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服飾是如何影響近代時尚的

中國服飾是如何影響近代時尚的

發布時間:2022-05-28 20:46:06

① 中國古代的服飾對現代服飾的影響



你應該是學服裝的吧

這個應該不是難題啊

以下是我以前的作業的整理

中國服裝史的五次改革:
中國的服飾文化在相當唱的歷史里,不斷吸收其他外來文化,吸納異族的服飾文化元素。豐富了中國的服裝文化。中國服裝史上有五次重大服飾改革。
1. 在戰國時期,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次的變革是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需求,將西北狩獵民則的褲褶,帶鉤,靴等引入中原。服裝形式是改去下裳而著褲。穿起了胡服。這種的服飾上的交流融合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意義深遠。即中國服裝史上第一次改革。
2. 魏晉時期,非漢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權。這個時期民族間的交流十分普遍,受魏晉玄學思想的影響,當時寬衣博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服飾色彩以素色居多,由於佛教流入中原,佛教藝術也影響著服飾形制和紋樣。這種文化交融,構成了中國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的新篇章。
3.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繁榮開放的歷史時期,穿胡服成為一種時尚。胡服和受西域影響的服飾極大的豐富了唐人的衣裙。這時期服飾的豐富多彩正是與外來文化交流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吸納外來民族服裝的自覺時期。
4. 滿族貴族建立清王朝後,嚴酷的政治通知與壓迫,使漢族男子穿上滿裝,續辮,這次的服裝變革是最為激烈的服飾變革,也使滿族服飾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
5. 歷史上第五次變革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第一次將西方服飾「拿來」作為中國禮服,從此西方服飾形態和服飾文化深刻地影響和沖擊了中國傳統服飾。這次是中國服裝史上一項最深刻的一次變革。

② 中國服飾文化對今天的影響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仍然是長袍馬褂為男子服飾;女子則上襖下裙。之後,商業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的服飾穿著有所變動。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綉等傳統手工藝漸漸為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於縫紉精製、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樣式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尚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從20世紀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讓女性體態與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了二十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③ 中國近現代服飾變化與生活觀念的影響

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原因:①外因:西方工業文明的入侵,深刻影響中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②內因: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上:有識之士政治活動如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的推動;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其他原因:中國人善於接受先進文化並進行創新等(如旗袍)。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產生的歷史影響 (1)政治上,有利於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2)經濟上,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於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總之,推動了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促進中國社會向前發展。

④ 中國服飾的近代化發展歷程

近代是從1984年鴉片戰爭後開始的,1984年當時還是清朝。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 ,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 ,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 ,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 ,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現代服飾 (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⑤ 近代中國服飾變化看中國社會進步

1、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服飾:
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婦女發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定的服飾,一般用於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
2、(19世紀20年代)民國初年的服飾:
民國初年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 ;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國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製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
3、(19世紀30年代)近代民國中期的男子服飾:
民國中期,在流行學生裝的同時,不少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還喜歡穿「學生裝」,這種服裝的樣式是方形立領。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一種精神、莊重之感。孫中山先生當時就非常喜歡,所以有「中山裝」之稱。不過當時的中山裝與現在所稱的中山裝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種男子服裝「西裝」。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婦女服飾 :
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服裝,以採用西式者為多,傳統特色的保留則較少。經過一個時期,較普遍地採用了一種既適合於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點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左圖為穿窄袖襖、素裙的婦女。左圖為穿西式茶舞服的婦女。中圖為穿印花連衣裙的婦女。右圖為穿衫、裙式晨禮服的婦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為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這是由勞動人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

⑥ 近代中國服飾的變化趨勢是什麼各階段特徵是什麼

1變化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變換:

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


②西裝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流行開來。


③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④20世紀20年代後,人們對旗袍進行改革創新,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變化特徵;中西合璧、土洋並存。

⑦ 在當代社會 我們的服飾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影響

在當代社會,我們的服飾受到了中國服飾文化和外國服飾文化的共同影響。

中國服飾文化中,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

對於不同階級,如奴隸主和貴族,平時已穿色彩華美的絲綢衣服。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礦物顏料外,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梔子、櫟斗和種植的藍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作染料,為服飾材料和紋飾提供了空前的物質條件。奴隸、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中國人的思想直接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例如服飾的民族特色,形式上含蓄,精湛的做工,精美的裝飾,以及同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契合,服飾大多呈現穩重的特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精神文明方面強調個體實現、推崇自由與民主,因此西方國家的股飾力圖表達個性訴求、敢於展示個性美。

