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真正的中國式摔跤
人體的軀體,各肢體,各大小關節在中國式摔跤實戰中都能發揮作用,使用各種技術動作,中國式摔跤是一項全身運動,「大絆三十六,小絆賽牛毛」這是對中國式摔跤的贊揚。
「褡褳」是中國式摔跤象徵的標志,延續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中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使中國式摔跤這項運動增加了很高的技術含量。
「褡褳」的創新是一項新生事物的誕生,逐漸被認為「褡褳」才是中國式摔跤,從而使人們走進了誤區。
「褡褳」也有它的弊病,
開始穿「褡褳」學習中國式摔跤,
雙方你爭我搶,都想搶住對方有利部位,那麼一旦搶不著就無從使用動作,
往往兩人旗鼓相當不見跤,再往後認死理就會一兩個動作,甚至離開「褡褳」就不會摔了,
如同病人離開拐棍走不了路一樣。
但確忽略了一點,
就是把摔跤幾千年歷史的精華丟棄了,那就是散手(民間稱:抹泥鰍).
其實散手技術動作使用和變化比「褡褳」更多,所以散手技術與「褡褳」的技術在中國式摔跤中的對比應該是:99:1
,散手其左右都能進攻與防守反攻神出鬼魅的手法,
防不勝防.
即使搶不住對手「褡褳」或被對手搶住也能進攻和防守反攻
。如在學習中國式摔跤之前首先要先學習和掌握散手技術後在掌握跤衣技術,那麼你就在實戰中會隨心所欲,同時也提高中國式摔跤的觀賞性
B. 中國式摔跤這個體育運動主要是怎麼進行的呢
在外國摔跤很盛行的一個環境之下,許多人都是不太了解中國式摔跤的,中國式摔跤其實也是有著比較長的發展歷史的,而且中國式摔跤的基本步法,手法,服裝等各方面也具有一些特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式摔跤這個體育運動主要是怎麼進行的呢?
以上這觀點僅代表小編個人的見解,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C. 中國式摔交的主要技法和名稱
中國式摔交的主要技法:
踢別崴勾揣撮捆,切蹩纏耙拱崩刀。肘拉浸欺扒彈拄,豁打裝掰披擋削。
扠穿擰掀躺垂抹,捂吸咬搧靠撒杓。撕磨摔刮摟涮擠,管掐攏折倒撴掏。
中國式摔跤技術要求嚴謹,要有固定的站立基本姿勢,一般稱之為「跤架」。規則的跤架:兩腳與肩同寬,上體稍前傾,兩手半握空拳。然後一腳向前邁半步,腳尖稍內扣,兩腿略屈。上手在前,底手在後;前腳為虛,後腳為實。後腳為底樁。約60%的體重由後腳支撐。左腳在前稱左跤架,左手必須在前,右腳在前稱右跤架,右手必須在前。在前之手稱上手(上把),再後之手稱底手(底把)。通常右跤架的跤手右邊進攻的技術多,而左跤架則左邊進攻的技術多。
按跤手跤架的高矮,又有高架和矮架姿勢之分。高架子如同普通人丁步站立,步襠距太近,底盤范圍也過小,不符合跤姿的要求。像矮架辦應作為過度性姿勢。雙方往往互揪抓在一起都進行防守。就會出現矮架姿勢。按俗稱為看著、撐著、楞著、等到著。現在比賽時容易被罰消極。因此不應長時間保持這種姿勢,要在突出矮下之後,立即借力進攻。
由於兩跤手的跤架不一,又分順架和頂架。兩跤手都是左跤架或右跤架稱為順架;一跤手右跤架對另一左跤架,或一跤手右跤架稱之為頂架。
順架和頂架是傳統術語。順架,對摔的甲乙都是走圓場的跤步。如甲是右架與乙對摔,在他轉動走跤步時必須橫挪左腳,緊跟右腳。乙的跤步同甲,這樣雙方可以靈活順方向轉圓圈。當甲乙互相用前腳(腿)進招,無論是奔向對方前腿或後樁都很順便,所以叫順架。相反,如果甲右乙左(或乙右甲左),這樣兩跤手都走不出圓跤步來,因雙方的前腳(腿)接觸到一起互相頂檔,周旋起來形成一進一退。倘雙方都是一邊偏(又俗稱半邊俏),則互相都會感到別扭,不便用大拿踢、勾、掏、耙等絆。故左對右或右對左叫頂架。但這種頂架在某些進招方法上也有一利,如稍一滑步即可填腰、提胯,從而便於勾、別、揣;或往後伸腿即可使蹩、管、掰、靠。
在此還應提出兩種不正確的跤架。如:左臂右腿或右腿左臂出架,都不便於進招。中國式摔跤之所以強調跤架,是因為其使用的方法和跤架是密切配合的。跤架的臂與腿有誤就無法進招,或稱鳥架子。再如:兩腳尖齊平出架,或稱齊步,或稱騎襠出架式,也屬於不正確的姿勢。
D. 哪位高手給講解一下摔跤的技巧
任何一項競技體育運動都有一套與其項目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功與練習方法,摔跤運動也不例外。
摔跤基本功既有單式練習又有聯合練習,既有徒手練習又有器械練習。
摔跤的基本功不僅是熟練地掌握和提高摔跤技術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有效地發展專項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摔跤的技術是千變萬化的,只有全面地掌握摔跤的基本功,練習基本功,才能為掌握摔跤技術打下良好基礎。
第一節 倒地功
中國式摔跤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項目,目的是要摔倒對方而自己保持平衡。常言道:「要想摔人,必須先會倒地。」 這就是說,練習摔跤,要先學會倒地的功夫,才能避免受傷,做到自我保護,同肘鍛煉身體能經受震動,發展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
在練習倒地功時,必須注意: 1.倒地時,身體接觸地面的面積要大。 2.倒地時,要憋氣、團身、全身緊張,以免內臟受到 震動。 3.手撐地時,手指稍向里扣,屈肘。 4.被摔倒時,要及時鬆手,以防砸傷.
