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的哪些武器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國開發量子武器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量子武器實際上是一種殺人於無形的武器,如果把它安裝在車輛上,任何目標都會被它一掃而亡;如果把它安裝在艦艇上,任何目標都會被它一掃而亡;如果把它安裝在飛機上,任何目標都會被它一掃而亡;如果把它安裝在地球衛星上,就等於每個人的頭上都懸著一把無形的殺人刀。如果把它做成炸彈,它還可以引發核電站、核武器、油化工廠、油庫、加油站和地下石油、煤炭的劇烈爆炸,人類的惡夢就開始了!如果說量子武器是矛的話,反量子武器就是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有人一直講中國的量子武器,其實,在這一領域起步最早的是德國,二戰末,德國中央科學院就開始了量子武器和反量子武器計劃的研究和發展,並取得了非常的進展。二戰結束後,美國和前蘇聯分別奪取了部分德國遺留的量子武器和反量子武器資料並深為這種比核武器更具威力的武器所震撼。
反量子武器雖然不具備直接的攻擊力,反量子武器對能量的湮化力可以使目前已知的常規武器及核武器的能量破壞力衰減(理論上反量子武器可以完全湮化所有動能)。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無敵狀態,不承受外界能量攻擊,愛因斯坦1942年在相對論中就提出了量子力與反量子力的守衡,美國萊頓國家基礎物理研究中心在1964年成功的將氖156原子在次度聚變繁衍反應堆中反量子化。前蘇聯也一直秘密研究,但一直沒有更多的資料。
中國在1966年開始涉足反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1996年中國在地下核試驗中成功地湮化了10萬噸戰術核武器45\%的能量,由此進一步加大了對此項目的科研投入,據美國國家情報中心得到的最新消息,中國已經成功的把反量子力學武器化,其代號為SS-W2,我相信這是中國防禦戰略的一部分。
據俄羅斯《總結》周刊報道,俄軍在謀劃未來戰爭模式--脈沖戰爭。俄在研製量子武器,准備從空中保衛國家。總參謀部已作出決定,將建立無線電電子作戰部隊。報道如下:
最近俄空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通報說,我軍終於可以裝備最新式的C-400地空導彈系統了。它在技術性能上超過了美國的"愛國者"導彈系統。但是這一消息大概只會令2005年國際航天展的參加者們感到興奮,而專家們認為,C-400和C-300導彈系統只能夠完成局部任務。
還有另一種方案,這就是在國家周圍密集部署幾層這種導彈系統,但費用過於昂貴,財政無法承擔。因此專家們認為,應當用非常規方式來解決問題:從空中保護國家。合理程度的太空軍事化是不可避免的。現在各大國都擁有不僅可以破壞能源和通訊系統,而且能夠影響人們思想的電子手段。而且這種武器的運載工具也多種多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俄羅斯著名科學家亞歷山大·波波夫與其說是無線電的發明者,不如說是無線電電子對抗的奠基人。他第一個認識到對敵人施加脈沖影響的真正價值。從此,對無線電電子對抗學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俄羅斯總參謀部作出了正確的決定:俄國將建立無線電電子作戰部隊。將從事無線電電子對抗的所有部隊都集中在一個兵種中,然而,誰將用必要的設備來裝備這個兵種?本刊獲悉,政府准備解決這一問題,"防禦系統"股份公司將成為研製無線電電子對抗武器的一體化企業。在武器市場上,該公司以生產"伯朝拉-2M"地空導彈系統而聞名,這種級別的武器在國外很好賣,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但這不是公司的強項。該公司為了與"伯朝拉"導彈系統配套,開始生產КРТЗ-125-2М電子防護設備,它可以對付各種反雷達導彈,使"伯朝拉"導彈系統幾乎堅不可摧。如今電子對抗方面應當成為"防禦系統"股份公司的主要優勢。在這方面的科學新發現已經足夠了,現在主要是技術落實問題,不需要很多時間和資金。例如,在量子無線電電子學方面我國有很大的優勢。專家們認為,如果這方面的研究能夠成為國家支持的項目,那麼到2020年我軍裝備將不比那些主要大國差,而且還強於它們。專家們不想透露細節,但是明確表示,近期就能夠出現被稱作量子武器的設備,它屬於作戰行動的保障裝備。外國分析家認為,俄羅斯由於具有自然科學優勢,已擁有批量不大的量子武器樣品,這是什麼呢?這種武器的有效半徑是無限的,能夠將激光能送達任何地點。此外這種量子技術還可以建立通信系統,以極高的速度向戰區傳遞信息。
中國在量子武器和反量子武器的研究,是極度機密,我相信不會比美國和俄羅斯的技術差。
如果真的不幸,一旦大國間玩命,量子武器可能會最終消滅大國的大部分人類,而反量子武器只能保護一小部分人群,而大國們都將是大廢墟而已!
