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乾隆皇帝不殺和珅這個貪官
一方面和珅的確是能人,比如審判李侍堯,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學內苦讀,掌握了漢,滿,藏,蒙語,在關鍵時刻總能發揮作用,深得的乾隆喜愛。
有一次在木蘭圍場的時候,所有人都看不懂藏語的公文,只有和珅一個人會。
其二,乾隆有個怪癖,他喜歡長的帥的臣子,那張臉就是混飯吃得嘛,當時他還是很帥的(古人眼光中),劉墉為什麼不能受重用?有一個原因就是他駝背(「劉羅鍋」由此得來)
其三,他會揣測上意,知道察言觀色,混跡官場的人都知到它有多重要。能夠時刻替皇帝赴湯蹈火,把皇帝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皇帝煩心的事情,和紳來辦。久而久之,乾隆當然就把和紳當成自己的一部份了,當然會重用了。
綜上,就是乾隆重用他的原因了,雖然,弘歷也知道他貪贓枉法,但是卻捨不得殺
和珅斂財之多,在古代當首屈一指,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對於和珅在朝野中的所作所為,乾隆皇帝卻視而不見,終究沒有在有生之年殺掉和珅,留下了歷史之謎。但是,博主通過考究史料得出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三大理由。 理由之一:和珅聰明能幹。和珅雖然不是什麼狀元之士,但是和珅腦袋靈活,聰明善變,還有語言天賦,精通滿文、漢文、蒙文以及藏文四種語言,是一個政治場上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於具有一定的政務處理能力,適當場合會隨機應變,和珅在朝野上下確實幫助乾隆皇帝解決了許多重大的問題,為鞏固大清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直接原因。 理由之二:和珅會迎合帝意。和珅善於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思,迎合君意,故常常博得皇上的歡心。乾隆晚年的時候總想弄點錢供自己享樂,卻礙於面子不願損害自己的形象。和珅看出了乾隆的心思之後立即著手想方設法為乾隆皇帝收斂錢財,以供其享用。皇太後死後,乾隆罷朝三日,在靈堂長跪不起。和珅沒有像其他大臣一樣力勸皇帝節哀順變卻二話不說一直伴隨皇帝身邊盡孝道,因為他知道乾隆是一位非常孝順母親的皇帝,這時候任何事情都比不過為母親盡孝重要。在復雜的政治朝野中,乾隆皇帝不忍心殺掉這樣一位善於迎合自己意圖的重臣。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主要原因。 理由之三:和珅忠於大清王朝。不管和珅如何貪婪,他都不會背叛乾隆皇帝,舉起反清大旗。這一點乾隆皇帝在多年朝野權衡中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里,大臣忠心的品格對於當權者來說極其重要。乾隆皇帝與和珅一起共事多年,十分清楚和珅為人,知道他對大清王朝始終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決不會危害愛新覺羅家族的政治統治。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根本原因。
② 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巨貪,為什麼一直不殺他
我們都知道和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貪官,在乾隆年間,貪污的錢財非常之多,真的可以達到富可敵國的架勢,但是為什麼乾隆一直沒有殺他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乾隆的心裡很明白和珅愛錢,但是他並不愛權,並沒有什麼策反之心,沒有野心又好用的人實在是不多,而且乾隆隨時有能力拿下和珅,所以對於和珅的貪污並不是很放在心上,就沒有想殺和珅的意思。
乾隆知道和珅對自己,對大清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所以貪污點錢乾隆覺得沒有什麼,既然和珅不會反,那麼他的錢就永遠是大清的。這也就是乾隆不殺和珅的理由。
③ 乾隆知道和珅是貪官 為什麼不殺他