倒地功的內容有: 1.前倒:同「前滾翻」的動作。 2.左前倒:由左架開始,上體前傾,兩膝交屈,左手 在前,右手在後。左手指向里撐地,接著迅速屈肘、低頭、 團身左前滾。左肩先著地,然後右肩著地。 3.右前倒:方法與左前例相同,只是向右前方倒地。 4.左後倒:由左架開始,低頭、團身、屈膝,身體向 左後方倒。左手指向里,並在身體左側撐地,然後迅速屈 臂,使身體向左後方著地。 5.右後倒:方法與左後倒相同,只是向右後方倒地。 6.後倒:同「後滾翻」,但手臂和後背要同時著地, 低頭、含胸、憋氣。 7.直立前倒:身體直立前倒,兩臂微屈,兩手手指稍向里指,兩手撐地後,以迅速屈肘的動作來緩沖落地的沖擊力。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要抬頭、憋氣,全身緊張用力。 f練習倒地的功夫,最好從原地開始,根據掌握的情況,可改變姿勢或在活動中練習,逐漸增加難度,以適應比賽時的情況
中國式摔跤是通過摔跤衣發揮手法的作用。術語講:「手是兩扇門,全靠腿贏人。」形象地道出手法技術在摔跤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實戰中有了有利的把位才能組織進攻,從而戰勝對方。
中國式摔跤優於其它跤種,手腳分工明確就是中國跤鮮明的特點。它說明了中國式摔跤的先進性和文明性。中國式摔跤技法博大精深,功法和技術繁多。就手法而言,有搶手(抓握),防手(防抓握),蹬手(蹬把),引手(主動給對方抓握,藉以反攻),藉手(借對方緊握我時我借其手進攻)。拿法就是借用跤衣或肘腕拿摔。
一般情況左側進攻者左手為上手,也叫前手。右手為底手,也叫後手。術語講:「跤摔一把手。」就是講一把底手,也叫准手。搶手也就是搶底手,也叫爭手。搶底手爭上手是手法技術的基本技術。
中國跤在實戰中運動員均要穿布制開胸、半袖的短上衣,叫跤衣。也叫褡褳。腰系中心帶也叫腰帶。跤衣跤帶各部位均有名稱。(把位示意圖)
一、 跤衣把位名稱,把位和抓法
● 跤衣部位
1、 衣領叫領
(1) 正領
(2) 偏領(磨盤領)
(3) 倒扒領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門子
(1) 直門
(2) 偏門
(3) 掛門
(4) 軟門
4、 腰帶叫中心帶
(1) 前帶
(2) 偏帶
(3) 後帶
5、 跤衣下擺游離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後部分叫後契
(1) 後帶上
(2) 後帶下
● 實戰中除抓握跤衣外還可以抓握身體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雙手握腕,又叫雙剁腕
(4) 擄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擄肘
3、 抱脖
(1) 單臂夾頸
(2) 單臂反夾頸(反夾鍋)
(3) 單手抱脖(向後扒抱)
(4) 雙手夾頸(雙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領方法
(1) 正領、偏領: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2) 倒扒領:由對方腋下扒對方領,四指在內
2、 抓小袖方法(抓異名側衣袖)
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門:抓異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將跤衣翻起。
(2) 偏門:抓同名側胸襟上部,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反掛門:反腕抓異名側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內。
(4) 軟門:抓異名側中帶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帶抓握法
(1) 正握後帶:又叫蓋後帶,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後帶:又叫挎後帶,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帶:雙手或單手抓握異名側偏帶,拇指在內,四指勾掛。
(4) 中帶:又叫中心帶,單手或雙手抓握對方前帶,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帶。
5、 後契的抓握法
(1) 單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E. 誰知道中國式摔跤運動中徒手和器械練習方法及其配合技術動作
摔跤基本功既有單式練習又有聯合練習,既有徒手練習又有器械練習。
摔跤的基本功不僅是熟練地掌握和提高摔跤技術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有效地發展專項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摔跤的技術是千變萬化的,只有全面地掌握摔跤的基本功,練習基本功,才能為掌握摔跤技術打下良好基礎。
第一節 倒地功
中國式摔跤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項目,目的是要摔倒對方而自己保持平衡。常言道:「要想摔人,必須先會倒地。」 這就是說,練習摔跤,要先學會倒地的功夫,才能避免受傷,做到自我保護,同肘鍛煉身體能經受震動,發展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
