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印度哪個國家社會分層較高
中國和印度相比,當然是印度國家社會分層較高。
印度國家人群社會結構,金字塔型底座非常大。也就說在印度國家窮人占絕大多數。而有錢的人又非常的富裕。造成社會資源嚴重不平衡。
有一句話說:「印度只有百分之十的是真正的印度人,其餘的90%全部是奴隸」。
㈡ 中印之間的區別拜託各位大神
大國崛起:中國模式VS印度模式2009年09月17日 14:10《時代周報》 撿垃圾的印度人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中國脫穎而出,有別於西方國家發展經濟的「中國模式」成為一個新詞彙。在這之前,西方國家一直看好「印度模式」,認為作為「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亞洲霸主。但是現實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印度模式下的極端落後與現代高科技的強烈對比讓人瞠目結舌;而中國在教育、科技以及產權改革等方面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早在印度剛獨立不久,印度總理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道:「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經過半個世紀尤其是最近20年的發展,印度作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已經成為了毋庸置疑的事實。如今,一頭「奔騰之象」屹立於亞洲,與高速奔跑的「中國龍」並駕齊驅。 從20世紀中期以來,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都為對方提供了一面鏡子;雙方之間的比較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日前,有西班牙媒體宣稱:「中印差距就像地中海遙遠的兩岸,無法彌合。」而且兩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文章稱,中國模式就好像打在印度模式臉上的一記響亮耳光……相對於中國,印度尚未蘇醒。印度只是採用英語才與西方顯得接近,而宗教理解、務實主義、平等主義、現代化等方面,中國人更接近西方人的思維。 印度模式「盲目樂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各國的商人們就在開始談論印度既是「世界辦公室」,又是世界「最大的潛在市場」的可能。與此同時,很多印度人也一直醉心於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說法,並認為這是最終印度能夠趕超中國的最主要動力。所以,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大部分印度學者都醉心於論證印度最終將超越中國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不久前,印度Infosys公司前CEO 南丹·里勒卡尼在《想像印度:一個復興國家的思路》一書中,將中印兩國經濟轉型中的「人口紅利」問題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未來中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將給印度帶來巨大的機會。印度將藉助龐大的「人口紅利」取代中國而崛起。 作者認為,現在的印度擁有獨特的「人口紅利」,其大部分人口都處於15歲到65歲之間,這是一個生產的人群。在未來30年裡,其將促使印度經濟飛速發展。值得指出的是,在作者看來,印度是現在世界上唯一正在享受「人口紅利」的國家,而其他的國家由於各種原因都正在老齡化,尤其是中國;在作者眼裡,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老齡化國家正在加速發展,而4億老年人口又沒有適當的社會福利保障,必將成為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 對此,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貴洪教授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其實,在一些印度人根深蒂固的思維意識中,中國一直就是其競爭對手。」所以有些人就處心積慮要證明印度的模式更優越。 實際上,印度發展模式有著自己嚴重的「陰暗面」。如今,印度整個國家呈現出一幅分裂的畫面:一邊是恍若回到中世紀的貧困,一邊則是標志21世紀的高科技。田野里的人們以3000年不變的姿勢趕著耕牛犁地,而在新德里和孟買則活躍著現代、繁榮的服務業。印度是一個核大國,但依然有40%的兒童營養不良。事實上,印度的「新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比例已經嚴重失衡,而印度政府對此卻手足無措。 中印模式應互取長處 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最近十幾年來GDP年增長都超過6%,過去3年的增長率還保持在8%左右,無疑正在擠入世界經濟強國之林。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印度象」能最終超過「中國龍」而騰飛嗎? 對此,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華民教授認為,盡管中印兩國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發展經濟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中印兩國都在尋找著一條適合各自國情的經濟增長和國家崛起之路。 不僅如此,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印兩國都還面臨著巨大挑戰。兩國共有的問題是堅持通過創造財富來消滅貧困而不是搞平均主義。中國需要深化以農民土地所有權、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私人財產權為重點的產權改革,而印度則需要改革其限制社會流動、壓抑經濟活力和削弱人力資本投資的種姓制度。 「中印之間經濟改革模式進行比較,著力點在於經濟績效問題。當然,在這個方面中國目前還具有優勢,因此中國並不太在意印度是否會趕超的問題。」