B. 制定戰略規劃的常用工具和理論有哪些
《戰略管理必讀12篇》中對這些東西介紹的比較詳細,常用的戰略分析工具有以下7種:
一、PEST分析:指宏觀環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是技術(technology)。在分析一個企業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二、五種力量模型:五種力量模型分析,由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它認為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五種力量,這五種力量綜合起來影響著產業的吸引力。五種力量分別為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三、利益相關者分析:用於分析與客戶利益相關的所有個人(和組織),幫助客戶在戰略制定時分清重大利益相關者對於戰略的影響。
四、競爭者分析:對競爭對手的現狀和未來動向進行分析。
五、價值鏈分析:是企業為一系列的輸入、轉換與輸出的活動序列集合,每個活動都有可能相對於最終產品產生增值行為,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地位。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和關鍵業務流程的優化是實現企業戰略的關鍵。企業通過在價值鏈過程中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使能作用、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六、雷達圖:又可稱為戴布拉圖、蜘蛛網圖(Spider Chart),是財務分析報表的一種。即將一個公司的各項財務分析所得的數字或比率,就其比較重要的項目集中劃在一個圓形的圖表上,來表現一個公司各項財務比率的情況,使用者能一目瞭然的了解公司各項財務指標的變動情形及其好壞趨向。
七、因果分析:是為了確定引起某一現象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因果分析就是在研究對象的先行情況中,把作為它的原因的現象與其他非原因的現象區別開來,或者是在研究對象的後行情況中,把作為它的結果的現象與其他的現象區別開來。
(2)中國戰略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戰略分析工具是企業戰略咨詢及管理咨詢實務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戰略分析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從復雜的信息與線索中,清理出重點影響客戶戰略形成的因素,以便於下一步的戰略選擇和制定。
C. 中國的戰略轟炸機有哪些
中國戰略轟炸機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量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工具和構成核三位一體的一極之一。在必要時也遂行戰術轟炸任務,支援陸、
D. 簡述戰略管理的工具有哪些
戰略管理的工具:
1. PEST分析
戰略外部環境分析的基本工具,用於分析客戶所處的宏觀環境對於戰略的影響。
2. 五力模型
8. 戰略地位和行動評估矩陣(SPACE)
9. 通用矩陣(GE矩陣)
10. 大戰略矩陣
11. 定量戰略計劃矩陣(QSPM矩陣)
12. V矩陣簡介
13. EVA管理
14. 安索夫矩陣(產品市場多元化矩陣)
15. 定向政策矩陣
16. 標桿分析法(Benchmarking)
17.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18. 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又稱缺口分析、差異分析)
19. 競爭態勢矩陣(CPM矩陣)
20. 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 Model)
21. 戰略實施模型(Strategy Implementation Model)
E. 中國有什麼戰略武器是領先世界各國的
中國目前在超高音速武器、激光武器和電磁炮等戰略武器領先世界。
F. 貨幣政策用到的工具和策略有哪些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今年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G. 中國古代攻城器具都有那些與現代的相類比的都有哪些應用急需知曉答案,謝謝大家了
★ 木
