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中國動漫發展歷史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片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片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片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片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3-4]
要說中國動畫,其實歷史實在不短了,大夥都知道的米老鼠,第一次和世人見面,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汽船》。而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是誕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動畫誕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算到今天已經有85年的歷程了。[3-4]
26年——49年
要說中國動畫的起源,就必須提到萬氏四兄弟,(萬古蟾、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咱們開始提到的《大鬧畫室》,就是他們1926年製作的。在那之後,他們又製作了多部動畫,其中還有一部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就是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不過,這些動畫都沒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亞洲甚至世界都產生了影響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咱們中國動畫的起步,其實一點也不晚,那時甚至在亞洲都是比較先進的。特別是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亞洲產生了極大的轟動,就連日本動畫巨人手冢治蟲,當年都是受到《鐵扇公主》的影響才開始決定投身動畫的![3-4]
50年——77年
上
《大鬧天宮》動畫劇照(10張)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動畫片,也就是通常說的美術片,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可以說是黃金時期啊—除了萬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國的動畫製作,一大批技術和藝術方面的人才也在這個時候涌現出來。1953年,我們拍攝出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夢》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時出現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筆》,在國際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問世,1958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這為我國的美術片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在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媽媽》還有《牧笛》,這個時期著名的動畫有《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牧笛》《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估計大夥都記得「漁童」里那個大鼻子洋人吧?但是,文革的十年動亂,使黃金時期的中國動畫落進了低谷,雖然後期也出了幾部作品,但題材比較受限制。而且,這段時期對中國動畫造成的最大沖擊,是對人才的摧殘,這場劫難使中國動畫在未來的發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測,當下動畫的低潮狀態,除了受外來動畫的影響,也有那個時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3-4]
77年——85年
文革之後,中國動畫又迎來了一個復興時期,被稱為中國動畫的白銀時代。在這個新的創作高潮時期,我們的動畫製作,不但數量上增加很快,而且形式和題材也不斷的創新,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鬧海》是一部大型的寬銀幕動畫,故事情節呢,眾所周知,是根據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改編的。在動畫里,哪吒不畏強權,勇斗龍王的氣魄讓人痛快,而結局處,哪吒看到生靈塗炭,引劍自刎的場面,讓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除了它之外,像充滿智慧的《阿凡提》,簡潔幽默的《三個和尚》,還有水墨動畫《鹿鈴》,風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紙片《猴子撈月》,水墨風格剪紙片《鷸蚌相爭》,幽默有哲理的《嶗山道士》,還有《孔雀的焰火》、《小熊貓學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書奇譚》《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媧補天》,還有優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3-4]
85年——95年
