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男足怎麼才能獲得世界盃冠軍
根據現有世界盃賽制,中國男足要想獲得世界盃冠軍需要通過以下三關:
第一關:通過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的選拔,獲得參加世界盃決賽圈比賽的資格。如果中國是世界盃舉辦國,就不用通過第一關了,將直接獲得世界盃決賽圈的參賽資格。
第二關:獲得世界盃決賽圈小組賽前兩名,才有資格晉級世界盃決賽圈淘汰賽階段的比賽。
第三關:在世界盃決賽圈淘汰賽階段,連續戰勝4個對手,這樣就能獲得世界盃的冠軍了。
要想通過以上三關獲得最終的冠軍,中國男足首先要具有世界一流的實力,同時還要有好運氣才能最終成行。但是,現在中國男足連第一關都不能通過,可想而知中國隊的實力了,所以中國男足要想世界盃奪冠還需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有可能。
㈡ 在新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如何取得優勢贏得主動
現在全球化正萎縮,區域一體化更可能。經濟上和其他國加緊自貿區域談判,行程區域一體化經濟,同時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外交上,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美國霸權,倡導多級世界。政治上,形成政治互信,用毛主席的話說,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怎麼贏的
一戰和中國基本沒啥關系,就是中國站隊加入了協約國,出了幾十萬勞工幫忙幹活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是帝國主義列強狗咬狗的戰爭,因為地球有限,殖民地分贓不均,所以德國挑起一戰。
戰爭開始後,歐洲需要勞工幹活,英法美等國家就忽悠中國參戰,並允諾戰後給予中國xxx好處。
所以中國出了幾十萬勞工遠赴大洋彼岸,但大多客死異鄉。
結果戰爭打完了,經過凡爾賽條約和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被輕蔑的拒絕了(因為弱國沒有話語權),結果戰前中國被允諾的東西最後基本都沒有實現,仍舊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德國是被按倒了,但是德國在中國的地皮就被日本侵佔了,直接導致了後面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就爆發了54愛國運動。
㈣ 中國共產黨進入新時代,要怎麼做才能贏得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始終贏得人心呢
中國共產黨進入新時代,要多為百姓辦事,心裡要有百姓,要為百姓謀幸福,處處為百姓著想,讓百姓過上好的生活,這樣老百姓就是擁護和支持,只有贏得人民百姓的心,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㈤ 從側面談中國如何獲得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
摘要 這邊給您查詢分析到
㈥ 中國人怎樣才能贏得尊重
每每討論到我們的疆域有多遼闊的時候,通常很多人臉上都能閃出自豪之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這還不是包括我們的領海等。有了這樣遼闊的疆土,教科書上的內容都很好玩了。統一的宣傳都是地大物博,我們的國土面積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僅在俄羅斯、加拿大之後,比美國還大。口氣很像鄰家的笨小二老是炫耀他的腳丫有大。更要命的是,我們被這些『狼奶』式的宣傳失去了原有的判斷力,失去了與時代保持進步的能力。但是,問題是,我們這樣落後、傳統的思維能與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接軌嗎?
有幾個很明顯的例子。
1、區區小日本,換了個方式贏了全世界。
在歷史上,日本的國土面積幾乎沒有怎麼變化過。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極大的發展。由於當時的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依附很高(相對於今天來說,是非常高的),所以日本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後就開始了急速的向外擴張過程,與德國、義大利形成軸心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二戰僵持中,佔領了朝韓,中國東北三省,中國台灣等大片地區。戰後,日本又回歸原來的狹小島國。
不可否認的是,淪為殖民地的東三省、朝韓和台灣,在資源提供方面確實給日本帶來很打的便利,為日本持續進行侵略戰爭解決了資源的瓶頸。但是隨著日本戰敗二戰結束,日本在經濟上幾乎處於一窮二白的階段,真的是百廢待興。從1945年到日本經濟崛起的八九十年代,不過區區的半個世紀時間,日本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日本經濟起飛直到傲世全球,它的國土面積起了多大的作用?難道是她那排名60位,區區37.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嗎?不管是我們國內的教科書還是國際的普遍看法,日本本土都是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就是這樣地小物少的國家,國民的富有程度是中國人不敢想像的。
2、小小德意志,贏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按照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的邏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是由於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的,也就意味著戰爭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德國在一戰中戰敗,1320億英鎊即49.9億英鎊的戰爭賠款必須以黃金支付,這讓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且不說這筆貸款在後來的歲月里被逐漸減少並最終取消,但一戰的戰敗對德國的經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並且導致德國的領土大幅減少。戰爭中被德國佔領的土地基本都歸還給原來的國家所有,失去了超過1/10的領土面積,同時人口也大幅減少。
但是就在領土面積減少,勞力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德國在1927年,即花了10年時間又恢復了戰前的水平,甚至比原來更高。如果是一戰對德國說是一場無關痛癢的小感冒,那二戰意味著事關生死存亡的大型手術。在二戰中,德國佔領的疆域從英吉利海峽一直到莫科斯附近,從北非到挪威,幾乎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但是二戰德國戰敗後,領土面積就立刻縮小為只有35.7萬平方公里,而且還被瓜分成東西德兩個德國。戰爭給德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德國國內的經濟完全崩潰,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不過是象徵性的懲罰。可以這么說,二戰後的德國,在經濟上是完全的從零開始。
但是過了5年,即1950年,德國的經濟就基本恢復了。當時西德的經濟已經名列世界第五位。從1945年到上世紀末,德國沒有浪費一天的時間發展經濟,在1967年的時候,西德的經濟就名列世界的第四位。如今,德國是歐盟的創始國之一,是當今世界強國之一,世界上的第四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2006年的數據)。德國是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是歐洲最為富有的國家,英國、法國與之的差距非常大。
德國與日本的國土面積相當,但是他們的經濟實力都非常強大,這就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土面積並不是決定一個國家經濟水平的關鍵因素。
20世紀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證明了一個國家的疆域大小並不能決定他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不能決定他的經濟能發展到什麼水平。
步入21世紀後,世界的發展更加證明了這一道理。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科技經濟已經逐漸弱化了疆域的概念。一個國家要在世界上贏得尊重,贏得信任,贏得財富,必須依靠智慧,而不是你的圍牆長度。正如兩個人的決斗中取勝只能依靠智慧,而誰的腹肌多。中國要贏得世界的尊重,要贏得世界的信任,贏得財富,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土地多少決定一切的思維,改變幾千年遺留下來的陳舊觀點,與世界的發展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