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書論類編怎麼樣

中國古代書論類編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6 10:03:29

『壹』 中國古代的圖書是怎樣分類的

中國古代圖書分為:

1、六藝略:

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指導作用;

2、諸子略:

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後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並蓄的,不象後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

3、詩賦略:

著錄了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類文學作品;

4、兵書略:

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

5、術數略:

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

6、方技略:

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

(1)中國古代書論類編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圖書分類的由來: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傑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

這些敘錄後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整理群書,並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我國目錄學的特點。

『貳』 四部是我國古代圖書的分類名稱 是指哪四類

我國古代圖書的分類名稱中,四部指將群書分為甲、乙、丙、丁或經、史、子、集四類。

1、晉荀勖將群書分為四部: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歷史記載和雜著為丙部;詩賦﹑圖贊﹑《汲冢書》為丁部。

2、東晉李充加以調整,以五經為甲部,歷史記載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

3、在唐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中,首次以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

4、在清朝編輯我國古代最大一部叢書《四庫全書》時,將編輯過程中撰寫古籍提要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匯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便是經史子集分類法的確立。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類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2)中國古代書論類編怎麼樣擴展閱讀:

一、四部確定時,隋志中的分類方法如下

1、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緯書、小學;

2、史: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

3、子: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

4、集:楚辭、別集、總集;(以上共四部四十類) 道經(附):經戒、餌服、房中、符籙;(均不列書目)佛經(附):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 (道佛共十五類)

二、到了清代的四庫全書中,四部分類法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1、「經部」指儒家的經典。經部之下又有小類。清代的《四庫全書》經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2、「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四庫全書》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3、「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四庫全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

4、「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四庫全書》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