在羅馬時期白色和紫色是最流行的顏色,不同的顏色象徵不同的精神,西方國家服飾的顏色非常鮮艷,如白色代表純潔和神聖,一般在教學舉行婚禮的場合,新娘身穿純白漂亮的婚紗。



(7)中國服飾是如何影響近代時尚的擴展閱讀

絲綢織物保養方法:

1、暴曬,以免降低堅牢度及引起褪色泛黃,色澤變劣。

2、忌與粗糙或酸、鹼物質接觸。

3、收藏前應洗凈、熨燙、晾乾,最好疊放,用布包好。

4、不宜放置樟腦丸,否則白色衣物會泛黃。

5、熨燙時墊布,避免極光。

⑧ 中國近現代服裝發展史

1、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服飾:

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生變化。婦女發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

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定的服飾,一般用於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

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

2、(19世紀20年代)民國初年的服飾:

民國初年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 ;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國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製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

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

3、(19世紀30年代)近代民國中期的男子服飾:

民國中期,在流行學生裝的同時,不少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還喜歡穿「學生裝」,這種服裝的樣式是方形立領。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一種精神、莊重之感。

孫中山先生當時就非常喜歡,所以有「中山裝」之稱。不過當時的中山裝與現在所稱的中山裝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種男子服裝「西裝」。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婦女服飾 :

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服裝,以採用西式者為多,傳統特色的保留則較少。經過一個時期,較普遍地採用了一種既適合於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點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為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這是由勞動人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

(8)中國服飾是如何影響近代時尚的擴展閱讀:

服飾變遷的影響: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

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於那些注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

要了解中國服飾那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首要的課題就應該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⑨ 影響中國近代服飾演變的因素

因素: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激盪和交匯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勢力的進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與此相伴隨,中國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隨著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激盪和交匯,出現了許多色彩斑斕、新奇特異、意味深遠、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鮮事務,形成了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開始走向近代的廣闊畫面。這種變化的總的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而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這從服飾的變化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⑩ 中國近代服裝史

服裝文化與時尚交流

我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服裝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然而近百年的服裝發展卻是起起落落,幾度交流,幾度時尚。有史以來,服裝的變遷主要靠兩種動力推進,一是更朝換代,二是時尚交流。翻開我國的服裝發展史,尤如閱讀一部中華民族文化史,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及審美觀念的變革均通過服裝而展現出來。自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延續幾千年的衣冠體制和服飾典章也被棄之不用了,我國服裝由以往的宮廷和民間兩條發展脈絡變為以民間時尚交流為主的發展階段。
服裝的發展告訴我們:服裝的時尚交流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有本土文化之間的,又有中、外文化之間的;既是橫向的,也是縱向的。本世紀真正意義上的服裝文化的時尚交流可以說是從20年代開始的,其動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大批國外留學生在回國的同時,將海外的著裝觀念和穿著方式帶進來,使一部分進步人士脫去長袍馬褂而穿起了西式洋裝;其二是受來自美國好來塢電影文化和海派服裝的影響,以上海為主的大都市女性紛紛打扮成一副"摩登女郎"的模樣,追求地道的海派西洋風格,又窄又長的裙子,佩戴橢圓形眼鏡、手錶、皮包和陽傘,這種打扮在上海灘極為盛行,時髦女性爭相效仿。同時,旗袍也倍受女性的青睞,這時的旗袍也一改傳統的式樣,其造型為收腰線、長下擺,顯露身體曲線,開衩提高並鑲飾花邊,領型前低後高。特別是穿在一些女影星和社會名流身上,更顯出嬌柔典雅的風范,隨即成為老少皆宜的新女性的代表性服裝。再後來的旗袍相繼出現連袖式、對開襟、琵琶襟等形式,根據季節和不同的要求,又有單、夾、襖之分,袖子也有長、中、短、松、緊之別。由此可見,服裝的發展是建立在時尚文化之上的,時代的更替,文化藝術的拓展,人們知識和情感的深化,其審美需求不斷的向服裝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服裝的造型不斷的翻新,以再現時尚文化的新面貌。同樣的服裝造型,每個時期都會賦予它新的元素和不同的內涵。

