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著作全部名錄及作者
古典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以及詞、賦、曲、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戰國策》《烈女傳》(西漢)劉向、《搜神記》(晉)干寶、《太平廣記》(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說新語》(南北朝)劉義慶、《鶯鶯傳》唐 元稹、《西遊記》吳承恩、《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全傳》施耐庵、《金瓶梅》蘭陵笑笑生、《醒世恆言》馮夢龍、《警世通言》馮夢龍、《喻世明言》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馮夢龍《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禪真逸史》方汝浩、《楊家府演義》作者不祥、《封神演義》陳仲琳、《紅樓夢》(《石頭記》)曹雪芹高鶚、《鏡花緣》李汝珍、《聊齋志異》蒲松齡、《三俠五義》石玉昆、《小五義》石玉昆、《濟公全傳》郭小亭、《說岳全傳》錢彩、《施公案》未著撰人、《綠野仙蹤》李百川《隋唐演義》褚人獲、《孽海花》金松岑 曾樸、《老殘游記》劉鶚、《儒林外史》吳敬梓、《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大唐狄公案》(荷)高羅佩、《啼笑因緣》張恨水、《金粉世家》張恨水、《前漢通俗演義》蔡東藩----還包括《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兒女英雄傳》文康[1]。
② 列舉出中國古代歷史著作的名稱,作者,朝代,內容,歷史價值
四大名著有三國演義(明朝羅貫中),水滸傳(明朝施耐庵),西遊記(明朝吳承恩),紅樓夢(清代曹雪芹)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簡介: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是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寫作的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羅貫中寫作的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水滸傳》(與施耐庵合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三國演義》(也稱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三國演義》故事開始於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束於司馬氏滅吳開晉,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及晉朝開國歷史。文字淺顯、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情節曲折、結構宏大。《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性格尤為突出。《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簡介:施耐庵(1296年—1371年)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相傳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 《水滸傳》內容簡介:《水滸傳》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吳用、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簡介:吳承恩(1500年-1582年是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區)人,祖籍安徽省桐城縣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因隨祖父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高鶚簡介:曹雪芹(約1715—約1763)是清代著名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曹雪芹祖籍遼寧省遼陽市,出生地為江寧(今江蘇南京),先祖為中原漢人,滿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紅樓夢》是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心血之作,今傳《紅樓夢》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絕大部分出於曹雪芹的手筆,後40回則為高鶚所續寫。高鶚(約1738-約1815年)是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因酷愛小說《紅樓夢》,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鶚除有《紅樓夢》後40回續書外,另有詩文著作多種,《清史稿·文苑二》著錄有《蘭墅詩抄》,楊宗羲《八旗文經》著錄《高蘭墅集》,今俱佚。現存《蘭墅十藝》(草稿本)、《吏治輯要》及詩集《月小山房遺稿》、詞集《硯香詞·簏存草》等。
③ 求中國古代史所有的著作(分類整理好的)
首先是正史,二十四史如下: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2 漢書 東漢 班固
3 後漢書 南朝 范曄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6 宋書 南朝 梁 沈約
7 南齊書 南朝 梁 蕭子顯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葯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13 隋書 唐 魏徵等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6 舊唐書 後晉 劉昫等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其次是科技類:
1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2 沈括的《十二氣歷》
3 郭守敬的《授時歷》
4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5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6 朱世傑的《四元玉鑒》
7 墨子的《墨經》
8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9 酈道元的《水經注》