在練習倒地功時,必須注意: 1.倒地時,身體接觸地面的面積要大。 2.倒地時,要憋氣、團身、全身緊張,以免內臟受到 震動。 3.手撐地時,手指稍向里扣,屈肘。 4.被摔倒時,要及時鬆手,以防砸傷.
倒地功的內容有: 1.前倒:同「前滾翻」的動作。 2.左前倒:由左架開始,上體前傾,兩膝交屈,左手 在前,右手在後。左手指向里撐地,接著迅速屈肘、低頭、 團身左前滾。左肩先著地,然後右肩著地。 3.右前倒:方法與左前例相同,只是向右前方倒地。 4.左後倒:由左架開始,低頭、團身、屈膝,身體向 左後方倒。左手指向里,並在身體左側撐地,然後迅速屈 臂,使身體向左後方著地。 5.右後倒:方法與左後倒相同,只是向右後方倒地。 6.後倒:同「後滾翻」,但手臂和後背要同時著地, 低頭、含胸、憋氣。 7.直立前倒:身體直立前倒,兩臂微屈,兩手手指稍向里指,兩手撐地後,以迅速屈肘的動作來緩沖落地的沖擊力。在整個動作的過程中,要抬頭、憋氣,全身緊張用力。 f練習倒地的功夫,最好從原地開始,根據掌握的情況,可改變姿勢或在活動中練習,逐漸增加難度,以適應比賽時的情況
中國式摔跤是通過摔跤衣發揮手法的作用。術語講:「手是兩扇門,全靠腿贏人。」形象地道出手法技術在摔跤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實戰中有了有利的把位才能組織進攻,從而戰勝對方。
中國式摔跤優於其它跤種,手腳分工明確就是中國跤鮮明的特點。它說明了中國式摔跤的先進性和文明性。中國式摔跤技法博大精深,功法和技術繁多。就手法而言,有搶手(抓握),防手(防抓握),蹬手(蹬把),引手(主動給對方抓握,藉以反攻),藉手(借對方緊握我時我借其手進攻)。拿法就是借用跤衣或肘腕拿摔。
一般情況左側進攻者左手為上手,也叫前手。右手為底手,也叫後手。術語講:「跤摔一把手。」就是講一把底手,也叫准手。搶手也就是搶底手,也叫爭手。搶底手爭上手是手法技術的基本技術。
中國跤在實戰中運動員均要穿布制開胸、半袖的短上衣,叫跤衣。也叫褡褳。腰系中心帶也叫腰帶。跤衣跤帶各部位均有名稱。(把位示意圖)
一、 跤衣把位名稱,把位和抓法
● 跤衣部位
1、 衣領叫領
(1) 正領
(2) 偏領(磨盤領)
(3) 倒扒領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門子
(1) 直門
(2) 偏門
(3) 掛門
(4) 軟門
4、 腰帶叫中心帶
(1) 前帶
(2) 偏帶
(3) 後帶
5、 跤衣下擺游離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後部分叫後契
(1) 後帶上
(2) 後帶下
● 實戰中除抓握跤衣外還可以抓握身體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雙手握腕,又叫雙剁腕
(4) 擄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擄肘
3、 抱脖
(1) 單臂夾頸
(2) 單臂反夾頸(反夾鍋)
(3) 單手抱脖(向後扒抱)
(4) 雙手夾頸(雙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領方法
(1) 正領、偏領: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2) 倒扒領:由對方腋下扒對方領,四指在內
2、 抓小袖方法(抓異名側衣袖)
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門:抓異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將跤衣翻起。
(2) 偏門:抓同名側胸襟上部,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反掛門:反腕抓異名側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內。
(4) 軟門:抓異名側中帶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帶抓握法
(1) 正握後帶:又叫蓋後帶,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後帶:又叫挎後帶,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帶:雙手或單手抓握異名側偏帶,拇指在內,四指勾掛。
(4) 中帶:又叫中心帶,單手或雙手抓握對方前帶,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帶。
5、 後契的抓握法
(1) 單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F. 如何將人摔倒 如何防被人摔倒
簡單一些說,摔倒就是要破壞對方的平衡,你讓他的身體向一個方向傾斜,自然就摔倒了,舉例,你去絆對方的腳,手再順勢去推他,他就更容易摔倒了.
簡單的幾個方法,1.在後面用手勒住他,然後往後拖,再去絆他的腳,就很容易是對方摔倒了.2.上步去絆他的腳,手再去推他,破壞其平衡就可以了.
防止被摔,就要保持自己的平衡,感覺快要摔倒時,可以往對方身上靠,吧力量也加在對方身上,這樣即使倒,也是兩個人一起倒了.舉例,如果被人抱住腿了,你就把重心下壓,雙手抱住對方的脖子,向他的方向靠,就很難被對方輕易摔倒了,你可以試一試.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呵呵.
G. 摔人技巧
好用的摔人的技巧有以下兩種,