『叄』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的本書目錄

第一編 泛論(上)
論語論畫(論語)
考工記記畫(考工記)
莊子論畫(戰國‧莊周)
韓非子論畫(戰國‧韓非)
淮南子論畫(漢‧劉安)
伏波論畫(後漢‧馬援)
論衡論畫(後漢‧王充)
平子論畫(後漢‧張衡)
文考賦畫(後漢‧王延壽)
偉長論畫(魏‧徐幹)
畫贊序(魏‧曹植)
士衡論畫(晉‧陸機)
平南論畫(晉‧王廙)
顏氏家訓論畫(北齊‧顏之推)
貞觀公私畫錄序(唐‧裴孝源)
文通論畫(唐‧張澡)
觀張員外畫松石序(唐‧符載)
唐朝名畫錄序(唐‧朱景玄)
畫記(唐‧白居易)
畫松詩(唐‧元稹)
歷代名畫記敘論(唐‧張彥遠)
稚圭論畫(宋‧韓琦)
六一跋畫(宋‧歐陽修)
夢溪筆談論畫(宋‧沈括)
圖畫歌(宋‧沈括)
東坡論畫(宋‧蘇軾)
圖畫見聞志敘論(宋‧郭若虛)
後山談叢論畫(宋‧陳師道)
論形意(宋‧晁說之)
論精簡(宋‧葛守昌)
論畫功用(宋‧張敦禮)
論鄭虔閻立本優劣(宋‧鄭剛中)
論形神(宋‧袁文)
記隱士畫壁(宋‧康與之)
方是閑居士小稿論畫(宋‧劉學箕)
畫繼雜說(宋‧鄧椿)
子言論畫(宋‧錢聞詩)
捫蝨新語論畫(宋‧陳善)
洞天清祿集古畫辨(宋‧趙希鵠)
論滌畫(宋‧何薳)
論畫品(宋‧趙孟濚)
霅川翁論畫(元‧錢選)
松雪論畫(元‧趙孟頫)
圖繪寶鑒序(元‧楊維禎)
畫原(明‧宋濂)
覆瓿集論畫(明‧朱同)
子寧論畫(明‧練安)
書畫傳習錄論畫(明‧王紱)
贈劉草窗畫(明‧杜瓊)
匏翁論畫(明‧吳寬)
六如論畫(明‧唐寅)
四友齋畫論(明‧何良俊)
升庵論畫(明‧楊慎)
藝苑巵言論畫(明‧王世貞)
畫引(明‧顧凝遠)
燕閑清賞箋論畫(明‧高濂)
虹橋論畫(明‧蔣乾)
輸蓼館論畫(明‧范允臨)
五雜俎論畫(明‧謝肇制)
瓶花齋論畫(明‧袁宏道)
竹嬾論畫(明‧李日華)
赤牘論畫(明‧李式玉)
論畫(明‧文震亨)
老蓮論畫(明‧陳洪綬)
大風論畫(明‧張風)
珊瑚焹論畫(明‧汪珂玉)
邵村論畫(清‧方咸亨)
苦瓜和尚畫語錄(明遺民‧釋道濟)
石濤論畫(明遺民‧釋道濟)
第二編 泛論(下)
雨窗漫筆(清‧王原祁)
學畫淺說(清‧王槩、王蓍、王臬)
東庄論畫(清‧王昱)
畫學心法問答(清‧布顏圖)
浦山論畫(清‧張庚)
山靜居畫論(清‧方薰)
履園畫學(清‧錢泳)
山南論畫(清‧王學浩)
養素居畫學鉤深(清‧董棨)
溪山臥遊錄(清‧盛大士)
小蓬萊閣畫鑒(清‧李修易)
學畫雜論(清‧蔣和)
畫耕偶錄論畫(清‧邵梅臣)
南宗抉秘(清‧華琳)
畫譚(清‧張式)
畫說(清‧華翼綸)
讀畫紀聞(清‧蔣驥)
頤園論畫(清‧松年)
指頭畫說(清‧高秉)
第三編 品評
魏晉勝流畫贊(晉‧顧愷之)
述畫記(後魏‧孫暢之)
古畫品錄(南齊‧謝赫)
續畫品並序(南北朝陳‧姚最)
後畫錄(唐‧彥悰)
畫拾遺錄(唐‧竇蒙)
續畫品錄(唐‧李嗣真)
畫斷(唐‧張懷瓘)
四格(宋‧黃休復)
宋朝名畫評(宋‧劉道醇)
中麓畫品(明‧李開先)
吳郡丹青志(明‧王穉登)
二十四畫品(清‧黃鉞)
第四編 人物
論南北時代(唐‧張彥遠)
論畫人物(宋‧沈括)
圖畫見聞志論畫人物(宋‧郭若虛)
東坡論人物傳神(宋‧蘇軾)
論人物畫(宋‧米芾)
跋人物畫(宋‧董逌)
宣和畫譜論道釋人物番族
論畫人物(宋‧趙希鵠)
江湖長翁集論寫神(宋‧陳造)
桯史題跋(宋‧岳珂)
藏一話腴論寫心(宋‧陳郁)
松雪論畫人物(元‧趙孟頫)
畫鑒論人物畫(元‧湯垕)
田景延寫真詩序(元‧劉因)
寫像秘訣(元‧王繹)
論畫人物(明‧文徵明)
論畫人物(明‧李日華)
題畫人物(明‧徐火勃)
論人物畫(明‧徐沁)
天形道貌畫人物論(明‧周履靖)
眉公論畫人物(明‧陳繼儒)
傳神秘要(清‧蔣驥)
芥舟學畫編(清‧沉宗騫)
山靜居論畫人物(清‧方薰)
過雲廬畫論(清‧范璣)
寫真秘訣(清‧丁皋)
論畫佛像人物(清‧邵梅臣)
夢幻居畫學簡明(清‧鄭績)
頤園論畫人物(清‧松年)
第五編 山水(上)
畫雲台山記(晉‧顧愷之)
畫山水序(南北朝宋‧宗炳)
敘畫(南北朝宋‧王微)
山水松石格(南北朝梁‧蕭繹)
題畫詩(唐‧杜甫)
山水訣(唐‧王維)
山水論(唐‧王維)
論畫山水樹石(唐‧張彥遠)
筆法記(五代‧荊浩)
山水訣(宋‧李成)
畫山水訣(宋‧李澄叟)
論畫山水(宋‧沉括)
