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大企業有多少被西方控制

印度大企業有多少被西方控制

發布時間:2022-06-18 19:48:57

㈠ 東印度公司的侵略范圍只限於印度嗎

當然不是.

影響
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在倫敦Leadenhall Street。它主要創造了英屬印度。1717年莫卧爾帝國皇帝下令免除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關稅,這給該公司對印度貿易一巨大優勢。1757年羅伯特·克萊夫爵士在普拉西戰役中的決定性勝利使東印度公司成為了一個經濟和軍事力量。1760年除少數海岸貿易點外,法國被逐出印度。 東印度公司對從英國到印度的路途也有興趣。早在1620年該公司就稱對南非的桌山有擁有權。後來它佔領和統治了聖赫勒拿島。東印度公司在香港和新加坡被英國佔領後,參與了建設,它僱傭威廉·基德對付海盜,在印度引入和種植茶。公司歷史上其它值得注意的事件有它將拿破崙關押在聖赫勒拿島上,伊萊修·耶爾靠東印度公司發財。其產品在英國美洲殖民地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 東印度公司的公司旗由聖喬治十字和橫杠組成,有可能是美國國旗的榜樣。對歷史上兩面旗幟的比較說明這個論點有一定的道理。東印度公司的旗幟是1600年代設計的,美國國旗是1777年設計的。 東印度公司的船塢為聖彼得堡提供了一個原型,其管理機構的一些成分一直延用到印度的官僚機構,而其公司組織則是早期股份公司的一個成功的典範。該公司對孟加拉地區的財政要求使得當地政府面臨1770年的飢荒束手無策,這次飢荒在1770年到1773年間導致上百萬人死亡。 創建年代
東印度公司的全名是「倫敦與東印度貿易的商人的管理和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創業心和有影響的商人組織的。這些商人獲得了英國皇家給予他們的對東印度的50年的貿易專利特許。公司共有125個持股人,資金為7.2萬英鎊。但一開始東印度公司對荷蘭對香料貿易的威脅非常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東印度建立一個持久的據點。1608年公司的船到達蘇拉特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此後兩年中,東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灣賽葵的默吉利伯德訥姆建立了它的第一個工廠。由於公司在印度登陸後報告說獲得了很高的利潤,英王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頒發了補充許可證。1609年詹姆士一世延長了東印度公司的特許,並將其期限定為無限期,除非公司連續三年沒有盈利,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特權將被取消。
在印度立足
英國商人經常在印度洋與荷蘭和葡萄牙競爭者發生武裝沖突。1612年東印度公司戰勝葡萄牙人,使他們獲得莫卧爾帝國皇帝賈汗吉爾的青睞。英國人認識到在遠洋作戰的勝敗是暫時的,因此他們決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雙方政府支持的立足點。他們要求英王採取外交措施來達到這個目的。1615年,英王詹姆斯一世派托馬斯·諾爵士拜訪賈汗吉爾,賈汗吉爾是印度亞大陸70%的領域的統治者。這次外交拜訪的目的在於在蘇拉特和其它地區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賈汗吉爾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通過諾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作為對你的王家的恩愛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他們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準打擾他們。不論他們在哪個城市定居,我下令給所有我的總督和長官給予他們任何可以給予的、他們所需要的自由。他們可以任意買賣和向他們的國家運輸。
為了加固我們之間的熱愛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和適合我的皇宮的商品,以及您有機會給我傳遞您的王家信件,以讓我歡欣您的健康和事業發展。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擴張
在這樣明顯的保護下東印度公司很快就超過了在果阿和孟買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在蘇拉特、金奈(1639年)、孟買(1668年)和加爾各答它建立了大本營。到1647年為止它在印度已經建立了23個工廠(即基地),有90個雇員。其中大的基地有位於孟加拉的威廉堡、在金奈的聖喬治堡和孟買城堡。1634年莫卧爾皇帝將他對英國商人的優待擴展到孟加拉地區(1717年甚至完全赦免了孟加拉地區的關稅)。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貿易貨物是棉花、絲綢、靛青、硝酸鈉和茶。同時東印度公司不斷對荷蘭人通過馬六甲海峽對香料貿易的壟斷挑戰。1711年,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廣東建立了一個貿易點來使用銀換取茶葉。1657年奧利弗·克倫威爾更新了1609年的特許證並對公司的股份分配進行了小的調整。英國王室重建後公司的地位更加提高。1670年查理二世發布了五個法律授予東印度公司自主佔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占據地區隊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東印度公司的敵人包括商業競爭者、敵對國家和國內的敵對勢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護權利。從事軍事行動的權利因此對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1680年代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主要人員來於對當地居民的徵募。到1689年為止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是印度的一個「國家」,它自主地控制著孟加拉、金奈和孟買的統治,擁有可怕的和有威脅性的軍事力量。 貿易壟斷
許多公司的職員發財回到英國後建立了自己的不動產、企業和獲得了政治權利。在英國議會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說客隊伍。但一些原來與東印度公司協助的有野心的商人也對公司施加壓力,他們希望能夠在印度建立自己的私人公司。在這些壓力下,1694年議會通過了一個非管製法令。這個法令允許任何英國公司與印度貿易,除非議會通過法令禁止該貿易。這樣英國議會實際上取消了施行了約100年的特許證。1698年議會通過法律建立了一個平行的「東印度公司」(官方名字為「英國與東印度貿易公司」)這個公司擁有國家保障的200百萬英鎊的資金。但舊公司強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購買了31.5萬英鎊的新公司的股份,這樣他們就在新公司中佔多數了。兩個公司在英國和在印度抗爭了一段時間,都想獲得貿易的主宰地位。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實際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競爭。最後兩個公司於1702年合並,同時參加合並的還有政府的一些機構和兩個其它公司。這個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萬英鎊,作為交換獲得了此後三年的獨一特權。這個合並公司的全名為「英國與東印度貿易商人的聯合公司」。 此後幾十年中議會和東印度公司之間不斷爭戰,公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永久性的設施,而議會則不放過任何機會來佔用公司的財富而同時不使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1712年雖然公司還清了它的債,另一個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1720年英國15%的進口來自印度,幾乎所有進口通過東印度公司。公司通過其說客它再次保證了其影響,1730年公司的許可證被延長到1766年。 此時英國和法國成為了大敵。兩國之間常常為控制殖民地而發生小戰爭。1742年,由於政府懼怕戰爭會導致的財政困難同意將東印度公司的特許證的期限延長到1783年,代價是公司向政府再貸款100萬英鎊。最後小沖突真的導致了戰爭。從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固其在歐洲和北美洲的領地。戰爭也波及到印度。公司軍隊與法軍在那裡爆發沖突。與此同時英國通過工業革命超過了它的歐洲競爭者。由於戰時軍隊和經濟的補給需要與印度的貿易大增,同時英國獲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產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其結果是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這個富強導致的生產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對遠洋貿易的需要。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國世界市場的唯一主宰,它在政府決定獲得了不可挑戰的影響力。 威廉·派恩在他1808年的書《倫敦的微觀世界》中寫道: 1801年3月1日,東印度公司欠債5,393,989英鎊,擁有動產15,404,736英鎊,其銷售從1793年2月從4,988,300英鎊提高到今天7,602,041英鎊。

