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國人怎樣評價中國人
外國人怎樣評價中國人 高遠 我和一位喜愛亞洲文化的歐洲朋友交流,他對中國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評價,整理後諸位看看可否客觀。 正面: 1、中國人吃苦耐勞,尤其生活較苦的家庭,吃苦耐勞、意志堅韌的精神更為顯著。2、注重家庭。中國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為個人生活,中國夫婦考慮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滿為不傷害孩子,仍選擇共同生活,一定程度減輕了單親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3、中國人比較講交情。開始時可能對你有防範,只要你入了圈子,他們就會對你真誠相待,把你當作知心朋友。4、注重孩子教育。中國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課外也很重視文體美等素質教育,中國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國人各個好廚師。你要去中國人家裡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飯菜,外國人只有到中國才能吃到最純正的中餐,中國城的中餐是「快餐」。很多西方人從中國回來後,很多年仍對中國餐念念不忘。 中性: 1、中國人愛虛榮,好面子、講攀比。中國人與人交往,一般先看對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國人愛炫耀,披金戴銀,不像西方社會看重個人舉止、修養和個性內涵。中國人愛面子,所有行為原則都能與「面子」掛鉤,有時候面子比生命還重要。中國人愛攀比,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互相之間明爭暗攀,范圍包括工作、生活、學習,孩子等等,幾乎到了「無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國人愛當官,古代「學而優則仕」,現代做官更富優越感。當官能名利雙收,一個人當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幾代人打拚而得不到的東西。所以中國人明爭暗鬥、你爭我奪,都為「當官」,中國人認為這是「人往高處走」,當官是一切價值的最高體現。 3、中國最崇拜名人。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國度,名人在中國的日子最好過,可以躺在過去的名聲上吃一輩子。不比西方社會名聲只代表過去,即便獲過諾貝爾獎如再無創造也會被淘汰。西方名人要想躺在過去的名聲上過好生活,好比痴人說夢。4、中國人好客,但總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國人請你多了,不拿你當外人的時候,就是要求你辦事的時候。中國人好客,但總有個人目的。 5、中國人說話聲音大。這是外國人到中國最深的感觸之一,中國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國外。走在西方國家街頭,只聽說話就知道他們是哪兒個國家的,說話聲音最大的一群很定是中國人。6、中國人各個會武術。受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的影視作品影響,絕大部分西方人以為中國人各個是功夫高手,就像中國女孩以為老外各個腰纏萬貫心態一樣。 7、法律觀念弱,遇事總認為關系能夠疏通。遇到問題,中國人很多時候不是靠法律解決問題,而是通過人際關系疏通,認為是必要「捷徑」,這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特色。8、不愛鍛煉身體。中國人愛喝酒聚會,但最不愛鍛煉身體。西方人十分注重勞逸結合,認為鍛煉比吃喝重要,中國人卻認為相反。 反面: 1、中國人好賭,賭博是中國全民喜愛的「運動」。只要有中國旅遊的地方必有賭場,或者是只要有賭場的地方肯定有中國人。中國社會各階層有錢的大賭,錢少的少賭,不賭的極少,中國社會「無賭不歡」。 2、中國人不熱心公益,不注重公德。中國對社會只知索取少有給予,中國社會富豪越來越多,有愛心的很少,熱心公益似乎是「傻瓜」。中國人不注講公德,中國人(特別是城市裡的人),家中整理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但樓道、院子等公共場所卻雜亂不堪,毫無公德可言。 3、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只關心家庭、親屬、朋友等自己親近的人,對毫不相關的人自私冷酷,對他們所受苦難不但漠不關心,有時冷眼旁觀看笑話。誠信也存在問題,很多去中國投資的外國人,假如無官方背景,常被搞得血本無歸。中國人之間的誠信度也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4、中國人不團結,習慣勾心鬥角。中國人是最不團結的,哪兒怕到國外的很多年的中國人還存有這種惡習,一個公司里最愛互相勾心鬥角的肯定是中國人,不團結現象給人印象不好。 5、中國人對老外恭敬,對自己人冷漠。外國人在中國一般能享受較好的遇。當然,比如醫院掛號,也會比本國人高很多。總起來說,他們對外國人不會像對待同胞一樣蠻橫。中國人對老外恭敬歸恭敬,該宰照樣溫柔的「宰」你不商量。 高遠博客其他精彩文章: 為啥西方人愛和老莊哲學較勁? 在法國,最剝削中國人的是中國人 法國為什麼對偷渡客比留學生還好? 日本文化在國外是這樣壓倒中國的 在歐洲家喻戶曉的中國人竟是他 日本人給西方的印象為什麼好於中國? 法國看中醫像做賊 法國怎樣對待中學生偷嘗禁果 西方老年人最後悔的是什麼 揭秘法國「二奶」生活(圖) …… 高遠《巴黎女人篇》: 12、女人只合巴黎老(圖) 10、漫說巴黎的街頭熱吻 8、模特是怎樣煉成 1、永遠十八歲(圖) ……
『貳』 美國與中國的飲食文化差異可分為哪些方面
美國人喜歡一日多餐,每餐適量;而中國人傳統習慣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較大,且現已開始有不食早餐的風氣。無疑少食多餐會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學,特別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膽石症。
許多中國人習慣每日購買新鮮食品烹飪;美國人往往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品貯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凍食品,且食用的罐頭和腌製品分別為中國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們含較多的防腐劑和色素等化學品,均對身體不利,這值得生活日趨簡單化的都市白領一族注意的。
中國許多家庭逢年過節時菜餚特別多,應酬也特別多。而美國人宴客或過節,從不鋪張,連總統宴請外國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勸酒。
