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皇帝是哪個國家的

印度皇帝是哪個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07-01 03:30:49

㈠ 和武則天同年在位的印度皇帝是誰

古印度形成大一統的帝國皇朝只有在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1527年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這是印度史上第一個未經冊封的皇帝。其他都是受疆域和宗教:佛教、婆羅門、印度教、伊斯蘭教教義影響其統治者並不成為皇帝、一般稱王朝以及國王、
而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唐高宗時為皇後(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這段時期在印度屬於:

戒日王朝(公元606—647年)印度北部(唐初):公元 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印度南部。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
莫卧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
17世紀以前,統治了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莫卧兒帝國君主僅僅使用「巴底沙」(波斯語:پادشاه‎,拉丁化:Pādishāh)的稱號,這個稱號在西方國家也被認為與「皇帝」同等,而且沒有地理上的意義(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在1857年爆發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揭竿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兵佔領了德里,並攻擊莫卧兒皇宮紅堡,殺死5名英國人,還要求已經失勢的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復位。巴哈杜爾·沙二世勉強同意成為起義軍的領袖,起義士兵便宣布他為印度巴底沙(波斯語:پادشاهي هند‎,拉丁化:Pādishāh-i Hind),即印度皇帝。這是第一次使用「印度皇帝」的稱號。第二年(1858年)起義失敗,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並流放到緬甸的仰光,莫卧兒帝國正式滅亡。

㈡ 什麼是印度皇帝(英國那個)

莫卧兒皇帝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廢黜的同一年(1858年),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後來,印度皇帝稱號被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奪取,時值大英帝國極盛時期。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被冠以印度女皇(英語:Empress of India)的頭銜,而這一年是大英帝國正式將印度次大陸並入版圖並成為印度各土邦的宗主國的第19年。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包括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錫金國、法國殖民地本地治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1937年脫離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印度皇冠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通常被認為是這次「王冠變皇冠」的始作俑者,因為就在不久以前(187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維多利亞長公主的丈夫、德意志帝國唯一的皇子,也是普魯士王國唯一的王子弗里德里希(即後來的弗里德里希三世)被他的父親、德意志帝國皇帝兼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立為德國皇儲兼普魯士王儲。一旦威廉一世駕崩,弗里德里希將成為德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而維多利亞長公主也將成為德國皇後兼普魯士王後。迪斯雷利認為,雖然英國的國力大過德國,但德國是帝國,英國卻只是王國。如果維多利亞長公主成為德國皇後,那身為母親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還要在其之下,這樣不合理。所以他希望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女皇,這樣才能在禮儀上不被視為在德國之下,況且英國在事實上已經是帝國(大英帝國),而且還是高於其他所有帝國的日不落帝國,只是缺了名義上的確認。維多利亞女王便順水推舟,接受了這一稱號,她也是英國和印度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之前和之後都只有男性皇帝。維多利亞女皇死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他的稱號變為印度皇帝(英語:Emperor of India),繼位的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都繼續保持這一稱號。這一稱號一直保持到1947年8月14日/8月15日的午夜。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自英國獨立。但是,喬治六世並沒有立即正式放棄「印度皇帝」的稱號,直至1948年6月22日,他才正式放棄該稱號。當英王為了印度事務而簽名時,他們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簽上大寫字母組合R I(拉丁文Rex Imperator或Regina Imperatrix的縮寫,意為國王—皇帝或女王—女皇)或Ind. Imp.(拉丁文Indiae Imperator或Indiae Imperatrix的縮寫,意即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這種寫法也被用在很多英國的硬幣上,比如1948年喬治六世發行的硬幣。愛德華八世的簽名
大寫字母「R」和「I」分別代表拉丁文中的國王和皇帝。 當一位男性君主擁有「國王—皇帝」(意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及印度皇帝)的稱號時,他的王後則獲得「王後—皇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王後及印度皇後)的稱號,這和「女王—女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及印度女皇)的稱號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樣的(都是Regina Imperatrix),但她只是國王的配偶而已。擁有「Regina Imperatrix」稱號的女性中只有維多利亞女王是「女王—女皇」,其他人都只是「王後—皇後」。而且,只有維多利亞女王在簽名時用R I,其他的王後—皇後們只簡單地用R(拉丁文Regina的縮寫,這里指王後而不是女王),即表示她們地位低於維多利亞,甚至連I(拉丁文Imperatrix的縮寫,這里指皇後而不是女皇)也略寫了。[編輯] 印度和巴基斯坦國王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英語:King of 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喬治六世依舊保有巴基斯坦國王(英語:King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他在1952年逝世。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即位時也擁有巴基斯坦女王(英語:Queen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㈢ 1946年統治盧迪亞納的印度人皇帝是誰

1858年英國鎮壓印度人民起義後將末代皇帝巴哈杜爾. 沙廢為庶人將其流放到緬甸。隨即將「印度皇帝」稱號由英國女皇兼任。從1858年到1947近90年間印度皇帝就是英王擔任。1946年英王是伊麗撒白一世她同時也是印度女皇。1947年印度共和國成立廢除君主制。1972年印度國會將末代王朝莫末兒家族的成員所有皇室稱號取消撤底將他們降為平民。