時光機進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這十年間,也是80後接觸國產動畫最多的時間,這十年,應該說是咱們中國動畫的一個轉折時期,可惜不是好的轉折。這段時間呢,咱們的國產動畫也出現了一些好作品,這裡面,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動畫系列片,比如《葫蘆兄弟》,這部動畫不論情節、色彩,還有明顯的中國風格,都給80後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還有《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經典延續至今。這段時間的單集動畫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這些動畫就不像剛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麼廣了……這些非著名的優秀動畫里,《山水情》在國內外獲得了多項大獎,但是,它也被稱為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因為這個時候,這種精工細作的電影動畫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慢慢地開始走向了後來的學院派,而產業化模式製作的外國動畫片已經開始沖擊國產動畫市場。從85年開始,有很多中外合資的動畫公司進入了中國,大批動畫人才都被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對的,還有很多外國動畫卻在這個時候低價賣入了中國市場。《變形金剛》、《花仙子》、《OZ國歷險記》《鐵臂阿童木》,這些動畫大多題材新穎,想像奇特,色彩鮮明,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3-4]
95年至今
中國第一部武俠動畫電影《勇闖天下》
說起這95年以後的動畫,確實很難讓人驕傲啊,這段時間里,國產動畫開始有了粗製濫造,內容幼稚這些問題,而相比之下,進口動畫可以說是勢不可擋啊,什麼聖鬥士、忍者神龜、加上後來網路的發達,國外的動畫幾乎可以同步地進入國內——在這種四面楚歌的形勢下,我們的國產動畫也開始了反思。首先是1999年的《寶蓮燈》,2002年的《我為歌狂》,這部片子沒有真的大紅大紫的原因,就是大家看到的動畫成品,並沒有達到想像中的水平,很多地方都顯得很不精細,好多不該用Q版的地方莫名其妙地用了Q版人物,這讓動漫迷們都非常失望。先別失望得太早,因為我們並沒有停止嘗試,這些年,動漫愛好者的熱情、努力,加上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使得越來越多的動漫產業基地和動畫公司在國內建立起來,這些公司也製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動畫片作品。而且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堅持進行青少年動畫的嘗試,比如動畫《隋唐英雄傳》,電影動畫《梁祝》、我們之前介紹的《雨石》、《風雲決》也都是很優秀的作品。2006年,《精靈世紀》播出。推出後立即獲得了國內外動漫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新里程碑和標桿,被譽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2006年5月開始播出,後在內地300個電視台持續熱播,收視率居高不下,平均時間是18分鍾,創造了中國動畫片的播放頻道數量里程碑,是中國原創動畫難得的國際突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自2009年1月16日上映後,在中央的支持下,票房一路猛進,最後遠遠超出08年由《風雲決》創造的3300萬元的國產動畫票房紀錄。大陸近些年出品的,《秦時明月》、《超獸武裝》、《宇宙星神》、《果寶特攻2》、《鋼鐵飛龍》、《龍之谷·破曉奇兵》等使人們從中看到中國動畫復甦的希望。[3-4]
但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個別優秀動畫的不合理打壓,仍然說明中國動畫復甦仍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2006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武俠動畫電影《勇闖天下》,由於是廣州的一家公司自行製作,而非與後來的《牛氣沖天》等電影一樣得到中央直接或間接支持製作,因此受中央嫉妒和排擠,中央電視台各大頻道也盡可能地封鎖《勇闖天下》的上映消息。在2007年的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動畫片上,《勇闖天下》投票數最高,最終卻僅被廣電總局提名,未能像另外三部投票數低於自己的國產動畫一樣被廣電總局頒獎。
————引自網路http://ke..com/view/1340711.htm?fr=aladdin
2. 中國的動畫起源於什麼時候
談到中國動畫,不能不提及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他們可謂中國動畫片的鼻祖。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們於1926年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史的一頁。緊接著在1930年又攝制出《紙人搗亂記》。此後,萬氏兄弟便不辭勞苦、堅持不懈地致力於中國動畫的創作。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萬氏兄弟拍攝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錢》、《航空救國》、《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國貨的《國貨年》、《漏洞》,以及一些兒童寓言片《鼠與蛙》、《飛來禍》、《龜兔賽跑》等20餘部黑白動畫短片。直至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動畫第一部長片《鐵扇公主》,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很好的鋪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而以錢家駿為中心的當時的一批動畫人也繪制了以抗日為內容的動畫短片《農家樂》,隨後又繪制兩部短片。中國動畫片在創作初期就時刻與時代氣息緊密相聯。同時最早一批的動畫人也顯示了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3. 中國是怎麼來的
中國是怎麼來的: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4. 中國是怎麼來的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4)中國怎麼來的百科動畫擴展閱讀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5. 中國動畫發展史的概述
1922年,萬氏兄弟就製造出了中國第一部廣告性質的動畫短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其後拍攝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更是達到當時的巔峰。這在當時,除美國的長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絕無僅有的,這是中國動畫的萌芽期。