在中國的陰陽五行中,甲乙木克壬癸土。城防毫無疑問屬於土系。有趣的是在火器成熟之前,木系的攻城具當真在攻城戰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主導了數千年的戰場。當然這不是古人刻意追求五行相剋之理,況且鯀造城以自守,周文王伐崇破城的時候五行之學尚未成熟。木器得以大行其道,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局限。自人類先民執木棍石刀以御禽獸乃至鑽木取火,木器相對於金石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木系戰具以其作戰手段大體分為拋射類(如拋石機),登高觀敵類(如巢車,望樓),攀爬登城類(如雲梯),臨城沖撞類(如沖車),躲避箭石類(如牆車),跨越河塹類(如壕橋),毀敵器械類(如撞竿)阻敵前進類(如櫃馬槍)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通過考古發現基本可以判定有輪車輛來源於雪橇。在20世紀60年代,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的泥沼中人們驚異的發現了幾片8000年前的滑雪板殘片;在挪威的勒得聿島的岩壁上刻著一位滑稽的滑雪者形象,此人姿勢相當標准只是其長著一雙長耳,如果他不是一隻兔子的話,那就說明他帶著兔耳帽,當然考古學家普遍傾向於後者。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相信坐過記程車的人都有這種體驗,當我們去一個較遠又不知多遠的地方的時候,就會看著記價表上的數字心驚肉跳。雖然記程車行業興起不久,但中國早在公元前80年就有了記里程的車子——記道車(又名記里鼓車)。在漢代的《西京雜記》中就提到了記道車和指南車。記道車根據輪子轉動的圈數計算里程。每走一里,機關就啟動一次,下層的木人擊鼓一次,關於記道車的構造,《宋史》有詳細的記載。(12)。
另一種頗具玩味的怪車是「風力車」(13)書中稱一個叫高蒼梧叔的人造過一輛風力驅動的大車,可載30人,日行數百里。相傳,隋煬帝督造了一輛風力車可乘幾千人。想來若非這位帝王請來了九天風神,就是口頭傳說的刻意誇張。16世紀末中國的「風力車」傳到了歐洲。著名詩人約翰?彌爾頓在不朽的《失樂園》中感嘆:「在絲綢之國啊,依靠帆的翅膀和風的力量,那兒的人駕著藤草纏繞的大車。」甚至有人在19世紀提出風力列車的設想,但只要想一想風停後司機就得被迫推著火車走的悲慘下場,就足以使人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另外一個瘋狂的設想是朱元璋的「呂公車」相傳此車長幾十丈,外披重甲,由上千軍士推動,車上裝有火銃,強弩威力無匹,只是推著這樣的「城堡」滿街跑,絕對是一件苦差使。
既然是與木有關,當然就少不了魯班,據說魯班做了一輛木頭車子,以木人駕兩匹木馬,日行數百里,結果當其母坐上去的時候,木人一揚鞭,車子如風逝去,其母就此無影無蹤。此後,魯父又因魯班的發明而失蹤,故而,人言:「魯班巧,亡其母;魯班巧,亡其父」。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如圖)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關於霹靂車的形制可參見《紀效新書?卷四》:「炮車 以大木為床,下安四輪,上建雙陛。陛間橫括,中立獨桿,首如桔槔狀其桿高下長短大小,以城為准。……其旋風四腳亦隨事用之。」
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據《武經總要》記載,炮的種類達十幾種。大體分為輕,中,重三類。輕者由兩人操作;中者幾十人;至於重者,高達數丈,發百斤石彈,動輒上百人前呼後擁,排場極其壯觀。氣勢直逼當紅的「大脘兒」,當然,炮也確是攻防戰的明星,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14)如此可見一斑。但是誠如劉歡的一曲《好漢歌》中所唱的「你有我有全都有」,金國在炮的使用上也沒有讓宋國專美於前,在進攻東京汴梁的時候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據史書記載:「金人廣列壘石炮座,……所列炮座百餘,飛石如雨,擊守城之卒,死傷日不下一二十人。」(15)又雲:「城下列炮座二百餘所,七梢炮,撒星炮,座石炮並發,又以強弩千餘助之,城上矢石如雨,使守卒不能存立,……」(16)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蒙古炮兵的變革首先來源於炮的形制的改變,中國傳統炮的最大缺點是其發射方法(如圖)。炮的動力源自於一群壯漢的瞬間爆發力(一句話:累!),人的力量很難統一,嚴重影響射擊精度,況且人每次用力的大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炮的試射成為了白浪費力氣的無用工。