10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11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12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13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醫學:
1 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外經》
2 華佗《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3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4 王叔和 《脈經》
5 皇甫謐《甲乙經》
6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 編撰《諸病源候論》。
7 孫思邈 《千金要方》
8 王惟一 參與官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9 唐慎微 《補注神農本草》、《圖經本草》
10 許叔微 《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 《普濟本事方》
《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外經》。
11 王好古 《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陰症略例》
12 李時珍 《本草綱目》
13 張石頑 《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又著《醫通》
文學類:
四書》《五經》 《諸子集成》 《詩經》
《左傳》 《國語》 《晏子春秋》
《楚辭》 《春秋三傳》 《呂氏春秋》
《官場現形記》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孽海花》
《老殘游記》 《紅樓夢》 《懦林外史》
《聊齋志異》 《拍案驚奇》 《醒世恆言》
《警世通言》 《金瓶梅》 《古今小說》
《清忠譜》 《西遊記》 《桃花扇》
《漢宮秋》 《長生殿》 《牡丹亭》
《牆頭馬上》 《趙氏孤兒》 《梧桐雨》
《救風塵》 《望江亭》 《西廂記》
《霍小玉傳》 《鶯鶯傳》 《 竇娥冤》
《枕中記》 《柳毅傳》 《李娃傳》
《永樂大典》 《古文觀止》 《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 《夢溪筆談》 《資治通鑒》
《搜神記》 《文心雕龍》 《全唐詩》
《三國志》 《玉台新詠》 《史記》
《列子》 《樂府詩集》 《世說新語》
《漢書》 《四史》 《後漢書》
《二十四史》 《淮南子》 《古詩十九首》
《山海經》 《戰國策》 《論語》
好了 當然這也不是全部 希望對你有用
④ 中國古代有哪些經典著作
我國古代經典名著有:
《三海經》
《西遊記》
《三國演義》
《水滸傳》
《紅樓夢》
《世說新語》
《史記》
《資治通鑒》
《淮南子》
《封神演義》
《儒林外史》
《西廂記》
《琵琶記》
《牡丹亭》
《長生殿》
《聊齋志異》
《浮生六記》
《論語》
《大學》
《中庸》
《墨子》
《孫子》
《勸學》
《天論》
《九歌》
《九章》
《天問》
《離騷》
《國風》
《戰國策》
《楚辭》
《詩經》
⑤ 中國歷史名著哪些
中國歷史名著匯總
1、《貞觀政要》、(唐朝)吳兢——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和資治手冊,康熙、乾隆視之為座右銘,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必讀教材,韓國總統金泳三就任之前反復研讀。號今天下,莫敢不從。
2、《反經》、(唐朝)趙蕤歷代統治者避而不談,但又不得不讀的一部經世致用之書。
3、《官經》、(清)載淳——總結千年政治權術,詮釋歷朝官訓謀略。
4、《鹽鐵論》、(西漢)桓寬——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政治學術著作。
5、《盛世危言》、(清)鄭觀應——一部系統論述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振興中國,影響中國幾代志士仁人的重要政治著作。
6、《商君書》、(戰國)商鞅——中國最偉大的變法家的興邦定國之書,雖遭五馬分屍,但名垂革新青史。
7、《鬼穀子》、(戰國)鬼谷先生——中國先秦時代游說、縱橫之學的登峰造極之作,一部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奇書。
8、《人物誌》、(三國)劉邵——選賢任能,陳力就列,第一部集名理學大成的人才學專著。
9、《政訓》、(南宋)朱熹——一部集中反映儒家為政之道的從政者必讀之書。
10、《康熙政要》、(清朝)張——一部記錄康熙雄才大略,展示名臣風節的優秀權謀名著兵法名著。
11、《六韜》、(西周)姜太公——獨具體系和特色的一部集先秦軍事理論之大成的兵家典籍,千百年來武舉武科的必讀教材。
12、《孫子兵法》、(春秋)孫武——「兵學聖典」、「百代談兵之祖」、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國外多家軍事院校的教材,海內外企業家以兵法經營管理的「聖經」,廣為流傳,備受推崇。
13、《孫臏兵法》、(戰國)孫臏——「孫子臏足,兵法修列」,中國古代對戰爭觀、戰略戰術和軍隊建設有獨到見解的不朽軍事著作。
14、《諸葛亮將苑》、(三國)諸葛亮——中國軍事史上專論為將之道的兵學專著、「將才學」,「統軍帶兵的將領的必讀之書」。
15、《練兵實紀》、(明朝)戚繼光——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事訓練專著「撼山易,撼戚家軍難」,痛擊日冠,還我河山。
16、《三十六計》、(南朝)佚名——一部充滿玄機的軍事謀略學專著,出將入相者必讀之書,被廣泛應用於現代商政。
17、《劉伯溫百戰奇略》、(明朝)劉基——一部集文學價值和軍事價值於一體的不朽兵學專著。
18、《八陣圖合變說》、(明朝)龍正——中國西代陣法集大成之作。
19、《曾胡治兵語錄》、(民國)蔡鍔——記錄曾國藩、胡林翼的治軍思想、治兵之法,蔣介石親筆為本書補輯《治心》、一章法治名著。
20、《唐律疏義》、(唐朝)長孫無忌——中國歷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
21、《洗冤集錄》、(南宋)宋慈——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歷史名著。
22、《尚書》、(春秋)孔子——「上古之書」,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素以文辭古奧難懂著稱。
23、《戰國策》、(西漢)劉向——一部展示戰國風雲歷史畫卷最精彩的歷史著作。
24、《史通》、(唐朝)劉知己——中國史學的網路全書,一書在手,歷史全通諸子百家。
25、《周易》、(商朝)姬昌(文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中國歷史上內容博大精深的不朽哲學著作,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
26、《道德經》、(春秋)李耳——又稱《老子》、,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對中國人立身處世之道影響最大的「陰謀」哲學,被譯為數十種文字,海外發行量居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首。