殖民壟斷
七年戰爭的結果是法軍戰敗,這挫折了法國的帝國願望,也削弱了法國境內工業革命的影響。公司總督羅伯特·克萊夫在印度獲得了一次出奇的勝利,戰敗了那裡的法軍,重占聖喬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條約中法國在印度的勢力僅限於本地治里、馬希、雅南等幾個沒有武裝的貿易點。雖然這些小貿易點在此後兩百年中保留在法國手中,但法國對印度土地的願望被打破了,對東印度公司來說這消滅了它的一個大的經濟對手。相反的,東印度公司此時擁有一支有紀律、有經驗的軍隊,它得以從其在金奈的基地出發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強國的影響保障其從孟加拉到加爾各答的利益。
當地反抗
但是當地統治者依然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57年克萊夫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了法國支持的最後一支反抗力量。這次勝利卻使得英國與莫卧爾帝國之間的關系變壞了。在奧郎澤布皇帝被廢黜後,莫卧爾帝國已經處於分裂過程中。在與公司作戰敗績後,莫卧爾皇帝放棄了對孟加拉、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的統治。克萊夫由此成為第一位英國在孟加拉的總督。傳奇的邁索爾國王提普蘇丹也為英軍提供了一些煩惱。他是法國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國-邁索爾戰爭中,他繼續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99年英軍佔領邁索爾,提普蘇丹被殺。此後公司繼續逐漸削弱當地的反抗勢力,占據了孟買及其附近地區。在這些戰爭中,阿瑟·韋爾斯利,後來的第一任威靈頓公爵,初露鋒芒,這是他通向半島戰爭和滑鐵盧戰役的道路的起點。這樣英國占據了整個南印度、東印度和西印度。最後的阻力是北部德里、奧德、拉傑普塔納和旁遮普的王公。公司通過施加壓力、挑撥離間、提供可疑的保護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這些公國聯合抗英。從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象一個國家,而不象一個貿易企業了。

經濟困難
雖然公司在征服反抗國家方面越來越大膽和野心勃勃,但公司無法管理占據地盤的巨大耗資也越來越明了。1770年的孟加拉大飢荒(當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餓死)在英國本土也敲響了警鍾。由於勞動效率的降低英國在孟加拉佔領地區的軍備和管理支付不斷增加,失去控制。同時在工業革命後時期歐洲的貿易也蕭條。英國纏入美國革命,而法國也瀕於爆發革命。公司絕望的總裁們向議會呼籲提供經濟資助。1773年議會通過了茶葉法令。這個法令給予東印度公司在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公司的壟斷行為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這是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事件。
管理法令

1773年東印度公司法令
通過這個法令英國議會對公司的管理和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明確地建立了議會對公司的主權和最終控制權力。此法令承認公司的政治職責並明確規定「公司獲得的主權是為王家,而不是為公司自己獲得的主權」。 雖然東印度公司在議會里的說客和公司股東的強烈反對這個法令還是通過了。它引入了實質性的政府控制,將公司統治的地區形式上納入王家管理下,但王家將其主權以四萬英鎊的租金租給公司兩年。在這個條件下孟加拉的管理人華倫·黑斯廷斯升級為總督,對整個英屬印度擁有管理權。它規定雖然黑斯廷斯是公司理事會任命的,但今後這個職務要由王家指令的四人委員會來任命。黑斯廷斯被授命宣戰和簽署和平條約的權利。英國司法人員被派往印度施行英國法律。總督和四人委員會擁有所有立法權。由此黑斯廷斯實際上成為英國的第一位印度總督。公司允許繼續維持其實際上的貿易壟斷地位,代價是上述的兩年的交款和每年向英國出口至少若干貨物的義務。管理機構的費用也由公司支付。這些一開始公司希望獲得的條件後來成為一個非常大的每年的經濟負擔。公司的經濟狀況繼續不斷下降。
1784年東印度公司法令