中國人烹調時喜歡用植物油,美國人則喜歡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植物油為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因此美國人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特別高。
中國人的烹調往往放鹽較多,而美國人做菜下鹽僅為中國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鹽。攝鹽太多可引發種種疾病。其六、中國人烹調時愛下味精,而美國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鈉,過量攝入有損健康,特別是對幼兒的發育影響甚大。
中國人進食新鮮蔬菜瓜果比美國人多得多。而美國人較中國人每日攝入的蛋白質亦多得多,但腸胃功能卻因體內缺少纖維素而受到影響。雖美國的醫療條件優於中國,可他們消化系統患病率及患癌率卻大大超過中國。
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美國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
中國人喜愛食糙米和普通麵粉,美國人則偏愛精白麵粉製作的面點。實際上糙米和普通麵粉所含營養物質高於精白麵粉,這對日益愛食精白麵粉製品的中國人是一個有益的提示。
中國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帶的群眾和美國人都有愛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習慣,但美國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鮮和牛肉的質量和衛生條件,選取深海的無污染的為必須的條件。而中國人卻注意不夠。
美國人餐後習慣加一份甜食,而中國人餐後習慣食水果。水果當然比甜食有益,但現在中國人又往往餐後水果再加甜食,尤其是宴席上。不少營養學家認為餐前用水果比餐後有益。
中國人往往餐後飲一杯熱茶,而美國人餐後卻愛飲咖啡。茶能降低膽固醇,而咖啡卻會提高血脂且刺激心臟。有營養學家指出餐後半小時左右飲用熱茶將更能發揮其降低膽固醇和助消化的作用。
美國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中國人普遍都喜歡豆漿、豆腐等豆製品,它不僅保持了大豆的營養,且養分更易於人體吸收,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高達92%—96%,享有「植物肉」的美稱。而美國人對豆腐至今沒有興趣。
美國人習慣於分餐制,而中國人只是「非典」時實施,過後又回到了合餐制。十六、中國人炒菜時多用大火,因而油煙多,加上多不注意廚房的通風設備;而美國人不愛用大火熗鍋,且廚房通風條件相當注意。因而烹飪人員及家庭主婦中患肺癌率中國人明顯高於美國人。
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特別愛飲湯,且湯的烹制上有煲、燉、滾、羹等多種形式,材料上除果蔬、禽肉、海河鮮、干貨還有特有的中葯材甚至野菜,無論對佐餐、養生、輔助治療疾病都十分有助。而美國人的湯品卻比較單調。
中國人愛吃熟菜,美國人愛吃生菜。生菜比熟菜有營養,但須無污染。
中美兩國人民的飲食習慣的差異,可以說是由兩國文化、風俗、氛圍、歷史內涵、營養價值觀和經濟條件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從中發現些問題,客觀地取長補短,將創造出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飲食習慣,那將會更有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
『叄』 我國為何很多人都難以接受分餐制度
在中國的文化傳承和習俗當中,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遠比分餐更有其意思。特別是在關系日益疏遠的現代,在飯桌上拉攏感情是一種常見的手段,“分餐制”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答案是存在的。在各大中小學的食堂當中,廣泛實行的就是分餐制度,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由於學校人數眾多,根本沒有足夠的地方擺圓桌給他們吃飯,而且學生相互之間不熟,讓他們坐在一起吃飯只會感覺十分別扭,並不會有和家人在一起吃飯時的熱鬧。
『肆』 歐美發達國家實行分餐制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是什麼中國人幾乎都被第一類致癌原幽門螺桿菌感染,如何緩解
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現在的中國並不是一個發達國家,大多數中國人都很貧窮、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素質普遍低下、思想觀念普遍保守落後(極其地迂腐、頑固、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個人,個性獨立自主的意識不強、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也不高......我可是絕對地老老實實地告訴你的,不說那麼多了,再說我就會得罪很多人的,就會遭到一頓臭罵,呵呵!補充一點,其實中國古代(漢族人)也是實行分餐制的,後來受到游牧的少數民族影響才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合餐制(這有大量的詳實的史料可以證明)。回答完畢。
『伍』 我想知道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評價,比如說美國,要中肯的,不現實地貶低自己國家的滾
以下摘錄於一篇博文,值得參考:
現在的歐洲,就像衰落的貴族;而歐洲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就像衰落的貴族看新崛起的暴發戶。我們知道這個比喻並不貼切,甚至錯誤。但真的找不出更准確的詞,來描述那種無所不在、多種情感交織一起,矛盾、復雜、微妙的心態了。
這種感受,只有近距離接觸歐洲時,才能體會得到。很多情況下,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我們曾與一對長期在加拿大、英國居住和工作的華人夫婦,討論普通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看法。他們的感受是:很復雜。表面上他們對你很尊重、偶然也有欣賞,但「心裡是酸酸的」,五味雜陳:有冷漠、有輕蔑、有嘲笑、有不屑、有嫉妒、有焦慮、有恐懼、有無奈。
這是典型的衰落貴族看暴發戶的心態。圍繞北京奧運會,這種心態更是暴露無遺
現今的歐洲人,早已沒有了幾百年前的那種鬥志和進取心。而現今的中國人,個個都在忙著賺錢。喝酒吃飯,目的也是賺錢。雖然亂了一些,但充滿生機和活力。
或許,我們是鄉下人進城,還有點兒土,那是因為我們丟失了百年時間,匆匆趕路,來不及拍打身上的塵土。我們正在爬坡。要緊的是走好自己的路,對走下坡路那些人的冷嘲熱諷,何必那麼敏感呢?