27、《論語》、(春秋)孔子及後學——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中國儒家學派的基本經典,「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中國二千年的「東方聖經」,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豐碑。
28、《孝經》、(春秋)曾參——一部罕見的奇書,帝王將相們多次為其作注,中國封建社會的治世法寶,「參兩儀,長四德,冠五倫,綱維百行,總會六經」,「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
29、《大學》、(戰國)曾參及其門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歷史上最系統的政治哲學。
30、《中庸》、(戰國)子思——為政者的最高境界,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范疇中的哲學方法論,能守中庸之道者,必能成安邦定國、振衰起廢之大業。
31、《孟子》、(戰國)孟軻——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啟明星。
32、《莊子》、(戰國)莊周——先秦道家學術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哲學史上的偉大著作,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寓言文學的「奠基之作」,中國小說創作的鼻祖,先秦諸子散文中思想性、藝術性最高的作品。
33、《荀子》、(戰國)荀卿——先秦諸子學說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哲學、學術思想史上繼往開來的不朽豐碑。
34、《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中國先秦雜家學派的集大成之作,呂不韋說「誰能增刪一字,賞賜千金」。
35、《韓非子》、(戰國)韓非——法、術、勢並重,以「法」治國,弄權之「術」,君王成「勢」,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礎。
36、《禮記》、(西漢)戴聖——先帝儒家禮樂治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中國作為禮義之邦的重要標志佛道名著《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中國最早的道教煉丹專著。
37、《抱朴子內篇》、(西晉)葛洪——一部完整、系統、包羅萬象的道教理論專著,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的權威著作。
38、《妙法蓬華經》、(北朝)鳩摩羅什——「三乘歸一」,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立宗經典。
39、《維摩詰經》、(北朝)鳩摩羅什——中國大乘佛教的經典之作,中國佛教宗派形成的理論依據。
40、《百喻經》、(南朝)求那毗地——東方的《伊索寓言》、,文義淺白易解,喻義廣博精深,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41、《壇經》、(唐朝)六祖慧能——中國佛教史上的經典名著、中國禪宗的奠基之作,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標志之作。
42、《太極圖說》、(北宋)周敦頤——中國歷史上頗負盛名的理學著作、中國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直觀反映。
43、《太上感應篇》、(北宋)李昌齡——中國道教內丹學的集大成之作,中國古代生命哲學研究的重大突破蒙學名著。
44、《千字文》、(南朝)周興嗣——中國最早問世的一部優秀童蒙讀物,文筆優美,語言洗煉,流傳海外,獨領風騷。
45、《百家姓》、(北宋)錢唐老儒——與三字經、千字文鼎足而立的優秀童蒙讀物,千古傳誦,琅琅上口。
46、《增廣賢文》、(清代)周希陶——凝聚前人智慧,代表百家思想,處世、經驗、智慧、原則的總結,通俗易懂,流傳至今。
47、《幼學瓊林》、(明朝)程登吉——「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中國古代蒙學讀物中影響最大,編得最好的讀本,蒙學讀物的網路全書。
48、《龍文鞭影》、(明朝)蕭良有——一部頗富鞭策、啟迪意味的優秀童蒙讀物。
49、《聲律啟蒙》、(清朝)車方育——一部專門訓練兒童對偶技巧、聲韻格律的一部獨具一格,歷久不衰的優秀童蒙讀物。
50、《三字經》、(清朝)區適子——「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中國古代童蒙讀物最高水平的一部經典讀物,流傳最廣、家喻戶曉的家庭教育教科書。
51、《格言聯壁》、(清朝)山陰金——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鍾之警,凝聚古代先哲智慧的優秀蒙學讀物家訓名著。
52、《孔子家語》、(西漢)孔安國——與《論語》、相映成趣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孔氏家學的珍貴文獻。
53、《顏氏家訓》、(北朝)顏之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專著。
54、《袁氏世范》、(南宋)袁采——一部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的家訓經典。
55、《溫公家苑》、(北宋)司馬光——一部因《資治通鑒》、名氣太大而不太為人注意,但又「有補於世道人心非淺」的家訓經典。
56、《治家格言》、(清朝)朱柏廬——「微言大義」,深得治家之道的精髓,一部不可多得的害訓讀物。
57、《鄭板橋家書》、(清朝)鄭板橋——揚州八怪之首,難得其家書也是一怪。
58、《曾國藩家書》、(清朝)曾國藩——中國歷史上一部前無古人,垂鑒後世的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家書,毛澤東、蔣介石均備加推崇。
59、雙節堂庸訓》、(清朝)汪輝祖——一部融「聖賢書」與「人間事」於一爐,對普通家庭產生重要影響的家訓經典處世名著。
60、《菜根潭譚》、(明朝)洪應明——一部融匯我國傳統名家名派言論精華的優秀格言書,入世出世、修心養性、心人為善者必讀之書。
61、《小窗幽記》、(明朝)陳眉公——一部廣博精微的立身處世之學。
62、《圍爐夜話》、(清朝)王永彬——一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秘笈文學名著。
63、《詩經》、(春秋)孔子——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64、《楚辭》、(戰國)屈原、宋玉等——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之作。
65、《文心雕龍》、(南朝)劉勰——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劃時代作品,第一次在中國文學史上建立起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中國古典文學理論寶庫中最耀眼的明珠。
