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出口額想要達到1萬億美元,印度能出口什麼
出口額想要達到1萬億美元,印度能出口的東西挺多的。出口一些化妝品以及一些瓜果蔬菜等等。比如印度是一個消費性國家,可以促進國外的朋友多來印度來消費,並且拉動印度的經濟增長。
然後,印度又新增了對石油需求,其需求量都超過了中國,同時印度的經濟檢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失業率已經升至了7.2%達到了近幾年的最高水平,以及印印度的總理莫迪,他的他的改革政策的確使人感到失望,而且對於本國經濟已經變得疲憊和脆弱了。
B. 印度每年貿易逆差,外匯儲備那麼少,為什麼有錢滿世界買軍火
印度貿易逆差其實從上世紀的80年代就開始了,到了本世紀就逐漸擴大,印度2018年全年的整體貿易逆差達到1874.5億美元,同比增長24.7%。可能有的人不理解什麼是貿易逆差,所謂的貿易逆差就是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也就是代表著出口的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相對比較弱,長時間的貿易逆差會使一個國家的資源不斷的流出,同時外債也會持續增長,這也是印度近年來一直在面對困擾的問題。
第四就是印度有大量的海外僑民,比如在美國矽谷就有很多高科技人才,中東、迪拜也有很多印度僑民,這些僑民也會把賺到的錢匯到印度,然後那些僑民的家屬就會把這些美元在換成盧比在印度使用,這部分美元自然也是印度的外匯儲備。
綜上所述,雖然印度這樣滿世界買軍火,可以快速的提高軍事力量,但是對於印度的軍工體系是相當不利的,外匯儲備就那麼多,大部分都用來買軍火,研發費用就會下降,沒有自己的技術,永遠只能買別人要淘汰下來的產品。
C. 印度出口量持續下滑,和哪幾個因素有關
印度這幾年的經濟一直增長得非常快,尤其是2014年,莫迪擔任印度總統之後,他帶領印度走向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而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上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不過似乎從今年開始,印度的經濟就開始走向下滑,如今連續三個季度都下跌。隨著印度經濟的下滑,印度的出口量也受到了影響,連續下滑。印度出口量持續下滑和那幾個因素有關?
集裝箱短缺
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放緩,很多港口被封鎖,同時一些企業資金周轉不過來,導致很多的集裝箱在碼頭堆積,造成了集裝箱周轉時間過長,如今很多地方都嚴重缺乏集裝箱,這也是導致印度出口下滑的一個原因。
在眾多的因素當中,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經濟下滑,如今早就已經是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大環境不理想,自然對其他的國家也是出現不利的影響,所以印度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D. 印度採取的對外貿易保護政策
(1)明清兩朝對海外貿易的政策有什麼相似之處? (2)明朝採取這種政策出於什麼考慮?從明朝的實際情況看,這種政策是否奏效?(3)明清政府推行這些政策的社會經濟根源是什麼? (4)應如何認識和評價明清對外政策的影響?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對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的認識。 海禁政策的經濟基礎是中國自給自足 的自然經濟。明清時期的統治者之所以推行該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但這種政 策很難達到他們的主觀目的,同時還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答案:(1)都不許民間船隻出海,禁止對外貿易。(2)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該政策並沒有奏效,明朝仍有 一些奸商勾結倭寇,騷擾東南沿海。(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4)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趨於 沒落,不利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 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不利於資本主義萌 芽的滋長。
E.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
1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F. 為什麼印度糧食產量那麼少還能出口。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過去三個市場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過1000萬噸,占據1/4強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場。印度也是小麥凈出口國。2012/13年度小麥出口甚至超過有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
一般人的印象,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
但是,飢餓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飽,怎麼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並不能強制低價收購農民的糧食。那麼,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中,印度人為什麼也自願「勒緊褲帶」出口糧食呢?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不需要考慮看似比較復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我們就看看一國內部的情況。在一個國家裡面,農民總是賣糧食,市民總是買糧食。那麼,有餘糧賣的農民是否比需要買糧食的市民吃的更飽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實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營養水平整體上比農民更高。「飢餓」的農民為什麼不先喂飽自己呢?
其實,也可以同樣問:為什麼沒有房子的建築工人反而在給別人蓋房子?為什麼沒有iphone的工人在給別人生產iphone?為什麼沒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廠為別人生產LV手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古人早就發出了類似的感慨。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種田的人吃不飽,這其實並非社會不公,而是因為社會整體生產水平相對低下。對於種糧的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的手段。他當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糧食,但是由此拿來賣錢的糧食就變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僅僅是農民眾多需求中的一個,還有穿衣、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產效率低下的社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糧食並不足以滿足農民全部的需求。這個時候,他就需要權衡。他可能會為了小孩的上學會減少一些口糧的消費,他也可能會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壓縮自己的口糧。然而,在一個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個農民可以耕種幾百乃至上千畝土地,農民的多樣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出售糧食獲得滿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營養水平為代價。
國際貿易是同樣的道理。飢餓的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印度社會發展水平仍處於很低下的階段。他們為了滿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糧食消費為代價來進口他們更為緊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只佔GDP的18%。這意味著印度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農業國。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從糧食的進出口是難以判斷一國的糧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糧食安全水平應該從收入水平去判斷。高收入水平才是糧食安全的終極保證。任何形式的糧食危機總是要通過價格表現出來,而收入水平高的國家總能夠通過出價更高來獲得食物的優先分配權。
有人可能說,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嗎?沒錯,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但是沒有錢就一定買不到糧食。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收入水平?
歷史早已證明城市化、工業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佔主導地位,農業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謂的農業國,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為農業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是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達國家富裕的農民其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於非農部門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完全依賴農業收入,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在內部也是處於底層的。
G. 印度貿易逆差這么大,怎麼平衡的
你這個問題,真無法回答。我只能說,平衡最好。這就象是問:人民幣升值好,還是貶值好?這個得看具體的時期與大環境的,只能說,平衡最好。1.貿易順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貿易逆差(UnfavorableBalance0fTrade)。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入超」,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3.貿易平衡(BalanceofTrade)。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縱觀世界各國(地區)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並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H. 印度的經濟怎樣改善就會有所發展
三、
南部整體是高原,南印度經濟更好。但地形和氣候決定了南印度都是單點城市的繁榮。要不是沿海狹小平地上的港口城市,要不就是內陸高原的盆地城市。南印度的人口也比北印度少很多。
I. 印度外貿市場到底怎麼做
印度外貿市場還是很大的,不過印度客戶比較善於還價,所以報價的時候要預留一些還價空間,還有就是定金比較要多收一點網頁鏈接
J. 在連續出口下滑之後,印度應該如何挽救自己的出口業務
印度應該首先控制好國內的疫情,疫情得到控制,工廠才能復工,出口行業才能重新獲得增長。近日,印度的累計確診病例已經突破千萬了,但印度政府似乎以一種無所謂的狀態來應對,其不僅沒有對國內疫情進行一個很好的管控,還因為強推農業法案,導致大量農民湧上街頭抗議,不少農民堵在新德里的高速公路上,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獲得關注,也希望政府可以撤銷農業法案。但在疫情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大規模聚集抗議,顯然會加劇印度國內的疫情蔓延,這對印度社會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還有人表示,盡管印度這些年一直在推廣印度製造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印度目前還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加工製造業,無法對更加復雜產品進行生產,再加上這次疫情的影響,印度的工廠大量停工,造成的傷害可能是永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