北京大學的一位學者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不過,他同時也深表遺憾,出於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國內一些人士傾向於迴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對經濟改革的探討。 在《善於論辨的印度人》一書中,印度著名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明確指出,數年來印度一直在努力學習中國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人也應該學習一下印度民主參與方面的成功經驗,這樣雙方之間的「相互學習」才能保持某種平衡。 早在兩年前,印度商務部長、著名經濟學者賈伊拉姆·拉梅什就在《理解中印度:中國與印度之反思》一書中,深切反思了中印這些年來的發展。他認為,人們熱衷於討論印度何時超越中國以及中國對印度的威脅等問題,其實是一種於事無補的情緒。為此,他還發明了「中印度」(Chindia)一詞,認為中印合作將震驚世界,因為兩國有太多的可以取長補短的地方,因此「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應該合作起來,為構建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各自的貢獻。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斯里瑪蒂·查克拉巴里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印發展模式是互補的,並不是彼此對立的,兩國都有很多值得對方借鑒的地方。」
㈢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哪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印度雖然一般科技發展緩慢,但高科技領域卻發展迅速,在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印度為成為有聲有色的軍事大國,長期保持了較高的國防科技投入;印度空間技術發展很快,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空間大國;印度是世界上軟體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近年來其軟體業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軟體業增長率是20%,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正在以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計算機軟體大國的地位躋身於世界信息技術大國之列。印度科技的發展得益於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養和開發。印度科技人員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質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2000~2001年度,印度擁有254所綜合性大學,2223所職業學院,7926所其他學院。印度信息技術業共有專業技術人員43萬人,在校大學生與人口比例高於我國,印度重點大學培養的學生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科技教育從小抓起 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印度人的心算速度驚人就與他們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小學生必須記住的乘法口訣是1×1到22×22。小學生解扇形面積的題目不是計算題,而是證明題,因此他們解數學題的思維方式與電腦程序的方法十分相近。 印度教育部門制定了統一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大綱,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多所大學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這使得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體系。為了有效地實施和落實信息技術教育,印度政府專門制定了《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指南和大綱》,規定小學必須學會使用滑鼠、鍵盤、列印機和掌握光碟機、數據機等的使用方法。初中學生必須學會如何使用教育軟體、電子郵件和利用網路資源的方法。高中學生則要學會利用電腦收縮整理數據、圖形處理、基礎軟體製作等技能。印度現有的電腦培訓中心還為3~14歲的兒童設計了不同的課程,每家公司的項目針對不同的年齡組。這些培訓與學校的正常課程是相輔相成的。對於那些3~8歲的小娃娃們,只是輕松地學著玩。培訓人員認為,兒童應以他們自己的節奏與方式學習。通過電腦培訓程序使孩子既懂得了電腦,又能幫助他們學好學校的日常課程,決不會給孩子增加負擔。電腦的多媒體效果和動畫畫面,給孩子創造了一種輕鬆快樂的氣氛,他們在游戲中便學會了很多知識。印度的父母以前最希望孩子將來當醫生、律師,而現在,如果你問一位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做什麼,答案毫無疑問是「軟體工程師」
㈣ 中國與印度社會發展方式有什麼不同
總體來說,中印兩國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線上,而現在中國已將印度遠遠地甩在身後,在兩國的對比中,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國民素質、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全面領先。轉印度的地理條件比我國更適於進行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在軟體領域里對中國有較強的優勢。
可以看出印度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與中國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
第一、印度民營企業發展歷史悠久,水平較高。
