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尼西亞2o15年種植大蒜嗎
印尼是一個有著2.5億人口的國家,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印尼人歷來就有著食用大蒜的習慣,年消費量在25萬噸左右。印尼本地也有大蒜種植,但受氣候、光照等條件的影響,產量小,品質比較差,95%以上的數量需要進口,而且幾乎全部從中國進口
2. 大蒜的來歷
來歷:它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由於中國人有食蒜習慣,農民種蒜極為普遍,產地遍布全國。在當今的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大蒜產業取得成績, 來之不易,大蒜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012年中國大蒜產量約175萬噸,出口31萬噸,出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大蒜生長過程可以分為萌芽期、幼苗期、鱗芽花芽分化期、蒜薹伸長期、鱗莖膨大期及休眠期等6個時期,這其中蒜苗、青蒜、蒜薹甩尾採收及大蒜,是大蒜生長的不同階段或者不同部位。
1、蒜苗是大蒜的細苗期,即幼年時期的大蒜植株。採收的蒜苗不包括根與假莖,上端的莖葉能夠一直生長,可以收完一茬又一茬,割了又長。
2、青蒜是指大蒜植株處於花芽及鱗芽分化期的整株,包括蒜葉和明顯的假莖,假莖就是我們看到的潔白的蒜頭部分。
3、蒜薹,常被誤寫作「蒜苔」,蒜薹好吃但難寫。抽薹大蒜才有蒜薹,大蒜植株成熟以後,抽出的花莖就是蒜薹,分為薹莖和薹苞兩部分。
4、大蒜,通常指蒜頭,即大蒜地下鱗莖部分。蒜薹採收之後,大蒜就進入鱗莖膨大期,膨大期結束後,成熟的鱗莖就是蒜頭。
3. 最早種植大蒜地方
大蒜原產於亞洲西部高原。漢代張騫通西域時引入我國中原地帶。在我國已有兩千餘年歷史。最初引自胡地,叫作胡蒜,因其頭大,所以稱作大蒜。
參考:《蔬菜兩高一優栽培新技術——蔥蒜類生產200問》
古埃及:4600年前法老胡夫給修築金字塔的奴隸食用大蒜,以增加奴隸力氣,預防疾病。醫典《埃伯爾斯葯方集》已記載大蒜的葯用
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極力推崇食用大蒜防病治病。古希臘是奧林匹克的發源地,當時的運動員就是用吃大蒜來增強耐力。
古印度:印度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古印度人就是經常吃大蒜來使聲音洪亮,增進智力。印度醫學創始人查拉克評價大蒜實際價值比黃金還高。
古羅馬:凱撒大帝遠征時,令其士兵每天食用大蒜,以增強體力抵抗瘟疫流行。世界描述大蒜治百病的第一人是古羅馬醫生。
中國:更有「大蒜上市,葯鋪關門」之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大蒜、其氣熏烈,通五腑,達諸竅,祛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積食,此其功也」。大蒜的確是不可多得的理想的祛病健身的佳品。
參考: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7666/732763.html
巴比倫國王——歷史上最早食蒜成癖的人
4500年前,巴比倫國王特別喜歡吃大蒜,可以算是歷史上最早食蒜成癖的人,他相信多吃大蒜可以防止疾病、延年益壽、增強智力,還能使嗓音宏亮。這位國王曾經下令所有的臣民都必須在自家的院子里種植大蒜,並要求他們每年向王宮進貢,以滿足其飲食之需。在他的影響下,他的臣民們除了攝食大蒜之外,還用蒜汁塗身,將大蒜串起來掛在脖子、牆壁上作為飾物,甚至將大蒜當作聖物而頂禮膜拜,還有的將大蒜作為陪葬品帶進墳墓。
但是,巴比倫國王也有自己的煩惱,由於他過多地生食大蒜,總感到虛火上旺,口乾舌燥,視力也受到了影響。而且他經常口溢蒜臭氣味,使妃子們很不愉快,他本人也為此苦惱。
參考:http://www.szgyt.com/bbs/dv_rss.asp?s=xhtml&boardid=48&id=258&page=1
4. 大蒜的起源
大蒜起源於中亞和地中海地區,漢朝時期被引種到中國。
大蒜原產於亞洲西部高原地區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古埃及、古羅馬和古希臘是有文獻記載的幾個大蒜栽培地區,現在的大蒜是西漢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引進的。
大約在9世紀初,大蒜先後從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在16世紀初期,大蒜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區。18世紀後期,大蒜又被引種到北美洲。現在全世界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種植大蒜。