㈣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國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達到了全盛時代。阿姨,王是一位佛教徒,最終成為了護法明王,他是推崇佛教傳播的一代偉大的君主,在印度眾多的帝王當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同時,對歷史的影響也是高據印度諸多國王之首。
阿育王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在各地修建許多佛教的寺院和佛塔,並且派出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去附近的國家和地區傳播佛教。
佛教的創始歸功於釋迦牟尼,但是佛教的傳播歸功於阿育王,所以阿育王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還有阿育王塔。

㈤ 歐洲歷史上英法等國的國王分別叫什麼

英國國王:
諾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魯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 3、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4、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5、愛德華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6、愛德華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7、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8、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愛德華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 ,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3、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5、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6、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編輯本段]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復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6、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3、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4、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7年~1901年在位)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3、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4、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於1926年4月21日,1952年2月6日即位),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3年6月2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法國國王: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㈥ 英王還是印度皇帝嗎

英國國王加冕的時候是有一系列封號的,不光光是英格蘭國王,他們還會自稱自己是法國國王。在大殖民時代,聯合王國改叫大英帝國,是因為英國統治了印度,從印度繼承了卧莫爾帝國的帝號,所以英王也是印度皇帝,印度獨立以後大英帝國就灰飛煙滅了。

㈦ 為什麼英國國王也是印度皇帝

因為印度曾經國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在19世紀,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球,其中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最有市場潛力的就是印度,當時的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甚至尼泊爾的一些地方。英國的其他殖民地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南非等是屬於新開拓的殖民地,主要是土著人,所以當地的人口少,經濟發展基礎脆弱,市場培育也要很長時間,當時主要是向這些地方押送犯人。
每年英國從印度榨取了大量的利益。所以英國很看重這塊殖民地,它被譽為英王王冠上的明珠。難怪二戰的時候美國總統羅斯福利用英國的困境,趁機向英國提出民族自決的要求,英國很是反對。因為那意味著印度戰後將會從印度自治,乃至獨立,這簡直就是要了英帝國的命根子。不過二戰中英國有求於美國,所以不得不含恨答應了。
印度以前是東印度公司管轄的。後來1857-1859年爆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所以英國大為恐慌。派軍隊進行鎮壓,甚至把原本派往侵略中國的軍隊也留在印度鎮壓起義。最終英國利用各種手段將起義鎮壓下去了。為,了加強對印度的控制,保住英國的國家利益,所以英王就宣布自己為印度皇帝。

二戰結束後,印度很快就獨立了。現在的英王保留的印度皇帝的稱號,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名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且印度這樣保留它,留在英聯邦里,還可以和英國搞好關系,爭取點經濟,技術等援助。對印度是有好處的。

㈧ 阿育王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統治幾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被許多人視為印度最偉大的皇帝,他擴展了錢德拉古普(Chandragupta)的帝國,統治著一個從現在的西部阿富汗到東部的孟加拉國的領土,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除了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區。帝國的首都是Pataliputra(在今天的Patna位於Magadha),省會在Taxila和Ujjain。
他皈依了佛教。他因阿育王的支柱和法令派遣佛教僧侶到斯里蘭卡和中亞以及建立紀念碑而聞名,這些紀念碑標志著釋迦牟尼佛生活中的幾個重要地點。
除阿育王發令外,關於他的傳記信息還依賴於幾個世紀後寫的傳說,例如2世紀的Ashokavadana(「 Ashoka的敘述 」,Divyavadana的一部分)以及斯里蘭卡文字「 Mahavamsa(《大紀事》) 」)。現代印度共和國的標志是對阿育王獅子首都的改編。他的梵文名字「 阿育王 」的意思是「無痛,無憂愁」Ashokavadana也提到了他對名字與Saraca asoca樹或「 Ashoka樹」的聯系。

來自網路

㈨ 1919年的印度國王是誰

喬治五世(英語:George V,1865年6月3日-1936年1月20日),全名喬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爾伯特(George
FrederickErnestAlbert),愛德華七世和亞歷山德拉王後的次子。1917年取消維丁(Wettin)姓氏,印度皇帝。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他的孫女。喬治五世(King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 (King
ofIndia)達兩年,這期間的印度總督是路易斯·蒙巴頓和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國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

㈩ 英國國王的印度皇帝頭銜一直保留到了什麼時候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

1948年6月22日,英國國王及眾自治領國王喬治六世放棄印度皇帝頭銜。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皇帝是哪個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旅遊簽證啊多少錢 瀏覽:684
義大利面煮吃怎麼做好吃 瀏覽:540
伊朗花園房價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308
地板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66
越南椰子粒怎麼吃才好吃 瀏覽:670
義大利十大瓷磚品牌有哪些 瀏覽:858
2021中國有多少hiv患者 瀏覽:882
印度洋海域有哪些未發現的生物 瀏覽:670
哪些國家使用義大利語言 瀏覽:499
印度在英國之前是個什麼樣的 瀏覽:330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啊 瀏覽:952
印尼什麼島比較繁華 瀏覽:572
龍州有多少條馬路通越南 瀏覽:282
中國有哪些好的神經內科醫院 瀏覽:672
伊朗用的錢叫什麼名字 瀏覽:45
中成葯寄英國用什麼快遞 瀏覽:460
在越南尿毒症透析一次多少錢 瀏覽:86
中國多少通信基站 瀏覽:505
義大利回國直航機票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84
英國大帝有多少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