第二、印度擁有比較完善的金融體系和發達的資本。
第二、印度擁有比較完善的金融體系和發達的資本市場。印度有完善的金融體系。
第三、印度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制度機制。
第四、印度有一大批非常國際化的人才。
㈤ 印度建國以來和中國比,到現在為什麼差呃
靖緊迫感偃薔正巧奔
㈥ 印度和中國相比有什麼優勢種姓制度是好還是壞
中國現今文化的最大優勢是中國是一體的。部分富起來的人還記得富起來之前是什麼樣子,比如很多老廣發家後總想為家鄉做點兒什麼,認為這應該而且以此為榮。國家的扶貧和向西部的財政轉移支付基本沒什麼反對聲音。不得不說,這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最好的遺產,也切合了傳統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這就是文明的優勢。
從這點考慮,我們和大印度的關系不可能好起來,天生犯沖的兩種深層價值觀。大印度的上層優越在我們看來是天生的傻子,大印度底層我們最想送一句王侯將相。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種姓制度一定程度上對印度的發展很有幫助,但長遠來看,這個幫助並不大。倘若印度人民通過這個制度發展起來了,以極快的速度成為發達國家,那此時,印度社會普遍矛盾由吃不飽穿不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他們渴望自由平等,反對階級固化,種姓制度的弊端暴露無遺,又不知道會掀起什麼運動什麼血雨腥風。如果給你一個選擇的機會,你願意到印度當資本家還是到中國當企業家?
穩定性確實是種姓制度的優勢,但種姓制度不是優勢。種姓制度是印度的特色,即是劣勢也是優勢。他的優勢絕對是緩和了社會的矛盾,而非激化社會矛盾。印度也有印度夢,時不時蹦出一個低種姓翻身做主人。而且大多數低種姓因為常年的馴化,適應這種身份,使得國家不會因為種姓問題發生暴亂。
種姓制度就可以讓人感覺麻痹,沒有訴求,不會感到難過,痛苦,也就不會對社會不滿。大家安安分分過日子,統治階級治理起來容易很多啊!我們國家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太清醒了,就不好混日子,積極追求上進!政府的治理智慧就要求很高很高!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我們才能更好的發展。你說的很對啊!
㈦ 印度和中國哪個發達比較
印度和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但很明顯中國實力更強大~~~~~~印度被認為是亞洲經濟奇跡的象徵。自1991年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印度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達到6%左右。有報告稱,到2020年,印度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前景極好,四國將在2050年位列世界最強經濟體。這篇研究報告是由高盛的全球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主持編寫的。
其中,中國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印度在2032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BRICS合計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這樣,到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無論從任何方面講,它們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
㈧ 中國和印度相比,哪個國家比較發達啊
中國和印度相比,中國比較發達。
中國(China),位於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㈨ 印度和中國哪個更發達
中國比印度發達,中國的發展無疑是要領先印度的。近年來,中國在飛速發展,印度也在穩步向前,我們國家已經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排名第五,和我們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印度想要跟上我們中國的步伐,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印度GDP為2.85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五位,而我國則達到了14.36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國大概是同時期印度經濟總量的5.04倍。而在人均GDP方面,我國同樣是大幅領先於印度的,2019年印度剛剛突破2100美元,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我國則突破了1萬美元。
雖然印度在某些方面確實比中國好,甚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印度存在內部分化等問題,於國內經濟分布嚴重失衡,貧富差距巨大,印度整體實力遠不如中國。
印度人大都有著嚴格的宗教信仰,還實行種姓制度。印度人大部分聚集在貧民窟,或者在我們看來類似貧民窟的地方。因為在豪華地段的商業住宅,印度房價是每平方米平均5萬元,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印度人的人均工資每年就只有2萬元。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就算是一輩子不吃不喝,可能也買不起一套房子。
總體而言,現如今的印度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科技、航空等關鍵領域,其實力和我國都是相差甚遠的。
㈩ 中國和印度的社會性質
中國比較統一,印度比較混亂。
從人種上,中國以黃種人為主,印度以白種人為主,經濟上,中國比印度發達一些國土上,中國是印度的三倍,耕地上,印度比中國多50%。文化上,中國比較統一,印度比較混亂。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首都北京,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