1993年以後,中國動畫市場開放了,國家不再限制產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購。這也令國內動畫行業開始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個是國外動畫片進入中國市場不再受限制,但中國動畫片的產量少。
中國動畫產業在這10年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是產量和從業人員的數量擴大了,以製作時間為例,從300分鍾增加到了40000分鍾,據了解,2014年僅在廣電總局申請立項的動畫片已達到了七八十萬分鍾之多。
2000年全國開設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超過200所,就讀的學生有20000多人。
(5)中國怎麼來的百科動畫擴展閱讀:
獨特的民族風格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為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
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為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6.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攝制於1922年。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
擴展內容:
1941年《鐵扇公主》幕後製作
上世紀20年代,中國誕生了自己的動畫片,萬氏兄弟創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片《大鬧畫室》,它宣告了中國美術電影的誕生。萬氏兄弟的真正偉大之作當屬他們在1941年完成的80分鍾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抗戰初期的他們懷著「以動畫為武器」的信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在「中制」繪制了多部《抗戰標語卡通》和《抗戰歌輯》,但是到了1940年國民黨消極抗戰政策出台,一切抗戰內容的影片都排斥停拍,無事可做的萬氏兄弟回到「孤島」上海。
20世紀中期,迪斯尼動畫《白雪公主》在上海的熱映對萬氏兄弟觸動很大,他們決心拍一部高質量的動畫長片揚眉吐氣。因為風險大,《鐵扇公主》險些夭折,但是萬籟鳴拍著胸脯擔保不虧本才使得本片沒有半途而廢。結果100多人經過一年半的苦幹,最終完成的這部80分鍾的動畫長片,該片在上海的3個電影院同時放映,它的票房收入超過了當時上映的所有故事片,而《鐵扇公主》也成為當時比肩世界動畫電影的一出傑作。
7. 誰能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動畫(美術動畫)的發展史,是由什麼發展來的。還要例子
中國動畫發展歷史:
1、中國的美術電影從自己民族的傳統繪畫、壁畫、年畫、雕刻、民間工藝和地方戲曲等各個方面汲取豐富的養料,逐漸形成了一種藝術風格,被稱為中國動畫學派。中國美術片工作者認為在藝術風格上應當從自己民族的藝術傳統中去尋找資源,創造出屬於自己民族的美術電影藝術。
2、他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攝制了許多有中國風格的、有國際影響的優秀美術片。50年代中期,中國美術片為了擺脫外來影響,開始向自己的民族化道路進行探索。《驕傲的將軍》、《神筆》這兩部影片,在人物造型、背景陳設以及動作、語言、音樂等方面,都汲取了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戲曲中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開創了民族風格的先河。
3、1958年產生的剪紙片,來源於中國民間藝術的土壤,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造型簡潔,色彩鮮艷,紋樣古樸,裝飾性強,加上人物和背景都用精細的雕鏤工藝製成,因此具有純朴的中國風格。1960年水墨動畫片的出現,把中國美術片的民族風格推向新的高峰。
4、創造出一種完全中國風格的動畫藝術。水墨畫是中國古老的繪畫藝術,相傳已有1000多年歷史,它講究「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追求「寓意」、「神似」的藝術效果,在世界畫壇上素負盛名。
5、《小蝌蚪找媽媽》,使當代中國水墨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青蛙魚蝦等形像,具有了新的藝術生命,令人耳目一新。《牧笛》則以豪放的筆墨,渲染崇山峻嶺的雄偉氣勢,用抒情的格調描繪牧童和水牛之間的細膩感情,每個畫面都是一幅水墨畫的精品,充滿詩情畫意。
(7)中國怎麼來的百科動畫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1、豐富的幻想
美術電影不僅能體現出那些直接產生於現實中的東西,而且還能體現出那些只存在於畫家的幻想中的東西。美術片不宜如實地直接地反映生活,適合通過幻想形式來反映生活,有人稱它為「魔術電影」、「想入非非的藝術」。
2、特殊的誇張
美術片的藝術誇張,比其他藝術有著更大的可能性。它長於通過造型藝術的手段,自由地強調、突出、誇大影片的內容和形式,使其產生特別強烈的效果。
3、高度的概括
美術片表現神話、童話、傳說等幻想性的故事內容,運用大幅度誇張的表現方法,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就要求採用高度概括的方法。
8. 中國動畫的發展歷史
動畫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的魅力在於面對一張白紙,在幻想的世界能讓一個個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夢想和奇跡都能夠實現。一百年來動畫電影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歷史,由於其各自文化背景、民族風情、經濟形態間的差異,它們所走過的興衰之路及呈現的藝術特色也就各不相同。如今歐、美、日、韓等國動漫產業蔚然成大觀、產業驚人。但是我國的動漫產業卻一直無法突破盈利乏力的怪圈,真正實現產業化。其實中國的的現代動畫起步相當早,從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我國的動畫在內容和藝術性都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特別是日本很多早期的動畫都受到我國動畫影響的。但是從90年代起,我國的動畫開始走向衰落,現在充斥在中國動漫市場上的幾乎全是日本和美國的動畫。回看中國的動漫旅程真可謂的艱難曲折,但中國動畫也曾非常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是有實力的。下面我們按照中國的歷史時期對於中國動畫的發展過程做一個詳細的分析,讓我們從中認識和了解中國動畫,借鑒和吸取它的優良的傳統,發現並總結其不足之處,共同找出一條適合在新社會時期發展的道路。