論三家山水(宋‧郭若虛)
東坡論山水畫(宋‧蘇軾)
林泉高致(宋‧郭熙、郭思)
下卷(下冊)
第六編 山水(下)
跋董源畫(宋‧晁補之)
論山水畫(宋‧米芾)
廣川畫跋論山水畫(宋‧董逌)
山水敘論(宣和畫譜)
山水純全集(宋‧韓拙)
元暉題跋(宋‧米友仁)
畫鑒論畫山水(元‧湯垕)
繪宗十二忌(元‧饒自然)
寫山水訣(元‧黃公望)
雲林論畫山水(元‧倪瓚)
畸翁畫敘(明‧王履)
石田論畫山水(明‧沉周)
大如論畫山水(明‧唐寅)
衡山論畫山水(明‧文徵明)
文水題畫山水(明‧文嘉)
畫說(明‧莫是龍)
百穀論畫山水(明‧王穉登)
畫禪室論畫(明‧董其昌)
繪事微言(明‧唐志契)
郁岡齋筆麈論畫(明‧王肯堂)
檀園論畫山水(明‧李流芳)
眉公論畫山水(明‧陳繼儒)
論畫山水(明‧李日華)
文度論畫(明‧趙左)
畫山水歌(明‧無名氏)
明畫錄論畫宮室山水(明‧徐沁)
道生論畫山水(明‧惲向)
畫麈(明‧沉顥)
蜨叟題山水畫(明‧藍瑛)
論畫山水(明遺民‧釋道濟)
龔安節先生畫訣(明遺民‧龔賢)
柴丈畫說(明遺民‧龔賢)
半千課徒畫說(明遺民‧龔賢)
畫筌(清笪重光撰‧王翬、惲格評)
畫筌析覽(清‧湯貽汾)
山水畫式(清‧費漢源)
繪事發微(清‧唐岱)
芥舟學畫編卷一(清‧沉宗騫)
山靜居論畫山水(清‧方薰)
過雲廬畫論(清‧范璣)
松壺畫憶(清‧錢杜)
論畫山水(清‧盛大士)
夢幻居畫學簡明(清‧鄭績)
石村畫訣(清‧孔衍栻)
畫耕偶錄論畫山水(清‧邵梅臣)
畫譚(清‧張式)
習苦齋題畫(清‧戴熙)
醉蘇齋畫訣(清‧戴以恆)
頤園論畫山水(清‧松年)
第七編 花鳥畜獸梅蘭竹菊
丹青引(唐‧杜甫)
畫馬贊(唐‧杜甫)
畫竹歌(唐‧白居易)
畫龍輯議(宋‧董羽)
論徐黃二體(宋‧沉括)
論牡丹叢(宋‧沉括)
論畫獸毛(宋‧沉括)
論黃徐體異(宋‧郭若虛)
鬥牛畫(宋‧郭若虛)
書戴嵩畫牛(宋‧蘇軾)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宋‧蘇軾)
書黃筌畫雀(宋‧蘇軾)
論畫馬虎(宋‧陳師道)
鶴林玉露論畫(宋‧羅大經)
論畫竹(宋‧米芾)
書戴嵩畫牛(宋‧董逌)
廣川畫跋(宋‧董逌)
蔬果敘論(宣和畫譜)
花鳥敘論(宣和畫譜)
畜獸敘論(宣和畫譜)
跋畫牛(宋‧德洪)
華光梅譜(宋‧釋仲仁)
論畫花鳥(宋‧趙希鵠)
子固題跋(宋‧趙孟堅)
竹譜(元‧李衎)
張退公墨竹記(元‧張退公)
松雪論畫竹(元‧趙孟頫)
丹邱題跋(元‧柯九思)
畫鑒論畫花鳥(元‧湯垕)
論畫梅(明‧宋濂)
梅譜(明‧沉襄)
葉鄉題花卉(明‧吳奕)
枝山題畫花果(明‧祝允明)
論畫花卉(明‧文徵明)
止園題花卉(明‧周天球)
天池題畫花卉(明‧徐渭)
論花鳥畫(明‧王世貞)
論畫馬(明‧王世貞)
百穀論畫馬(明‧王穉登)
論畫花鳥(明‧孫鑛)
雪湖梅譜(明‧劉世儒)
來禽館題畫竹(明‧邢侗)
魯比墨君題語(明‧魯得之)
論畫蘭竹(明‧李日華)
論畫牛馬(明‧李日華)
畜獸(明‧徐沁)
花鳥(明‧徐沁)
墨梅(明‧徐沁)
墨竹(明‧徐沁)
蔬果(明‧徐沁)
論畫竹(明‧陳繼儒)
題孔孫雪竹卷(明‧李肇亨)
廣東新語論畫馬(明‧屈大均)
論畫竹節(明遺民‧釋道濟)
畫花卉淺說(清‧王槩)
畫花卉草蟲淺說(清‧王槩)
畫菊淺說(清‧王槩)
畫蘭淺說(清‧王槩)
畫竹淺說(清‧王槩)
畫梅淺說(清‧王槩)
畫翎毛淺說(清‧王槩)
天下有山堂畫藝(清‧汪之元)
題畫梅(清‧查禮)
小山畫譜(清‧鄒一桂)
畫馬題記(清‧金農)
板橋題畫蘭竹(清‧鄭燮)
寫竹雜記(清‧蔣和)
山靜居畫論(清‧方薰)
論畫花卉(清‧邵梅臣)
論畫花卉(清‧李修易)
過雲廬畫論(清‧范璣)
似山竹譜(清‧李景黃)
夢幻居畫學簡明(清‧鄭績)
頤園論畫(清‧松年)
第八編 鑒藏、裝裱、工具和設色
論名價品第(唐‧張彥遠)
論鑒賞裝裱古畫(宋‧米芾)
論臨模鑒藏(宋‧趙希鵠)
畫箋(明‧屠隆)
清河書畫舫(明‧張丑)
寶繪錄敘論(明‧張泰階)
裝潢志(明‧周嘉胄)
繪事微言論鑒藏(明‧唐志契)
設色各法(清‧王槩等)
賞延素心錄(清‧周二學)
論工具和設色(清‧沉宗騫)
論印章設色(清‧盛大士)
論制色(清‧張式)
論紙筆(清‧邵梅臣)
論紙筆顏色(清‧李修易)
論紙筆(清‧華翼綸)
頤園論鑒藏紙粉(清‧松年)
書畫說鈴(清‧陸時化)

