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叫囂不懼開戰 印度真的有底氣嗎
有--------印度後勤優勢明顯。
中印邊境有爭議的地區,印度道路補給非常方便,而中國的道路補給特別不方便。
事實上,我很納悶,為什麼青藏鐵路建設起來後,不再建設一條支線,通往中印邊境的色拉山口一帶。因為如果有一條鐵路,則中國在中印邊境的劣勢將得以扳回。
我想,可能是當時的中國政府依然妄想收買印度反美吧?
.
而且,中印邊境的爭議領土,對於印度來說是必須爭奪的、絕對不能放棄的;而至少在中國上一屆乃至上上屆政府(以及我黨絕大部分官員)看來,如果能夠將印度拉進中國的反美集團中,那片領土可有可無----------而印度,深知這一點。
.
1962那一場戰爭,中國僅僅帶給了印度無盡的恥辱,卻沒有打疼印度。事實上,中國只要撤軍稍微晚兩三天,就能打疼印度。
因為當時中國軍隊採用的是穿插戰術,關門打狗。問題是,門關上了,狗都躲到山林里了。關鍵是中央的撤軍命令下來了,完成穿插關門任務的部隊,必須放棄包圍圈。
從戰略上來說,中印邊境不利於中國長期作戰。但是具體到戰術和當時情況,中國軍隊俘虜了印度軍隊大批的武器彈葯和物資,因此中國軍隊當時完全可以在那裡繼續戰斗幾個月-------至少戰斗到將潰散的上萬印度官兵俘虜沒有任何壓力。
可當時太祖急不可待的撤軍命令,讓本來已經心理瀕臨崩潰的印度人心理猛然扭轉過來,並且堅信自己實際上僅僅是疏忽大意,中國人害怕印度人。從那之後,印度更加反華、仇華。
所以,今天的中國和印度對於那場戰爭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人認為,中國僅僅出動了一個軍不到的兵力,將數倍印度軍隊打的落花流水,當然是中國勝利。而偉大領袖的撤軍命令,必然讓印度人感恩不已。
印度人認為,那一場邊境沖突,印度軍隊前鋒雖然不利,但是印度軍隊已經占據了絕對性戰略優勢。而正當印度軍隊准備發動戰略性反擊,將中國從西藏趕出去時(沒錯,你沒有看錯,印度對於西藏的興趣非常大),中國居然撤軍了,並且做出一副聖人的模樣。所以善良的印度人不好意思繼續打下去,中國佔了大便宜。
.
這種情況下,印度人當然有底氣和中國打一場------絕大多數印度人堅持認為,西藏是印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⑵ 印度叫囂不懼開戰 印度真的有底氣嗎
警惕印度。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斗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霍米·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印度國防預算高達9600億盧比,約300億美元。一直以來印度把擴充軍事實力當成爭當世界一流大國的重要標志。印度始終致力於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是印度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印度當局深信,軍事實力是取得大國地位的必要基礎,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後盾,軍事必須以外交為補充,軍事力量不僅是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機構、軍界、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支持,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宣稱:「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
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財政年度,印度軍費預算將增加24%,達1.42萬億盧比,約500億美元。將為印度的123萬軍隊的現代化計劃提供資金。除了軍費預算,慕克吉還批准了為准軍事部門增加1.43億美元。他還說,在本財政年度將為加強所謂的邊境安全增加4.56億美元。印度是新興經濟體當中購買武器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以來,印度進口的軍事裝備價值280億美元。未來幾年,印度計劃進一步簽署價值估計達300億美元的合同。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 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采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采購費增加了近1倍。
從俄羅斯購買價值15億美元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從英國購買價值17億美元66架「鷹」式高級教練機,以及從以色列購買3架11億美元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根據和法國達索公司的協議未來幾年印度將接受18架陣風式戰斗機。憑借「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艦載「米格-29K」戰機,印度海軍屆時可在一天內控制數千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國防部的重要采辦項目包括:空軍計劃從美國采購126架多用途中程戰斗機、先進無人機和運輸直升機,采購額高達90億美元;陸軍計劃采購155毫米自行火炮、防空系統和網路中心戰裝備;海軍計劃購買先進潛艇、海上監視飛機、一顆人造衛星和3艘航空母艦。
印度海軍擁有1艘航母、8艘導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
印度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代號為PAK-FA的第5代先進戰斗機。俄印聯合研發第5代戰斗機項目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將成為俄印兩國政府在軍事領域內數額最大的一個聯合研發項目。目前印度從俄羅斯引進的最新戰斗機為蘇-30MKI戰斗機。印度空軍主要將領已經證實印度空軍已確定了印度第5代戰斗機的技術性能指標。據稱,印度空軍希望用5年的時間研發第5代戰斗機。據悉,第5代戰斗機PAK-FA具備隱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進行超音速巡航,機上將安裝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AESA)機載雷達以及可增強機動性的推力矢量噴管。
進入21世紀,印度陸軍已經向俄羅斯購買了310輛T-90主戰坦克。 印度陸軍高級軍官則表示,陸軍用1781輛主戰坦克替換老舊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將通過引進1657輛俄制T-90S和訂購的124輛阿瓊坦克(由印度自己開發,耗資巨大,但坦克質量性能始終存在一定問題,無法滿足印度軍方的要求)得到滿足。俄印簽署協議引進310輛俄制T-90S坦克,根據雙方又達成協議,印度再進口347輛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車輛製造廠已經開始根據俄方許可證生產另外1000輛T-90S坦克。
印度已宣布在未來十年裡要建立一支航母艦隊和核潛艇的計劃。印度還進行了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試射,其射程可覆蓋中國的主要城市。而在臨近中國的邊境地區,它也正在重新開啟空軍基地。 為鼓勵印度制衡中國,俄羅斯逐步加強與印度軍隊緊密合作。
⑶ 印度為何對中國有敵意
其實也簡單。印度之所以有敵意,其實就是羨慕、嫉妒、恨。印度剛獨立之時,有英國給他建立的成套工業體系,不管是鋼鐵產量或者其他機械加工的能力都比中國強。這是當年尼赫魯有底氣跟中國打一仗的原因。可是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超過印度好幾倍,心理就不平衡了。印度覺得明明是平起平坐的鄰居,怎麼就變成大富豪了?所以羨慕嫉妒恨。
