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合《中國製造2025》如何把自己培養成國家的合格建設者
摘要 如何把自己鍛煉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㈡ 中國製造2025 現在的年輕人不去製造業 製造業以後何去何從
個人認為製造業有兩個發展方向。
1:匠人精神的製造業。
2:AI,自動生產線。
但是兩者最終有殊途同歸,所見略同的感覺。
匠人模式的製造並非注重手工打造,而是注重其工作態度,投入,奉獻的精神。製造業涉及非常廣泛,不僅僅是做手機電腦電視機。從最基礎的采礦,石油製造末端,也就是原材料的提煉,加工,研發,合成開始。有了好材料,好技術,好精神,好設備,才能有最終的好產品。這一整個過程個人認為是需要大量人員參與的。一線參與人員一般稱為技工。有了最基礎的技術工人,最基礎的原材料得以開發利用,才能有上層建築的持續新增。回顧中國1949年成立至今,幾乎沒有人願意將自己一輩子奉獻給到基層技術領域。大多數人想要的是舒服的收入。坐在辦公室里敲敲鍵盤每個月就有不錯的薪水。不願意在生產線或是工地上班,這一想法在90年代之前的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是這么想的。間接導致了中國國民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全靠買買買。反觀鄰國日本,大家並不在意你的工作是什麼,同樣有很多人願意一輩子在加工行業當一輩子的鉗工等。也造就日本各項工業基礎的強大。中國人會願意一輩子當鉗工嗎?
再來說說AI生產線。小米前段時間在發布會上說明自己有建成了無人工廠來組裝手機。有人說這代表未來的製造業。但是我想問,生產線是誰來生產的?手機零配件是誰來生產的?控制系統是誰來生產的?用的材料是誰來生產的?不可否認我國的上層工業發展的很快,也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高鐵,航母,戰斗機,5G,領先世界的電子產品水平。但是你知道嗎?從身邊最常接觸到的一種材料來舉例子:塑料。塑料行業基本三分天下:日本(寶理,旭化成,三菱等等等等等等),美國(杜邦),歐洲各國。不管是汽車,還是家電行業的用料,人家都指定要求日本材,沒見過要求用中國材的(如果有一定是低端,次要,價格便宜的產品上的)。另外我們掌握高端技術的企業很多是國企,私人企業掌握高端技術的還是非常少的。相比日本美國,大多高科技企業都不是國家控股的。側面反映出中國工廠只能代工生產,到轉變成為設計創造還有一些階段。
某種意義上來說全球合作無疑是巨大的商業成功。但近期來國際局勢變化不斷,對於中國的各種技術封鎖不亞於當年的原子能技術封鎖。所以中國要想真正立足於世界之巔,基礎工業的強大是必須要有的,通過自嗨,嘻哈,流量賺取的錢不能長久。中國要跟各國相比各項實力說實話也真的太累了。
回到主題。如果當代年輕人沒有投入到基礎製造業中,中國的基礎製造業會發展的很慢。或許我們被現在的上層技術發展的迅猛勢頭遮蔽了眼睛,也許保持現狀也會相安無事很多年。但相信某個時間點經由一個契機發生一場變故,是騾子是馬此刻便知。
㈢ 如何認識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時代專業技術人員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2025年,中國製造應該基本實現辦公自動化和製造機械化,並且,其製造業的附加值和創新基本達到一個新高度。有必要的話,中國應該學習國外經驗,把低碳製造業和高端製造業經濟留在中國,把一些重工業污染不安全的製造業放在國外。最好中國把製造業進行多樣化的分工,把設計和創造,工業服務業等服務業留在本國或留在本國的沿海地區,打造高端製造業的區域貿易模式,建設精細化的自貿區聯盟。
㈣ 「中國製造2025」要怎麼做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㈤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道路上我們能做些什麼
重視科技,重視人才,改革學風,嚴厲打擊學術腐敗,改變短視和浮誇的作風,否則只能是世界工廠。
㈥ 中國智能製造2025我們需要做出的努力
如果投資回報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內,或者不能通過智能製造帶來生產效益提升,該智能製造項目是沒必要的。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朱海,曾在施耐德創新開放日的主題演講中發表上述觀點。
誠然,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下,因為一些利好政策與政治因素,中國的製造企業都在積極推動產線向智能製造方向轉向升級。但在熱潮之下,更應該冷靜分析:智能製造一定要先醫後葯、量力而行。因為缺少投資回報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個好企業給拖垮。
所謂先醫後葯,就是先對企業進行診斷,再擬最適合企業的路徑方法。任何步驟都繞不過先做好產品,進行創意產品設計,使其產品易於面向機器人裝配、低成本又高質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擁有最少的浪費和最好的質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兩步之後,再評估企業在通往工業4.0的道路上所到達的層次,進行業務需求排序,搭建智能製造的框架,構建良好的布局等。說到底引進機器人,推動智能化進程,更像是一個結果,而非神奇的濟世良方,適合於所有的企業。
所謂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業主必須認清企業所處位置、擁有的實力,清楚認知每一個位置的前進目標,在紛繁復雜的現狀里找到最適合企業所走的路徑,切忌盲目跟風。不貼合實際地去購置大量機器人的後果只能是造成資金的浪費以及機器人的閑置,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應該學習德國人的務實精神,拋卻不切實際的行為,穩扎穩打地將企業的基礎打好。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完備的規劃,才能在智能化時代順理成章地轉化升級,進入全新的未來!
㈦ 當代大學生應對中國製造2025應怎樣做
提高創新意識;加強核心技術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到企業工廠去實習,看看社會上需要的是哪些,可以在學習中注重哪些。
關注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多看相關新聞和資料。可以從工控、計算機通信技術、網路技術等方面考慮如何與製造業結合。
㈧ 面對"中國製造2025",談一談作為個人有哪些作為的2000字論文
中國製造2025計劃」也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製造2025」概念首先是由中國工程院在向中央和國務院提交的《關於制定中國製造2025,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建議》中提出的。工程院的建議一經提出,即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在國務院統籌下,由工信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20多個部委以及50多名院士,正式編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今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進行了部署。
㈨ 作為當代大學生助力中國製造2025,我們應該怎麼做
做好本職工作,對本職工作進行革新,創造。
㈩ 你覺得面對《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的新要求,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面對他們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從自己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