一、貯藏方法
1、掛藏法
大蒜晾乾後,經挑選,剔除機械傷、腐爛或皺縮的蒜頭,編成辮子。夏秋之間放在臨時晾棚、冷房或通風貯藏庫內,冬季要避免受潮、受凍。
2、窖藏法
選擇地勢較高、乾燥、土質堅厚、地下水位低的地塊挖窖。在窖內安設通風道,窖藏期間要定期檢查,隨時除去腐爛或變質的蒜頭
3、冷庫貯藏法
入庫前先對大蒜預冷降溫,當大蒜體溫接近0°C時,便可入庫貯藏。貯藏時將蒜頭擺放在架子上,以便通風。
二、大蒜分類
1、大蒜按照蒜瓣大小分類法可分為大瓣蒜和小瓣蒜。
2、按照大蒜鱗莖外皮顏色分類法可分為紫皮蒜和白皮蒜。
3、按照大蒜鱗莖解剖分類可分為單層蒜衣變種和雙層蒜衣變種。
4、按照生態適應性分類法大蒜可分為低溫敏感型、低溫中間型、低溫遲鈍型。
5. 印度大蒜的收獲季節在幾月
印度氣溫比中國高,大蒜為農歷三月份收獲。
6. 印度拉賈斯坦邦出產大蒜嗎
印度拉賈斯坦邦是印度傳統的農業基地,生產大蒜等多種農作物。
7. 世界主要大蒜種植國及各國的主要收獲月份。
中國。大蒜種植季節在秋季,一般為9月下旬 10月上旬進行,收獲季節為次年的春夏之間。一年只可以種植一次
8. 大蒜是外來物種嗎從哪個國家引進的!
【來源】為百合科蔥屬植物蒜 Allium sativum L.以鱗莖入葯。春、夏採收,扎把,懸掛通風處,陰干備用。
【其他名稱】蒜、蒜頭、獨蒜、胡蒜。
【主要成分】含揮發油約0.2%,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具有殺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產生。尚含多種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性狀】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須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用法用量】3~5枚。生食,煎湯,煮食均可,或製成糖漿服。外用適量,搗敷,切片擦或隔蒜灸。
【生長地區】全國各地均產。
【採制】6月葉枯時採挖,除去泥沙,通風晾乾或烘烤至外皮乾燥。
【來源】為百合科蔥屬植物蒜 Allium sativum L.以鱗莖入葯。春、夏採收,扎把,懸掛通風處,陰干備用。
【科屬】為傘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性味舊經】性溫,味辛平;人脾、胃、肺經。
【不良反應】外用能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泡,故不宜敷之過久,皮膚過敏者慎用。
【注意事項】大蒜性溫,陰虛火旺及慢性胃炎潰瘍病患者慎食。
【植物形態】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於膜質鱗被。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佛焰苞有長喙,長7~10厘米;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於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開裂。種子黑色。花期夏季。
【營養成分】每10O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質4.4克,脂肪O.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鈣5毫克,磷44毫克,鐵0.4毫克,維生素C3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蒜素、檸檬醛以及硒和鍺等微量元素。
【功能主治】用於痢疾泄瀉、肺癆.頓咳,腸寄生蟲病(鉤蟲、蟯蟲病),瘡癰腫毒等症。1.散癰消積,解毒殺蟲:主治癰腫瘡毒,癬瘡瘙癢。搗爛外敷或切片外擦。2.解毒:用於肺癆頓咳,痢疾泄瀉。3.殺蟲:用於鉤蟲病,繞蟲病,可配驅蟲葯同煎服。對鉤蟲病,本品還可作預防用,在下田勞動前,將大蒜搗爛,塗於四肢。對繞蟲病,也可將本品搗爛,加菜油少許,臨睡前塗於肛門周圍。此外,本品生食還可防治流感。
中醫認為大蒜辛辣、性溫、能解滯氣、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治積滯、腹冷痛、泄瀉、痢疾、百日咳等症。對於大蒜的食用價值,俗語有雲:春食苗、夏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種,由此可見大蒜在人們日常膳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現代研究表明,大蒜中含蒜氨酸和蒜酶,二者接觸後產生蒜素,具殺菌效力;大蒜中所含生物鹼,具有降低血糖成分,增加胰島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對正常血糖值無影響;大蒜還是有機鍺含量最高的植物,硒含量也較多;大蒜中還含有VA、VB、VC、鈣、磷、鐵、粗纖維等成分,此外大蒜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疲勞,刺激消化器官分泌消化酶,促進上皮增生,加速創傷癒合等功效。