一、1926年-1949年的中國動畫
世界第一部動畫誕生的1906年,而中國由萬氏兄弟製作的首部國產人畫合演影片《大鬧畫室》誕生於1926年,1935年,中國製作了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1941年,受到美國動畫《白雪公主》影響,標志中國動畫水平接近世界領先水平的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問世,這在世界電影史上是繼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為新中國動畫的發展揭開序幕。
二、1950年-1965年的中國動畫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直到文革前都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盡管當時動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在這十多年裡其數量和質量都是相當高的。最初一兩年裡只能製作出一兩部動畫片,到了60年代每年可以生產十多部動畫片。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論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這段時期,除了出品美國技術的動畫片外,中國動畫人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動畫製作方法,大膽使用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如剪紙藝術、水墨畫、折紙藝術、木偶等等,把動畫片的先進製作技術與中國引以為榮的的民族藝術相結合,使得中國動畫達到了一個巔峰。萬氏兄弟傾力投入,一大批技術和藝術方面的人才踴躍參與,中國動畫前景可謂一片輝煌。1947年我國第一部木偶動畫《皇帝夢》誕生,1953年製作我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製作了真人和木偶同時出現在片子里的木偶片《小梅的夢》,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問世, 1956年的拍攝了木偶片《神筆》,1958年,製作了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 《小蝌蚪找媽媽》《牧笛》橫空出世,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而且取得了多個國內外的獎項。1962年,第一部折紙動畫《一棵白菜》完成,這個時期還有許多有名的動畫影片,如《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都是中國動畫史上一個個的輝煌成就。 新的動畫形式的加入,使得中國的動畫事業達到了一個頂峰。不過,使用傳統藝術製作動畫需要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而且但是中國條件比較落後,動畫只能在電影院看,以至於那個時候的動畫還沒有長篇的連續劇製作出來。
三、1966年-1977年的中國動畫
提到中國動畫的歷史,文革這段時期固然是不可迴避的,由於政治影響,1966到1971這六年時間里中國動畫片零產量,之後的幾年,形勢雖然有了一點點好轉,但是1972到1977年間每年勉強也只有2-4部動畫出爐,就這樣停滯了十一年,造成了中國動畫元氣大傷。
四、1978至現今的中國動畫
改革開放後, 中國動畫又開始了新的旅程,但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極大的負面影響卻是無法改變,這一段時期,中國動畫建國初的那種強勁氣魄已不復存在。所幸的是改革開放後這二十年隨著政治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穩定,中國動畫又開始了發展,數量上去了也有了優秀的作品出現,但是當年的開創精神已不復存在,形式、手法、題材都沒有突破,還是繼續保留著原來的風格,沒有創新,中國動畫只好靠數量和外國的動畫片來填充市場的空缺。日本動畫和歐美動畫趁機「入侵」,佔領了中國的大片市場。當然,這段時期還是有不少的精品,1983年的《天書奇譚》、1986-1987年的《葫蘆兄弟》、1984-1987年的《黑貓警長》、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廈》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動畫。但是這個時期的中國動畫普遍脫離不了幼稚化這樣一個特點,縮小了中國動畫普及范圍。隨著國外動畫的不斷引進,中國動畫界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窘迫處境和不足,開始了各式各樣的探索與嘗試。吸收國外的製作方法與經驗之後,1999年中國結合著自己的傳統神話傳說製作了一部里程碑似的大型動畫《寶蓮燈》。同年還製作出大型長篇動畫《西遊記》 、《我為歌狂》、《白鴿島》與《封神榜傳奇》。現在的中國動畫已經開始注重動畫片的性質向「市場經濟」轉型,花大量的心思擺脫幼稚色彩製作適合大眾口味的動畫。盡管《寶蓮燈》、《我為歌狂》這些動畫片任然頗有爭議,但是中國的動畫開始了新形式新題材的探索和嘗試是不可否認的。就是因為我們勇敢地探索嘗試,再加上國家的重視和支持,越來越多的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國內建立起來,隨之製作出了大量精美的動畫作品。這其中有很多人堅持對青少年動畫的探索和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動畫《隋唐英雄傳》、《梁祝》、《雨石》、《風雲決》都是非常優秀的動畫作品。擺脫幼稚化色彩不代表脫離,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2010製作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在中國動畫發展史上絕對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的動畫片自《大鬧天宮》之後,就沒有過足以與海外動漫相抗衡的形象,沉寂了那麼久,終於迎來了一個驚喜。而且終於找到了中國孩子所需要的東西:一種和為貴、善良積極的中國精神。中國動畫界終於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與嘗試,但願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欣賞到更多中國自己的精彩動畫作品。