『肆』 類書編纂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編纂的類書中,規模最大的是以下哪部

我認為《古今圖書集成》是最大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 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陳夢雷原本因「附逆」罪流放奉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東巡,得以放還,侍奉三皇子誠親王胤祉讀書。在這段優游的歲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陳夢雷根據「協一堂」藏書和家藏一萬五千多卷經、史、子、集的典籍編纂《圖書匯編》一書,前後花了四年半(1701年—1706年)「目營手檢,無間晨夕」,共有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分歷象、方輿、明論、博物、理學、經濟等六「匯編」、每編再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若幹部,共6117「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冊,五十多萬頁,一億七千多萬字,萬餘幅圖片,引用書目達六千多種,分裝五百七十六函。是現存最大部的類書(因《永樂大典》大多已毀)。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先譽目錄、凡例為一冊上呈」,康熙御覽後認為尚需修訂增益,改賜書名《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經延講官、戶部尚書蔣廷錫(1669—1732)重新編校《古今圖書集成》。蔣廷錫把陳夢雷的名字塗掉,寫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共收醫書520卷,採集歷代名醫著作,分門別類,為中醫學類書之冠,於雍正六年完成。陳夢雷在《松鶴山房集》卷二「進匯編啟」提到:「凡在六合之內,鉅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刪一二」,張廷玉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以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中外學者譽為「康熙網路全書」,是《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字數的5倍左右。

其特點在於徹底貫徹「以類聚事」的原則。共設立「匯編」、「典」、「部」三級類目。各部下的資料按分類原則編排,共分十類: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

太平御覽 一千卷 宋 李昉等 編纂

此書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興國二年受詔,至八年書成。初名《太平類編》,後改名為《太平御覽》。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謂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故賜是名也。"

此書分50門,每門下又分若乾子目,共4558個子目,子目下按時代先後排列資料,皆先具書名,次錄原文。從研究唐代歷史的角度看,此書的價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實錄》、《開元錄》、《唐雜制》、《唐職員令》、《兩京新記》等,此書所徵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從此書中輯出《兩京新記》佚文。又所引題為《舊唐書》、《唐書》的條文也很多,劉文淇就曾輯出這些條文為《舊唐書》逸文12卷,岑仲勉則認為是舊國史、實錄之類,彌足珍貴。(2)因為此書類目全,資料多,可利用來研究唐代服飾、飲食、器物,往往一檢即得。

此書版本:(1)南宋蜀刻殘本分藏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另一南宋刻殘本藏日本靜嘉堂文庫。(2)明萬曆周堂活字本,清嘉慶鮑崇城刻本,均欠善。嘉慶張海鵬刻本較善,但印本極罕見。日本文久(清咸豐時)喜多氏活字本,從南宋蜀刻本出,較善。(3)《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靜嘉堂文庫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華書局又縮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學社出版有《太平御覽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極便於讀者查檢資料。

《太平御覽》

1000卷,(宋)李坊等編。有1960年和近年中華書局影印本。

全書共分55部,再細分為4558個子目。涉及范圍廣,是現存類書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獻資料最多的一種。缺點在於類目有重復,訛誤多。可結合使用 《太平御覽引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在一則啟事上有「殺君馬者道旁兒」之語,時人不解,劉葉秋先生根據 《太平御覽》897卷,「馬」類,找到問題的答案。《藝文類聚》93卷提供的資料是——「觀者譽馬之馳,騎者因鞭策不止,使馬力竭而斃」。