⑷ 印度聲稱「21世紀是印度人的世紀」印度為何有底氣這么說,信心來源於哪裡
這是由於印度這些年的經濟增長,使得印度對於周邊國家領土的野心也越來越膨脹。再加上印度和美國還有俄羅斯這些大國的關系都非常的緊密,因為每年印度都會向這些大國進口大量的軍事武器裝備,所以也使得美國和俄羅斯都在積極地維護和印度之間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印度的野心膨脹。
印度之所以有這么足的底氣,主要是因為印度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非常的快速,再加上和大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的不錯,也使得印度的野心也越來越膨脹。
⑸ 印度揚言2.5線戰爭有何底氣
印度宣稱的2.5線戰爭,底氣來自於它自己的「迷之自信」。
印度的軍力屬於大而不強的狀態。它根本沒有實力去多線作戰。
⑹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首先,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印巴戰爭或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就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問題於1947年到1949年爆發的一場戰爭。它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大規模戰爭中的第一場。開戰原因如下:
1、在英國殖民時期,克什米爾是一些名義上依然獨立,但實際上依附英國的印度國家之一。英國從印度撤軍後,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爾加入它們。克什米爾則要求獨立。
2、英國撤軍後一支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軍隊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進入克什米爾。印度藉此機會也進軍克什米爾,由此導致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
3、戰爭結果。印巴雙方議和,克什米爾喪失了其獨立地位,1948年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占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占據3/5。
第二,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3月27日——1965年9月20日,印巴爭奪庫奇蘭恩地區和克什米爾地區又展開了一次較量。開戰原因如下:
1、1965年2月,印度陸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佔領了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3月27日早晨6點30分,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軍向印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由於庫奇蘭恩地勢狹小,水網遍布,不適合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雙方簽訂停火協議。
2、印度沒能全面佔領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心有不甘,立即開始了對克什米爾的爭奪。1965年8月巴基斯坦的「自由戰士」的穆斯林武裝人員進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對印軍的哨所、補給倉庫、車隊進行襲擊,以達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進行讓步之目的。但穆斯林武裝人員很快被印軍所鎮壓,5291名穆斯林武裝人員被打死,戰爭被觸發。
3、戰爭結果。巴軍不僅在南部擊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而且乘勢推進印度國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1965年9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蘇聯政府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二,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決議,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戰爭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個戰場展開。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戰爭原因:
1、巴基斯坦政局動盪,印度趁機支持東巴獨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
2、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1971年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有了蘇聯的支持,印度顯得底氣十足。
3、戰爭結果。東巴守軍於1971年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⑺ 面對強大的中國,當年印度為何還敢挑戰呢
我國與印度存在著十二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領土糾紛,最近幾年我國與印度也曾就領土糾紛產生過多次摩擦。在1962年的時候,我國和印度還曾因為邊界問題發生戰爭,我國稱之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稱之為瓦弄之戰。當年中國比印度更加強大,印度為什麼還敢發動戰爭呢?因為印度知道如果當時他們沒有解決邊境問題,那麼他們以後將沒有任何機會解決。
在戰後的談判中,我國曾做出過讓步,但印度方面仍然不滿意,最終沒有達成。這個歷史問題就一直遺留到現在,仍為解決。
⑻ 一年交火3000次!印度哪來的底氣叫板巴基斯坦
我覺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印度有這樣的軍事實力,另一個方面就是印度背後有西方國家的撐腰,所以藉此機會狐假虎威展示肌肉。
巴基斯坦是我國的鄰國,因為是一個內陸國家各種資源比較短缺,所以發展就非常落後,只是這些年在我們國家的幫助下,巴基斯坦的各方面都有了較好的發展,而印度則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而且印度雖然貧富差距大,但是總體經濟並不弱,軍事實力很強,特別時印度的海軍(實話實說,我覺的在航空母艦這個東西上,咱們國家目前是比不過,但是未來我們肯定是比印度強的)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有一個克什米爾的爭議地區,所以每年這兩個國家在這個地區都會交火很多次,雖然巴基斯班背後有我們國家,但是在印度沒有做太過火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能幹預他們。
綜上,我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火,一方面是自身軍事確實有實力,另一方面就是有西方國家在背後撐腰,正好借機會在中國面前亮亮肌肉。
⑼ 印度哪來的底氣和中國抗衡
印度喜歡雞蛋碰石頭,阿三習慣開掛,所以,這個民族喜歡無事生非!
⑽ 印度到底哪來的底氣在中國邊境叫囂呢,背後有玄機嗎
肯定有啊,你不覺得美國佬就在背後默默扶持印度嗎?印度定了美國佬那麼多軍火,相當於給美國佬送錢,他能不幫扶一下印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