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有400多個民族,最終為什麼是56個民族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它是世界上擁有人口數量最多的一個國家,它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國,但是在這里可能有的人會疑惑,為什麼中國只有五十六個民族呢,而在新中國成立有400多個民族,最終為什麼是56個民族?這是在當時的人對民族的概念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民族,所以就會統計出各種各樣的民族,而最終確立的是五十六個民族。
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都有一種一說法,是龍的傳人,沒錯,因為中國人有這樣的氣質,有這樣的能力可以稱得上是龍的傳人,雖然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民族由400多變為了56個,但是人們的心一直是在一起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中國的每個人心裡,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家庭,誰都不可以落下。
② 為什麼中國有56個不同的民族
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最主要標志之一,也是人類劃分為不同民族的重要依據,所以在斯大林關於民族形成的定義中就有「共同的語言」這樣一個要素。語言和民族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自有著不同的內容,但在人類文化這一廣闊的背景中,二者又有著異常緊密的聯系。可以認為,語言是維系民族的基本紐帶,民族則是語言賴以存在的底座。一般說來,一個人群只有具備了共同的語言以後,才會形成民族的內聚力,即民族感、民族意識或民族的排他性。而民族的其它特徵,如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質,離開語言也無法得到恰當的體現或表達,在許多這樣的場合,外語的翻譯是難以勝任的。而且,在民族形成諸要素中,語言是最穩定的。地域的改變,人口的遷移,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一般都不會立即引起語言的變化,即使變化,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發展的曲折性、社會環境的多樣性以及某些民族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特殊性,使它們作為民族卻不曾有過或不再具有「共同的語言」
這一要素。這種情況在中國尤為常見。除了語言屬於歷史的和社會的范疇,不斷經歷著形成、混合、分化和統一的過程這一因素的影響外,中國還有一些特殊的具體情況,尤其是中國的歷史不僅悠久而且連續性強,民族的遷移、混合和融合非常普遍,在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下,各少數民族長期以來一直受著人數占絕對優勢的漢族及其文化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各民族內部,地理環境、歷史進程和社會經濟形態也有種種差異,發展很不平衡,這一切顯然都會對作為民族要素之一的語言產生影響。
中國語言和民族關系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多數民族只使用一種固有的獨立語言,但高山、瑤、珞巴、怒等4個民族各並用3種語言,門巴、景頗、裕固、柯爾克孜等4個民族各並用2種語言,而藏族並用的語言多達10種,其中2種已被確認為獨立語言。以上並用的語言有的譜系相近,有的則隔得很遠,分屬不同的語支,甚至不同的語族。
(2)各民族之間互通語言,或者說兼用甚至換用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很普遍。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除本民族語言外還兼用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此外,滿、赫哲、畲3個民族的幾乎全部,土家、仡佬、錫伯3個民族的大部分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而換用漢語,烏孜別克、塔塔爾2族的大部分則換用了維吾爾語,京族已用或能用漢語的也佔到絕大多數。各民族之間語言上這種種兼用、兼通或換用,形成了中國豐富多採的雙語或多語現象。
(3)中國有55個民族都有或有過自己固有的獨立語言,唯一的例外是回族。該族作為一個多成分的融合體,在民族形成過程中並不曾有過自己統一的共同的語言,而是借用了漢語,這種現象在世界所有民族中也是不多見的。
(4)有不少固有語言相同、自稱也相同的人們共同體卻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壯、藏、苗、瑤、布依、普米、佤、布朗、羌等民族都有這樣的情況。
鑒於以上種種,在確認語言是民族識別中的一個重要標志的同時,還要看到它不是唯一的標志,而必須把民族形成要素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進行歷史分析,否則勢必給中國民族成分的識別帶來混亂和困難。
中國究竟有多少語言?這還是一個尚未弄清,實際上也很難弄清的問題。根據現有資料,一般認為有80多種,其中61種暫時已被確認為主要語言。這61種語言分屬五大語系、9個語族、14個語支(表14)。其中屬於漢藏語系的有31個民族,其人口佔全
③ 中國的56個民族的起源
中國的56個民族的起源經過了5個階段:
1、從新中國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識別的發端階段。
在這一階段,經過識別和歸並,從400多個民族名稱中,初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的族稱。其中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朝鮮、滿等民族外。
2、從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識別的高潮階段。
1964年,對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記的183個民族名稱,又經過識別調查研究,新確認了15個少數民族,將74種不同名稱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之中,還有幾十種在識別過程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
3、從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識別受到干擾的階段。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族識別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一樣,被迫停止了十多年,許多少數民族「返本歸原」,成為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
4、從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識別的恢復階段。
截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確認中國有56個民族。
5、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民族識別和更改民族成分工作已基本完成。1990年全國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我國正式確認了56個民族。
(3)中國為什麼有56個民族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④ 為什麼中國有56個民族
55個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漢族。(未包含台灣的少數民族)多數民族這個不大好說,簡單的說,那就只是一個,也就是漢族,但如果在人數上有限制的話,那可能還得具體分析。(比如說肉蔻多少以上算多數民族之類的)至於我國為什麼會有56個民族這個問題就更不好回答了。這是歷史、環境、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而構成的,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都存在遷移,因為遷移以及環境的限制與影響從而與外界隔離,形成一個個小團體,從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認知、風俗等。再而,制度一說主要是針對我國先前在中原出現過的鮮卑等優秀民族而言,他們存在過,但被同化了。56隻是一個統計數字,並沒有什麼特定的因素,現今我國還有一些未識別民族,如果這些被重新識別,那麼這個數字恐怕就得改變了。
⑤ 為什麼中國有56個民族