眾所周知,和珅「富可敵國」,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大貪官。據史料記載,當時清朝政府的年財政年總收入摺合白銀約7000萬兩,和珅被抄家時,卻抄出黃金32000多兩,白銀200餘萬兩,地產1266頃,房產1000餘間,各處當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飾物等,總家產摺合白銀,有的說約1000萬兩,有的說2000萬兩,也有的說達到了80000萬兩。和珅不僅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大貪官,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的貪官。
按照大清律例,朝廷命官貪污大內庫銀是殺頭之罪,和珅為何在被稱為盛世的乾隆朝得以僥幸逃脫?從遠處說,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然;從近處說,是唯我獨尊的皇權使然。和珅結黨營私,大肆斂財,乾隆皇帝並非不知情。和珅在朝20餘年,曾多次被官員們告發,卻仍然得到皇上的寵幸,未嘗一次被成功彈劾。除了他自己稍見端倪,必設計除之而化險為夷,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庇護。
乾隆為何要庇護和珅?這是因為和珅的貪腐不僅尚未危及皇權的安全,相反,讓不同派系官僚勢力之間相互牽扯,卻能更為有效地維護皇權的絕對威嚴。乾隆深信,容忍和放縱一定程度的貪腐是極權體系得以長久維護的必要條件,官員的貪污腐敗是一個掠奪型的權力尋租行為,是庇護和維持體製得以延展所必須的權力聯動現象。現代研究表明,貪腐在現時的權力旋窩中形成了一種質押機制,它使由官僚集團腐敗體系中處於低層次的內部人發動反叛的可能性最小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體系內的各級官僚受到有效的制約,而不會站到公眾一邊來詆毀這個體制。如果有必要,獨裁者也可以選擇性執法,來懲治那些不忠的員屬,成克傑、陳良宇等高官的落馬就最典型的例證。和珅雖然極度貪腐,但他處在極權向官僚過渡的一個十分特殊的權力鎖鏈之上,對他的任何閃失都有可能危及集權的安全。而實事上他對皇權又是那樣的「忠貞不渝」,對皇位又是那樣的惟命是從。總之,他的貪腐不僅相對於他的絕對權力是必然的,對於最高統治者而言也是鉗制新生權力體系行之有效的統治工具。
嘉慶則不同,和珅「權高震主」,有和珅在朝,嘉慶根基不穩,難以放開手腳。嘉慶繼位後曾表白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懷疑和珅蓄意謀反,所以他必須要殺掉和珅。
自清朝開國以來,君權和相權就一直在一種不祥的怪圈中循環往復。皇太極繼位之後,幽禁了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大貝勒代善屈從,皇太極得以從與四貝勒「並肩共坐」到「南面獨坐」。順治親政後,追罪死後的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康熙親政後,擒拿輔臣鰲拜;雍正登基後,殺了隆科多和年羹堯兩個重臣;乾隆繼位後,也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所以,嘉慶執掌朝綱,必然懲辦權相和珅。
就歷史而言,無論哪一個王朝,一旦出現「相權」挑戰或僭越「君權」,當朝君王必然要採取斷然措施除之而後快。嘉慶早在做皇子嘉親王時,就對和珅拉幫結派和巧取豪奪十分不滿。嘉慶繼位之初,乾隆仍舊寵幸和庇護和珅,嘉慶投鼠忌器,因而沒敢在乾隆健在時輕易動手。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發生白蓮教民變,清軍連連失利。嘉慶三年,清軍抓獲四川農民軍首領王三槐。王供述出「官逼民反」的現實情景,使嘉慶意識到,正是因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之輩貪暴如狼,所以屢屢激起民變。「層層朘削,皆為和珅一人。」嘉慶帝藉此營造「和珅必斬」的輿論氛圍,「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實為其貽誤軍國重務。」