『陸』 歐美人是如何看待我們漢人的客觀地評價
素質低,喜歡內斗,嗓門大,說話拐彎抹角,辦事喜歡走後門,不講衛生。一圈子為集體,而不是以社會為集體。忍耐力強,麻木,自私,勤勞,節儉。我可以很明確的說一點,在外國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的
『柒』 為什麼歐洲人吃飯是分食而中國人合食
中國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後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歷史要比合餐長得多。
從古代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於各自案幾的後面,彼此間隔著相當的距離,各有一套相同的飯菜,各吃各的。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鴻門宴,就是這樣乾的。
而從分餐變到合餐,始諸唐代,完成於北宋。這個轉變,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
分配方式的演進
這是由分餐向合餐過渡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當食物相對匱乏時,「按人均分」是比較適合的分配原則。要獲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將食物分為相等的若干份,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畢竟人的情趣、口味、習慣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對豐足後,人們便有條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進行選擇,即「各取所需」。這是最適合於合餐的分配方式。
至於歐洲人,他們在性格上不像中國人那樣好熱鬧罷了,而且與菜系的匱乏也有關系,想像一下,本來就沒多少菜,一張桌子上什麼樣。。。
『捌』 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謝謝!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飲食本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但若將問題提到為什麼吃、怎麼吃的層次,它就體現為一種意識或觀念了。在飲食觀念上,中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的、講求科學的飲食觀念。他們強調飲食的營養價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質、脂肪、熱量和維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蠟,他們也會遵從理智的告誡,將它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西方人吃的是營養。他們很少或幾乎不把飲食與精神享受聯系起來。在飲食上反映出一種強烈的實用與功利的目的性。
飲食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飢而已,只不過它採用了一種更科學、規范和合理的方式。受理性化思維方式影響,西方飲食較講求科學,特別是在現代營養分析科學產生後,更助長了他們在飲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傾向,致使他們在飲食搭配上更注重營養成分的組合,根據人的身體的具體狀況來配給飲食。如他們的中小學校都配有營養師,以保證青少年的營養充足和平衡。這種科學化理性化的飲食觀念,是值得中餐借鑒的。但同時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極大的局限。如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以及一切他們認為沒有營養價值的東西。同時在烹飪技巧上也顯得機械呆板。牛排就是牛排,雞就是雞,各式蔬菜也決不會混雜串味,也不會變出多少花樣來。若要論檔次,就要靠餐具、環境、菜餚原料在形和色的搭配來區別了。西餐的這種機械性,卻又是我們要克服的。總之,西方飲食用絕對的理性來規范人的行為,用「科學」、「營養」來排斥能給人帶來愉悅享受的美食,雖能滿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可謂美中不足,而中餐在這一點上卻正好相反。
中國人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飲食的口味感覺,而不注意食物的營養成份,多從「色、香、味、形、器」等方面來評價飲食的好壞優劣,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簡單地說,中國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國飲食的魅力所在。中國人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滿足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
中國烹飪常把多種原料放在一起調和,使它們各自幾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卻產生一種新的完整的美味。如福建名菜「佛跳牆」,裡面有雞肉、鴨肉、豬蹄筋、瑤柱、鮑魚、海參、豬肚、魚翅等多種主料,還有數種副料。從這道菜裡面再也吃不出各菜的本味,嘗到的是一道美味佳餚。這樣調制出來的成品,個性全被埋沒,而整體卻光彩煌煌,這與中國人貶抑個性、講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中國飲食的感性化,使它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傾向於藝術化,這是一種超越了必然性的自由境界,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隨意性。同一菜餚可因地區、季節、對象、等級的不同而操作處理不同。在原料採用上,可化腐朽為神奇,雞腳可變成「鳳爪」,魚頭可做「砂鍋燉魚頭」等。在製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來便是一道美味佳餚。中國飲食對營養科學只是一種經驗性的模糊把握。如一桌宴席,必有各類葷菜,也一定配有蔬菜,其道理很簡單,葷易生膩,必須要有清淡爽口的菜類來中和。這里沒有理性的分析和邏輯的判斷,只是一種經驗和一種習俗罷了。這也正是中國飲食的不足之處。中國飲食過分強調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視營養分析和營養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飲食注重科學分析與營養,雖有其機械性,但從根本上來說,它對維護人體的健康發展是積極的。因此,中餐在其發展中,應汲取西餐的「科學」觀念,取長補短,使之更為完善。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分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燉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內容的差異