藝文類聚

100卷,(唐)歐陽詢等編,

《藝文類聚》是唐代開國初年由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歐陽詢主編,參與其事的還有裴矩、陳樹達等人,武德七年(624)成書。此書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書約百餘萬言。 此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注出處。所引詩文,均注時代。作者於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所引用的古籍,據北京大學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統計,共為1431種,這些古籍大多散失,現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傳之本而有可能糾訂其誤謬。遠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華》,就已利用本書。至清代的校勘、輯佚學者治理先秦、兩漢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廣泛地運用這部類書而能深切理解其價值。 和其他類書相比,此書在輯存文獻的方法上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與"文"兩條龍並成了一條龍,變更了類書的常規體制,也即事與文兼。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大量保存了自漢至隋的詞章名篇之功。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因稱之為:"所載詩文賦頌之屬,多今世所無之文集。"故自晚明以來,馮惟訥輯《詩紀》、梅鼎祚輯《文紀》、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無不資以為寶山玉海。迨清嘉、道間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卷,其取汲於本書的資料之多,幾乎達到了頂點。 當然,此書在類目結構上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已經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資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誤的地方。的不少錯脫衍訛之處,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以重版,改正了個別明顯的斷句失誤之處,又編制了一個索引(包括人名和書名兩部分),極便於讀者檢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為現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後,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篡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沿革
1360年(永樂元年):明成祖下令修書 專家經過鑒定,認為這冊《永樂大典》確實是真正的原本,書的紙張也是中國古代上等的皮紙,值得慶幸的是,這冊《永樂大典》雖稍有損壞,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這冊難得的國寶,最終收藏在了中國國家圖書館。那麼,《永樂大典》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圖書呢?這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講起……

朱棣是中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他登基不久,在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詔命大學士解縉等人要編修一部巨著,以傳後世。並且他親自製定了氣勢宏偉的編纂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義之言,不一書,毋浩繁」。

大學士解縉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後,立即著手開始編書的工作,他帶領1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後終於完成了。明成祖賜書名為《文獻大成》。然而他對此書並不滿意,認為內容太過單薄,沒有按照他的意願包羅天下的書籍。

負責編書的大學士解縉沒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確有難處。編書任務來得突然,人手不夠,還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況後,決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學高儒約三千人重新編修。為編纂此書,明成祖允許編纂者們調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采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歷時六年,在明朝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書終於編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滿意,特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光是目錄就長達60卷,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

在此之前,中國的大型圖書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藝文類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覽》1000卷,而《永樂大典》有兩萬兩千多卷,它的規模之大、無與倫比。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網路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有點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的內容。

我們節目前面提到的從山東農民家發現的那冊《永樂大典》正好排到了「門」字,在書的前面,用不同的字體演繹一個「門」字,端莊的楷書、狂放的草書、秀美的隸書,盡顯漢字的魅力。這冊書引用古書66種,插圖46幅,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門,如白虎門、玄武門等,以及門的結構、類別、式樣和奇聞逸事,豐富多彩。

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最初是為了拉攏人心,鞏固政權,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一部氣勢恢宏的文化巨著。那麼,《永樂大典》編好後,接下來的命運如何呢?

《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於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帶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宮內的文淵閣。

《永樂大典》成書以後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閱,其他人在沒有皇帝的授權前,是無權翻閱的。相傳,明成祖朱棣對《永樂大典》看的並不多,但是在明朝,卻有另一位皇帝對《永樂大典》情有獨鍾,視若珍寶,這就是被人稱為昏庸皇帝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個性格偏執的人,荒誕自大昏庸,然而他卻視《永樂大典》為至寶,甚至在他的書幾上經常擺放幾冊《永樂大典》。昏庸的嘉靖皇帝怎麼會如此鍾愛《永樂大典》呢?

原來,嘉靖皇帝經常翻看的幾冊《永樂大典》都與道教有關,他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苦讀《永樂大典》,企圖練就仙丹,長生不老。

然而,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皇宮內的一座宮殿突然燃起大火,火勢猛烈,宮內一片大亂,而嘉靖皇帝惦記的卻是《永樂大典》可別給燒了,因為珍藏《永樂大典》的文淵閣就火場附近。

這一夜嘉靖皇帝連下了四道聖旨,不惜一切代價救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最終完好無損地被救出。嘉靖皇帝也長出了一口氣,同時他決定:重新抄錄一部《永樂大典》,以防不測。

《永樂大典》重新抄錄的工作在火災後不久就著手進行了。歷時六年,公元1567(3?)年4月,副本抄錄完畢。重錄的《永樂大典》的格式、裝幀與原本一般無二。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詩文、戲曲、僧、道、醫葯、工藝等方方面面,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其所徵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保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佔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有許多精緻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制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就這樣,《永樂大典》有了一正一副兩個版本,正本珍藏在文淵閣,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內。明末文淵閣焚於戰火,《永樂大典》正本從此下落不明,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謎案,而副本《永樂大典》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磨難,則令人痛惜不已。