這個法令有兩個重要內容:

公司與英國政府之間的關系。法令明確區分公司的政治任務與它的商業活動。法令明確規定公司的政治活動服從英國政府命令。為了達到這個任務,法令就印度事務建立了一個控制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財政大臣、一名副部長和四名由國王任命的樞密大臣。法令規定該副部長為委員會主席。
英屬印度的內部管理。這個法令為英國在印度的中央官僚管理機構奠定了基礎,這個官僚機構將在20世紀初在喬治·內森尼爾·柯曾的總督時期達到其頂峰。
這個法令的頒布是因為當時人們認識到政府控制與公司權力之間的關系不明確,有解釋的餘地。政府也感到它有義務回復被佔領地區的當地人應該獲得更好的待遇的人道呼籲。公司過去的股東埃德蒙·伯克在1783年就認識到這些情況應該被處理而提議了一個法令,但伯克的法令被公司的說客反對掉了,他們指責伯克法令中指令委員會的建議有利於伯克自己的親信。

1786年法令
這個法令擴大了總督的權力,它規定在特殊情況下總督可以不顧委員會多數意見而自己負責做出決定,同時它還規定總督和軍隊最高指揮官可以由同一個人擔任。 這個法令確定了王家與公司之間的停火線。從此公司成為王家的一個規則服從機構,它自己有比較大的自由和責任,以獲得穩定的擴張和鞏固。公司與王家達成了互相信任後它繼續通過威脅和引誘來擴大其地盤。到19世紀中它的統治地包括印度大多數地區、緬甸、新加坡和香港。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受它的統治。
1813年特許法令
東印度公司的侵略政策使得它幾乎控制了整個印度,印度的王公都成為公司的附屬。但戰爭的費用使得公司的經濟瀕臨崩潰。公司不得不向議會乞求幫助。1813年的法令是在這個情況下頒布的,其中包括:

確認公司佔領的印度地盤的主權是英國國王。
公司特許證被延長20年,但是
除茶葉貿易與與中國的貿易外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被剝奪。
公司必須將其貿易與地區帳務區分開來。
印度對傳教士開放。
1833年特許法令
這個法令的背景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和隨之產生的對市場的追逐,以及對經濟政策的放鬆。 法令內容:

免除公司的經濟義務
將公司的政治和管理權威再次延長20年
檢查委員會獲得全部控制公司的權力和權威
加強中央集權制,給予總督管理和控制所有民間和軍事事務的權力和權威
建立了一個立法機構
任何公司內關於印度事務的職務在授職時任何人不因其宗教、出生地、來源或膚色而受歧視。
此時英國繼續不斷擴大其勢力范圍。1845年它買下了丹麥殖民地特蘭奎巴。東印度公司將其影響擴張到中國、菲律賓和爪哇島。通過向中國販賣在印度收割的鴉片它解決了與中國茶葉貿易的逆差問題。中國試圖禁止販賣鴉片的努力導致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1853年特許法令
這個法令規定英屬印度保留在公司的管理下,直到議會另作決定。
結束
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行政管理成為英國勞務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後公司漸漸脫離了貿易業務。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公司將它的管理事務也交付給了英國政府,印度成為英國的一個直轄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財產交付政府。公司僅幫助政府從事茶葉貿易(尤其是與聖赫勒拿島)。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令生效後公司於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報》評論說:「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的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

㈡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礦業跨國公司通過大規模擴張,進一步控制了全球%以上的優質資源

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典型國家如西歐國家和日本)經過幾百年的開發,資源大量耗竭,於是憑借雄厚的技術經濟實力,利用跨國礦業公司,向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滲透,同時獲取必需的能源和礦物原材料;美國雖然資源豐富,但仍利用嚴格的環保法規和相應的經濟政策,限制國內礦業的發展,轉而大量利用國外資源;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有效控制市場,也積極組建跨國公司,從事境外風險勘探和開發。

在經濟全球化大旗下,礦業的全球化趨勢也不可避免。礦業全球化表現為:礦產資源跨國勘探、開發,礦產品跨國加工和銷售,礦業公司跨國購並和上市,礦業資金跨國流動,大型礦產勘查和開發項目多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及礦業信息國際共享。礦業全球化的特徵為礦產品貿易全球化、礦業投資全球化及礦業服務全球化。為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經營成本,加強核心業務,提高國際競爭力,礦業公司兼並浪潮席捲全球。大型化、國際化、集團化已成為礦業公司發展的趨勢。礦業全球化使得礦業生產與礦產品貿易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礦業全球化的發展,使礦業公司之間的競爭加劇。一方面,礦業生產要素將流向質優價廉的礦產地;而在另一方面,優質資源最大限度地向經濟技術等實力最雄厚的跨國礦業公司集中。礦產資源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因此礦業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紀前中期已經形成的國際礦業寡頭壟斷,近年來又有進一步增強的趨勢。以壟斷優質資源實現規模經營提高效益為目的的礦業公司並購大戰愈演愈烈。1996~2005年,交易額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全球有色金屬並購案合計134件,交易額共計579.74億美元;黃金的並購案達189個,交易額共計571.21億美元。在過去的10年中,跨國礦業公司平均每年的並購額在114億美元以上,其中有色金屬和黃金幾乎各佔50%。