66、《千家詩》、(南宋)劉克庄——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唐宋詩選本、不可多得的童蒙讀物。
67、《絕妙好詞》、(南宋)周密——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新代詞選之一,集南宋婉約、格律派詞作之精華。
68、《郁離子》、(明朝)劉基——指桑罵槐含沙射影,中國古代寓言的不朽豐碑。
69、《曲品》、(明朝)呂天成——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曲論專著。
70、《唐詩三百首》、(清)孫洙——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71、《人間詞話》、(清)國王維——中國最後一部,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古典詞學專著,代代傳閱,歷久不衰學術名著。
72、《論衡》、(東漢)王充——秦漢時期最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無神論專著。
73、《近思錄》、(南宋)朱熹——中國儒學史上理學的經典之作。
74、《傳習錄》、(明朝)王守仁——一部同程朱理學叫板,風靡晚明,啟迪近代,影響至今的著名哲學著作。
75、《焚書》、(明朝)李贄——中國封建時代異端學說的濫觴。
76、《閑情偶寄》、(清明)李漁——清初學術界的《呂氏春秋》。
77、《金聖嘆讀批〈水滸傳〉》、(清朝)金聖嘆——一部撲面而來,頗具真人氣息的評點。
78、《清代學術概論》、(清朝)梁啟超——中國第一部系統總結清代學術思想的著作異域風情。
79、《大唐西城記》、(唐朝)玄奘——現存規模最大的反映周邊列國狀況的風土人情專著,真「唐僧」的「西遊記」。
80、《島夷志略》、(元朝)汪大淵——中國元代航海家的壯舉,歷述九十九國社會,政治、經濟、風土人情概貌,被譯為英、法、日等多國文字,蜚聲海內外的一部異國風情錄中醫名著。
81、《黃帝內經》、(戰國)佚名——中國最早的中醫學理論專著,奠定中國數千年中醫理論的基礎,指導中國數千年醫療臨床的實踐。
82、《神農本草經》、(戰國)佚名——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學專著。
83、《脈經》、(西晉)王叔和——中國現存最早系統敘述脈學的醫學專著網路名著。
84、《考工記》、(西周)周公——中國最早的一部科學文獻。
85、《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農林牧副漁的綜合農書。
86、《夢溪筆談》、(北宋)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名著之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87、《新儀象法要》、(北宋)蘇頌——領先世界水平,內含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圖、最早的跟蹤觀測星體的天文儀器圖、中國最早的機械圖紙的天文學著作。
88、《教書九章》、(南宋)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最傳大的數學理論專著之一。
89、《農桑輯要》、(元朝)司農——中國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
90、《天工開物》、(明朝)宋應星——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部科技網路全書,「國故有最值得贊許的一部科學典籍」,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名著之一綜藝名著。
91、《樂記(西漢)劉德毛生——先秦至漢初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92、《茶經》、(唐朝)陸羽——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
93、《書譜》、(唐朝)孫過庭——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瑰寶。
94、《桔中秘》、(明朝)朱晉楨——中國象棋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棋譜。
95、《園冶》、(明朝)計成——一部文化史上第一部系統的造園學專著。
96、《芥子園畫傳》、(清朝)王概等——中國書畫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啟蒙教材。
97、《景德鎮陶錄》、(清朝)藍浦鄭廷桂——中國第一部全面闡述景德鎮古瓷業的專著,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瑰寶。
98、《弈理指歸》、(清朝)施定庵——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圍棋專著。
按照類別來分
一、權謀名著:《貞觀政要》、《反經》、《官經》、《鹽鐵論》、《盛世危言》、《商君書》、《鬼穀子》、《人物誌》、《政訓》、《康熙政要》。
二、兵法名著:《六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諸葛亮將苑》、《練兵實紀》、《三十六計》、《劉伯溫百戰奇略》、《八陣圖合變說》、《曾胡治兵語錄》。
三、法治名著:《唐律疏義》、《洗冤集錄》。
四、歷史名著:《尚書》、《戰略策》、《史通》。
五、諸子百家:《周易》、《道德經》、《論語》、《孝經》、《大學》、《中庸》、《孟子》、《莊子》、《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禮記》。
六、佛道名著:《周易參同契》、《抱朴子內篇》、《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壇經》、《太極圖說》、《太上感應篇》、《性命圭旨》。
七、蒙學名著:《千字文》、《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龍文鞭影》、《三字經》、《格言聯壁》。
八、家訓名著:《孔子家語》、《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溫公家苑》、《治家格言》、《鄭板橋家書》、《曾國藩家書》、《雙節堂庸訓》。
九、處世名著:《菜根潭》、《小窗幽記》、《圍爐夜話》。
十、文學名著:《詩經》、《楚辭》、《文心雕龍》、《千家詩》、《絕妙好詞》、《郁離子》、《曲品》、《唐詩三百首》、《人間詞語》、《東周列國志》(余邵魚)、《西遊記》(明 吳承恩)、《三國演義》(明 羅貫中)、《水滸傳》(明 施耐庵)、《桃花扇》(清 孔尚任)、《紅樓夢》(清 曹雪芹 高鶚)、《官場現形記》(李寶嘉);「儒林」指《儒林外史》(吳敬梓)、《金瓶梅》(蘭陵笑笑生)、《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明 馮夢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明 凌濛初) 、《今古奇觀》(包翁老人)、《聊齋志異》(蒲松齡)、《史記》(司馬遷)、《西廂記》(王甫實)、《鏡花緣》(清 李汝珍) 等等。
