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古印度種姓中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屬於統治階級,在印度各個種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說屬於婆羅門就只能和婆羅門的種姓結婚。
如果和別的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會被看成賤民,這種跨種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見的,並且還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
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當然和中國古時候的君主制度其實也相差無幾。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所以還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最大的幸福。
2. 在印度說的「王公」在中國代表什麼
一個地方性的軍閥,一個長時間統治當地的高種姓家族
3. 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為何殖民印度還要「求助」印度王公
因為印度離英國太遠了。把印度的王公哄騙好了,就可以幫他們來治理印度。
4.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和基本特徵有哪些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是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軍事;
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而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姓又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
種姓制度把印度人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一方面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對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興趣,缺乏創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使印度人產生安於現狀的平和心態,有利於維持統治,維持社會安定.
印度的文學作品,如《摩訶婆羅多》,也反映了種姓制度對文化的影響.*印度最盛行的宗教印度教反映了種姓制度對社會的影響.
在農業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是緩慢的,因此,種姓制度的消極作用影響比較小,相對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優秀文化成就的農業大國.進入工業經濟時代,社會進步迅速,種姓制度的負面作用使印度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世界大潮,19世紀中期,終於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5.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5)印度王公是什麼族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6. 在古印度的四大種姓中,國王被稱為什麼
第一種姓是婆羅門(Brahmana,意即梵天所生)。他們主管宗教祭祀,屬特權貴族階層。他們壟斷了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權力,而且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權。
第二種姓是剎帝利(Ksatriya,權力意思)。他們是從「羅舍尼亞」發展而來的軍事行政貴族集團。他們的
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平民,主要從事農、牧、工商,吠舍中有富人,也有窮人,他們在政治上無特權。
第四種姓是首陀羅(Sudra,可能是「小人」或「陷入悲哀處境的人」之意)。主要由被征服居民組成,但也有一些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 人,這一等級的人主要從事農、牧、魚、獵及各種低濺的職業,他們不受法律保護,不能參加宗教儀式,屬於「一生族」,即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而前三個等級屬 於「再生族」。
在四個種姓中,前兩個等級是統治階級,後兩個等級是被統治階級;前三個等級有公民權,後一個等級無公民權。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念念有詞 的婆羅門是第一等,而掌握軍政實權的剎帝利是第二等呢?這是由於婆羅門是「王者師」,一個婆羅門可以是幾個國王的顧問,帶有國際性,而剎帝利只是一國之 主。另外,婆羅門念咒、占卜等方術也影響著國王的行政及軍事行動。此外,首陀羅也不等於是奴隸,也有僱工等。所以種姓制度不是階級劃分,而是一種等級制 度。
國王是屬於婆羅門種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