衣食住行乃國際民生之必須,時尚交流乃服裝之必須。這一時期,身為大元帥的孫中山先生對民生極為重視,將"民生主義"當做其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他甚至親自參與了服裝的改革。第一件中山裝是在上海南京路的"榮昌祥呢絨西服店"誕生的,這家店的老闆王財榮曾多次為孫中山先生製作服裝。當時孫中山先生將從日本帶回來的學生裝交給王老闆進行改制,王老闆在參照孫中山先生的設想的基礎上,將學生裝與西服的款式和剪裁方法相結合,其造型特點是:翻折式立領,單排7粒扣,上下各兩個貼袋,上貼袋結構為對折有兩條裝飾線,上貼袋蓋呈倒山形筆架式,其寓意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依靠知識分子,下貼袋結構為暗縫立體式,袋蓋呈長方形。中山裝的出現特別受到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的普遍推崇,並且延續不衰。但建國以後的中山裝受時尚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列寧裝的影響,在款式上有了新的變化,如翻折領的領尖變尖了,單排7粒扣變為5粒扣,上下貼袋在原有的基礎上作了簡化處理。50年代,北京紅都時裝公司特級工藝師田阿桐在為領袖毛澤東製作服裝時,在中山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制,為體現毛主席的高大偉岸的形體和非凡的氣度,將領型、袖型、口袋和前後身的板型都重新作了修訂和調整,使之更加大氣、高貴,強化其東方文化的新風貌。隨之,中央主要領導人中,如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都穿起了這種被海外媒體稱為毛澤東式的服裝。而這種毛式服裝也影響了後來的元帥服裝的造型。

在我國近百年的服裝發展中,就其時尚交流和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數最後的20年。改革開放,經濟和文化的復興,使剛剛從10年動亂中過來的人們僵化的神經開始萌動,人們無奈的發現,10年中被淹沒在"綠海洋"中的裝扮實在是身處一種極為特殊的政治環境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愛美求麗乃人之天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被敞開,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視野也一並打開了。這時,國家的領袖們又一次充當了服裝文化改革的先鋒,當總書記胡耀邦和中央政治局的5位常委集體穿著西服出現在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時,人們在震驚之餘感到:我國服裝文化的又一個春天來到了。於是,西服、牛仔裝、裙裝等這些帶有全球性色彩的服裝穿越時空而穿在人們的身上。

1985年是我國服裝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新時期的實質性的中、外服裝文化的時尚和交流拉開了序幕,就在這一年的5月間,有三位國際級的服裝設計師先後來到我國首都北京進行時裝展覽和展示。依夫·聖·羅朗(Yves Saint Laurent)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25年個人作品回顧展",使我們看到了他25年藝術生涯中的經典之作,也讓我們探尋到世界時裝藝術的發展軌跡。聖·羅朗在他的展覽前言中這樣寫到:"中國一直吸引著我,吸引我的是中國的文化、藝術、服裝、傳奇……,我們西方的藝術受中國之賜可謂多矣,那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明顯的。沒有中國,我們的文明決不能臻於今日的境地。"聖·羅朗的語言是真誠的,這在他展出的三個系列的中國風格服裝作品中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是繼1983年第一次來北京舉辦大型個人時裝作品展示之後,1985年5月又一次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個人時裝作品展示會,在他百餘套別開生面的作品中,我們親眼目睹了卡丹的藝術才華和經營之道。小筱順子(Junko Koshino)也於1985年5月在北京飯店舉辦題為"依格·可希儂(JK)的時裝作品展示會",使我們對日本的經濟發展表示欽佩的同時,也對日本服裝的繁榮刮目相看。當小筱順子穿著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李昭女士贈送的旗袍,觀看了北京國有服裝企業和僅有的幾家新型服裝企業之後說:"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隨即她的服裝分店於1986年在前門珠市口開業了。

顯然,1985年讓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受到了震驚,也拓展了藝術視野,在這種新時期的國際服裝文化的交流中得到了啟迪的同時,開始面對服裝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思考我們的服裝發展的新取向。大批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以此為動力開始了服裝創業之路。而正當舉步為艱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還沒有站穩腳步之時,一些國外知名服裝品牌陸續進入了中國市場,在相應的服裝文化領域搶佔了一席之地,使本來就脆弱的服裝文化和服裝市場的運行失去了章法,也使毫無准備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亂了陣腳而無所適從,嚴酷的事實讓新興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們清醒,服裝文化的整體上的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綜合性、多方位的服裝發展體系之上的,它包括服裝文化、服裝理論、服裝設計、服裝工藝、服裝市場、服裝管理、服裝教育、服裝傳媒、服裝信息網路等各個層面的成熟和完善。

1993年4月,北京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開幕了,中國服裝的名師、名牌工程也開始啟動了。之後大連時裝節、上海時裝文化節也相繼舉辦,同時各類全國性的服裝設計大賽先後舉辦。1993年成立了服裝設計師協會,各地的服裝設計師協會也相繼成立。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使全國的服裝設計師如雨後春筍般的涌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又通過每年"十佳服裝設計師評選"而優中選優。於是,張肇達、王新元、吳海燕、劉洋、吳學偉等站在了服裝設計師的前列。同時,一大批服裝名牌也受到社會的注目。