如果哪位幸運的炮手實現首發命中,那真應建議他快去買「六合彩」(記得這主意可是我出的,要勞務的呦!)。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的「長相」有兩點變化,(當然不是指白皮膚藍眼睛。)其一是:它的短的一端掛上重物而非人力牽引,其二是:在炮上裝有一個掛鉤,當將炮彈裝好,打開掛鉤,重物壓下,將炮彈射出。這兩個裝置就實現了發射力量的的恆定且節省了人力,辛苦了上千年的炮手終於可以歇歇了。不僅如此,當重物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可將炮彈射出不同的距離,而且「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炮形制的進步,節省了人力提高了炮兵的技術要求。炮的使用不再是有把力氣就能乾的活了。元太宗年間專立了炮手附籍,看來炮的使用在此時已成了「家傳絕活」。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又成立了「回回炮手總管府」。中國炮兵終於有了自己的「組織」。至元十八年,改稱「回回炮手都元帥府」。二十二年又成立了「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
蒙古炮最具傳奇色彩的進步莫過於「親自實踐」了戰爭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化學戰和生物武器攻擊。蒙古大軍西征時的華沙之戰中,蒙古軍隊用炮射出大量的毒煙球,弄的全城都彌漫著砒霜和狼毒的煙霧,守軍無以為抗,只得投降。後蒙古大軍在進攻君士坦丁堡時,久攻不下,軍中鼠疫流行,這本是蒙古軍隊的一個壞消息,不想嘗到甜頭的蒙古軍用炮將病死的軍士的屍體拋入城中,使城中鼠疫大起,城遂下。但少數城中的商人乘船逃出,將亞洲鼠疫病菌帶到了歐洲,引發了讓歐洲人思之色變的「黑死病」,奪去了當時歐洲三分之一的人的生命。當然這是一個醫學和社會學問題,不屬於本文的研究方向。
「淡出」是個電影藝術術語,意思不難理解,用在炮的身上也很貼切。因為炮不是哪一天早晨一下子退出戰爭舞台的。直到明朝中葉,戚繼光的《紀校新書》中依然有關於炮的記載。在新興的火炮已經十分活躍的時代,炮還這么上鏡,也算是「老來俏」。但炮在中國裝備序列中逐漸淡出卻是不爭的事實。
巢車,望樓古人說:「登高以望遠」;兵聖孫子雲:「能臨敵變化者,謂之神」;當代軍事家認為:對信息權的掌握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試想在攻城時,若能在高處一覽敵軍的部署,對取勝自然是事半功倍。沒問題,有巢車,望樓解決你的煩惱。巢車取意於《左傳》的「高懸望樓,如鳥之巢」。是在四輪車底座上豎高桿,稱「望桿」。桿上設一樓,蒙牛皮以為固,周設望孔以為觀敵之用。有史可稽的巢車最早的使用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其時楚共王由太宰伯州犁陪伴共登巢車觀陣。(17)正如那則廣告所說的「只買對的,不買貴的。」巢車,望樓雖然其貌不揚,其名不著,但其威力卻絲毫不弱於那些「名門望族」。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軍廣設望樓以逼曹營,弓弩齊下,飛矢如蝗,使曹軍不敢現身,苦不堪言。幸而曹操以「霹靂車」之計破之,不然,曹操能否撐到火燒烏巢就不得而知了。
雲梯和攻城塔,雲梯是攻城戰的攻臣宿將,生卒年代不詳,史家有夏,商和西周三種觀點。但有一點史實是確定的:公元前11世紀處的周伐崇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攻堅戰,當時商紂無道,崇為其臂助,周伯伐之。崇依城據守,周軍囤於城下30餘日一籌莫展,後文王得「鉤援」(一種原始的雲梯)「臨沖」(一種原始的攻城塔)之法一舉破城而滅崇。應該說,雲梯與攻城戰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城池,沒有攻堅戰,即便存在雲梯之法也不過是一種「屠龍之術」,雲梯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雲梯了,所以伐崇之戰可以說是雲梯的第一聲「嬰啼」。如果說這段傳奇過於血腥,那另一段傳奇則更具高古君子之風,戰國時,魯班為楚造雲梯以攻宋。墨子率弟子晉見楚王以阻之。乃「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班之攻械盡,子墨子自守圉有餘。」使楚王放棄攻宋的企圖,免除了一場戰火。(18)如果說魯班師爺的雲梯和我們日常爬上爬下的木梯是一個形制的話,那可就是對天下木匠的侮辱了。然魯班的雲梯終是無史可考,我們大體可從《武經總要》,《紀效新書》和《墨子?備梯》(如圖)的記載中來想像當年古人的智慧。