9. 中國動畫發展的歷史
中國美術電影始於二十年代初,「萬氏兄弟」在上海拍攝了中國最早一批動畫片,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長片《鐵扇公主》。由於無人投資於1942年後中斷了。四十年代初,錢家駿等在重慶也攝制動畫短片《農家樂》,但也未獲發展。
新中國美術電影於1947年開始攝制,在東北解放區興山鎮先後產生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和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難能可貴,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1949年專門攝制美術片的機構-美術片組在長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漫畫家特偉和畫家靳夕為主要領導人。1950年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特偉任廠長,從建組時十幾人發展到二百多人。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參加這一工作。從此,美術電影就以上海為基地,迅速繁榮發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通過製片實踐又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藝術、技術人才,為美術電影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中,攝制了一批優秀影片,如動畫片《好朋友》、《烏鴉為什麼是黑的》、《驕傲的將軍》、木偶片《機智的山羊》、《神筆》等。尤其《驕傲的將軍》和《神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實驗。在技術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攝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夢》,是首次採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術,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也獲得成功。從此,美術片進入了彩色片時期。
建廠以後到「十年動亂」前(1957-1966)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國美術電影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在國內外聲譽鵲起。周恩來總理生前指出:美術電影部門在中國電影事業中,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比較優秀的部門。1958年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剪紙片,第一部作品《豬八戒吃西瓜》一舉成功。由於它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而受到好評,開辟了發展剪紙片藝術的新路。1960年創造了水墨動畫片,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這兩部影片因此獲得極大成功。它們以優美的畫面和詩的意境,使動畫藝術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動畫史上的一個創舉,它的成就在國內外引人矚目。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把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現於電影銀幕,有豐富的想像力。造型藝術和動畫技巧都達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動的情節,恢宏的場景,表現了中國傣族地區的美麗神話,影片的精湛技巧,標志著木偶片藝術的成熟。剪紙片《金色的海螺》是這一時期剪紙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發揮了鏤刻藝術的特色,使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表達得絢麗多彩。《黃金夢》是一部漫畫風格的動畫片,以粗獷的線條和誇張的形象諷刺一群貪得無厭的富豪,又是一種新的形式。此外,《小鯉魚跳龍門》、《誰唱得最好》、《濟公鬥蟋蟀》、《大獎章》、《人參娃娃》、《沒頭腦和不高興》、《等明天》、《冰上遇險》、《紅軍橋》、《半夜雞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這一時期攝制的一批優秀影片。1960年,拍攝的《聰明的鴨子》,是新生的折紙片,這種充滿兒童情趣的紙偶藝術,又成為美術電影家族中新的一員。
為介紹中國美術電影的成就,於1960年舉辦「美術電影展覽會」,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產生廣泛影響,於1960年又到香港展覽,在海外獲得更大聲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術電影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一事業前進的速度。
1977年開始恢復了創作生產。從此,美術電影又進入了一個再度繁榮的新時期。從結束「文化大革命」到1984年的八年時間里,共拍攝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使中國美術電影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1979年為慶祝建國三十年而攝制的《哪吒鬧海》,是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在國外深受歡迎。它以濃重壯美的表現形式再一次煥發出民族風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誇張,語言幽默,生動地刻劃了新疆維吾爾民族的一個傳奇人物,後來發展為多集系列片。動畫片《三個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雖短,寓意深刻,它既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是發展民族風格的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體現出一種高尚的精神;水墨動畫《鹿鈴》抒發了友愛之情,這兩部影片都受到好評。這一時期的剪紙片在美術形式上豐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猴子撈月》使剪紙片造型產生茸茸的質感,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利用這種形式,又拍攝了水墨畫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形式優美、內容詼諧,動作細膩生動,豐富了剪紙片的藝術風格。《火童》把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熔於一爐,風格奇麗新穎。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西嶽奇童》(上集)、《黑貓警長》等,都是優秀的作品。