2005年跨國礦業公司的並購達到了15年來的頂峰,全年黃金和有色金屬並購案件56起,並購金額428.03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5.5倍。其中有色金屬並購案有27起,並購金額263.35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了10.7倍;黃金並購案29起,並購金額164.68億美元,較2004年增加了2.8倍。

2006年大型礦業公司單年的並購額超過了前10年的總和,全年黃金和有色金屬並購案件66起,並購金額944.85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1倍多。其中有色金屬並購案有26起,並購金額711.09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了1.7倍;黃金並購案40起,並購金額233.76億美元,較2005年增加了42%。

跨國礦業企業的大規模聯合與兼並,使得全球礦業產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跨國礦業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新一輪的並購大潮中,擴大了規模,增強了實力,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大。如美國鋁業公司(Alcoa)在經過多年全球並購擴張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其氧化鋁、電解鋁產量和鋁材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年銷售收入200多億美元。澳大利亞BHP公司和英國比利頓公司聯合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國礦業公司,是全球第3大銅生產商、第3大鐵礦石生產商、最大的煤炭出口商。經過多年並購擴張後,BHP Billiton、Anglo American、Rio Tinto、Alcoa、CVRD等礦業公司對鐵礦、氧化鋁、鋁和海運煤的市場控制力均有明顯增長。

據統計,目前參與全球礦業經營活動的公司有8000家左右,但大部分礦山產量是由少數幾家公司控制的。在全球50強大礦業公司排行榜上,最大的25家公司基本上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發達國家和南非所壟斷,它們控制的產量佔25家大公司總產量的78%。另外的幾家礦業公司是巴西的CVRD公司、智利的Codelco公司、墨西哥的Grupo Mexico、摩洛哥的OCP、波札那的Debswana,以及印度的國有公司SALL(鐵礦)和Hinstan鋅業公司,它們合計佔有其餘的22%產量。而據瑞典原材料集團(RMG)估計,隨著礦山產量逐漸向南半球轉移,發展中國家礦業公司所佔的比例有望增長。

隨著跨國礦業公司的聯合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全球鐵礦石出口市場主要由CVRD、Rio Tinto、BHP Billiton 3大公司所操縱。CVRD控制著歐洲市場,而RioTinto、BHP Billiton則主宰亞洲市場。2004年3大公司合計佔有全球鐵礦石貿易的份額已達到80%。從礦業公司對主要金屬礦產的控制集中度看,世界最大的跨國礦業公司控制了西方國家31.5%的錫產量、23.2%的鐵礦石產量、14.9%的銅礦產量、12.3%的黃金產量和12.2%的鋅產量。10家公司控制了西方國家70.2%的鐵礦石產量、79.3%的錫礦產量、74.6%的銅礦產量、57.4%的金產量和57.1%的鋅產量。前10大公司佔有西方國家礦業總產值的26.7%。

在石油領域,盡管美國和歐洲的跨國石油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失去了對全球許多地區石油儲量的控制權,但仍佔有除前蘇聯地區以外的全世界石油產量的大約40%。2004年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皇家/殼牌集團、雪佛龍德士古公司、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俄羅斯尤科斯公司、道達爾公司、俄羅斯蘇爾古特油氣公司、美國康菲公司和TNK-BP公司等10大跨國石油公司原油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24.4%。2005年在賺錢效應的刺激下,石油巨頭們紛紛調整旗下業務,加大對上游油氣領域的投資力度,同時通過收購一些有增長潛力的公司以增加資源儲量、擴大產能,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並購交易額比上年增長2倍,達到1600億美元,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特別是2005年12月康菲公司以356億美元收購柏靈頓資源公司一案最引人注目,並因此進入全球10大跨國石油公司行列。

㈢ 印度富豪問鼎亞洲首富,個人財富901億美元,旗下都有哪些公司

印度富豪問鼎亞洲首富,個人財富901億美元,旗下都有哪些公司?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不好說阿達尼從莫迪手上取得了是多少權利,但阿達尼集團的擴張也是多少能投射點問題。莫迪掌權古吉拉特邦的第二年,阿達尼集團的年主營業務收入僅有小小的7.6億美金,但到了2021年,僅阿達尼手底下的旗艦級公司阿達尼企業有限公司的全年營業收入進帳就達58億美金,在其中當然有阿達尼自己出眾的行業運營天資三角形的重心,但從大格局開工建設蒙德拉港,到海外回收澳洲煤礦業,再到與美國太陽能房地產商聯合建立太陽能太陽能電池板公司,直到2021年1月阿達尼集團聯合韓國浦項制鐵創立綠色鋼鐵集團,阿達尼全是順風順水,理應說迄今早已出任了8年國家總理職位的莫迪期內所供應的友誼支援也許許多。

㈣ 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前從印度掠奪了多少財富

東印度公司,全稱「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或「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BEIC, HEIC),有時也被稱為約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個股份公司。
一旦變成了英國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難的深淵。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毀滅了印度的傳統手工業。

在18世紀中葉前,手工棉紡織業是印度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而到了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發生前,上千年曾經輝煌於世界的印度手工業從此一蹶不振。英國的殖民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印度的手工業,使千百萬的手工業者失去了生活來源,大批人因飢餓而死亡。達卡城的人口由18世紀中期的15萬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萬人。「這種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屍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東印度總督曾經這樣說。
英國的殖民統治還造成了印度的飢荒。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賺錢而橫征暴斂,在其統治印度東部以後不久就將田賦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連年的飢荒,僅1770年的孟加拉大飢荒就餓死了一千萬人,約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間,英國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製造了一次飢荒。」在西歐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而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印度就成了一個被西方人鄙視的「落後國家」。
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被取消後,來廣州十三行貿易的英國商人,從原來統一由東印度公司組織而變為散商,英國政府特派官員與中國政府交涉商務事宜,使原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涉一變而成為政府間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兩國沖突導火線的種子。種種權力被取消後,東印度公司走向了破產的道路。
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至1947年。

