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的禁忌有哪些
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
② 在印度旅遊有什麼禁忌
在印度旅遊的時候要注意很多禁忌,比如說不能摸小孩的頭,不能盯著人看,不能用左手打招呼、遞東西、握手,不能吃牛肉、用牛肉製品。如果觸犯了這些禁忌,會惹得當地人的不高興或是不歡迎之類的,所以來印度,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當地的風俗和習慣。
在印度,如果你和別人講著話,或者要回答問題,你是一定不可以頭歪一邊或者一直在搖頭的,因為這在當地是表示著對人的不尊重,而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的,而且如果你說話的時候沒有直視對方的眼睛,這也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當地的人民其實是非常熱情的,只要不要觸犯了他們的規矩,他們對驢友們就是熱情如火的。有機會來印度的朋友們一定要先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喔。
③ 印度的風俗和禁忌
一、風俗:
1、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2、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二、禁忌
1、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進飯館就餐時,應按照菜譜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館和旅供給肉食。
2、按照傳統觀念,10歲至50歲女性不得進入神廟朝覲,原因是這一年齡段女性有經期,會「玷污」神廟,這一傳統禁忌1991年獲得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支持。
(3)印度的海報有什麼禁忌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的印度: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④ 請問印度的10項特殊習慣和6大禁忌是什麼呀。謝謝呀
六大禁忌
1.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2. 在印度,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視不潔的。
3. 在印度,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認為頭部視神聖的。
4. 在印度,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拖鞋,最好入境隨俗。
5. 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著短褲和短裙。
6. 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儀式舉行時,千萬不克鄙視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十大特殊習慣:
1. 印度人習慣以「納瑪斯特Namaste」代替早安、午安、晚安或歡迎、你好......等一切問候語。
2 . 印度人回答問題時,通常頭部都會向左右兩邊點一下,這是代表「OK」「沒問題」或「Yes」的意思。
3. 印度大部份地區,都沒有門牌地址,當地人習慣以地標、橋梁、寺廟、市集作為辨識。
4.如果向10個印度人問路,會得到10個答案。
5.印度人對遊客最常說的話是:「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You're my friend.」不過當他們說這些話時,都是另有意圖。
6.印度人思考邏輯很簡單,動作也很緩慢,所以遊客要有耐心。
7.到印度人家裡吃飯時,通常是由男主人作陪,最好不要勉強女主人同桌吃飯。
8.印度人習慣用右手抓飯吃,並且將左手放在背後。
9.印度男性很喜歡找外國女子搭訕,尤其當你被誤以為日本女性的時候。
10.很多印度人為了賺觀光客的錢,都會學習各國的語言。所以在印度,能說各 種語言的人,不是導游、生意人,就是騙子。
⑤ 海報設計注意事項是什麼
海報設計圖的四大禁忌:設計海報時,會想一些素材來裝飾海報,希望能引起人注意。這些元素是圖案或故事情節或文學小甜餅等。然而,這些裝飾能豐富畫面,同時也會分散受眾的注意力。
1、別讓裝飾成為多餘
設計海報時,會想一些素材來裝飾海報,希望能引起人注意。這些元素是圖案或故事情節或文學小甜餅等。然而,這些裝飾能豐富畫面,同時也會分散受眾的注意力。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當你一張白紙上,只有一個字的時候,人們會非常清楚的認出來這個字,但可能不知道你的意思,而當你再旁邊加一些其他相關的字,人們能更明白意思。但隨著字越來越多,人們則很難一下子了解整張紙上的中心意思。
上面所說的就是一種分寸,需要好好的把握。
2、別寫流水賬
我們在學寫作文的時候常常寫一些流水賬文章,文章的內容就是平鋪直敘,沒有中心,沒有重點。做海報設計時,我們也會犯這種錯誤,把所有的東西都放上,沒有組合沒有分組沒有重點。以為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
海報設計圖的四大禁忌:設計海報時,會想一些素材來裝飾海報,希望能引起人注意。這些元素是圖案或故事情節或文學小甜餅等。然而,這些裝飾能豐富畫面,同時也會分散受眾的注意力。
1、別讓裝飾成為多餘
設計海報時,會想一些素材來裝飾海報,希望能引起人注意。這些元素是圖案或故事情節或文學小甜餅等。然而,這些裝飾能豐富畫面,同時也會分散受眾的注意力。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當你一張白紙上,只有一個字的時候,人們會非常清楚的認出來這個字,但可能不知道你的意思,而當你再旁邊加一些其他相關的字,人們能更明白意思。但隨著字越來越多,人們則很難一下子了解整張紙上的中心意思。
上面所說的就是一種分寸,需要好好的把握。
2、別寫流水賬
我們在學寫作文的時候常常寫一些流水賬文章,文章的內容就是平鋪直敘,沒有中心,沒有重點。做海報設計時,我們也會犯這種錯誤,把所有的東西都放上,沒有組合沒有分組沒有重點。以為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