飲食內容就是吃什麼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根源於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人多食用葷菜,比較注意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在其飲食結構上,也以動物類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羊肉和魚等。這是與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聯系的。航海、游牧民族以漁獵及養殖為主要活動,輔之以種植業,這就決定了他們飲食的主要來源是動物。不僅是飲食,而且生活的其它許多方面的需要都取之於動物。而中國人受農業文明的影響,在其傳統的飲食結構中,主食為五穀,輔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類菜品佔主導地位,我們通常稱之為「素菜」,通常只在年節里才加進葷菜。這一飲食習慣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使之更加明顯。佛教認為,動物是「生靈」,而生靈是不可以殺滅的,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戒殺放生」等思想,與儒家的「仁心仁聞」觀點相契合。加之道教亦忌食魚肉葷腥,從而在中國大開素食之風,同時也推動了蔬果類植物的栽培與烹調製作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豆類製品技術的發展。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營養觀念的普及,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重。同樣,在西方人的飲食結構里,蔬菜類也明顯在增加,中西方飲食結構已逐漸趨向融合。中西方在飲食內容上的差異還表現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冷盤,從冷盤拼盤、色拉到冷飲,餐桌上少不了冷盤。而中國人喜歡熱食,除正菜前的幾樣小碟是冷盤外,主菜都是熱的。在中國人看來,熱菜涼了,就少了許多味,趁熱吃才能吃出菜的味來,俗話說:「一熱三鮮」就是這個意思。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差異
飲食方式也即怎麼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中西方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勸菜,要藉此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禮讓的美德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特別是在各種年節里,更是借飲食而合歡。這種會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它是以氏族宗法觀念為基礎的。會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繼而推廣到家族之外。中國人常通過這種用餐方式來教化和表達各種「禮」,來反映長幼、尊卑、親疏、貴賤等關系以及交流感情。由於這種圍坐共飲的方式迎合了傳統家族觀念,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家庭穩定和促進家庭成員團結和睦的作用,所以長久地流傳下來。合家老小,歡聚一堂宴飲也確是一種天倫之樂。但同時這種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講科學、不衛生,浪費也很大。現在,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種弊端,開始改革,如我國的國宴已實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會尚有待於普及。
西方人習慣於分而食之。在西式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種形式,就是自助餐。就餐者各取一套餐具,從已准備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動。這種用餐方式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還便於社交,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與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將所有的活動公之於眾。所以在西式飲宴上,食物只是一種手段和陪襯,而不是全部的目的,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這種用餐方式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強調了個人的獨立和自主。在這一點上與中國的大一統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特別是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西方社會大力提倡平等、自由、人權、個性解放等精神,使人的個性及自由意識得到極大的張揚,造成了一種強調個性自由發展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用餐方式文明、衛生,符合科學精神。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四、烹飪方法的差異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它以極強烈的趣味性,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游戲性,吸引著以飲食為人生之至樂的中國人。