嘉慶對和珅系列弊案的處理,並沒有完全徹底,這不僅暴露了嘉慶皇帝的昏慵無能,更是顯現出大清帝國氣數已盡。和珅貪腐集團案盤根錯節,涉及官員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均為世所罕見。嘉慶不想把事情搞大,也沒有本錢把問題搞大。深究下去,有可能動搖的只是嘉慶朝的統治根基;不深究,動搖的就是整個大清王朝的根基。和珅的弊案已不再是「個案」,而是演變成了一種社會問題。嘉慶要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惟有「變法」二字不可救之。象和珅這樣一個出身「少貧無藉」、鄉試不中的生員,由普通的宮廷侍衛,32歲時便成為內閣軍機大臣,以後更是平步青雲,富貴常葆,以至於登峰造極,完全是乾隆老王專制的結果。乾隆自詡「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驕志滿,倦怠朝政。他喜歡阿諛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這樣的奸佞之臣。高陽先生認為,和珅的問題「高宗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這話說得還不夠徹底,嚴格說來,「和珅現象」的根源在乾隆,和珅是乾隆朝君主專制腐敗機體上的一個毒瘤。正是因為乾隆的緣故,嘉慶處理和珅弊案沒有搞株聯,也沒有擴大化,是嘉慶的聰明之處;他未能把「和珅現象」當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決,進行體制上的變革,是嘉慶的昏庸之處。正如阿克頓名言所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腐敗問題雖然嚴重,但是本身卻不重要,它只是更重要的制度問題的一個反映而已。腐敗的根源在於和體制共生的權力泛濫問題。因此,治理腐敗必須從根源上著手。比如限制官員的權力范圍,強化政府行政過程的透明度,保障司法獨立,放開新聞管制,使得公眾可以參與反腐敗等等。當然這些措施的實施有賴於政治體制的變革,而要變革政治體制就必須保證有相互制衡的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政治力量以供民眾選擇。這些力量不是相互抵制,而是在矛盾的運動中出現此消彼長的勢頭以達到對官員貪腐的自然化遏制。體制不變,既便是殺了一個和珅,還會滋生出更多的「和珅」。
④ 乾隆皇帝為什麼不殺大貪官和珅
一方面和珅的確是能人,比如審判李侍堯,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學內苦讀,掌握了漢,滿,藏,蒙語,在關鍵時刻總能發揮作用,深得的乾隆喜愛。
有一次在木蘭圍場的時候,所有人都看不懂藏語的公文,只有和珅一個人會。其二,乾隆有個怪癖,他喜歡長的帥的臣子,那張臉就是混飯吃得嘛,當時他還是很帥的(古人眼光中),劉墉為什麼不能受重用?有一個原因就是他駝背(「劉羅鍋」由此得來)其三,他會揣測上意,知道察言觀色,混跡官場的人都知到它有多重要。能夠時刻替皇帝赴湯蹈火,把皇帝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皇帝煩心的事情,和紳來辦。久而久之,乾隆當然就把和紳當成自己的一部份了,當然會重用了。
綜上,就是乾隆重用他的原因了,雖然,弘歷也知道他貪贓枉法,但是卻捨不得殺 和珅斂財之多,在古代當首屈一指,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對於和珅在朝野中的所作所為,乾隆皇帝卻視而不見,終究沒有在有生之年殺掉和珅,留下了歷史之謎。但是,博主通過考究史料得出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三大理由。 理由之一:和珅聰明能幹。和珅雖然不是什麼狀元之士,但是和珅腦袋靈活,聰明善變,還有語言天賦,精通滿文、漢文、蒙文以及藏文四種語言,是一個政治場上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於具有一定的政務處理能力,適當場合會隨機應變,和珅在朝野上下確實幫助乾隆皇帝解決了許多重大的問題,為鞏固大清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直接原因。 理由之二:和珅會迎合帝意。和珅善於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思,迎合君意,故常常博得皇上的歡心。乾隆晚年的時候總想弄點錢供自己享樂,卻礙於面子不願損害自己的形象。和珅看出了乾隆的心思之後立即著手想方設法為乾隆皇帝收斂錢財,以供其享用。皇太後死後,乾隆罷朝三日,在靈堂長跪不起。和珅沒有像其他大臣一樣力勸皇帝節哀順變卻二話不說一直伴隨皇帝身邊盡孝道,因為他知道乾隆是一位非常孝順母親的皇帝,這時候任何事情都比不過為母親盡孝重要。在復雜的政治朝野中,乾隆皇帝不忍心殺掉這樣一位善於迎合自己意圖的重臣。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主要原因。 理由之三:和珅忠於大清王朝。不管和珅如何貪婪,他都不會背叛乾隆皇帝,舉起反清大旗。這一點乾隆皇帝在多年朝野權衡中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里,大臣忠心的品格對於當權者來說極其重要。乾隆皇帝與和珅一起共事多年,十分清楚和珅為人,知道他對大清王朝始終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決不會危害愛新覺羅家族的政治統治。這是乾隆皇帝不殺和珅的根本原因。
