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有哪些簡答題
中國社會的這些重大變化,體現在日常生活領域,就是消費方式的根本變遷。
在1949年,中國城市的恩格爾系數高達60.2%,農村會更高。1956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城市的恩格爾系數為58.4%,農村高達65.7%。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恩格爾系數仍然很高,城市為57.5%,農村為64.0%。
但到了2000年,城市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9.2%,農村下降到49.1%。到2010年,城市為37.5%,農村為41.1%。進入新時代,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在所有家庭消費中,用於食品方面的開支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全國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低到28.4%。
這說明中國人已經將主要的消費轉移到教育、衛生保健、旅遊、住房改善等方面。中國人的消費方式,也已經從模仿型排浪式向個性化、多樣化、定製化轉變。
中國社會發展特徵
從歷史角度看,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呈現出「456」大格局,這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首要特徵。
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456」大格局,已經構成判斷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本點。其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頂層設計,是發展之靈魂,處於核心地位,統率總格局;五大發展理念是價值遵循,處於關鍵地位,規范總格局;
六大建設路徑是實踐之結晶,處於基礎地位,支撐總格局。這些基本點既內含了當前人民群眾對該歷史階段的共識,同時也包含了我們黨對新時期新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今天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首要特徵。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文明網-當前中國社會發展有哪些階段性新特徵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解析七十年中國社會發展與變遷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有哪些變化
第一,通過改革開放,經濟有了快速發展,這是改革開放前無法想像的。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第二,相比改革開放前,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第三,相比改革開放前,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 中國社會領域發生的最大變化有哪些
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領域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官僚資本產生。
「官僚資本」的提法,在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1923年,瞿秋白在《前鋒》雜志上發表《論中國之資產階級的發展》一文,首次使用了「官僚資本」一詞。
他將洋務派經辦的官辦企業稱為「官僚資本之第一種」;將官商合辦企業稱為「官僚資本之第二種」。1929年,李達在《中國產業革命概況》一文中,揭露清代官僚舉借外債時「從中漁利,自肥私囊,形成官僚資本」。
形成條件:
1、私人財產所有制。
2、政府或者立法機構權力高度集中。
3、政治體制與現代公民意識的落後。
4、存在閑置資本和尋租故意。
5、尋租資本以獲得超額暴利為目的。
4. 2016——2020年間,我國發生了哪些發展變化
摘要 2016-2020正好是十三五規劃。
5.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以來,我們國家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七十一年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從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最後,在經濟方面,中國更是取得了奇跡般的成績。在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的人均GDP只有幾美元,而到了現在,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一萬美元大關,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中國收入國家行列。在這七十幾年來,中國百姓和社會感受的最為強烈和明顯的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活的改變。從之前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到現在5G技術、人工智慧進入千家萬戶這些巨大的成功和改變,都是中國百姓看在眼裡的。
6. 中國近年來的變化
一、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
2017年8月16日凌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在中國酒泉順利發射,被命名為「墨子號」為我國科研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7. 近七十年中國巨大的變化有哪些
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人民起立。新中國的誕生猶如壯麗的日出。它掃除了舊中國的黑暗,照亮了民族復興的新征程。
中國人民開始了翻山越嶺、建設祖國的偉大壯舉。創造性地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
2、70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根本的成就是創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人民從此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改革開放猶如一股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偉大的祖國正在萬物復甦,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4、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人民奏響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運動。黨統領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5、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新中國70年歷史中三個最耀眼、最顯著、最明晰的標識。
8. 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發展將產生哪些變化
1月17日,發表了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的各項情況。資料顯示,在去年我國65歲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14.2%。按照現在聯合國組織的標准,我國已經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這老齡化社會會給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什麼變化呢?
面臨這種老齡化社會的各種情況,國家應該先做好各項調整,例如呼籲生育或者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穿應對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9.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的演變歷程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是我國的屈辱史,是我國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三次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也是我國由屈辱挨打走向輝煌燦爛的過程。
1901年,此後將近一百年內,中國再也沒有崛起過,直到二十一世紀。這段歷史,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不能因為一時的輝煌就閉門造車,盲目自大,斷送中國幾千年來的輝煌。
10. 新中國成立後有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1、從制度看保障。我們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建立了大中小學相銜接的思政工作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支撐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投入保障機制。
從2012年開始,連續七年實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4%的目標。2018年,全國教育投入總量4.6萬億,和建國初比,年均增長13.4%,增長幅度很快,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這些制度保障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2、從結構看功能。
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建立起功能完善、學科匹配、結構適宜的教育體系。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支撐貢獻。70年來,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兩億七千萬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我們國家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6年。這是很重要的人力資本積累過程。
3、從數量看規模。
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建起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給大家講三個數:第一個數,現在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第二個數,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第三個數,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0多萬。這三個數說明我們發展取得的成績。
4、從質量看水平。
經過70年的努力,我國現在教育總體水平已經躍居世界中上行列。以高等教育為例,給大家講四個數,四個60%。第一個,我們國家高層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
第二個,我們國家基礎研究和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60%以上是由高校承擔。第三個,我們國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60%以上建在高校。第四個,國家科技三大獎60%以上是由高校獲得的。這是重要的綜合國力。
5、從開放看影響。
經過70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軍之一。無論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來看,對外開放的水平都在不斷擴大。基礎教育的質量水平和特色,得到世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