隨著體制改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4年10月調整領導班子,中年導演嚴定憲出任廠長,特偉任顧問。美術片創作隨著改革的步伐繼續前進。兩三年中完成了一批優秀影片,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刻劃了感人的猴王孫悟空形象,富於感情色彩;在傳統的民族風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為民族藝術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是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攝制而成,別具一格。動畫片《女媧補天》用簡練概括的形象表現了人們想像中的上古時代,藝術形式有所創新。此外,《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來,創作上的重點,放在發展系列美術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紙片《葫蘆兄弟》,表現一個荒誕有趣的民間故事。十三集的動畫片《邋遢大王奇遇記》是一個較有想像力的長篇童話。《奇異的蒙古馬》是根據英國作家韓素英的劇作改編拍攝的六集動畫片,表現了一匹野馬的思鄉之情,洋溢著國際間的友誼。《擒魔傳》是一部木偶連續片,把舞台木偶藝術與電影手法結合起來,展現了《封神演義》故事的浩大場面。還有一些影片在准備之中。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中國美術電影的創作會更加繁榮。一個藝術事業的繁榮,需要有一大批精通業務的人才。美術電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新中國成立初,它還處在起步階段,這類人才屈指可數。所以培養人才,是美術電影發展的關鍵。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斷培養,逐步形成一支藝術、技術等各方面的專業隊伍。建立這支隊伍,除了在工作中自學成才而外,大部分專業人員來自藝術專門學校。其中,主要的創作力量-動畫人員,則經過多次專門的培養,才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成為今日中國美術電影事業的骨幹力量。
回顧動畫人才培養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五十年代初,1950年錢家駿、范敬祥等動畫家曾在「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開辦動畫科,先後招收兩屆學生,該科在1952年全國大專院校調整時,並入北京電影學校,於1953年畢業,而後停辦。其中大部分師生進入「美影」工作,使美術電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個階段是在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成立,其中設立動畫專科,由錢家駿任主任、張松林任副主任,培養具有大專程度的動畫人員。共培養了兩屆畢業生,先後於1961、1963年畢業,該校於1963年停辦,這批專業人員又充實了「美影」的創作隊伍。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培養人才的工作中斷了十多年,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因此,第三個階段就是在十年動亂之後,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動畫人才。一是支持北京電影學院開設動畫班,曾多次派專業老師任教,培養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動畫人員。二是與上海華山中學合作,開設中等程度的動畫職業班,已招收了三個班級,共培養了六十多名動畫人員。三是在廠內開辦動畫訓練班和動畫設計訓練班,以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創作人員。通過上述三種途徑,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動畫人才正在茁壯成長。
今天,美術電影人才的培養,尤其高等的動畫教育工作,將繼續發展。一代新的動畫藝術家將在他們中間出現。中國動畫事業起步非常早,早期遠遠超出日本,但70年代之後,日本動畫蓬勃發展,終超越了中國,成為目前的局勢。
以下對中日動畫發展按照時期進行對照比較,主線按照中國的動畫時期劃分。中國動畫發展未見有文提及時期劃分,現按照歷史時期劃分如下:
早期探索期--由20年代中國開始自己創作動畫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蓬勃發展期--從建國始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由1966年至1977年
緩慢發展期--從1978年至1998
探索嘗試期--從1999年至今日本動畫發展按照原有的時期劃分(參見《日本動畫發展史》一文):
戰前草創期——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至1945年日本戰敗
戰後探索期——由日本戰敗至1974年
題材確定期——自1974年《宇宙戰艦》上演至1982年
畫技突破期——自1982年《超時空要塞》上演至1987年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至今
1.中國動畫建國前--早期探索期
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很早,20年代中國的動畫先驅萬氏兄弟(萬嘉綜(萬籟鳴)、萬嘉淇(萬古蟾)、萬嘉結(萬超塵)和萬嘉坤(萬滌寰))就開始研究動畫製作,第一部中國自製的人畫合演的《大鬧畫室》就是他們製作,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問世。1941年,受到美國動畫《白雪公主》影響,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這是繼美國《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標志中國當時的動畫水平接近世界的領先水平。