㈤ 印度各方面看上去都很強,為何美國不害怕印度崛起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對任何潛在對手都有預警機制,其中也包括印度。比如第三次印巴戰爭時,印度宣布搞出核武器後,美國前後都對印度有一定製裁。所以不存在美國不擔心印度崛起的概念。

至於說美國現在為啥不怕印度崛起,這主要可以歸納為四點。

第一,印度與美國的差距還很大,美國全方位吊列印度。以GDP舉例說。印度去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93萬億美元左右,超越英法排名世界第五。

這個數值和這個排名都挺不錯,但跟美國相比較,差距仍很大。僅為美國的13.6%。這個水平還不值得美國對印度下手。

第四,中國的復興導致美國專注於扶持印度牽制中國,而忽視了對印度的壓制。

西方人的崛起,是前後幾百年,通過掠奪等手段,讓自己壯大的同時拉低其他國家,從而達到崛起的目的。可中國不是,新中國從改革開放始,互惠互利,悶聲發大財,僅用四十年時間就走完了人家幾百年的路,這就太可怕了。

在美國人看來,現在的中國很強,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不僅工業門類齊全,而且還在爬坡高端產業鏈。最關鍵的是,中國還有獨立性,不受美國控制。如果中國上去了,那麼美國就該掉下來了。

美國不想下來,但又不能對中國來硬的。這該怎麼辦呢?好辦,扶持印度,讓印度跟中國死磕,拖住中國。

畢竟印度目前距離把美國拉下馬還太遠,印度國內的買辦階級還賣國,美國一點也不擔心印度短時間內會翻天。而中國已經遏制不住了。未來的煩惱要給當下的憂慮讓路。

㈥ 印度被哪個國家統治過

英國。
時間1600--1775
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奪(1600~1757) 中世紀末西方國家熱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計想到印度發財致富。發現好望角(1488)和繞過好望角直達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們收購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在西方銷售,獲得厚利。但葡萄牙國弱民貧,只能佔領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內地,不能成為殖民主義強國。繼之而起的是荷蘭。荷蘭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抬高了產地收購價格,降低了西方的銷售價格。1600年12月31日,英國為了同荷蘭商人競爭而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英荷兩國商人劍拔弩張,武裝沖突一觸即發。到了1623年,英荷才達成默契:荷蘭壟斷東印度群島,英國壟斷印度次大陸。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9年續領特許狀時,取得了5項特權:掠地鑄幣、築城養兵、締結盟約、宣戰媾和、審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後,1689年孟加拉、馬德拉斯、孟買3 個管區形成。1651年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在胡格利通商(見彩圖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後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買下3個村子的包稅權,實際上等於買下3個村子的領土,其中的一個村子就是加爾各答。後來,東印度公司的中心就從西海岸轉移到孟加拉。在這個時期內東印度公司的活動主要是為建立政權准備條件。其中清除法國勢力和培植親英勢力是主要因素。加爾各答原是偏僻荒村,從18世紀初起,商業開始繁榮。當地商人和錢商都大發橫財,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親英勢力。這股勢力的存在為英國取得孟加拉政權創造了條件。普拉西戰役(1757)開創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1765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的收稅權,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財政和軍權,間接掌握了行政權。印籍人員負責辦理事務,但無實權。史書稱之為「雙層統治」。當時,統治者是一夥強盜,人民深受痛苦。從 1772年起情況有所改變,但「雙層統治」的格局卻持續很久。過去,東印度公司要從英國撥款來印度購買貨物運往國外銷售。自從1765年以來,他們就用孟加拉的稅收購買印度貨物,運銷國外,牟取厚利。但英國政府每年迫使東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萬英鎊。當時英國殖民勢力霸佔市場,盛行強制買賣,生產者往往被迫按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因此英國大量收購印度貨物並沒有刺激印度的工業生產。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革命迅猛發展。英國工業資本家不遺餘力地迫使東印度公司增加英國工業品的出口。他們認為東印度公司壟斷貿易是英國工業發展的障礙。從1793年起,英國工業資本家對東印度公司及其商業特權發動猛烈攻擊。 自從東印度公司成立以來,英國新貴族海陸軍軍官為帝國擴張領土立下了□馬功勞,新貴族資本家在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下積聚了大量財富並且集中了巨大權力。自從工業資本取得優勢以來,新貴族在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和財富就逐步被轉移到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總體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東印度公司在倫敦和印度的事務,使政府取得對英屬印度的政治指導權。1784年英國議會又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領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權。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工業資本家力圖控制印度,以使英工業品暢銷印度各地。所以,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也是英國在印度擴張領土最突出的時期。在55年內(1763~ 1818)英國在印度直接進行過30次兼並土地的戰爭。在52 年內(1766~1818)英國與印度地方政權簽定過23次割地條約。它在50年內(1765~1815)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絕大多數的據點。 最有成效的兼並方法是同土邦締結「補貼金聯盟條約」。這是利用盟國的經費供養英國軍隊。它把精兵駐扎在盟國要地,控制它的防務和外交。巨額的「補貼金」往往超過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財政破產,割地抵債。 1798年英國同海德拉巴簽定第一個「補貼金聯盟條約」,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國人訓練的軍隊,每年出24萬多英鎊給英國人並由後者訓練6個營的軍隊,要英國保證它不受馬拉特勢力的侵擾。
1818年6月,馬拉特勢力覆滅。拉賈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島的一些首腦都承認了英國的主權。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國已經控制整個印度,印度成了英屬印度帝國。1818年後,殖民統治基本上處於鞏固政權時期,但是也還有過兩起兼並高潮。第一批被兼並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兩霸的角逐遍及亞洲。19世紀的戰爭大多是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爭奪殖民地。英國慣於利用印度的人力財力對鄰國進行戰爭。除前一時期侵略尼泊爾戰爭(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戰爭如兩次侵略緬甸戰爭(見英緬戰爭)、第一次侵略阿富□戰爭(見阿富□抗英戰爭)以及侵華鴉片戰爭(1840)都發生在這個時期。經過對錫克教徒兩次戰爭(1845~1846,1848~ 1849)占據了旁遮普以後,英國殖民地疆域就達到了防範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線。
另一批被兼並的土邦是貝拉爾(1853)和奧德(1856)。它們的被兼並,與英國的紡織工業有關系。貝拉爾是理想的原棉供應地,奧德是理想的英國棉織品的銷售市場。 19世紀30、40年代印度大興鐵路,50年代電報暢通。英國自信實力已經強大,可以不再依靠舊勢力的協助,用自己的力量單獨地統治印度。在這個時期英國用「絕嗣喪權原則」兼並的土邦有薩塔拉(1848)、那格浦爾(1853) 和詹西(1854)。
最後階段的兼並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後,英國正式結束了名存實亡的莫卧兒王朝,也結束了東印度公司。1858年頒布的英國女王詔書開辟了一個新的統治方式。
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後,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斷強化。《帝國立法參事會的法案》規定,印度由英王通過印度事務大臣進行管理。印度事務大臣接管了原屬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及印度事務管理局的全部職權。印度事務大臣是內閣成員,對議會負責。有一個顧問性質的印度委員會協助印度事務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員會的人員不超過15人,不少於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務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職(或居住)10年。