1,近身技巧:
上面拳法虛晃,吸引注意力後突然下潛,用雙臂抱住對方的雙腿膝蓋處。雙手交握,手臂程環狀。用力抱緊,迫使對方雙腿並攏,並且用肩膀和自己的體重去頂對方的胯,讓對方的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落到雙腳支撐面之外,這樣很容易就等把對方摔倒。
2,纏鬥技巧:
通過腳步變換,兩人形成鏡面站立,也就是如果他左腳在前,你的右腳在前。以你的右腳在前為例,把你的右腳放在他的左腳外側,也就是你的右側。上身用力往自己的右側擰轉。把他的重心往他的左側推。由於他的左腳被你的右腳卡住,不能往左跨步,因而重心就會掉到左腳外面,從而向左摔倒了。
中國武術中, 實戰效果最好的是中國式摔跤, 過去的摔跤名家有幾種, 有一種是散手跤, 也就是武術+摔跤, 基本上遠了就踢打, 主要靠欺近身來, 施展各種擒抱勾摔的技法將對手擊倒 。
摔跤的最初功用其實在於戰斗中的肉搏, 這個和現代實用搏鬥術中的「不倒地」原則是一致的,就是說搏鬥中要以保證身體平衡為首要原則, 無論如何不能倒地, 一旦倒地基本就沒有反擊之力了。
而中國式摔跤的切磋和比賽中, 評判勝負的最重要一條標准就是四肢之一是否觸地, 觸地就算輸, 講究點到為止, 一般來說不會把對手摔個四腳朝天。
而且一些摔跤訓練的視頻, 訓練方法很多都是從晚清一直傳下來的, 很有針對性, 鴨子步, 擰木棒, 扔石鎖, 各種動作的設計都是針對實戰中如何抓,抱,鎖,甩,利用自己的身體做杠桿, 借力,瞬間發力, 將對手打翻或者摔倒, 可惜的是中國式摔跤現在玩的人越來越少了, 老名家們很多都已經去世或者無法上場了。
H. 中國式摔跤
中國摔跤跟沾衣十八跌還是有點關系的,它在古代也是一項比賽項目。在宮廷也有跤手。
中國式摔跤有好多把式:分大大絆子三十六,小絆子似牛毛
身材高大的人與身材矮小的人對摔時,身材高大的人應發揮臂長、身長、腿長的特點,爭取先抓住對方而不要讓對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爭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盡量限制對方的長處。如對方身體較胖、體力較差時,可設法扯著對方轉動,消耗他的體力,然後再借機進攻。
跤 樁
是基本功,貫穿實戰中每個動作,主練下肢力量和穩定性,培養專項能力,在靜中求動,要求松中有意,自然呼吸,可根據個人情況定時、定式、跤樁功法講究含胸收腹,松尾骨,樁功練法繁多,下面為大家一一簡介:
(1) 大架:兩腿開立前虛後實,前承三成力,為三七開,呈大架,左手置肩前平舉,掌心向內,五指靠攏,自然彎曲右手於肩前內和,左手稱前手,要高;右手稱底手,要低於前手。為前高後低,此樁功舒展大方。
(2) 虎坐:又叫騎馬襠,兩腿開立大於肩寬,雙腿半蹲,膝不過足。腳尖向內和,雙手於胸前向內合抱,掌心向內,肘微曲承抱物狀,講究內抱、外靠、沉肩墜肘,氣貫丹田,含胸收腹,內收尾骨,提襠豎頂,目視前方。
● 跤衣部位
1、 衣領叫領
(1) 正領
(2) 偏領(磨盤領)
(3) 倒扒領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門子
(1) 直門
(2) 偏門
(3) 掛門
(4) 軟門
4、 腰帶叫中心帶
(1) 前帶
(2) 偏帶
(3) 後帶
5、 跤衣下擺游離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後部分叫後契
(1) 後帶上
(2) 後帶下
● 實戰中除抓握跤衣外還可以抓握身體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雙手握腕,又叫雙剁腕
(4) 擄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擄肘
3、 抱脖
(1) 單臂夾頸
(2) 單臂反夾頸(反夾鍋)
(3) 單手抱脖(向後扒抱)
(4) 雙手夾頸(雙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領方法
(1) 正領、偏領: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2) 倒扒領:由對方腋下扒對方領,四指在內
2、 抓小袖方法(抓異名側衣袖)
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門:抓異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將跤衣翻起。
(2) 偏門:抓同名側胸襟上部,四指在內,拇指在外。
(3) 反掛門:反腕抓異名側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內。
(4) 軟門:抓異名側中帶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內,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帶抓握法
(1) 正握後帶:又叫蓋後帶,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後帶:又叫挎後帶,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帶:雙手或單手抓握異名側偏帶,拇指在內,四指勾掛。
(4) 中帶:又叫中心帶,單手或雙手抓握對方前帶,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帶。
5、 後契的抓握法
