,在其他一些國家,例如古代埃及曾經存在過,在南亞其他國家也存在著。但是它在印度歷史上表現最為典型、復雜和持久。直到今天,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民生活諸方面仍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㈥ 印度教形成的原因、內容和特徵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藉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並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祇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獲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祇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 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㈦ 印度是文明古國印度人大多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一般信佛教的和印度教的較多,但是因為印度沒有保存文字和歷史的習慣,所以沒有把博大精深的佛法傳承下來,反而是中國繼承了所有佛法的精髓,結果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衰落的國家,為我國的優良傳統喝彩。
㈧ 印度為什麼是文明古國
1947年之前,印度既不文明,也非國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古代印度,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建立過幾個王朝,主要在如今巴基斯坦境內,如果說古印度實際上就是巴基斯坦。最後一個王朝是孔雀王朝,存在了50年,古印度與現代印度在地理上關系就不大,前面說了古印度主要是在巴基斯坦境內
而如今印度這個國家,自古就是幾千個土邦,也就是村莊自治的,如果有侵略者進入,那麼就成為奴隸唄,這些外來入侵者建立國家,治理文化,管理體系都不是印度的,離開時啥都沒留下,印度人看到外來統治者離開了,又回到幾千土邦自治狀態。
沒有離開的入侵者,那就是雅利安人,他們在印度的統治由於對外戰爭的失敗而衰弱,居然沒有走,留在印度,其勢力依然比印度人強大,於是他們在印度統治時制定的種姓制度就留存了下來,所以說嘛,印度人智商低,被人統治反抗卻很少,外來統治者衰弱了,印度人也不起來反抗,反而接受。
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統治印度地區全境的就是英國人,英國人1947年要走了,看著印度就想啊,我不能像過去的統治者那樣走了,什麼都不留下吧,那麼印度地區建國吧,印度人既沒有自我統治的經驗,也沒有保留任何治理文化,英國人說怎麼干,就怎麼干吧,說白了,印度人智商不行啊,於是建國嘍,但是宗教分歧導致印巴分治,,實際上巴基斯坦還比較穩定,印度卻更糟糕
你看哈,沒有治理經驗,沒有歷史,對是沒有歷史,英國人愛好考古,挖掘了古代印度的一些遺跡,但印度人不關心這些,一是沒有歷史記載,二是也沒有任何文明留下來並發揚光大,三是這些遺跡的主人,實際上又與現代印度人沒有關系,他們早已滅絕。印度人想著是像英國紳士那樣的生活。
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英國人是統治者,他們只不過是奴隸,主人要走了,奴隸自己做主人,卻沒有主人的本事,但想法卻固定下來,所以1991年印度改革開始後,印度人想的是體面的生活,什麼產業工人,什麼製造業,都是低等人乾的,咱印度人要體面的生活。
對,像英國人那樣做辦公室,於是印度人就沒走工業化道路,說白了,幾千年的奴隸,智商又不行,還好面子,又懶惰,又自私,詐騙成為印度人的特色,歐美人最討厭印度詐騙犯了,印度人常常自我詐騙,稱自己是文明古國,稱自己有偉大的成就,全都是靠吹牛的,主要是靠突發奇想的傳說加持,他們可以突然製造個神,然後用神的口吻表達一些不存在的成就
㈨ 印度到底是信哪個教,為何寺廟那麼多
其實他們信奉的教比較多,聽說印度是一個很尊敬佛教的地方所以寺廟也是很多的。關於印度,根據資料顯示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後,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
在尋訪了幾位著名的沙門思想念家鄉然而未得到滿意答案之後,他毅然決然決定去實踐當時沙門中較為流行的做法——苦行。過了六年的苦行沒有一點成果,無奈他只能放棄苦修,吃飯睡覺來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參悟冥想,終於修成正果,悟出來大道理,成為了覺者佛陀,那時候他才三十五歲。這也就是印度為什麼那麼重視佛教界,佛教中有著 他們的信仰,他們需要的的東西了。
㈩ 印度的絕大多數人是信仰什麼教的
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10)印度人為什麼是文明教會擴展閱讀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
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
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