清朝乾隆年間,為編修《四庫全書》,朝廷要用《永樂大典》作參考,而此時,人們驚訝地發現,《永樂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計1000多冊。

原來,那個時候,翰林學士可以借閱《永樂大典》,回家閱讀,許多人借後沒有歸還;而且,由於當時管理不嚴,許多太監也紛紛將《永樂大典》偷盜出宮去賣錢。

而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入京,給《永樂大典》帶來最大的劫難,洗劫了藏於清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有相當部分被劫運到了英國,後藏於大英圖書館。到了清朝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已僅存八百餘冊。

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燒殺搶掠,〈永樂大典〉再次遭遇劫難。當時,慈禧倉皇西逃,義和團與侵略軍展開殊死搏鬥,位於北京東郊民巷珍藏《永樂大典》的翰林院也成了戰場,玉石俱焚,藏書四散。在激烈的巷戰中,八國聯軍用質地厚實的《永樂大典》代替磚塊,修築防禦工事,在炮火紛飛中,《永樂大典》損毀嚴重。

由於寡不敵眾,八國聯軍最終佔領北京城,他們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作為戰利品;由於《永樂大典》質地堅硬,侵略者甚至用它來墊馬槽,或作為「上馬石」。經過這次掠奪,《永樂大典》在戰火中或被焚、或被毀,幾乎損失殆盡,餘下的多被劫掠他鄉,淪落民間,或運往英、美、法、日等國。

經歷了八國聯軍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殘局時,清理出殘存的〈永樂大典〉僅剩下60多冊。《永樂大典》遭遇巨大浩劫,不僅是對人類文化的蹂躪,更是對中國文化的野蠻摧殘。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不懈努力,從海外、民間相繼收回一些《永樂大典》。據統計,流失到海外的《永樂大典》現在散藏在日本、美國、英國、德國、韓國、越南的機構或個人手中,再加上國內收藏的《永樂大典》共約四百餘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永樂大典》221冊,其中有60冊寄存於台灣圖書館。

《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共計11095冊,費時6年才抄寫完成。然而,歷史的磨難,尤其是外國列強的豪奪與損壞,如今倖存下來的只有幾百冊了,這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呢?

近代以來,《永樂大典》和中華民族一樣屢受磨難,至今仍然留下許多的未解之謎,比如《永樂大典》的正本到底哪去了?在民間或海外是否還藏有散失的《永樂大典》等等,這些都等待著人們去不斷的探尋。

1404年(永樂二年):首次成書,當時叫《文獻大成》

1405年(永樂三年):重修

1410年(永樂六年):正式成書

嘉靖年間: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毀於火災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耗時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毀於此時的戰火

雍正年間: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有千餘冊不知所蹤

1875年(光緒元年):僅存五千餘冊

1894年(光緒二十年):僅存八百餘冊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縱火,《永樂大典》所余無幾,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復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國內所倖存者有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730卷,加上後來從世界各地徵集的65卷,共計795卷。

《永樂大典》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每韻下列單字,每字下列各項文史記載,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

現狀
《大典》殘本星散於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大約400冊。單位有: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等。中國國家圖書館擁有221冊(包括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