(1) 單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對方背後帶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異名側跤衣下擺游離部分。
出其不意,在實戰中,利用步伐上的變化,手上耘;橫;捅;撕;推;按;拿。腳上配以耙;蹚。變化多端,出其不意,隨著雙方步伐跤架的變化而變化,得機會使用時及時出手,不得機會時再伺機行事。成功得手贏得輕松,得手不了也不會給對方造成致命的進攻機會。在一次實戰訓練中,我就看見孟雄小師兄在和對方交手時,使用一個踹的動作沒有奏效,順勢一個小耙拿就把對方掀倒在地,動作連貫,瀟灑自如,看著輕松漂亮!充分顯現出中國跤術的順勢而為,以巧制勝的特點。
I. 摔跤節的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術,是從踢、打、摔、拿的徒手搏鬥發展而來。南朝人任昉撰的《述異記》中說,上古時期的蚩尤部落都會角抵,曾用這類技術與黃帝部落激戰。《禮記·月令》記載西周把角力列為軍事體育項目。古書中記載著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兩人摔搏的事例。 歷代王朝都培養一批摔跤好手,在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表演摔跤,供其享樂,或給外同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秦、漢以來,摔跤也是廣大民眾強身自衛、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經常在廣場上舉行表演比賽。漢朝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舉行的摔跤比賽,附近三百里的居民都來觀看。大文學家及天文歷算家張衡看了摔跤表演後,在二京賦里贊揚說:「臨回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到了唐宋時代,摔跤(相撲)開展得更為廣泛,一年兩度搭起檯子舉行表演比賽。當時的比賽已初具規模,有約定俗成的規則,有裁判員,勝利者還獲得獎品(其比賽的形式和現在日本相撲一樣)。《水游全傳》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一章,生動地描寫了摔跤比賽的場面、規則和技術。當時涌現出一批全國聞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萬贏,從小入「相撲朋」(摔跤組織),專門從事摔跤活動。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拳腳敏捷。長大後技術精湛,比賽經常獲勝,並多次贏得獎賞。「萬贏」呼號自此名揚四方,他真實的姓名反而被人遺忘。他以摔跤為職業達數年之久,並樂於傳授技藝,「五陵少年,幽燕任俠,相從詣教者數百」。宋代還有了女子摔跤。靠表演摔跤為生的藝人自古就有。
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沈陽等地都有賣藝的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中國跤術》作者之一的滿寶珍同志就是北京天橋跤場的老藝人。古代的摔跤是裸體或穿象鼻褲兜襠(如日本相撲運動員的服裝)進行。主要較量力氣,拼體力,比賽可以拳打腳踢,使用逼迫關節的擒拿方法,經常把對方摔至不能抵抗為止,以至有些比賽出現流血場面。後來規則逐漸改進,技術向靈活、敏捷的方向發展。服裝逐漸改為穿短袖上衣,系腰帶,芽長褲和鞋。把對方摔到三點著地--除兩腳外身體各部(包括手、肘、膝)著地即為失敗。先失一跤者負,後來改為三跤二勝。比賽不分體重級別。民間摔跤的傳統形式是某一個地區,由一位年長、德高望重、技術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組織,其成員多是他的子侄輩親屬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閑暇時間,在土地上練習摔跤,無代價地傳授技藝。屆時還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義務指導。 摔跤是兩人身體接觸,直接對抗,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活動了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摔跤時運動員要有力量,動作快才容易摔倒對方,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不成,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所謂「四兩搏千斤」。摔跤是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相間的競技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耗費很大氣力,從而增強了心臟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摔跤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摔跤雖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但在舊社會只為少數人服務,廣大勞動群眾沒有條件從事自己喜愛的摔跤運動。