大蒜產地與品種
我國大蒜的主要產地:河南省杞縣、中牟縣,山東省金鄉縣、蒼山縣、廣饒縣、茌平縣、成武縣, 江蘇射陽縣、太倉市,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來安縣,四川溫江縣、彭州市,雲南大理及新疆等地。
它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大蒜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料,在烹調魚、肉、禽類和蔬菜時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別是在涼拌菜中,既可增味,又可殺菌。習慣上,人們平時所說的「大蒜」,是指蒜頭而言的。
大蒜的品種很多,按照鱗莖外皮的色澤可分為紫皮蒜與白皮蒜兩種。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濃,產量高,多分布在華北、西北與東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種,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兩種,辛辣味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種,成熟期略早。
9. 大蒜一般在什麼時候種植
大蒜一般在春季和秋季種植。在北方地區,秋冬季氣溫較低,相對寒冷,幼苗不能安全越冬,所以不適合秋播,可通過大棚育苗的方法,在早春播種,在夏季採收。而南方地區,溫度較低,秋冬季也夠暖和,秋播時幼苗能露天安全越冬,所以都以秋播為主。
大蒜是需水量較大的作物,要保持土壤雖然,才能使其快速生長,一般整個生育期要澆水四次,一次播種後,為使其盡快發芽;二次苗期,促進幼苗快速生長;三次出苔期,促進蒜苔生長;四次在鱗莖膨大期,提高鱗莖膨大水分,以免鱗莖生長不良。
大蒜病害的防治方法
1、紫斑病
田間發病多始於葉尖或花梗中部,幾天後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點,中央微紫色,擴大後呈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濕度大時,病部產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具同心輪紋,易從病部折斷。貯藏期染病的鱗莖頸部變為深黃色或紅褐色軟腐狀。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均有較好的效果。
2、大蒜軟腐病
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低溫高濕有利於發病。大蒜染病後,先從葉緣或中脈發病,沿葉緣或中脈形成黃白色條斑,可貫穿整個葉片,濕度大時,病部呈黃褐色軟腐狀。一般腳葉先發病,後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致全株枯黃或死亡。
葯劑防治: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用72%農用鏈黴素 3000~4000倍液或47%加瑞農WP750倍液、50%代森銨1 000倍液、新植黴素3000—4000倍液,隔5~7d噴葯1次,視病情連續防治2—3次。應以輕病株及其周圍的植株為重點,注意噴在接近地表的植株莖基部。
10. 大蒜一般什麼時間種植
大蒜的播種期各地不盡相同,以採收蒜苗、蒜薹和蒜頭的目的不同而播種期也不一致。現在就大蒜播種期問題展開說明如下:
1.大蒜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種,一般在春季溫度上升到12度以上就可以播種。大蒜蒜頭適宜的發芽期溫度在15-25度之間,12度開始緩慢發芽,春季最佳播種期在12-15度之間,最好是催芽播種,出苗早,生育期延長。
當外界溫度達到高溫期,莖葉就會枯萎死亡,所以,不管是春播還是秋播,採收期基本一致,延長生育前就可以提高產量,所以才有了春季催芽播種和地膜栽培增產措施。大蒜收獲以後會有很長一個時期處於休眠期,這個時間段的蒜頭即便是條件合適也不能發芽,但可以通過低溫處理等措施打破休眠。
結論:大蒜播種期第一個是要打破休眠期,第二個是合適的溫度,選用合適的地點和增溫降溫措施,就可以保證全年播種,已達到高產優質和反季節生產的目的,從而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