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民族經歷過長期的演變,支系紛繁,族稱眾多。由於以往的統治政府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不承認少數民族的存在,許多少數民族被迫隱瞞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時也缺乏科學的調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少數民族的平等意識逐漸覺醒,紛紛提出確認自己的族稱和公開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確認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項民族政策。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把民族識別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識別是指對一個族體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稱的辨別。新中國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稱相當復雜,據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匯總登記上報的民族有400多個,其中有的是自稱,有的是他稱;有的為一個族體不同的漢語音譯;有的以居住區的地理名稱而得名;有的則以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對這些民族名稱進行民族識別,就是要弄清楚待識別的人們共同體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如果是少數民族,那麼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開始,黨和國家組織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密切結合中國的歷史和實際,對待識別族體的族稱、族源、分布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社會歷史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和分析研究,並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願的基礎上,對全國提出的400多個民族名稱,進行了科學的辨識,加上原來公認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成份。
我國的民族識別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新中國建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其間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朝鮮、滿等民族外,又確認了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東鄉、納西、拉枯、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等共38個少數民族。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確認了土家、畲、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為德昂族)、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後改為毛南族)等15個少數民族;1965年到1979年為第三階段,1965年確認了珞巴族,1979年最後確認了基諾族。至此,經過4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被確認的少數民族共有55個,加上漢族,共56個民族,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在民族識別中,在有科學依據的條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團的意願,在民族稱謂上「名從主人」。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為壯族,1985年9月改「崩龍族」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⑥ 新中國成立時,為何統計有400多個民族後來怎麼變成56個的
中國有56個民族,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上報的民族有500多個。
只有在確立具體民族分類的基礎上,才能根據不同民族調整政策。很多國家出現地方叛亂,地方人民對於國家的歸屬感不強是重要原因。
這其中也有民族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因素。因此,新中國在成立後,花了幾十年時間進行民族認定工作,這是很有必要而且及時的做法。
舉報/反饋
⑦ 中國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最早只是一個民族、漢族。真到元初蒙古族偉人成吉思汗統一了宋朝周邊的各個民族王國。現今的朝、新、西、大理、…等眾多小國,到了元朝偉人忽必烈大帝切底統一了包括大宋朝在內的各個小王國。這就是中國56個民族形成的大國起因。
⑧ 為什麼中國有56個民族
因為以前中國是不統一的,全部是由各個部落組成.自成一家,後來統一了,個個民族有自家的風俗.所以才會有這么多的民族.
⑨ 為什麼要有五十六個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全國自報民族自稱一度曾達500多個.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匯總登記的民族也達400多個,僅雲南省就有260多個.這400多個族稱,到底哪些是漢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數民族?哪些是單一民族,哪些是某一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毛澤東明確提出:「在政治上不要去區別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對於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人群,不論其大小、強弱,只要具備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特徵,就承認其是一個民族.
中國大規模的民族認定工作從1953年開始到1979年底停頓,根據黃光學、施聯朱等人所編《中國的民族識別》一書總結,可以分為4個階段.
發端階段(新中國建立至1954年):對畲族、達斡爾族進行了調查和確認,將新疆的「歸化族」正名為俄羅斯族,將新疆的「塔蘭其族」歸並為維吾爾族的一部分.經過識別和歸並,從1953年第一次普查自報的400多種民族名稱中確認了39個民族成分.有九族(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系屬公認不待查驗,自然成立.
高潮階段(1954年至1964年):對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等地自報不同稱謂的民族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新確認了15個少數民族,並將74種不同稱謂的少數民族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當中.
受干擾階段(1965年至1978年):除確認西藏的珞巴為單一的少數民族以及在貴州進行了一些民族識別的調研工作外,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民族識別工作基本陷於停頓.
恢復階段(1978年至1990年):除1979年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成分,自1982年以來,提出要求恢復和更改民族成分的有500萬人,這段時期已恢復和更改的有260萬人.
截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為止,我國已正式確認了56個民族,其中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至此,全國的民族構成基本弄清,民族識別的基本任務業已完成.只在某些地區,還遺留了近75萬人的少數族體的民族識別問題.截至2000年,中國已建立了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256個民族鄉.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的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0%以上.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幹部已達270萬人,是1949年的270倍.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官方的統計資料是由 56 個民族組成,按照人口數量的降序排列,依次為:
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茲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
以上 56 個民族中新疆就佔有 47 個民族.
其中毛南族,原稱毛難族.
德昂族,1985 年前稱為崩龍族.
基諾族,為 1979 年 6 月正式確認.
另外,據說尚有一個未定民族的族群——克木人.
這是生活在西雙版納,除了世居的傣、拉祜、布朗、基諾等 12 個民族以外一個未識別的族群.他們自古居住在西雙版納至寮國北部邊境地區,屬古高棉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勐臘縣南臘河、南亮河、南滿河、南俄河兩岸, 以及景洪市嘎灑鄉曼邁村公所的老、中、新寨,總人口現僅 2000 餘人.
"克木"意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寮國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相傳歷史上也曾建立過王國,但最終被傣族征服而淪為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