改進
解放後,黨和政策十分關懷人民的健康,明文規定:「開展多種多樣形式的體育活動……對於那些為群眾所熱愛和熟悉的武術、摔跤……等必須予以重視,並加以改進,去掉其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廣泛開展勞動群眾中的體育活動的有效形式之一」。國家體委把中國式摔跤列為全國競賽項目,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單項錦標賽,使摔跤走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發展的道路。 1957年在內蒙呼和浩特市舉行了「十一城市及內蒙古自治區職工摔跤比賽大會」,把職工的摔跤活動推向高潮。 第1屆全運會有19個單位的128名運動員參加中國式摔跤比賽。運動員身體素質好,基本功扎實,個人的絕招准確、多變。大部分人經受過全國比賽的鍛煉,又多次參加過一些省、市間的對抗賽,經驗豐富,在技術上也有創新。例如,解放軍隊(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運動員何潤宗根據原來的「揣」和「揣花兜」而創立了「披」。後來許多運動員使用這個技術,並有了各種變化。各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還根據規則的精神,交流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應用於中國式摔跤中去。經過系統訓練,不僅技術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隊的技術特點更加鮮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運動員擅長手法和小巧動作,以巧取勝。內蒙古運動員腿腳靈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擰」、「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
新疆運動員喜歡摟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網」(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堪稱一絕。山東、遼寧、河南的運動員動作扎實,基本功好。山西隊的抱腿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在這一屆運動會上,技術向准確多變的方向發展。 第1屆全運會後,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練習摔跤的人少了,技術水平下降,中國式摔跤一時處於低潮。1963年後才逐漸恢復,業余體校有了摔跤班,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比賽。第2屆全運會上,得分標准改為根據對方身體倒地情況分別判得1分或2分,促使運動員使用大動作。為鼓勵運動員積極進攻,快速得分,使比賽更為激烈、緊張,並防止因技術水平相差懸殊出現傷害事故,限定一場比賽兩人得分相差10分即結束比賽、判為絕對勝利。 十年動亂期間,各種摔跤。比賽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們練習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復全國比賽。1975年第3屆全運會上的摔跤比賽參加比賽的單位和運動員不多,技術也沒有發展。 打倒「四人幫」後,摔跤界通過撥亂反正,逐漸恢復正常活動。私人跤場和廠礦的摔跤隊逐漸恢復活動,練習中國式摔跤的人又多起來。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屆和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都把摔跤列為主要比賽項目。第4屆全運會上,摔跤比賽分為十個級別。摔倒對方一跤根據動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況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參賽運動員都經過系統訓練,技術水平普遍提高。技術戰術向著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一代新手在成長。如內蒙古隊員董雅臣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連貫,善於抓上就用,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他的比賽所向披靡,名震跤壇。 中國開展國際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來,與中國式摔跤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中國式摔跤吸收了國際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戰術和教學訓練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術和配對練習等訓練方法。在規則方面吸收了國際摔跤的絕對勝利和限制消極的精神,洋為中用、豐富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武庫,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和提高。
