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古以來關於中國的稱呼都有哪些
1、華夏
這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 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2、九州
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
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3、四海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
4、Cina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1)中國歷代國名都怎麼叫擴展閱讀: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2.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朝代眾多,那麼各朝的國號都是怎麼取的呢
在我國古代從秦朝開始便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王朝,歷史上的每朝每代都有著自己專屬的國號,每一個國號都是不重復,都代表著一個朝代的存在和發展,那麼這么多的國號究竟是怎麼取的呢?有什麼依據呢?
秦朝是根據地理位置來取國號的。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實在周朝的時候,秦國的祖先非子就是為周孝王養馬的,憑他聰明才智喂養出來的馬匹繁殖很快,於是周孝王就將秦谷一帶封給了他,所以在嬴政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後自然就以秦為名定國號為秦。
漢朝時根據劉邦的地位來取國號的。
最後就是晉朝了,司馬昭曾經逼迫魏帝將自己封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也就以他的父親司馬昭之前的官職「晉」為國號了。
3. 在我國古代一共有18個朝代,朝代名稱和國號都是怎麼來的
1、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也有一種說法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後,才稱「夏」。
2、商、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後以「商」稱其部落。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武王滅殷後,就以「周」為名。周前期建都於鎬,後平王東遷洛邑,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18、清、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被蒙古滅,明末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滿州」二字為各酋族之結合而來,「清」在滿文中就是「滿族」的意思。
4. 我國歷史悠久,那麼歷朝歷代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
夏朝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是由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由於大禹沒有將王位禪讓給賢能的人,而是直接傳給了兒子,所以自此開始公天下變成了家天。夏朝從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約公元前1600年滅亡,共享國471年,歷經十七後(夏朝君主稱後)。那麼“夏”這個國號是怎麼來的呢?其來源共有十種說法,比較可信的就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而唐朝的張守節認為“夏”是大禹受封稱號“夏伯”得名來的,也並非不無道理。
商朝
商朝是我國第二個王朝,從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到約公元前1046年滅亡,共享國555年,歷三十一王。它的國號來源於部落名。早在五帝帝舜時期,商的始祖契就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於是便以“商”來稱契的部落,奪取天下後商湯就以“商”為國號。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享國時間最長的朝代,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立國以來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伐秦失敗東周滅亡,共歷經791年三十七王。其國號“周”的來源也是有些歷史。周人最早居住在姬水一帶,到公劉時遷至豳,氏族也以豳為國。在豳居住的時期,周人以農耕為主,生活穩定,可惜他們受薰育戎侵襲逼迫,最終遷到周原居住,從此有了“周”的概念。而周最初的寫法就是上田下口,以“周”為國號也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
秦朝
剛才的夏商周統稱為先秦三代,從秦朝開始中國才進入由皇帝統治天下的封建帝制時期。秦國本只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最終統一六國,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秦朝雖然只存在了15年,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歷經二帝,但是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宋朝又分北宋和南宋,北宋是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立的,這個皇位是後周末帝柴宗訓禪讓給他的。北宋末年發生了令趙宋皇室十分恥辱的靖康之恥,當時金國把徽欽二帝之外、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虜至北方,北宋滅亡。恰巧不在京城的康王趙構逃過此劫,於是他就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重建宋室,史稱南宋。從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到公元1279年丞相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南宋滅亡,宋朝共存在了319年,歷十八帝。宋朝的國號來源很簡單。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宋州發際,所以國號定為“宋”。
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版圖之大空前絕後。從忽必烈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朱元璋北伐趕跑元朝統治者為止,元朝共享國98年歷十一帝。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年發布了《建國號詔》,正式公布國號。其中說道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從古籍中引用國號。
明朝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共享國267年,歷十六帝。明朝正式的國號沿用元朝的改制,稱“大明”。而明也是承繼韓山童和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而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來源宗教,源頭是明教,這一說法也被金庸先生採納,寫進了《倚天屠龍記》里。
清朝
清朝是我國第二個被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女真人建立,後改為滿族。從1644年清軍入關起到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共享國268年,歷十帝,加上入關前的兩帝,共十二帝。最初努爾哈赤定的國號是“金”,史稱後金,君主稱汗。