『伍』 書法 美學

電腦里正巧存有一篇關於書法用筆的文章 就貼在這里吧。。。另外可以補充一些歷代的書論之類的 《中國古代書論類編》里整理的很具體
---------------------------------------------------------------------------------------------------------------------
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
因此,書法之妙,全在用筆。這一點,在毛筆基本定型的秦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李斯、蒙恬就已經認識到了。李斯用短鋒扁筆書寫「小篆」,立後學之宗祖。蒙恬不僅改良成功了流傳至今的毛筆,還撰寫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毛筆的著作《筆經》。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已經開始研究用筆方法———筆法了。
由於「筆法」在書「法」中佔有「第一」的位置,兩千多年來,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准確地表述清楚,於是,便創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後學者領會並掌握筆法的要領。
翻閱歷代書法典籍,選出以下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1.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者認為是蒙恬的話)。原話是:「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迴旋、觀望,看到「目標」之後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准備」,看準———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體、字意;考慮好布局、風格之後,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預想的書寫效果。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2.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總的意思是用筆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游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雲朵一樣,飄然、悠閑、自在。意在強調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律來。
3.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把書法的筆勢、筆法比作登陣作戰。意思是:登陣要隨機應變,用筆要善於變通———在於用腕;登陣要調兵遣將,用筆要安排好點畫;作戰貴在神出鬼沒,用筆要有起有伏;作戰要能展開和集結,用筆、結體要善於處理好擒縱、提按、曲直、粗細、斷連、起止、正攲、舒斂、向背、方圓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
4.「筆是將軍」。
書聖王羲之曾經擔任過「右軍將軍」,對毛筆的神奇作用有獨到見解。他在《書論》中說:「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書聖為何把筆比作指揮作戰的將軍?是因為二者有共同之處。將軍一個命令,關繫到戰爭勝敗、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書,筆一落紙,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氣血神),不可改變。因此,書者下筆,要像將軍發布作戰命令一樣,審時度勢,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王右軍還曾經把筆比作大刀、長矛,對於「字」的生命,有生殺予奪的作用,用起筆來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這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論書》中的原話。「錐畫沙」、「印印泥」是兩個展現筆意的著名術語,是從事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錐畫沙」,意思是說長矛一類武器(或工具)的錐鋒畫入平沙地里,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在紙上用筆,要像「錐畫沙」一樣,筆鋒行在線條的中間,不顯起筆、止筆的痕跡。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澀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說用筆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樣,深入有力、清晰可見,以造成布置均正、形體端嚴、黑白分明、圓靜有力、剛柔相濟的效果。兩個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中鋒用筆、注意藏鋒之後所達到的「用筆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中鋒用筆「訣竅」,才算領悟到了。
6.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說用筆要像一種孤單的飛篷草渾身搖動一樣,觸動奮起、翻轉奔逐。「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盪。張旭綽號「張顛」,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兩種自然現象,領悟到了書法(草書)的用筆,從而使自己的筆勢有了新奇的變化,達到了期望的「振飛」境界。
7.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里,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准確、經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鑒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布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後人引用。
8.用筆如「長年盪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盪槳」意為船工盪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盪漾」,一掃「痴鈍」的筆意。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盪漾,大概是得長年盪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盪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9.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發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思是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閑圓美之態。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以上李斯、蕭何、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姜夔等9人的16個比喻,涉及到用筆的重要性、觀念、姿勢、動作、技巧、效果等各個方面,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重要傳統之一,也是歷代書家傳授的用筆「真經」(對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認識)。踏入「書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它只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接近」,並不是事物本身,習書者在實踐中只可參照,不可拘泥。因為說到底,「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上述9人都是書法大家,每人對筆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樣。
為便於記憶,筆者將16個比喻連句為「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盪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復、注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書者在學習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和經典墨寶。

『陸』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形態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源遠流長,十分豐富,積下大量符合文學規律和我國文學發展實際,至今仍顯得非常精闢、可供擇取運用的資料。中國文學創作重在真實表現生活和有各種社會關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神態。中國文學理論多從實踐中來,有相應的特點,資料具在。簡單搬用異域無論哪一方面的文學理論,當然都會發生不合適、不相配的困難。過去我們這里倒來倒去的現象誠然有其歷史的原因,現在形勢變了,無疑就應當從我們自己的實際出發考慮、擇取,建立有利於繼往開來、繁榮文學創作的文學理論了。自然我們也還是需要吸取異域的具有普遍價值的理論成果,但兼收並蓄乃是要建立最適合於我們自身發展的文學理論,而決不是毫無自尊自信地盲從異域。
不消說要做到這點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做許多奠基性的准備工作。准備工作前人已開始做起,改革開放以來成績尤其顯著。例如各類文學理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專著和論文的出版。但就當前文學理論研究的整體而言,薄弱環節依然存在。中國古代文論認為,文學「以文字為准」,不以文采為准,所以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是廣義的文學理論,這是與現代文學理論的差別。同時,按照中國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論,文學又應當「以意為主」,應當是「心學」;並且,文學在表情達意時應當藉助景事境象,講究文采修飾。