第6屆全運會使用的1986年修訂的規則,從得分標准到比賽服裝都要充分體現中國式摔跤的特點一個倒下,一個站著,講究不砸不落,鼓勵運動員使用干凈利索的技術。規則的得分標準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評分原則--把對方摔倒的情況和身體落地的部位確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標準是將對方摔成身體騰空(兩腳有一同時離地過程)後軀干(肩、背、臀、胸、腹、胯)或頭著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沒有使對方身體騰空,僅把對方摔倒使之軀干著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對方摔得身體騰空、軀干著地而自己沒有站穩,用手撐在對方身上,則只能得2分。把對方摔成四肢著地,或把對方摔倒後,自己也隨著倒地,只能得1分。為了促使比賽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場比賽時間縮短為兩局,每局仍是3分鍾,但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進攻,不允許長時間消極防守,如果持續30秒鍾不進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對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該場比賽資格。運動員比賽的摔跤衣為國紅和天藍兩色,摔跤衣的邊沿有花紋。顏色要美觀、大方、協調,並有民族特色。這些規定不僅體現了中國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點,而且會進一步促使中國式摔跤技術水平提高和廣泛開展。 中國式摔跤是中國的一項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它的歷史悠久,鍛煉價值高,在城市和農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摔跤運動也將會有更大的躍進,這一民族體育運動必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J. 學中國式摔跤有什麼要注意的要怎麼才能學好摔跤
《中國式摔跤規則》,規則規定比賽場地為10米見方的草墊,體重分為8個級別。雖然一場比賽仍是三局,但每局摔的跤數不限,摔倒一次得1分,三局得分多者為勝。這樣完全改變了摔跤比賽的戰術。運動員即使前邊輸了幾跤,後邊仍然有機會轉敗為勝,打消了運動員輸兩跤就輸掉全場的顧慮,促使他們敢於進攻,充分發揮技術。這些措施鼓舞著廣大摔跤愛好者積極鍛煉,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從而迅速推動了摔跤運動的開展。許多地方的私人跤場增多,一些廠礦也有了摔跤小組。 由於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倡導,職工的摔跤活動在各級工會的領導下,蓬勃開展起來。許多廠礦購置了摔跤衣,組成摔跤隊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各地相繼舉行了職工摔跤比賽,如火車頭體協在各路局基層比賽的基礎上舉行了全國鐵路系統的摔跤比賽。1957年在內蒙呼和浩特市舉行了"十一城市及內蒙古自治區職工摔跤比賽大會",把職工的摔跤活動推向高潮。 第1屆全運會有19個單位的128名運動員參加中國式摔跤比賽。運動員身體素質好,基本功扎實,個人的絕招准確、多變。大部分人經受過全國比賽的鍛煉,又多次參加過一些省、市間的對抗賽,經驗豐富,在技術上也有創新。例如,解放軍隊(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運動員何潤宗根據原來的"揣"和"揣花兜"而創立了"披"。後來許多運動員使用這個技術,並有了各種變化。各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還根據規則的精神,交流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應用於中國式摔跤中去。經過系統訓練,不僅技術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隊的技術特點更加鮮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運動員擅長手法和小巧動作,以巧取勝。內蒙古運動員腿腳靈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擰"、"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新疆運動員喜歡摟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網"(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堪稱一絕。山東、遼寧、河南的運動員動作扎實,基本功好。山西隊的抱腿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在這一屆運動會上,技術向准確多變的方向發展。 