十一、學術名著:《論衡》、《近思錄》、《傳習錄》、《焚書》、《閑情偶寄》、《金聖嘆讀批〈水滸傳〉》、《清代學術概論》。
十二、異域風情:《大唐西域記》、《島夷志略》。
十三、中醫名著:《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脈經》。
十四、網路名著:《考工記》、《齊民要術》、《夢溪筆談》、《新儀象法要》、《數書九章》、《農桑輯要》、《天工開物》。
十五、綜藝名著:《樂記》、《茶經》、《書譜》、《桔中秘》、《園冶》、《芥子園畫傳》、《景德鎮陶錄》、《弈理指歸》。
⑥ 中國史學名著有哪些
尚書》 《春秋》 《春秋》三傳 《左傳》(附《國語》《國策》) 《史記》上 《史記》中 《史記》下 《漢書》 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 綜論東漢到隋的史學演進 《高僧傳》、《水經注》、《世說新語
⑦ 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有哪些
《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
⑧ 中國史學著作有哪些
中國的史學著作有中國的史學著作有:
1、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2、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3、最早的紀傳體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共130篇。
4、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是東漢班固的《漢書》,共100卷,分120篇。
5、其它:
《尚書》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後漢書》
《三國志》
⑨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都有哪些
《金史》撰成於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後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好評。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記》卷2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確實,與宋、遼二史相比,其優點是比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較好的評價,主要在於它纂修的准備時間比較長,有了比較好的史料准備。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歷;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後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了攻汴戰斗的漢族地主軍閥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秘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二年(1261年)被獻之於朝廷。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了。元朝建立後,金朝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著手搜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紹王朝沒有實錄,現在衛紹王本紀中的材料都是中統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後,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實,如金末文人劉祁著《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為根據,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與《遼史》纂修時所據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於著手,這與《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於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歷次修《金史》,除依據張萬戶獻上的實錄外,還有就是金朝末年兩位學者的著述,即劉祁的《歸潛志》和元好問的《壬辰雜編》。金亡以後,元好問以編史為己任,聽說《金實錄》在張萬戶家,就向他表示,願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實錄》,但沒有如願。不過,他沒有灰心,並且說:「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於是就在家裡著述,「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名之為「野史」,即《壬辰雜編》一書。劉祁的《歸潛志》也是元代編寫《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問和劉祁二人親身經歷了金末的喪亂之事,書中所論都是耳聞目睹,且二人文筆又好,所以《金史》中有關金末歷史的記載,寫得十分生動,使人讀之歷歷如見。
在編寫體例上,《金史》也有創新。書中的本紀第一卷,不是從阿骨打開始,而是以《世紀》為開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便於讀者對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時的社會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本紀的最後一卷,又增加了《世紀補》,用以記述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三人原來都是大臣,只是由於他們的兒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諸臣傳,所以又立《世記補》。這種體例,後來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還可以看到《交聘表》,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以及它們之間的往來諸事,一一記錄下來,讀起來一目瞭然。
《金史》以「實錄」為依據,史料翔實可信。如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中,對金統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都能如實地敘述;對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也能比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書內容比較詳細,共有三十九卷,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徵。