皇太極繼位後起初稱大汗,於1636年稱帝,並改國號為“大清”。至於為何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清”這個字有“掃清廓清”的意思,符合當時的天下局勢。第二種就是因為滿人篤信薩滿教,而薩滿教諸族崇尚“青”,加上三點水就是“清”,至於為何加三點水那就得看看第三種說法了。第三種說法就是根據五德終始說,明朝是火德,“清”是水德,水克火,寓意清朝終將取代明朝。最後清朝也確實取代了明朝成為最後一個統治天下的大一統王朝了。
5.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名稱是哪兒
夏朝都城先後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斟鄩(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等。
商朝建都於亳(今山東曹縣南),曾多次遷都。
西周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河以東),東周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
秦建都於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前漢)建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後漢})建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三國魏建都於洛陽,三國蜀漢建都於成都,三國吳建都於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建都於洛陽,東晉建都於建康(今南京)
北宋建都於開封,南宋建都於臨安(今浙江杭州)
元建都於大都(今北京)
明初建都於南京,成祖起遷都北京
清建都於北京
民國都城是南京
(5)中國歷代國名都怎麼叫擴展閱讀: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准,區分某政權的執政時間,所以往往會有「朝代」存續時間與「王朝」的國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 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迭, 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王朝的國祚相重迭,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的概念, 「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治理國家的統治政府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與現代主權國家的觀念不同。
在家天下的觀念下,中國的君王家族通過輪替成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換代」就是更換王朝統治政權的過程。
6. 歷代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我國疆域遼闊,從夏商周開始就在黃河地域生存,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做為中國人有必要了解自己,不應該什麼都不知道,一問三不知,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生活在黃河流域,首先要搞明白中國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中國,其他怎麼叫法就好說了,也容易明白,自己是中國人不知是怎麼來的,有必要搞清楚。
7. 中國歷朝歷代對外都叫什麼國名,
東北原來不是朝鮮的
朝鮮原來是中國的
8. 中國各朝代及國家的國號、別稱
夏朝:約前2070-前1600年 斟潯 河南洛陽 禹帝姒文命(夏禹)
商朝:前1600-前1046年亳 河南商丘商太祖子履(商湯)
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鎬 陝西西安周武王姬發
封建時代
東周:前770-前256年 雒邑 河南洛陽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戰國:前475-前221年
郡縣時代
秦朝:前221-前207年 咸陽陝西咸陽秦始皇趙政[1-3]
楚朝:前206-前202年 楚懷王熊心
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包括新朝(由新始祖高皇帝王莽所建,公元9年-公元23年)、玄漢(由漢延宗漢更始帝劉玄所建,共傳二帝:劉玄、漢昌宗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3年-公元27年)、成家(由公孫述所建,公元37年被劉秀所滅)
----東漢:25-220年 雒陽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220-280
----曹魏: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263年 成都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東吳: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晉十六國時期:265-420
----晉受禪後吳國:265-280
----晉朝:265-420
---------西晉: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前期、中期、後期(後期囊括崛起的北魏前期)三階段:304-420
南北朝時期:420-589
----南朝時期:420-589
--------宋: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時期:386-589
--------十六國末期:420-439
--------北魏中後期:420-557 洛陽 河南洛陽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
--------西魏:532-556 長安 陝西西安 孝武帝元修
--------東魏:534-550 鄴城 河北鄴鎮 孝靜帝元善見
--------北齊:550-577 鄴城 河北鄴鎮 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孝閔帝宇文覺
--------隋國統一前:581-589
十六國春秋【前、中、後、末4期,將十六國時期分別穿插到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時期:304-439
隋朝:581-618 大興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包括武周時期:690-705 神都 河南洛陽 周聖皇帝武則天
五代十國:907-979
--後梁:907-923 汴 河南開封梁太祖朱晃
--後唐: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吳:908-937 吳宣帝楊隆演
--南唐:937-975 南唐烈祖李昪
--前蜀:907-925 前蜀高祖王建
--後蜀:934-965 後蜀高祖孟知祥
--南漢:917-971 南漢高祖劉�6�9
--楚:927-951 楚武穆王馬殷
--吳越:907-978 吳越武肅王錢鏐
--閩:909-945 閩太祖王審知
--北漢:951-979 北漢世祖劉崇
荊南:907-963 荊南武興王高季興
遼朝(契丹):907-1125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開封(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1279臨安(宋高宗趙構)
金朝:1115-1234 汴梁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元朝:1206-1368 元大都北京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南明:1644-1662南京 南京 明安宗朱由崧
清朝:1636-1911 北京 北京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