㈦ 印度經濟史

近代印度經濟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構造了全面工業化的布局,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在國家建設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印度在經濟建設里也摸索出印度獨特的混合經濟的雛形,並且在總結」一五」計劃的時候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經濟藍圖.並在」二五」計劃中對」一五」期間所倡導的混合經濟模式有所發展,以提高農業生產為起始加速國家工業化領域的投資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資.在復雜與困難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印度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會與國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國家分裂的同時,試圖快速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並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這樣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於印度的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1938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就在國大黨黨團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經濟計劃為手段實現印度工業化消滅失業與貧困.為這個構想,印度在50年代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超的政治與外交手腕下,不僅僅在國內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而且充分利用國際形勢縱橫俾闔,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來自美國和蘇聯的技術與經濟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個人聲望在國內外都獲得交口贊譽不但是尼赫魯本人的榮譽,也是那時候印度在世界50時代的寫照,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1947年豪邁的那句:印度要成為世界的一極,似乎已經觸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戰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一方面美蘇爭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隨著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50年代恢復經濟活力後加緊對傳統勢力范圍恢復影響與控制。如果說英國試圖把新獨立國家盡可能約束在英國聯邦體制里,法國在北非構建法郎區這個橋頭堡是一個標志的話。那麼在中東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戰火,此起彼伏的軍事政變與各種顛覆活動的後面由始致終都有美國與蘇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都顯示著中國、印度勢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將面臨的艱難抉擇。尤其是越南戰爭,這場從1961年爆發到1975年結束的戰爭,終究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轉折。印度在自己國家建設與經濟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終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國家再次問自己:何去何從!

印度國歌中吟頌道:。。。水源豐富,果實累累,莊稼茂盛,鬱郁蔥蔥。。。土地承載的不僅僅是印度的大國夢,還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風調雨順,但是隨著印度土地改革進展的緩慢加上政治與經濟改革帶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讓原本就問題重重的印度的國內變的更加復雜了。問題首先是來自大壟斷財團的資本高度集中化趨勢,印度在2個5年計劃中經濟實際增長了66%,但是壟斷工業資本與壟斷金融資本僅僅在注冊資本上就膨脹了三倍。當時在印度國民生產環節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鋼鐵與水泥生產上,排名印度大財團第一塔塔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爾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國營鋼鐵產量只達到了印度當時鋼鐵總產量的33%。第二問題來自社會貧富懸殊急劇擴大,早在印度「二五」經濟計劃結束後,尼赫魯就問:2個5年計劃國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0%而農民卻處於破產邊緣,這些增長的財富哪裡去了。第三就是國內國際局勢動盪,加之各種利益集團利用黨團政治反復爭端利益並利用各種政治軍事手段轉嫁社會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發中印邊界軍事沖突,印度軍費開支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從沖突爆發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時候,印度外債實際達到當年政府開支的300%是1951年時候的51倍。當時在尼赫魯執政時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軍事冒險失敗後的國內局勢動盪實行全國緊急狀態才順利度過垮台危機。但是軍事的失敗同與之而來經濟危機的爆發,印度當時是一座等待爆發的火山。