《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朴,是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為什麼在《金史》中隻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願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金朝基業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象很多。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高度評價《資治通鑒》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王鳴盛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通鑒》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鑒》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自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鑒》,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國明朝(1368—1644年)歷史情況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趙翼
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記》
白壽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諸史修纂之經驗,成為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後諸史中,更為突出。—— 《中國通史》
余秋雨
《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這是我們直到今天還要承認的事實。——《山居筆記 · 一個王朝的背影》
劉庭華
《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編修,由於迫於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壓力,歷時11個月共331天,31人參加,組織領導工作緊迫、匆忙、粗亂,近180萬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草成,根本沒有時間來核對史料的真偽和問題的分析比較。確切地說,《元史》是史官們迫於政治壓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復、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
後漢書
《後漢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後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後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准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後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於《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後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後列入《外戚傳》(呂後除外)的寫法,為皇後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後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東漢的實際情況。如東漢一代黨錮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東漢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錮之獄的主要製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東漢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范曄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錮和宦者兩個列傳。為列女立傳,最早始於西漢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啟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於三綱五常的界域。《後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
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
《新唐書》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修成後,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
新唐書》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為其特長。他們筆下的功夫當然不同一般。
《新唐書》以清新質朴的語言特點為後世人賞識。也有了巨大的影響。
《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宋元時期,隨著中國戲劇的形成與成熟,《史記》的內容與藝術也影響到戲劇創作。例如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元明雜劇有《冤報冤趙氏孤兒》(元·紀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權)、《灌將軍使酒罵座記》(明·葉憲祖);明清傳奇有《竊符記》、《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戲及新編歷史劇有《搜孤救孤》(京劇)、《卧薪嘗膽》(漢劇越劇)、《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 川劇漢劇秦腔)、《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霸王別姬》(京劇)、《大風歌》(話劇)。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
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⑩ 中國的史學著作有哪些
中國的史學著作有中國的史學著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