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遠征軍有著怎樣的武器裝備
緬甸境內,山脈交錯。野人山脈、東加親山脈、怒山山脈等中國橫斷山脈的余脈,山勢陡峻,部隊行動和通信聯絡都較困難。為此,遠征軍根據滇西的地形特點和對日反攻作戰的要求,連以上各單位都配備了完整的通信器材、工兵器材和運輸工具,軍部和師部都有一所設備較好的野戰醫院。同其他部隊相比,中國遠征軍各部隊的武器裝備顯著改善,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隊官兵的士氣,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
⑵ 第二期中國遠征軍裝備有多少美式武器
第二支遠征軍分兩種第一種是全美式編制的駐印軍,還有一種是部分美械裝備的駐雲南部隊。
駐印軍編制為每師步兵三團,炮兵兩營,工兵、輜重兵、通訊兵各一營,衛生隊一部和一個特務連,作戰開始配屬一個戰車營。每團步兵三營,迫擊炮、平射炮各一連,另有通訊連、衛生隊和特務排,全團約三千人。每營三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每連三排,每排三個步兵班,一個輕迫擊炮班。總指揮部直屬部隊計有:炮兵五個團,每團重炮三十六門。汽車兵團有載重汽車四百輛。工兵、化學兵和重迫擊炮兵各兩團,騾馬輜重兵一個團,另有戰車七個營,每營坦克裝甲車若干。」
每個師要達到12500人,這個數字比1939年型步兵師高出3000人以上。相應的,武器裝備得到了質的飛躍,1個師共計擁有汽車300輛,騾馬千餘匹,105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反坦克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36門,60毫米迫擊炮162門,重機槍108挺,輕機槍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85具,沖鋒槍與卡賓槍400支,步槍數千支。
駐印軍總指揮部也有龐大的直屬隊。在總指揮部下,設有分管人事、情報、作戰、後勤的四個參謀處,一個管理第48兵站醫院、第20後方醫院、第13衛生營的衛生處,一個專門管理中印公路施工的工程處,蘭姆伽訓練處,SOS供應處,協調第26航空隊的汀江辦事處,戰車管理部等美方管理機構;支援部隊數量更大,主要由中國部隊構成,幾乎趕上一個軍的規模,計有裝備36門155毫米榴彈炮的炮12團、各裝備36門10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第4和第5團、裝備400輛汽車的輜汽6團、裝備近千匹騾馬的騾馬輜重兵團、工兵第10和第12團、分別裝備30輛M4A2中型坦克和M3A3輕型坦克的戰車第1和第2營、由化學兵團改來的1個48門制150毫米重迫擊炮團及1個獨立步兵團,以及特務、通訊、憲兵、高炮各1個營;後來還加入了擁有3000名志願人員的美軍專業叢林戰特種部隊5307步兵團。
雲南部隊的編制依舊是國軍編制和裝備一樣比較混亂,原計劃20個師平分10個美軍師的裝備,每個師兩個團裝備美械,團只有兩個營裝備美械,實際情況相當混亂,有的師只有半個團的美械,有的不在編制內卻獲得了不少美械。
⑶ 這是什麼槍中國遠征軍裝備過嗎如果把它拿到現在城市戰場上去還有威力嗎
名稱:M3式沖鋒槍
生產國:美國
設計師:弗里德里克·桑普森、喬治·海德
口徑:11.43MM(0.45英寸)
彈葯:11.43X23MM ACP手槍彈
全長:745/570MM
槍管長:203MM
全重:3.67KG
彈容量:30發
膛線:4條/右旋
M3A1機匣部分特寫
射速:350~450發/分
自動方式: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
生產機構:通用汽車公司
製造工藝:焊接、鋼板沖壓
有效射程:100米
M3沖鋒槍的機匣是由沖壓成型的左右各半個機匣焊接成一體而成型的,復進簧、槍機等零部件全部是從機匣前方裝入的,扳機、阻鐵等零件也都是沖壓件。M3沖鋒槍廣泛採用沖壓件的結果,使該槍的生產性能超過了以往任何的沖鋒槍。M3的槍右側在彈匣後方部位裝有操作槍擊向後運動用的拉機柄,拉機柄是旋轉式結構,向後轉動時,就會使拉機柄內的「L」型傳動桿推動槍擊後退。M3的後端裝有用粗鋼條彎成型的伸縮式槍托,設有橫穿槍後段的槍托固定銷,可在拉出和縮回兩個位置上固定主槍托。向後轉動拉機柄,拉機柄盒內的「L」型傳動桿就會向後方推動槍機。考慮到面向在歐洲的聯合國和反德游擊隊的供應,還專門給M3配備了實用9毫米x19槍彈的口徑轉換套件。換上該套件就可以發射9毫米x19槍彈和使用英國司登沖鋒槍的彈匣,口徑轉換套件由槍機、槍管和彈匣插入口的彈匣轉換套組成。
望採納~