⑤ 朱元璋當政的31年中,大約有10萬到15萬貪官人頭落地,為何到頭來還是沒有根除貪污
朱元璋當上明朝開國皇帝後,就不遺餘力地反腐肅貪,為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殺戮貪官最多的皇帝。有學者估算,在朱元璋當政的31年中,大約有10萬到15萬貪官人頭落地。總結元朝滅亡教訓,重典治吏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總結了元朝敗亡的教訓,認為綱紀廢弛,官吏放縱,從而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農民大起義,這是元王朝崩潰的主要原因。為此,他極力主張「立國之初,當先正綱紀」,用重典懲治「奸頑」。
他曾說:「從前我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裡恨透了。如今要嚴立法禁,凡遇官吏貪污蠹害百姓的,決不寬恕」。基於這樣的認識,「重典治吏」成為明代特別是明初為政、立法的指導思想。刑法:剝皮朱元璋――殺貪官最多的皇帝朱元璋當上明朝開國皇帝後,就不遺餘力地反腐肅貪,為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殺戮貪官最多的皇帝。
朱元璋那麼重的刑罰也壓制不了明朝的貪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朱元璋反腐行動是自上而下的皇權行為,法外酷刑的泛濫說明了朱元璋並無意於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的法律體制,而更多的是制衡貪污的官僚集團。
二、官員的低薪制又加劇了腐敗的蔓延。如果不貪污,一個大明的官員根本活不下去。讓人人都當海瑞那樣的清官是不現實的。
三、反腐缺乏標本兼治,雖然朱元璋設立了御史台、並且定期考核官吏、建立特務機構錦衣衛、還允許老百姓告御狀等制度,但朱元璋並不寄希望於制度的運轉,而單純靠個人意志來反腐。這也導致了被權臣之間互相利用,而且使反腐變成了快速追求利益的方法。著名的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前後歷時十四年,牽連至死的有四萬五千多人,無數人財產或者充公,家人被發配。導致了大量的利益被重新分配。
用朱元璋自己的話說:「自開國以來,兩浙、江西、兩廣和福建設所有司官,未嘗任滿一人。」此種現象,不就說明了在朱元璋時代,反腐僅是一種工具,而非真正實行吏治嗎?反腐缺乏標本兼治,酷刑嚴律只能是前"捕"後繼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造成腐敗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懲貪措施不嚴厲而是中國的貪瀆文化過於根深蒂固。在傳統中國社會,因為政治權力籠罩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權力的制約乏力,腐敗機會遍地皆是。
而朱元璋的低薪制又加劇了腐敗的蔓延。史稱明代「官俸最薄」。正一品官月俸米八十七石,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七品七石五斗。合成銀兩,一個縣令月收入不過五兩,折換成現在幣值,一千元左右。如果不貪污,大明王朝的官員們根本活不下去。然而,朱元璋卻從道德高度出發,認為官員應該不計報酬,敬業奉獻;朱元璋相信暴力恫嚇可以取代一切其他努力,造成一個絕無貪污的純而又純的世界的做法,面對強大的腐敗傳統、官員們糊口的生存權利,堅持著對懲貪工作的不切實際的高要求,就變得不切實際起來,變得沒有自覺遵守的制約力。
腐敗現象難以根絕,就絲毫也不奇怪了。結語:反腐境界有好幾個層次,只有嚴律酷刑讓人不敢貪是不夠的,還要有制度與監督使人不能貪、有待遇與責任使人不想貪,有自覺與道德使人不會貪,才能真正抑制貪腐之心、遏制貪腐之行。畢竟,懲處不是目的,制度保障和生活保證,輔以價值體現、精神滿足,才是治理貪腐的根本之道。
⑥ 朱元璋為什麼殺不盡貪官呢
稍微了解過一點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最恨貪官的!