我們因該把最核心的東西擺在最明顯或者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3、不要感情用事
情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當兩個人心意相通的時候能產生巨大的溝通能力,相反地當連個人心意不同的時候,情感訴求就是非常危險的東西。它會讓海報的中心偏離目標。
一段用情深刻的文字,一副情意綿綿的畫卷,或許這是世界上最感動的海報。可是,人們在感動過後,不知道你除了讓人們帶來感動,帶來震撼,還要傳達什麼?產品不見了,海報要傳達的信息沒有傳達到。於是,海報的設計失敗了。
相比之下,理性的,擺事實講道理,要比感性訴求安全的許多。
4、不要玩過了
海報設計常常藉助圖形游戲、文字游戲、漂亮的圖案等來吸引人。這些東西並沒有錯,就怕你把他們都設計得太難讀懂了,雖然讓理解上有難度可以加深受眾的記憶。但如果太難,受眾根本不思考,就把海報從記憶中抹去了。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以上四條其實都是忘記了海報最初的目的就是傳達信息。
海報設計要有中心有重點,傳達信息是根本,其他都是花招。
⑥ 印度人的禁忌
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
⑦ 去印度旅遊要注意的風俗禁忌
印度風俗禁忌:
1、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2、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2、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
3、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
4、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5、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⑧ 印度人禁忌什麼
印度飲食禁忌
印度人飲食口味的基本特點是淡而清滑。他們喜吃的主食是印度烙餅和咖喱米飯;喜食的肉類是雞鴨和魚蝦;喜愛的蔬菜是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所喜歡的飲料是紅茶、咖啡、冷開水等。無論做飯或做菜,印度人絕不用醬油或醬類調料,而總是離不開咖喱。常用的咖喱粉可達二十餘種。除此之外,他們做豆湯、素菜或雞鴨魚蝦時,也往往要使用金色的鬱金花等類調料,有時也拌用香辣料。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最注重的是烹調多用調料。做咖喱雞要用17種調料,燉菜所用的調料最多。
飲食禁忌
印度人多為印度教徒。印度教奉牛為神,其教徒嚴禁吃牛肉,同時也嚴忌眾人在同一食盤內取食。一般而言,富貴人家忌諱多吃葷食。
少數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遵照教規,嚴忌吃豬肉。一般來說,所有印度人幾乎都忌吃豬肉,認為吃豬肉是下賤行為。
極少數印度人信奉錫克教,他們嚴戒飲酒。
戒酒幾乎是全體印度人的共同習俗,有的邦是戒酒邦,也有的邦規定每周有"戒酒日"。
在日常生活中,印度人忌吃蘑菇、木耳和筍類蔬菜,同時也忌諱用左手或雙手遞食或敬茶。
舔茶:絕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他們大多不吃牛肉,不喝酒,不吸煙,但有喝茶的習慣。他們喝茶的方式是"舔飲",即把茶水盛在盤子中,伸出舌頭舔茶水而飲。
⑨ 去印度旅遊,哪些地方是拍照的禁忌
在城堡、陵墓和其他售票區使用攝像機需要額外收費。最嚴格的是泰姬陵,它的相機數量有限,甚至額外收費,距離泰姬陵的主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在德令哈的紅色城堡、阿格拉的泰姬陵和卡朱拉霍的寺廟中,三腳不能使用。鑒於這種情況,可以准備另一種三腳架。在德令哈的雷德堡,使用數碼相機需要額外的費用。還有一些地方是不能拍照的,比如瓦拉納西恆河銀行的關貿總協定,那裡有兩個焚燒屍體的地方,即焚燒高鐵。這里不允許拍照。
最好不要直接喝生水。酒店客房提供熱水瓶。人們經常生病或腹瀉,因為他們不適合喝酒。冰是一樣的。應盡量避免飲酒。瓶裝礦泉水是飲用水的最佳選擇。它可以在餐館或一般市場購買。在印度,公共場所通常禁止飲酒,但在餐館或其他私人場所則不受限制。
⑩ 求:印度的民族風情,文化,禁忌,生活習慣。
印度的習俗及六大禁忌
印度人大約83%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被視為是神聖的動物。一般人不用牛製品。印度角寺廟不允許牛皮製品入內,需赤腳入內。婦女要穿著適當,上衣不能過短,下半身需穿長褲或長裙。「托蒂」是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印度女人的民族服裝是「紗麗」。
六大禁忌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不潔的。
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視頭部為神聖的。
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穿拖鞋,最好入鄉隨俗。
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短褲及短裙。
看到特殊宗教儀式時,千萬不要帶有鄙視眼光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
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吃東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隻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總取食,否則,將為同餐的人所厭惡。就餐時常有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用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誰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