⑷ 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用的美式槍械都有什麼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的美式裝備主要有:1937型個人裝備組,裝備材質多為"帆布製做" 裝備更顯精良,實用.其中還配有"工兵鏟、十字鎬,這些東西國內步兵可真沒見著過.入緬中國軍隊的制式軍裝:M41型夾克,M43型號外衣.鋼盔最早為英式配發的MK2型鋼盔,後來才換裝美式M-1鋼盔。武器主要有「柯爾特」手槍 。 湯姆遜沖鋒槍, 美式"蓋德沖鋒槍",M1半自動步槍,裝備了美軍M4型坦克。此外還有每軍成立一個榴彈炮營,每營配備有榴彈炮十二門;每師成立一個山炮營,每營配備山地炮十二門;每個步兵團成立一個戰車防禦炮連,配備戰車防禦炮四門;每個步兵營成立一個火箭排,配備'伯楚克'式的火箭筒兩具;每個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備重機槍六挺;每個步兵連配有輕機槍九挺;'湯姆森'手提機槍八支;迫擊炮六門及火焰放射器一個。
⑸ 中國1944年的遠征軍有哪些裝備呢
中國遠征軍戰史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抗擊日軍、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正如龍文章在劇中所說的:「英國鬼死於狹隘與傲慢」。中國遠征軍一部分回到國內,另一部分撤至印度,編為中國駐印軍。第一次遠征,中國軍隊傷亡5萬餘人。
但鑒於緬甸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中國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並且先後空運了大批中國軍人至印度蘭伽訓練營接受美軍訓練,裝備美式裝備。中國遠征軍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中國駐印軍一路勢如破竹,打通中印公路,並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近6萬人。
松山——
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
松山位於橫斷山脈的南麓,怒江的西岸,海拔2690米。它像一頭巨大的恐怖怪獸扼守著滇緬公路的要沖,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並且因為戰略地位重要又被軍事家稱為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
電視劇中駐守南天門的是日軍竹內聯隊,日軍的一個聯隊相當於一個團級建制。而真實歷史中,日軍駐守松山的是56師團下屬的拉孟(松山)守備隊,是一支步炮混成的精銳部隊。指揮官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郎少佐。兵員共計1000餘名,配備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戰車、高射機槍等強大的組合火力。
金光惠次郎曾在南昌戰役中,親自指揮一門野炮抵近射擊,致使中國第29軍中將軍長陳安寶陣亡。不過這個敵酋在松山戰役中也被中國軍隊的一枚炮彈炸得粉碎,算是報應。
電視劇中,日軍在南天門修建了碉堡、暗堡不計其數,甚至連反斜面都修建了堡壘。現實中,敵酋金光惠次郎雖然不是土木工程出身,但松山堡壘的堅固程度令人咂舌。這支日軍守衛在松山各個高地——臘孟寨、大埡口、陰登山、滾龍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堡與堡之間通道相連,戰車也能在地堡里開進開出,此外地堡里還有龐大的軍火倉庫以及有幾十名妓女的軍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堅固程度不可思議。
工事全部完工後,日本緬甸方面軍總司令河邊正三、第15軍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和第56師團長松山佑三都曾親往視察,現場觀看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當試驗結果表明數顆五百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時,幾個日軍首腦狂喜不已,河邊正三中將隨後在寫給南方軍總司令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
攻擊——
火焰噴射器對付頑敵
為了切除滇緬公路上的這顆毒瘤,中國遠征軍決定對它動「外科手術」。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由第71軍和第8軍先後輪番強攻松山。這註定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
電視劇中,唐副師長一再阻攔虞嘯卿的行動,是因為,這註定不是一個師的行動,而是整個遠征軍的計劃。