朱元璋有十六個女兒,其中最疼愛的是安慶公主。因為她是馬皇後最小的女兒。
中國古代講究嫡庶,而且馬皇後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很不一般。要不朱棣也不會冒認馬皇後為生母。
朱元璋還親自為小女兒物色了一個夫婿,名叫歐陽倫,史書記載「以歐陽倫為駙馬都尉,尚第四皇女安慶公主」。
明朝初年,朝廷缺乏軍馬,馬價暴漲。朝廷於是下令「有以巴茶私出境者,寘以重法」。
但是歐陽倫仗著自己駙馬的身份,「遣家人往來陝西販茶,出境貨鬻」。並且一點都不懂得收斂。
有一次歐陽倫的家奴毆打了地方官。
「捶辱其吏」。這個小吏實在不堪忍受,給朱元璋寫了一封奏摺。
朱元璋聞訊後龍顏大怒,最後「賜倫死,保等皆伏誅。」
殺駙馬前,公主到父親面前求情:「天下的貪官那麼多,你是殺不完的!」
「焉知殺不盡?!」
「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官吏們為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
具體方式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棵樹,從踹樹開始,以樹干不動,落葉紛紛為最高境界。
當然也有某些人選擇踹門練習,一定要做到一腳踹開。若超過兩腳為不合格,需要繼續修煉。
在交糧這一天,官吏們准備好。一旦斛已經裝滿,便凝神屏氣,閉目深思,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部分人加十米助跑,沖到斛前,拚命一踹(不拚命不行啊,踹下來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來的多,就會哈哈大笑。
老百姓帶的糧食如不夠交公,只能回家再拿,自認倒霉。」
朱元璋殺了許多貪官,最高紀錄的時候,朝廷空了一大半。可即便如此,不僅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還讓自己最中意的太子英年早逝(因為處理的政事太多,活活累死的)
人性中的貪婪和慾望是止不住的,所以光靠殺人,無法斷絕。
⑦ 對貪官實行零容忍的朱元璋,為什麼殺不盡貪官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對腐敗控制力最大的皇帝。因為出身貧寒,元朝貪官的敲詐勒索迫使他的父母和家人死去,他不幸成了乞丐和和尚。因為看到了元朝盛行的腐敗,曾經在天下無敵手的元朝統治者,被農民起義軍打回原形,連夜逃到了漠北。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嚴懲貪官污吏,誓殺天下貪官污吏,給百姓清正廉潔的生活。
第一,朱元璋控制腐敗的動機不夠純粹。朱元璋對腐敗的治理過於粗放。也就是說,很多不腐敗的人也被以貪污罪處理。他這樣做,首先是為了對付那些不屬於他門生的老袁官員。殺死這些老官員或多或少都有報復的嫌疑。第二,為了殺死英雄,給他的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世界。就連他即將繼位的孫子文健皇帝也不明白他殺英雄的方式,抱怨他殺了太多人。朱元璋撿起一根垂肉,拔出上面的刺,對他說:「你明白嗎?我想幫你拔掉所有的刺。是讓你拿在手裡的鞭子!」
第二,朱元璋給官員的工資很低。據學者研究,明代官俸是歷代最低的。官月薪八十七石,四品二十四石,七品五斗。合成銀,一個縣長月收入只有52,換算成現在的幣值,大概1000元左右。你覺得,這些當官的有家,月收入只有1000塊,還是怎麼養家?朱元璋真的很節儉,他經常教他的官員節儉和奉獻。但是沒用。道德情操不能用來填飽肚子!
⑧ 乾隆明知和珅是巨貪,不殺他僅僅是因為關系好嗎
說起歷史上的大貪官,不得不提的就是和珅了。
總之,雖然乾隆皇帝對於和珅貪污受賄的事情心知肚明,但是像和珅這樣一個既有能力又有忠心,還總是能討自己歡心的人,乾隆皇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選擇視而不見了。所以說,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說,乾隆都沒有必須要殺和珅的借口,留著他反而對自己有利,所以一直沒有殺了他。
⑨ 歷史上的帝王,為何普遍都不殺貪官,反而重用他們
帝王殺或者不殺一個官、用或者不用一個官,往往只從兩個方面來決定,一個是這個官是不是“忠”,二是這個官是不是有能力,而這個官是不是“貪”對於皇帝來說,無所謂。只要這個官的“貪”沒有觸動朝綱,沒有觸動國家根本,沒有達到肆意妄為的地步,一般都是被皇帝默許的。所以,皇帝重用的只不過是有才能並且忠心耿耿的官員,殺的也只不過是不忠心或者沒有才能的官員,而貪或者不貪,what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