由於軍事開支急劇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經濟計劃實際已經破產。當時的印度糧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敗後一直不能實現自給,印度被國際社會譏笑為討飯籃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印度作為農業大國卻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經少的可憐的有限外匯來購買糧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於自然災害而造成糧食急劇減產,當時印度的糧食飢荒已經到了來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沒有美國以及蘇聯的糧食援助,印度面對的將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災難。但是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在中印沖突後2年裡給予印度的援助盡管急劇增加到與印度建交後美國援助綜合的200%。但是美國人的附加條件是:今後印度的5年計劃必須由美國政府認可.面對獨立與生存的選擇,印度終於在1966年接受了赫魯曉夫的橄欖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國大黨兩院中526名議院舉行秘密投票。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在議會大廈外等待選舉結果。四小時後國大黨議員領袖辛哈出現在走廊。人們紛紛上前詢問:「是男的獲勝還是女的獲勝了?」辛哈宣布:「女的贏了」。繼承了父親巨大聲望與與治國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對169票(2張廢票)的絕對優勢擊敗了對手當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英迪拉的時代開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執政早期是依靠由當時國大黨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團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讓代表壟斷財團的辛迪加集團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們眼中的洋娃娃和線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盧布貶值35%,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萬噸糧食和9億美圓的援助,沉重打擊了國內壟斷財團的勢力。而且利用和美國的短暫親密關系,從墨西哥進口了糧食種子,從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尼赫魯時代的土地改革出發的開始了綠色革命。終於到1978年印度實現了糧食自給。隨後,印度政府在越南問題上的表態代表了印度在國家獨立自主上堅定的政治立場,同蘇聯的握手不僅獲得了大量政治經濟與軍事援助,而且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經營與改造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國家中央集權為手段,以國家經濟國有化為方向推進經濟計劃。終於在1967年5月宣布了為期10年的「經濟計劃10點建議」,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國54%存款的14家印度銀行收歸國有,此舉受到印度人民的熱烈歡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頒布「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法」成立了「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委員會」。此後1970年2月頒布的加強工業許可證制度的法令與1971年把全國64家普遍保險公司受歸國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經濟體系框架完成。尼赫魯建國時的構想在他女兒手裡實現了。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打擊了印度國內壟斷財團的影響力與控制力,而且為印度國內局勢的穩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龐大人力物力與技術支持與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須要在可以做長期經濟規劃的情況有步驟有計劃的一步步去實現。印度為了國家經濟主權既選擇了蘇聯的橄欖枝並與美國保持有限的合作關系。印度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時期的中國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對經濟長期計劃作出有保證的規劃.印度政府與國內各種各樣的壟斷集團的利益斗爭,印度政府在長期經濟計劃與短期經濟效益的選擇中不斷的在選民的利益趨勢下左右搖擺,印度政府在遇到國內國際危機的時候往往通過國外軍事冒險來轉嫁選民的視線與國內即將爆發的危機來贏得大選。但是自身實力的孱弱,往往在軍事冒險與干預後印度政府又陷入財政危機並進一步導致經濟危機。印度在60年代後形成的改革——危機——冒險——更深的危機——再改革的循環行為模式,終於讓80年代的印度總理感慨:印度已經失去了工業時代。

70年代 :

從美國1965年開始全面卷進越南泥潭後,世界各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美國獨霸的地位越來越被削弱,終於在持續8年畸形的繁榮後,美國終於開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於越南戰爭,美國面臨巨額貿易赤字,美元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相反,日本與聯邦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力增強,經常賬戶大量盈餘。1971年8月5日,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壓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並加征10%進口稅率。這被稱為「尼克松沖擊」,從此世界各個國家開始進入「牙買加」貨幣體系,匯率象脫韁野馬一樣競相貶值。終於1972年,美國終於低下了驕傲的頭,不再謀求絕對戰略優勢和蘇聯簽署的《反導條約》。盡管在80年代美國人面對狂歡的日餌曼洲和叫囂買要下美國的日本武士是那麼的無可奈何。美國就要衰落了么?我無從而知,但是奠定美國今天新霸權的一系列大舉措悄悄拉開了帷幕。一直以來作為戰後國際貿易 金融 與投資監管三大支柱關貿總協定(GAT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在這個時候都開始發生了大轉變。1973年關貿總協定第七輪談判:東京回合在正式來開了鑼,也正式在這一回合終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開的20國會議上開始了世界貨幣改革計劃,其目的就是要國際金融關系脫離國家與中央銀行的控制,它有一個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從尼克松的時代開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的職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場傾斜,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開了。但是,這些在今天看來雄心勃勃的遠征都不能掩飾此時美國跌跌撞撞的腳步。隨尼克松沖擊起舞的是石油危機,是蘇聯遍布全球的出擊,70年代來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國內聲望不斷上升的機會,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於1971年2月舉行印度第五屆大選。1971年3月大選結果揭曉,英迪拉.甘地獲得了壓倒勝利,終於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時,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選中主張充分自治與全面獨立的人民聯盟在東巴大獲全勝,隨即人民聯盟領導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東巴獨立。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下令軍事鎮壓,軍事鎮壓的結果導致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並在當時西方大國保證不軍事干預的前提下,宣布印度軍隊越過邊界「自衛」。12.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聲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輿論盛贊英迪拉.甘地的膽識與魄力已經超過了尼赫魯,而民意調查中93%的公眾站在了英迪拉的一邊。當1972年1月26日印度國慶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眾的形象就是杜爾加,就是美麗的10臂女戰神。