第1屆全運會後,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練習摔跤的人少了,技術水平下降,中國式摔跤一時處於低潮。1963年後才逐漸恢復,業余體校有了摔跤班,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比賽。第2屆全運會上,得分標准改為根據對方身體倒地情況分別判得1分或2分,促使運動員使用大動作。為鼓勵運動員積極進攻,快速得分,使比賽更為激烈、緊張,並防止因技術水平相差懸殊出現傷害事故,限定一場比賽兩人得分相差10分即結束比賽、判為絕對勝利。 十年動亂期間,各種摔跤。比賽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們練習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復全國比賽。1975年第3屆全運會上的摔跤比賽參加比賽的單位和運動員不多,技術也沒有發展。 打倒"四人幫"後,摔跤界通過撥亂反正,逐漸恢復正常活動。私人跤場和廠礦的摔跤隊逐漸恢復活動,練習中國式摔跤的人又多起來。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屆和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都把摔跤列為主要比賽項目。第4屆全運會上,摔跤比賽分為十個級別。摔倒對方一跤根據動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況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參賽運動員都經過系統訓練,技術水平普遍提高。技術戰術向著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一代新手在成長。如內蒙古隊員董雅臣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連貫,善於抓上就用,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他的比賽所向披靡,名震跤壇。 我國開展國際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來,與中國式摔跤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中國式摔跤吸收了國際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戰術和教學訓練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術和配對練習等訓練方法。在規則方面吸收了國際摔跤的絕對勝利和限制消極的精神,洋為中用、豐富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武庫,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和提高。 第6屆全運會使用的1986年修訂的規則,從得分標准到比賽服裝都要充分體現中國式摔跤的特點--一個倒下,一個站著,講究不砸不落,鼓勵運動員使用干凈利索的技術。規則的得分標準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評分原則--把對方摔倒的情況和身體落地的部位確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標準是將對方摔成身體騰空(兩腳有一同時離地過程)後軀干(肩、背、臀、胸、腹、胯)或頭著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沒有使對方身體騰空,僅把對方摔倒使之軀干著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對方摔得身體騰空、軀干著地而自己沒有站穩,用手撐在對方身上,則只能得2分。把對方摔成四肢著地,或把對方摔倒後,自己也隨著倒地,只能得1分。為了促使比賽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場比賽時間縮短為兩局,每局仍是3分鍾,但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進攻,不允許長時間消極防守,如果持續30秒鍾不進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對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該場比賽資格。運動員比賽的摔跤衣為國紅和天藍兩色,摔跤衣的邊沿有花紋。顏色要美觀、大方、協調,並有民族特色。這些規定不僅體現了中國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點,而且會進一步促使中國式摔跤技術水平提高和廣泛開展。 中國式摔跤是我國的一項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它的歷史悠久,鍛煉價值高,在城市和農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摔跤運動也將會有更大的躍進,這一民族體育運動必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