雲梯和攻城塔畢竟是相對原始簡單的攻城戰具,有其致命弱點:《墨子?備梯》中就指出「雲梯者重器也,其移動甚難」所以雲梯的使用就毫無隱蔽性和突然性可言。無數士兵瘋狂地沿著雲梯向城上猛沖,直到殺死對方或被對方殺死。流血漂櫓,死屍盈城的例子並不鮮見。中國的古人形象的稱之為「蟻附」。確實,在這種人性的瘋狂中生命的價值早已盪然無存。
轒輼車,尖頭轤及木牛車
轒輼車是一種有堅固防護的攻城作業車,春秋時轒輼就得到較普遍的使用。古代攻城作戰,經常需要抵近破壞城牆,城門,或者挖掘地道等。如果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行這些作業就容易遭到來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擊,十分危險。使用轒輼車就比較安全,轒輼車有一個多輪的車底座;兩側和頂部用木板做防護,外蒙堅硬的皮革;車內可容十多人。作業時,人在車內將車推到城下,然後人在城下作業。可避城上的箭,石。以外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轒輼車,平定的叫「木牛車」,兩壁內傾成夾角的稱「尖頭轤」(也叫「尖頭木驢」)。
壕橋,撞桿,塞門刀車等
中國古代的大城多設有護城河,所以如何使「天塹變通途。」就成為攻城的一方必須考慮的方面,因此中國的軍隊編制中出現了最早的「舟橋部隊」——壕橋(如圖)。
一旦敵方突破護城河,以雲梯之法蟻附時,就是撞桿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只要數人合力用撞桿一沖,對方雲梯必然坍塌。
如若敵軍使用木牛車撞塌城門或城牆時,塞門刀車就會「挺身而出」將敵軍「拒之門外」。
★ 火
聽——「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遠遠地傳來更夫的的敲梆聲,火神祝融一直是城市揮之不去的噩夢。所謂「水火無情」,人們在用火點亮文明歷史的同時也領教了火的暴虐性情。從燧人氏擦亮的第一點星火到印度傳說中的布拉莫斯(19)所以無論是喜歡月黑風高的山大王還是慣於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都對火的毀滅性力量情有獨衷。(插播廣告:一但擁有,別無所求。)火首次應用於戰爭的時間已無從考證,因為人們無從知曉是哪個靈感突發的原始人或是有心或是無意地用手中的火把點燃對手的茅屋。一個比較可靠的傳說是,在一次波斯遠征軍進攻希臘的戰爭中,因波斯軍隊勢大,雅典岌岌可危,著名學者阿基米德獻計,組織全城婦女用鏡子照射波斯戰艦的船帆,一舉解了雅典之圍。(另一個版本是說阿基米德造了一個大的凹面鏡,應該說後者更有技術可行性,前者則富有演義色彩。)中國用火於軍事的歷史早於西方,《孫子兵法》中就將火計列為重要的戰爭手段。而墨子更是將防火攻作為一個城防的重要課題。(20)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火的使用就已經十分普遍了。但是這些只不過是拉開了火器使用的序幕,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火器,直到唐朝末年火器發出了第一聲嬰啼。(21)
火葯
火和葯,本是不相乾的兩個字,二者的結合純屬意外。《太平廣記》記載了一段有趣的故事:隋朝初年,有個叫杜子春的青年,為尋煉丹之術,去尋訪一位道士。道士正在煉一種丹葯,其配料主要是硝石和硫磺。是夜道士告誡杜子春不可亂說亂動。他一覺醒來,煉丹爐突然冒起大火。他牢記道士的告誡,一動不動,眼睜睜看著房子被點燃。自此,以硫磺,硝石為主的混合物便被稱為能著火的「火葯」。煉丹家們固然沒有達成長生不老的願望,卻對火葯的發明做出了重要貢獻。火葯何時由何人發明,至今尚難定論,但可以肯定是在秦漢至隋唐盛行煉丹術的時代。
有趣的是火葯雖然「性情暴戾」更不可食用(也許發明火葯的煉丹天才就是服食自己的發明而「升仙」去了)。但火葯的主要成分卻都見於醫術,漢代的古書《淮南子》中就有了硫磺的記載,西漢末年編成的醫學聖典《神農本草經》將硫磺列為120位「中等葯」的第二種。而硝更擠身120位「上等葯」的前八強(位列第六)。可以說是出身不俗,血統高貴。更具演義效果的是,現存最早的火葯配方也是出於一部道家醫書《太上聖主金丹秘訣》(22)。公元9世紀末真正意義的黑火葯誕生。
晚唐時,火葯「應征入伍」至遲是在公元10世紀初,火葯被製成最初的火器——發機飛火。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宗天保佑初年(公元904年)鄭燔攻豫章,用「發機火」燒了豫章城的龍沙門。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成書的《武經總要》中正式使用了火葯一詞,並記載了三種火器的火葯配方。火葯由官方正式推廣標志著火葯的應用大大加強了。
北宋神宗年間,(公元1068——1085年)政府在都城汴梁設立軍器監,地方設立都作院。軍器監中有「萬全軍匠3700人,東西作坊工匠5000人。」軍器監又下設十一作。可以看出我國當時的軍事工業就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