『柒』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的內容簡介

相關研究成果也注於文章之後,便於讀者了解歷史上的爭論情況。
《中國畫論類編》一書由著名美術史論學家俞劍華先生編著。本書初編始於1936年。當時俞劍華先生受《書畫書錄解體》與畫論叢刊啟發、影響並以這兩書為基礎,開始本書的編寫,初名《歷代畫論大觀》。然而,此時抗日戰爭開始,遂而停止。抗戰勝利後,俞劍華先生回到上海,又大量收集材料,續有輯錄。新中國成立後,又重編一過,改名《歷代中國畫論集成》。1953年,俞劍華先生又赴京,請葉恭綽、王朝聞、蔡若虹、王遜、傅抱石、潘天壽等老先生審閱,幾經修改,最後定名《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於1956年定稿,1957年出版。2005年已經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了。可見本書近年頗受歡迎。
本書雖名畫論,其實包羅很廣。凡歷代經傳文集中有關畫論之作都在收集之列。內容也頗為翔實,如畫論、畫理、畫法、畫訣、畫詩、畫品、畫評、畫譜、畫說、畫鑒、畫跋等無不酌加收錄,以求完備。本書為了增加信息量,便於讀者尋根找據,編者不但註明出處,而且撰寫了作者小傳。此外,編者還適量撰寫了按語。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容三編,第一編為泛論;第二編為品評;第三編為人物。下編容三卷,第四編為山水;第五編為花鳥畜獸、梅蘭竹菊;第六編為鑒藏、裝裱、工具和設色。每編按年代前後排列。檢索起來非常便利。遺憾的是,編者為了梳理主線,便於閱讀,把清代的許多論述,刪去了二十多萬字。此外,編者還有清末到新中國建立階段所收集的一百多萬字,在此次再版時也沒有收錄,只有以後再說了。
本書由於是從浩瀚的古籍中輯錄而成,所以免去了許多入門者和學者的檢索之苦。同時由於編者用心良苦,又為我們的進一步研究留出了線索,為繼續深入創造了條件。所以本書不但為美術史論學者所重視,也是藏家的必讀之書,對藏家進一步鑒賞藏品,提供了有利的理論基礎。

『捌』 談談所謂中國歷代所著史書的情況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有修史的傳統。而中國的史書又有自己的特點,從修史主體看,分為官修和野史。
1、中國古代的官修史書,是指‍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簡要介紹如下: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2、野史指舊時私家編撰的史書,在正史不敢寫的,野史也會對它進行一些補充,可一定要進行邏輯論證,以免功過論述不客觀或表達個人意志,與正史相對。
如魯迅所多次稱道的《明季稗史匯編》,《太平廣記》中國古代野史小說之大乘,崔鴻的 《十六國春秋》 《越絕書》、趙曄的《吳越春秋》、丘悅的《三國典略》、魚豢的《魏略》、劉肅的《大唐新語》、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李肇的《國史補》、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常璩的《華陽國志》、《逸周書》、《古文瑣語》、還有司馬彪的《九州春秋》。

二、以體裁論,大抵可以分作敘事與述人兩類。
前一類,即所謂編年體,在敘事中見人;後一類,即所謂紀傳體,在記人中見事。這個不再論述,大家都可以看做是上面的一些史書的再次分類
若不是學校開設了課程,這樣的史書實在很難令一般人有卒讀的興趣。

『玖』 中國歷史古代著作編寫體例是什麼

體例是指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

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長短的情況,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也有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歷史的,稱國別體。

1、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2、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3、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屬於前者。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

(9)中國古代書論類編怎麼樣擴展閱讀

在幾種主要的體裁中,編年體出現較早,其特點是「以天時記人事」,這大概同古老的歷法知識有關。如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書,或出現在春秋末年,或出現在戰國時期。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時、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這是它的優點。但編年體史書不易於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也不易於寫出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切關系的人物的事跡,這是它的缺點。

『拾』 中國古代的文學體裁是如何變化的分別是什麼

世界各民族文學中最早出現的體裁是詩歌,以後小說、戲劇文學才逐漸發展起來。

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劇小說、寓言、通訊等。

1、詩歌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2、小說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3、散文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4、劇本

劇本主要分為文學劇本與攝影劇本。文學劇本是比較突出文學性的劇本,攝影感偏低,包含話劇劇本(或稱戲劇劇本)、小說劇本(或稱劇小說)、小品劇本、相聲劇本等。

攝影劇本是比較突出拍攝感的劇本,文學藝術性可高可低(根據影片題材、市場、投資金等綜合情況決定),包含分景劇本、分鏡劇本(分鏡腳本或電影劇本)、台本等。

5、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書論類編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6
義大利今天晚上穿什麼顏色 瀏覽:224
印度冬天溫度現在多少度 瀏覽:893
印度與中國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242
美國為什麼窮追猛打伊朗 瀏覽:242
外國人如何買中國汽車票 瀏覽:397
越南騙婚報警怎麼處理 瀏覽:970
朝鮮越南人口多少 瀏覽:830
如果國民黨領導了中國會怎麼樣 瀏覽:763
義大利人為什麼這么愛喝咖啡 瀏覽:870
被罵的回國義大利女人叫什麼 瀏覽:725
緬甸與越南的民工工資哪個低 瀏覽:733
越南軸承多少錢一個 瀏覽:637
為什麼要限制伊朗核 瀏覽:314
印度伊布替尼仿製葯多少錢 瀏覽:221
越南有哪些蘇制武器 瀏覽:18
義大利fax怎麼讀 瀏覽:768
越南人喜歡中國什麼青菜 瀏覽:303
想做燕窩生意印尼哪裡有 瀏覽:383
煮熟的義大利面什麼顏色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