遠征軍對松山的攻勢是在30架B-29轟炸機的狂轟濫炸中開始的。宋希濂命令第71軍28師主攻松山,該軍另外兩師繞過松山進攻龍陵,切斷龍陵之敵對松山的增援。71軍軍長鍾彬親隨28師渡江督戰。
但在日軍的大小堡壘的絞殺下,遠征軍傷亡慘重。初戰半月,第28師傷亡達3000多人,逃亡近半,剩餘部隊軍心渙散,對日軍陣地一籌莫展。
在電視劇中,導演借龍文章、孟煩了與虞嘯卿等人的沙盤作業,表現了戰斗的激烈。但那也只是電視表現,因為這一階段,日軍傷亡才幾百人,遠征軍卻達到了好幾千人,這種激烈程度,電視永遠表現不出來。
仗打到6月底,遠征軍終於攻入臘孟寨,擊斃日軍百餘人。同時掃清了松山外圍陣地,將日軍壓縮於松山主陣地。至此,鍾軍長才獲得了日軍兵力詳情,日軍是1000餘人,而不是原先估計的三四百人。
1944年7月5日,第8軍替第71軍強攻松山,遠征軍百餘門大炮一齊轟擊,掩護第8軍三個步兵師從四個方向向松山陣地輪番進攻。
但最初幾日,第8軍遭遇到了與第71軍相同的命運,面對堅如磐石的松山陣地,中國軍隊除了死傷累累,幾乎無計可施。一位倖存士兵這樣回憶道:「死人多得沒法埋,到處都是屍體,主要是我們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聽憑日曬雨淋,炮彈轟炸,最後烏黑的屍水把山上的草都泡死了,幾年後我路過那裡,山上寸草不生。」
第8軍副軍長李彌心一橫,將指揮所搬上前沿陣地,親率參謀長及美軍顧問到主攻團督戰三日。並且派出了約兩個連的精銳趁夜悄悄摸上了松山主峰子高地,試圖來個斬首行動,搗毀日軍的指揮部。但他們的運氣沒有電視劇里炮灰團那麼好,從地道成功搗毀日軍指揮部,而且奪取了日軍的主堡。李彌派出的兩個連立足未穩即陷入日軍的火力埋伏圈,僅有兩名帶傷的士兵突圍出來,但他們帶回了至關重要的山頂情報。
李彌幡然醒悟。於是他調整戰術,命令部下從外圍著手,一個地堡一個地堡地摧毀,向山頭地堡群的中心逐步推進。這樣雖然看起來很慢,但扎實有效。
這時,遠征軍得到了美國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噴射器,這是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對付躲在洞里頑抗的日軍的最佳武器之一。火焰噴射器噴出的上千度高溫的火焰,讓死亡之神降臨到了日軍的頭上!據一位叫袁德均的老兵回憶:「火焰噴射器在肅清松山外圍暗堡和據點的戰斗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一般在三四十公尺以內,瞄準了必定有效。日本人的確非常頑固,往往地堡上層燒坍了,下層繼續往外打槍,直到燒死或者把地堡徹底炸坍為止。總之沒有人投降。」
到7月下旬,第8軍士兵的陣地已經穩步推進到離主峰子高地不到500米的地方。最後的決戰快要來臨了。
決戰——
副軍長親上主峰陣地
面對堅固的主堡,遠征軍想出了挖地道的辦法。地道施工是從8月4日開始的,由第8軍工兵營負責挖掘,美國顧問親自測量計算。為了掩護這個重大的行動,李彌命令炮火天天轟擊山頂,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軍。
據當時的老兵回憶,地道是先挖一個平行的直洞,通到子高地的正下方。工兵分成幾班不分晝夜地挖,每天美軍顧問按時來測量距離。平行地道挖到主峰下面之後,再成「Y」字形朝上挖。數天之後,工兵們就在「Y」字形的兩個頂端各挖出一個炸葯室,左邊炸葯室放了3噸炸葯;右邊炸葯室放了4噸炸葯。搬運炸葯的時間花了一天一夜。
8月20日,炸葯起爆。當天上午,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和一批美軍顧問以及宋希濂、第8軍軍長何紹周都早早地過了怒江,來到隱蔽部觀看。一陣巨響之後,松山主峰炸出了兩個40來米寬、30來米深的大坑。中央主地堡被炸飛了。
中國士兵迅速地向山頂沖擊,山頂上的日軍已經被炸蒙了,第8軍第3團的士兵已經登上主峰,跟殘敵展開了激烈的近戰。此時的日軍就像龍文章的炮灰團攻下主堡並在石樹里堅守38天時一樣,成了無頭蒼蠅,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山頂日軍斷糧後,竟然砍下剛剛陣亡的中國軍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地進行燒烤。
據參戰老兵回憶:「到了9月1日,主峰子高地還是沒有最後拿下來,滇緬公路也沒法通車。蔣介石火了,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軍在九·一八國恥日前必須拿下松山,否則軍長、副軍長按軍法從事。李彌急紅了眼,抓一頂鋼盔扣在頭上,親自帶特務營上了松山主峰陣地。9月6日那天我看見他從主峰上被人扶下來,眼眶充血,鬍子拉碴,呢軍服變成碎片,打一雙赤足,身上兩處負傷,人已經走了形。」
激戰,在李彌下來的第二天結束。此役歷時120天,中國軍隊先後投入6萬餘人,陣亡8000餘人,傷者逾萬。日軍除1人突圍外全部戰死無一人被俘。雙方付出的代價之比為15:1