13世紀20年代,火葯隨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傳入了中東,14世紀又經阿拉伯人之手傳到了歐洲,從此世界戰爭舞台上,硝煙代替了狼煙,炮聲蓋住了金鼓……。
火球
是裝有火葯的燃燒性球型火器,有時也稱「火炮」「霹靂炮」等。其結構一般一火葯為球心,用布或紙裱糊為殼體,外塗油脂等防潮材料。大者如斗,小者如蛋。使用時點燃火繩,拋向敵方。火球主要有霹靂火球,毒火煙球,鐵西瓜炮等。僅《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球類火器就有8種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汴梁,宋將李綱命令軍士施放霹靂炮重創金軍。根據明代出版的《武備志》(23)記載:霹靂炮,以徑寸之毛竹,取干者二,三節,外附鐵片,火葯,裹竹為球,兩端各留寸許,一端為柄,一端裝引葯。其響若霹靂,故曰霹靂火球。受此啟發,金人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炸彈——震天雷,在日後對蒙古作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北宋年間,火葯,火球的煉制已經有相當的發展。成書於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的《東京記》中記載了關於當時政府火葯工廠——「火葯青窯」的情況。這時的火球根據不同的需要已經使用不同的配方,有文字可考的就達十四種之多。而當時的火球也是分工明確,放煙、施毒、爆炸、燃燒各司其職。顯然火球的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復雜的階段。
宋寧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人攻蘄州(今湖北蘄春縣),宋軍一日就製造火箭一萬七千支,蒺藜炮三千隻,皮炮二萬只。公元1257年宋朝大臣李曾伯去鎮江調查軍備:時,荊淮有十數萬只鐵火炮,荊州(今湖北江陵)一月就能製造鐵火炮一、二千隻。生產數量十分驚人。(就十三世紀而言,其規模可與當今超級大國的核武庫相提並論。)
所謂:龍生九種,種種不同。傳統的火球漸次發展出很多「個性化設計」。「國姓瓶」是一種陶質炸彈,外為陶瓶,內裝火葯,因是明代鄭成功所創,因之而得名;火磚是火球的親兄弟,是一種磚形手投火器,多以紙和薄木版為外殼,材料易得,成品便於儲運,可重疊擺放,投向敵陣後不發生滾動,這一點,對山地攻堅戰有突出意義。所以火磚成為明清時期「走俏貨」。
但是,火球以人力為動力射程有限,一般只能用於城市防禦戰。當隨著新型火器的不斷應用,十四世紀火球開始衰落,火箭、火銃開始大放異彩。但是在一些偏遠沒有火炮守城的小城,火球依然是「守城第一器」(如圖)
火箭
是一種依靠自身向後噴射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飛向目標殺傷敵人的兵器,在中國,「火箭」一詞始見於陳壽的《三國志》。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相諸葛亮攻打陳倉,魏將郝昭「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但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處綁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發射,用以縱火。真正意義的火箭是在公元969年,由宋朝的岳義方所創,其主要靠火葯的後坐力為動力,雖然仍沿用這一名稱,但含義已根本不同。
火箭在發明不久即應用於軍事,到宋仁宗時期(公元1023——1063年)火箭正式「參軍」成為軍隊的標准裝備。到明朝初年,火箭技術迅速提高,用途廣泛,百花齊放,時稱「軍中利器」。名將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贊曰:「夫火箭亦水陸利器,其功不在鳥銃之下」。並且在「戚家軍」中大量裝備了制式的「三飛箭」,射程達300——500步(每步約合1.55米)。而火箭的第一部「族譜」也出現於明朝——即焦玉的《火龍經》。火箭不僅在抗倭戰場上殺賊為國,過關斬將,而且在抗日烽火中建立功勛,1938年日寇為打通平大公路,分割我冀中根據地,糾集日偽軍3000餘人進占河間城,我人民軍隊在自身攻堅火力不足的情況下,創造性地利用大量火箭一舉攻克河間城,據說當時赤炎張天,威震百里,日軍竟以為是從蘇聯運來的「高級武器」。以原始的火箭戰勝現代化的日寇,即體現我國人民高超的戰爭智慧,更反映我根據地軍民奮勇殺敵的大無畏精神。當然今天再來回顧這段「傳奇」,留給我們更多的是警醒。說了這許多,也應該讓火箭的兄弟姐妹和大家見個面:
「一窩蜂」,見於明代茅元儀的《武備志》,以大櫃分32格分裝32隻連捻火箭,一經發射,則32箭齊發,其勢莫可當。其時,一次發箭10隻的名為「火弩流星箭」;發箭20隻,人稱「火龍箭」;一次發40隻,則稱為「群豹橫奔箭」;發箭100隻,即為「百虎齊奔箭」。(24)
「架火戰車」,出現於明朝初年,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多管火箭炮。其形制為人力獨輪車,上配6箱,160支火箭,三人共用,另置火銃、長矛各二,威力巨大,遠近皆宜。(中國歷史博物館存有復原實物)。
「神火飛鴉」,是一種裝有翅膀的火箭改善了飛行的穩定性,增加了高度與射程。「神火飛鴉」以棉紙、細蘆製成飛鳥狀,內裝火葯,下火箭四隻。點火後「飛遠百餘丈,將墜地,方著鴉身,火光遍野。對敵用之,在陸燒營,在水燒船,戰無不勝已」。(25)
「火龍出水」,椐明朝焦玉《火龍經》記載「火龍出水以5尺長的大毛竹為載體,龍身上綁1.5斤重的大火箭4隻,龍腹內裝小火箭4隻。其中大火箭為運載火箭,小火箭為戰斗火箭,二者引信相連,射程千餘米。憑心而論,「火龍出水」的威力依然有限,但是,若對方士兵猛然間看到傳說中的神物興雲吐霧而來,必然驚慌失措,肝膽具裂。所以說「火龍出水」是早期專用的心理戰裝備並不為過。(26)
火槍 突火槍 飛火槍
是一種身管火器,是現代槍、炮的鼻祖。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其形制為徑寸之大毛竹,內裝火葯配發射手2人,交戰時噴火殺敵。(27)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又發明了突火槍,其以彈丸為主要殺傷手段,已具備現代槍炮的主要特徵。但無論火槍還是突火槍,都只可及遠,不可擊近,故而人們將長矛與火槍相結合,形成近處能刺殺,遠處可噴火的兩用火槍,梨花槍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種。南宋一個叫李全的人,憑借梨花槍稱雄山東,有所謂「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之譽。金軍當時也使用了一種噴火、刺殺合一的兵器,稱飛火槍,是金軍大量裝備的制式火器,是第一種裝備集群士兵的兩用火槍。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金哀宗退守歸德,金軍主將蒲察觀奴組織了一隻450人的火槍隊使用飛火槍450隻重創追擊的蒙古軍隊。(28)
火銃 用竹木製造的射擊火器,易燃燒,射程近,採用「皮糙肉厚」的金屬材料勢在必行。
火銃是元明時期對金屬身管射擊火器的通稱,又稱「火筒」。現存最早的火銃是1980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西夏銅火炮,炮長100厘米,重108.5公斤,專家判定是13世紀初的產品。相對於這門出身不明沒有「戶口」的「黑戶」。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門中型火銃就要「清白」的多。其身上有銘文三行,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籍貫」「履歷」:本銃生於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裝備於元邊防軍,——綏遠討寇軍,製造者名為馬山,編號第三百。全長353毫米,口徑105毫米,重6.94公斤。
元末明初是火銃「飛黃騰達」的時期,不僅裝備數量大種類多,而且開始左右戰爭的勝負。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與呂珍戰於紹興,據明人的《保越錄》所載:「甲辰……馬俊等率壯士……以火筒數十,應時並放,敵軍不能支。」「敵軍以陳城外……又以火筒……鐵彈入城中,其鋒疾不可當。」朱元璋得天下,善用火器是一個重要因素。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率舟師20萬與號稱60萬的陳友亮部決戰於鄱陽湖。朱軍在遠距離上用火銃一舉摧毀敵船20餘艘,先聲奪人,終獲全勝,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火銃的水戰。明政府於洪武十三年規定,全國衛所駐軍按編制數的10%裝備火銃,其規模是無可匹敵的。到了永樂年間,火銃終於有了自己的「武裝」: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設立「神機營」,是世界上第一個火器部隊。(29)
H. 作為公司戰略管理有效工具,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為什麼在中國使用不多
平衡計分卡 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戰略層面的績效評價工具。