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音樂、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中國烹飪方法奇多: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拔絲等無所不有,做出的菜餚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中餐工藝的變化較為復雜,很多菜點都費工費時,點綴過多,進盤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費,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國廚行有句話:「廚師三分藝,用料七分功」強調廚師個人對原料的選擇、分檔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標准對菜餚的出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餚製作規范化,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准,其他盡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復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飪方法不像中國那樣復雜多變,西餐的裝盤立體感強,可食性強,所有進盤的食品絕大多數都能食用,點綴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選擇新鮮、無污染、天然、操作工藝自然的,盡量發揮其本味,干貨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應商已根據原料的特點,使其進一步標准化、規范化,廚師不再是單純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和確定使用哪種原料。
五、用餐禮儀的差異
在禮儀方面,中西之間更顯不同。在中國古代的用餐過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縟節。《禮記?曲記》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飯。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必須檢查手的清潔。不要把多餘的飯放回鍋里,不要專占著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完飯後,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這些禮儀有的在現代也是必要的禮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餘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勸人家吃,也不按中國人的習慣頻頻給客人勸酒、夾菜。吃東西時不發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贊賞主人准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只能與鄰座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具體不同有以下幾點。
在衣著方面,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
入座的不同,中國一般是客來齊後在入席,而且座位是按長幼順序來坐。座次「尚東為尊」、「面朝大門為尊」。西方,一般說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西方國家以女士優先為主,講究紳士風度。
上菜的順序,在中國第一道菜是湯,緊接著是主食如干飯,再則是餐酒最後一道菜是水果用來促進消化;在西方國家裡上菜順序一般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最後是甜點和咖啡。
食物在桌上的擺放的不同,中餐是一次性的上完每道菜,大家共享所有的食物。而西方用餐,所有人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餐具,菜品是吃完一道後再上另外一道菜。在對食物的要求方面,中國不需要客人把所有的菜吃完,而西方,將自己所盛食物吃完是一種禮貌,對主人的尊重。
六、用餐器具的差異。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與菜品的協調,講究「美器」,把飲食當作藝術活動來對待,不僅要一飽口福,還要從中得到一種美的藝術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主要有不銹鋼或鍍銀、純銀等餐具,以及各種杯、盤、盅、碟,也是各司其職,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裝盤配器上不象中國人這樣強調藝術美,其餐具的種類、菜餚的造型,都較為單調。簡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內容,而中國人則強調菜餚的形式和從中獲得的感受。
『玖』 外國人為什麼要分餐
西方在大力推行分餐制是因為分餐衛生,減少消化道疾病傳染幾率。
分餐有利衛生,上海震驚世界的甲肝流行,廣州非典時期人們開始大力推行分餐制,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為了干凈,添干凈筷子在去盤子里夾菜吃,很影響他人食慾,簡言之就是非常地不衛生。
分餐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誰吃誰的,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不提倡用同一種筷子夾菜等不符合衛生習慣的用餐。
(9)歐美人如何評價中國人不分餐擴展閱讀:
歷史傳承
【商朝】考古工作者從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lì)[一種類似於今天碗的餐具,三足陶罐]碎片中發現,鬲的容量大約只夠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於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時人們進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周秦】周秦時代,人們鋪席於地,上放置桌案,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這樣的情況反映出我們當時還是分餐。
【漢朝】漢朝時期,這種分餐的方式更明確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階上,皇後坐在一側,大臣坐在兩側,都是一人一桌。
考古發掘出的漢朝壁畫,漢墓的畫像磚也提供了明確的佐證:那時候人們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字記載的鴻門宴就更加清晰的為我們描述了分餐的具體情況,在宴會上,項王、項伯坐向東,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5人一人一案。
『拾』 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分餐質
30年前,中國男女不能隨便拉手,20年前,中國男女不能隨便kiss,10年前,中國男女不能隨便ML,所以,若干年後,中國人也會習慣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