但是歷史老人總在不經意中,給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開上一點點玩笑:飢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嚴重的災荒,1.8億人口面對飢荒的威脅,而由印度一手導演的戰爭讓滯留在印度的難民每個月就消耗掉印度2億美元,這更使印度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由於需要進口大宗糧食與原油,加上石油危機的爆發與國際金融因尼克松危機沖擊而劇烈動盪.由此導致的外匯短缺終於使才平穩不久物價飛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資不足又使工業增長下降了近50%,經濟實質遭遇了衰退.同年孟買就爆發了1.2萬罷工,民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反對黨的鼓動下爆發了.僅僅在反對黨領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幫的騷亂中遭遇警察射殺的人數就達到233人,與之同步的印度鐵路大罷工讓當時的印度經濟實際陷入了癱瘓.最後在當警察也開始暴動並與前來鎮壓的軍隊交火的時候,騷亂與不安到達了頂點.而甘地夫人此時藉助一位律師從憲法中發現的漏洞,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來挽救即將倒台的政府.

雖然隨後地年不僅風調雨順而且經濟維持在比較高的增長水平,過高估計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緊急狀態,但是隨後的大選國大黨一敗塗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的人民黨上台了.高喊自由與麵包口號上台的人民黨政府代表的其實是壟斷資本與地主階層的利益,人民黨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結束了當時執行順利的」五五」計劃,匆匆提交了」六五」計劃.人民黨政府不僅缺乏執政能力,更缺少對自己所指定計劃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1500萬噸糧食消耗怠盡.在把僅有的30億美圓儲備揮霍一空,在執政不到3年的時間,人民黨政府倒塌了.

而此時雖然兩次石油危機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巨大沖擊,但是新技術革命的翩然而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資本注意國家迅速轉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不斷的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生產工序實現國際再分工.使各自的經濟逐年提升,並最終形成了以四小龍與東南新興工業化地帶的崛起.而印度,則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業化的機遇.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長比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長比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㈧ 近代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到底有多少個是屬於哪些國家的

英國評論家鄧寧格在《資本論》中引用了馬克思的這段話。這是指資本,但也非常適用於用東印度公司代替資本。曾經,西方人對東方充滿幻想,認為東方充滿了黃金,非常富有。有了致富的夢想,許多人在海上航行,尋找通往東方的路線。哥倫布就是其中之一。1492年,哥倫布駛向美洲,誤認為是印度。

大英維多利亞帝國真的是「他想從這片海到那片海,從這條河到地球的盡頭都要掌權」。讓我們談談西班牙和葡萄牙。盡管西班牙很強大,但它專注於美洲,在東印度沒有投入多少能源。葡萄牙在東印度的實力並不強大。歷史悠久的東印度公司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國內的分裂,集中其更高的權力一個接一個地打破,用武力統治整個印度,然後將權力下放給一些當地的王子和貴族,然後進行分裂和統治,擠壓印度數百年。

㈨ 印度曾經被英國統治,那段黑暗歷史持續了多少年

英國人完全統治了印度190年,樓主說的400年指的是從入侵開始算了。
1849年3月29日,英國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並入英屬印度領地,由印度總督直接統治。旁遮普的被吞並,標志著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過程。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㈩ 印度在排斥中企後,西方國家趁虛而入占據市場,印度想要自力更生現實嗎

一直以來,莫迪非常希望自己國家的人民,可以一直使用,並且認可自己國家所研製出來的產品。這些導致,前段時間莫迪就開始限制我國APP的使用,2020年11月25日再一次限制我國APP使用。他們這樣的做法,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自主發展,限制我國產業在印度所佔據的份額。不過事實證明,他們這樣的做法,對自己的國家沒有起到好處。中國企業遭遇印度的抵制之後,西方一些企業看準機會走入市場,很多印度人,現在絕對不可能實現自力更生這件事情。

想要和那些已經擁有完美產業鏈的國家進行競爭,完全不可能。也就是說不管是西方企業還是我們國家的企業,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之中,在印度也會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如果印度一直堅持,不僅對自己國家的發展有影響,反而還會影響到經濟實力的提升。對於印度來說,海外資本這個也加快國家產業的不斷升級,還會影響經濟提升,如果海外資本減少,那麼肯定會對印度經濟造成影響,如果一直堅持,最終只能傷害到自己。

閱讀全文

與印度大企業有多少被西方控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評論越南改革 瀏覽:776
印第安農作物怎麼傳入中國 瀏覽:86
快遞到中國哪個城市清關 瀏覽:150
中國圍棋哪個稱號含金量最高 瀏覽:491
英國簽證什麼時申簽 瀏覽:477
中國電信如何設置彩鈴 瀏覽:370
李雲龍義大利炮是哪個電視劇 瀏覽:520
印度豪華餐廳多少錢 瀏覽:484
蘭博基尼出自義大利的哪裡 瀏覽:472
在越南外資獲利如何匯出 瀏覽:99
印度插秧機多少錢一台 瀏覽:777
越南毛巾多少錢一條 瀏覽:774
印度棉花和土庫曼棉哪個好 瀏覽:303
英國留學春季讀研如何放假 瀏覽:698
印尼最大的海嘯在哪裡 瀏覽:495
俄羅斯一天供多少石油給中國 瀏覽:227
伊朗除了腰果紋還有什麼圖案 瀏覽:259
印度無人飛行器有哪些 瀏覽:740
歐洲跟中國時差是多久 瀏覽:469
2017伊朗守門員叫什麼 瀏覽: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