只有體量比較大,有一定經濟實力,有一定管理基礎的企業,才適用這種管理工具。
這種工具,需要一個企業有明確的戰略願景規劃,需要各級管理協調配合,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多方面的績效評價體系,需要管理團隊較高的管理思維與能力,需要一定的實施成本作保障,這些都不是絕大多數企業所具備的的。
在咱國家,能用得上的無外乎大型國企;絕大多數的中小私企根本用不上,或者說,不適用。
I. 目前常用的戰略分析工具有哪些
戰略分析工具是企業戰略咨詢及管理咨詢實務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
(一)SWOT分析法:SWOT是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因此,清楚的確定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於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內部因素評價法:又稱做為內部因素評價矩陣(IFE矩陣)是一種對內部因素進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找出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確定權數,再按企業對各關鍵因素的有效反應程度對各關鍵因素進行評分,最後算出企業的總加權分數。
(三)外部要素評價法:又稱做外部因素評價矩陣(EFE矩陣)是一種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的工具,其做法是從機會和威脅兩個方面找出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確定權數,再按企業對各關鍵因素的有效反應程度對各關鍵因素進行評分,最後算出企業的總加權分數。
(四)競爭態勢評價法:又稱做競爭態勢矩陣(CPM矩陣)用於確認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及相對於該企業的戰略地位,以及主要競爭對手的特定優勢與弱點。CPM矩陣與IFE矩陣的權重和總加權分數的涵義相同。編制矩陣的方法也一樣。但是,CPM矩陣中的因素包括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的問題,評分則表示優勢和弱點。
(五)波士頓矩陣法:波士頓矩陣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咨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BCG)等。
(9)中國戰略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戰略分析工具是企業戰略咨詢及管理咨詢實務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戰略分析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從復雜的信息與線索中,清理出重點影響客戶戰略形成的因素,以便於下一步的戰略選擇和制定。
J. 戰略物資有哪些
戰略物資是對國計民生和國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質資料。包括主要的工業產品、農產品和礦產品。按加工深度,可分為原料、材料、半成品和製成品。
從總體上看,確定戰略物資一般從三個方面考慮:
①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重要的物資要列為戰略物資。
②本國資源和生產能力情況。蘊藏量少、產量低、依賴國外供應、可靠性差的物資列為戰略物資。
③本國科技水平和工業生產水平。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一般把稀有金屬等確定為戰略物資。蘇聯把對國計民生有特殊重要性的礦產原料、燃料、化工產品和農產品統統列為戰略物資,而不論其來源狀況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級大國為爭奪和控制戰略物資,進行了激烈的斗爭。中國戰略物資比較豐富。以有色金屬為例,已探明儲量的有50餘種,其中鎢、錫、鉛、鋅、銻等均居世界前列。為了保障戰略物資供應,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立國家戰略物資儲備體系,並不斷在實踐中予以完善和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戰略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