日本在這段時期處於戰前草創期,動畫製作水平還比較低,而且由於軍國主義影響,使得其戰斗場面的製作的到一定發展。
不過這段時期日本引進了一些國外的動畫,中國的《鐵扇公主》也在其列,日本漫畫之神手冢治蟲看到後,深受震動。2.中國建國初期--蓬勃發展期(建國到1965年)
建國後,中國的動畫事業可以說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從1950年的一部動畫,發展到60年代已經每年都能製作出十多部動畫,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製作的《大鬧天宮》,《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的顛峰之作,從人物、動作、畫面、聲效等等都達到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這段時期,我國還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動畫製作方法,大膽使用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1947年,我國製作了第一部木偶動畫《皇帝夢》;1958年,拍攝了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1962年,第一部折紙動畫《一棵大白菜》。新的動畫形式加入,中國動畫事業也到達了一個高峰。
同時,日本動畫業也在發展,其時處於戰後探索期。日本的動畫業在不斷探索中發展。而最應當注意的就是,手冢治蟲開始了他的動畫事業。
1960年,手冢治蟲創立「蟲製作公司」,製作動畫。其後,1963年,推出了《鐵臂阿童木》,這是日本第一套長篇電視動畫;1965年,推出日本第一套彩色電視動畫《森林大帝》。這可以說是日本動畫業事實上的開端,其後日本動畫開始了其勢不可擋的進步步伐。
這個時期內,我國的動畫發展還是領先於日本的,雖然日本1963就有了《鐵臂阿童木》這樣的長篇動畫,但我國有大型動畫《大鬧天宮》,並不輸於日本。而且中國的傳統藝術應用到動畫中來,是日本完全無法比的。不過,使用傳統藝術製作動畫的代價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這個可能也是當時為什麼不製作長篇動畫的原因之一吧;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電視在中國還沒有普及,所以動畫主要還是在電影院播放,所以這個時候的動畫還沒有長篇的連續劇。3.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到1977年)
說到中國歷史,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動畫業明顯的受到了影響。1966-1971這六年中,竟然沒有一部動畫片製作出來!之後的幾年,形勢似乎有了一點好轉,但是1972-1977年間也只有每年2-4部動畫出爐。
悲哀呀,中國動畫業的大好形勢沒有了,這一段時期,中國的動畫事業幾乎是在原地停滯了十多年!
反觀日本動畫業,日本這時處於探索期後期與題材確定期開始。動畫事業在手冢治蟲帶動下,形勢大好。
這段時期,高田勛、宮崎駿、松本零士等一批動畫製作人才出現,在他們的努力下,日本動畫精品不斷。而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日本動畫業開始嘗試擴大動畫創作所用的題材范圍,造成了現在日本動畫無所不包的情形。可以說,這段時期是日本動畫業歷史上非常關鍵的時期,正是這段時期的發展,確立了現在日本動畫不可動搖的地位。
中日的對比下,這一段時期實在是可悲可嘆,中國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的話,如今動畫業會是一個什麼樣子,這個誰也不敢說。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無法改變呀。4.中國改革開放後--緩慢發展期(1978年至1998年)
改革開放,中國動畫終於又邁開了沉重的步伐,但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滯後卻是無法改變。
這一段時期,中國動畫的發展不再有了建國初的強勁氣魄,雖然動畫產量又開始回復,每年還是有許多動畫製作出來,但是,當年的開創精神已經不復。這個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一,不再探索新的動畫形式,現在見到的,也就是建國時候的那幾種傳統藝術動畫了;其二,可能是因為成本太高,水墨動畫幾乎不再做了,20年中只做出來一部;其三,由於根深蒂固的思想「動畫片就是小孩子看的東西」,沒有在動畫的取材方面做出突破;其四,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許多動畫人才流失了,而改革開放初期,又不能馬上找到這方面的人才;等等
當然,這段時期的精品還是有的,1983年的《天書奇譚》、1986-1987年製作的《葫蘆兄弟》、1984-1987年的《黑貓警長》、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廈》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動畫。但是這個時期的中國動畫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太過幼稚化了。中國人心中「動畫片就是小孩子看的東西」的觀念始終沒有拋開,造成這些動畫即使是初中生來看,都會覺得不太適合。
國外動畫的不斷引進,中國動畫界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於是開始了各種探索與嘗試。
1999年中國製作的大型動畫《寶蓮燈》,就是嘗試之一,吸收國外的製作方法與經驗,結合中國的傳統神話傳說;
1999年中國製作的大型長篇動畫《西遊記》也可以算是嘗試之一;
1999年開始製作的52集長篇動畫《我為歌狂》、52集長篇動畫《白鴿島》與100集長篇動畫《封神榜傳奇》,也是中國動畫業的嘗試。其中《我為歌狂》以於今年(2001)開始播出,其仿照日本動畫《籃球飛人》製作中國自己的動畫作品,雖然作品本身似乎不太受好評,但是嘗試的形式還是非常好的。另外兩部作品現在還沒有太多相關資料,不知道其具體情況。
中國動畫界終於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與嘗試,但願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欣賞到中國自己的精彩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