⑹ 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到底裝備了哪些反坦克武器
由於中國的主要對手——日本的坦克水平不高,所以二戰中中國軍隊極少使用專業的反坦克武器。一般來說,我們都是靠戰術反坦,比如「只打步兵,讓過坦克」,還有人肉炸彈等。
遠征軍也差不多。日軍投入緬甸的裝甲部隊部隊,裝備的都是」豆戰車「,全重才3噸,而遠征軍裝備的道奇卡也有5噸,也就是說我們用運輸卡車撞都能把日軍的坦克撞翻了。
遠征軍主要使用的是美式裝備,所以裝備了一些」巴祖卡「火箭筒,是比較經典的反坦克武器,不過實戰中往往被用作攻擊日軍的堡壘。另外國軍在戰前從德國進口的一批PAK37戰防炮,也具備反坦功能。
⑺ 我也想知道二戰中,中國遠征軍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名稱,產地,及性能,我Q11161670,請發給我,可以么謝謝
初期入緬的中國遠征軍與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部隊裝備差不多,應該以漢陽造,毛瑟步槍,中正式步槍,捷克造ZB26型輕機槍,毛瑟自動手槍為主,以及部分德制和蘇制坦克及裝甲車,都是輕型的,以杜聿明的第五軍裝備比較多。
第二期遠征軍以及遠征軍駐印軍開始換裝美式裝備後,步槍主要換裝成M1903斯普林菲爾德是非自動步槍,該槍是美國在毛瑟步槍的基礎上研製的,主要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該槍精準度較高,在二戰時期美軍大量換裝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後曾一度是美軍狙擊手的標配。並且相對於鬼子的38大蓋重量輕便於攜帶,但是在白刃戰時處於下風,原因是即使裝上比較長的M1942型刺刀也比友坂38式步槍短。
沖鋒槍方面以美製湯姆森沖鋒槍以及M3噴油嘴沖鋒槍為主,其中湯姆森沖鋒槍在遠征軍中包含多種型號,有M1921,M1928以及M1和M1A1等,湯姆森沖鋒槍火力猛,有「芝加哥打字機」的綽號,能有效壓制日軍裝備的92式重機槍以及歪把子輕機槍,缺點是重量大(由於結構復雜,即使是進行簡化後裝備的M1型仍然有4.78kg)且造價昂貴,在射擊方面也存在精度大,彈著點分散等缺點。所以美軍研製M3沖鋒槍用以取代湯姆森,M3沖鋒槍才用全鋼制結構,結構簡單,便於大量生產,遠征軍部隊也裝備過一部分。
機槍方面,遠征軍輕機槍仍舊裝備大量ZB26型輕機槍,該槍有重量輕,火力猛,精度較高等很多優點,所以在蘭姆加受訓的遠征軍駐印軍在大量換裝美英裝備的時候仍舊保留下很多ZB26輕機槍。重機槍美軍提供了相當數量的M1917水冷式重機槍,而沒有提供普遍裝備美軍的M1919式風冷式機槍,可能是由於最好的武器首先提供給美軍吧,或者是小鬼子的破裝備實在是用不著全線換成最先進的武器。。。
此外,輕武器方面,美軍還提供給遠征軍M1911式手槍,巴祖卡火箭筒,以及火焰噴射器和60迫擊炮。
重武器方面,遠征軍裝備了美式M1A1型75毫米山炮,這種山炮在美軍101空降師中普遍裝備(可以在兄弟連中看到)。火炮還有美製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這些火炮在精度上遠勝日本的同類裝備。
駐印軍當時編有中國當時第一支美式坦克裝甲部隊,主要坦克為美製M3型輕型坦克,雖說被歸類為輕型坦克,但是對付鬼子的95式和97式坦克可以說非常得心應手,當時駐印軍第一戰車團在瓦魯班以很小的損失將日軍第18師團的戰車部隊全部消滅。之後美軍又向遠征軍提供了部分M4A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該坦克在西線面對德軍的虎式坦克顯得力不從心,但在太平洋戰場對付鬼子的鐵皮坦克綽綽有餘,算是龐然大物。
此外,中國遠征軍還有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和第十航空隊的空中掩護和空降補給,可以說在裝備和供應方面已經完全超越了對手-日軍。
寫了很多,只能簡單介紹一下遠征軍的裝備,詳細的武器資料也可以到網路上搜索一下
⑻ 二戰中中國軍隊是否裝備過M1加蘭德步槍
沒有,無論是中國遠征軍還是駐印軍都沒有裝備M1加蘭德步槍,其實中國的美械師裝備的步槍主要是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M1卡賓槍,為什麼沒有M1加蘭德步槍真的不大好說
具體的你可以看這個網站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3/2632/34/01/4_1.html
⑼ 國軍二戰及內戰時期到底有沒有裝備斯登沖鋒槍
有,斯登是40年代,英國在很短時間內設計製造的.最大的優點是便宜.
加拿大也製造了很多.
二戰時,是中國遠征軍和重慶衛戍部隊的沖鋒槍裝備.
內戰時,雙方都用.
朝鮮戰場,志願軍和對面的英軍,都使用.