我們倡導市場定位準確的名牌,並呼喚個性風格鮮明的名師。

應該指出一點的是,由於我們的服裝文化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因此,多方位的、快節奏的時尚交流中積極的因素和負面影響同時並存。准確的講,改革開放以來,當西方服裝文化向我們滲透時,我們一直處於被動狀態,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在追求西方服裝文化和服裝流行的同時,也失去了自我的文化價值。這種主、從關系和先、後順序在不經意間已經約定俗成。顯而易見,以法國、義大利為主的西方服裝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文化優勢和行業實力迅速向我們的服裝文化出擊,成為無所不在的服裝文化霸主。我們說,服裝文化的時尚和交流應該是在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而不是盲目地跟隨和被動的接受,這種傾向在剛剛冷卻的休閑裝風潮中表露無遺。從根本上看,休閑裝熱潮是建立在對於長期正裝的逆反心理上而採取的一種對策。眾所周知,我們所說的國際服裝文化體系從西方的服裝文化發展為主線的,正是由於這一點,西方人對於在各種不同的文化場所的穿戴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久而久之,人們對於長時間的正裝逐步產生了逆反心理,加之社會高度的機械化所導致的人的異化狀態,人們厭倦了緊張而單調的生活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渴望一份輕松和自然。這種文化心態反映在著裝上則形成了休閑裝熱潮,寬松的造型、自然纖維的材料和田園的色彩,使人們從中享受到一種自然、溫馨和遐意。然而,我們的現狀卻是,服裝文化還處於發展時期,服裝審美體系還不健全,甚至有的一些人連正裝的基本穿著知識都不具備,休閑裝的真正內涵還沒搞明白,在這種狀態下就迎來了休閑風潮。因此,我們的休閑風潮顯得不夠純粹,於是,某些人穿著短衣短褲進出於音樂廳和美術館去尋求美的享受,這顯然是服裝文化交流的誤區。

在服裝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服裝流行的浪潮接踵而至,服裝銷售渠道暢通無阻,消費者購買力日漸增強……。然而,這種徒有其表的紅火並不意味著服裝文化的真正繁榮,而實際上常常是一種文化虛無的反映。我們的服裝市場上看到,一些著名品牌和著名設計師的作品被仿製為粗製濫造的廉價低檔產品,大批的中檔服裝打折銷售,名目繁多的服裝促銷手段,給看似火熱的服裝市場蒙上一層悲愴的陰影。

服裝文化實在不應該成為附庸風雅和浮華風氣的推波助瀾者,它畢竟是能夠避免低俗而保持應有的高雅和文化品位,回到服裝本身的審美和實用的功能中去。

另外,我們也大可不必以犧牲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代價而換取服裝文化的交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裝文化的確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不得不承認,在盲目追求西方潮流的同時,傳統文化因素被淡化了,在一味向國際服裝看齊的過程中,民族服裝文化逐漸被取代了。這種喧賓奪主的傾向決不是我們所謂的服裝文化交流。同時,在這方面日本服裝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的。

值得慶幸的是,近期在國際服裝界推起的東方文化熱潮日漸強勁,我國的政治地位提高,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西方藝術家和設計師將目光投向東方,我國的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被視為服裝藝術的新的發源地。特別是諸如中山裝、旗袍等經典服裝,藏族、傣族、彝族等服飾均成為服裝文化交流的主體內容,使一度受到冷落的傳統和民族文化重新找到了它應有的價值。同時這種中外服裝文化在世紀之交的交流和滲透,無疑會對於重新振興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經過了百年風風雨雨的洗禮,我國的服裝文化即將以新的面貌邁向21世紀,也必將在新世紀的多種文化形態和藝術風格的交流中得到更大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服飾是如何影響近代時尚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罵的回國義大利女人叫什麼 瀏覽:725
緬甸與越南的民工工資哪個低 瀏覽:731
越南軸承多少錢一個 瀏覽:635
為什麼要限制伊朗核 瀏覽:311
印度伊布替尼仿製葯多少錢 瀏覽:220
越南有哪些蘇制武器 瀏覽:18
義大利fax怎麼讀 瀏覽:768
越南人喜歡中國什麼青菜 瀏覽:303
想做燕窩生意印尼哪裡有 瀏覽:383
煮熟的義大利面什麼顏色 瀏覽:990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2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30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401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3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